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变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北京政变 | |||
---|---|---|---|
日期 | 1924年10月 | ||
地點 | 中華民國北京 | ||
起因 | 冯玉祥意圖推翻吴佩孚,日本不滿吴佩孚的反日政策,皖系希望擴大影響力 | ||
結果 | 曹錕被囚禁且被革職,親日的奉系擊敗直系 | ||
衝突方 | |||
| |||
指揮人物 | |||
|
北京政变,也稱為首都革命、北京事變,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胡景翼、孙岳。
目录
1 背景
2 经过
3 后事
4 人物图片
5 評價
6 参考文献
背景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热河方向的奉军。十月份,直系吳佩孚率重兵與奉系張作霖正在山海關激戰不休,陷入僵局。孙中山曾指示于右任、焦易堂、徐季龙等秘密与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系,对其做争取工作。孙中山送给冯玉祥六千本《三民主义》、一千本《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冯玉祥将这些书发给其官兵阅读学习。
经过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劫持了時任大總統的直系曹錕,将其囚禁在团城,推倒了颜惠庆内阁。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同屬直系的孫傳芳(浙閩分支)早與馮玉祥暗中達成協議,選擇作壁上觀,任憑馮玉祥监禁大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史稱「北京事變」或「首都革命」。
此一事件之後,北洋政府聲勢威望大跌,也才讓日後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有可趁之機。
后事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和婉容及嫔妃出宫。溥儀於1924年11月29日偕同鄭孝胥、陳寶琛逃往日本使館;1925年2月,又赴天津。但冯玉祥无法控制局面,遂邀请南方廣州軍政府的孙中山北上商议。随后又与奉系军阀达成协议,请段祺瑞入主北京,任中华民国执政。孙中山北上后即病,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段祺瑞继续主持善后会议,会后成立临时参政院,行使国会职能,其後解散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並正式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25年11月冯玉祥策动郭松龄叛奉,郭失败,奉军入关。1926年4月9日冯玉祥驱逐段祺瑞,随即被奉系击败,撤出北京,在南口大战中坚持了3月,后撤回至西北偏僻地区。
人物图片
冯玉祥
胡景翼
孙岳
評價
章太炎說:“六年溥儀復辟,則優待條件自消。”
胡適於信中說:“我對於此次政變,還不曾說過話;今天感於一時的衝動,不敢不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又說:“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一件最不名譽的事。”[3]
- 中國歷史學者余杰曾說:「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有如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乃是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兩大劫難。」[4]
参考文献
^ Sheridan (1966), pp. 139–145.
^ Sheridan (1966), pp. 144–145.
^ 中華書局版《胡適來往書信選》
^ 余, 杰. 1927:民國之死. 新北: 八旗文化. 2017: 30. ISBN 9789869423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