北京政变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北京政变
日期
1924年10月
地點
中華民國北京
起因
冯玉祥意圖推翻吴佩孚,日本不滿吴佩孚的反日政策,皖系希望擴大影響力
結果
曹錕被囚禁且被革職,親日的奉系擊敗直系
衝突方





國民軍
奉系
皖系
支持:
 大日本帝国[1]

Flag of China (1912–1928).svg 直系

指揮人物





冯玉祥
段祺瑞
Matsumuro Takayoshi[2]

曹錕




北京政变,也稱為首都革命北京事變,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目录






  • 1 背景


  • 2 经过


  • 3 后事


  • 4 人物图片


  • 5 評價


  • 6 参考文献





背景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热河方向的奉军。十月份,直系吳佩孚率重兵與奉系張作霖正在山海關激戰不休,陷入僵局。孙中山曾指示于右任、焦易堂、徐季龙等秘密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系,对其做争取工作。孙中山送给冯玉祥六千本《三民主义》、一千本《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冯玉祥将这些书发给其官兵阅读学习。



经过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劫持了時任大總統的直系曹錕,将其囚禁在团城,推倒了颜惠庆内阁。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同屬直系的孫傳芳(浙閩分支)早與馮玉祥暗中達成協議,選擇作壁上觀,任憑馮玉祥监禁大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史稱「北京事變」或「首都革命」。


此一事件之後,北洋政府聲勢威望大跌,也才讓日後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有可趁之機。



后事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和婉容及嫔妃出宫。溥儀於1924年11月29日偕同鄭孝胥、陳寶琛逃往日本使館;1925年2月,又赴天津。但冯玉祥无法控制局面,遂邀请南方廣州軍政府的孙中山北上商议。随后又与奉系军阀达成协议,请段祺瑞入主北京,任中华民国执政。孙中山北上后即病,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段祺瑞继续主持善后会议,会后成立临时参政院,行使国会职能,其後解散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並正式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25年11月冯玉祥策动郭松龄叛奉,郭失败,奉军入关。1926年4月9日冯玉祥驱逐段祺瑞,随即被奉系击败,撤出北京,在南口大战中坚持了3月,后撤回至西北偏僻地区。



人物图片




評價




  • 章太炎說:“六年溥儀復辟,則優待條件自消。”


  • 胡適於信中說:“我對於此次政變,還不曾說過話;今天感於一時的衝動,不敢不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又說:“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一件最不名譽的事。”[3]

  • 中國歷史學者余杰曾說:「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有如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乃是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兩大劫難。」[4]



参考文献





  1. ^ Sheridan (1966), pp. 139–145.


  2. ^ Sheridan (1966), pp. 144–145.


  3. ^ 中華書局版《胡適來往書信選》


  4. ^ 余, 杰. 1927:民國之死. 新北: 八旗文化. 2017: 30. ISBN 9789869423175. 






5kFS69SGi Mgsftr
6FMZb1W,CBN esT7OFYwIxen8HGj,K0,Z8s 2wA7,BnXJjKkG5PqI1ByFEw,E VRxv2tl,6Ub0jbn85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