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加缪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Albert Camus, gagnant de prix Nobel, portrait en buste, posé au bureau, faisant face à gauche, cigarette de tabagisme.jpg
1957年的阿尔贝·加缪

出生
(1913-11-07)1913年11月7日
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今阿尔及利亚德雷安)
逝世
1960年1月4日(1960-01-04)(46歲)
法国维勒布勒万


时代
20世纪哲学
地区
西方哲学
学派
存在主義
主要领域

伦理学、人性、正义、政治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目录






  • 1 生平


  • 2 哲学思想


    • 2.1 人道主义思想


    • 2.2 二元对立


    • 2.3 存在主义




  • 3 作品


    • 3.1 小說


    • 3.2 短篇故事


    • 3.3 劇作


    • 3.4 論文


    • 3.5 論文集


    • 3.6 散文集、札記




  • 4 作品在臺灣的出版


  • 5 作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版


  • 6 相關書籍、論述


  • 7 參考文獻


  • 8 参考资料





生平




法國小鎮维勒布勒万的阿尔贝·加缪的車禍紀念碑


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隨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5年初加入法国共产党,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異鄉人》(又譯為《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等左派知识分子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薛西弗斯神話》(1942)、剧本《卡里古拉》(1944)、《義人》(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1957)等。卡繆于1957年10月17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1960年1月4日與加利馬(Michel Gallimard)同死於車禍。




阿尔贝·加缪的墓碑


2009年11月22日法國總統沙柯吉有意將加缪的墳遷移至塞納河左岸的先賢祠,為紀念加缪逝世50週年;可是加缪的兒子反對該提議,其認為他父親一生反對虛名,不會接受搬進先賢祠受人膜拜。[1]


他的创作喜欢以三部曲形式:小说+哲学随笔+剧本。哲学思想在于从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诞。萨特的自由选择是面对荒诞可采取的手段之一,而加缪则着重强调苦难之中的幸福。



哲学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


加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薛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薛西弗斯(又譯:西叙福斯、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因為荒诞不能告诉我们何謂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


反抗才能体现尊严。薛西弗斯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加缪在假设薛西弗斯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



二元对立


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放逐和王国》等。


加缪強調的其他還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抵銷,甚至有相輔相成的意思。


加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加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或是哲理随笔,都看不到逻辑的一贯性,到处都隐含着矛盾,这在别的作家那里,这可能是个致命的弱点,可从加缪的作品中体现的却是复杂的深刻,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过:「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正是在这样对矛盾的正视当中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和世界的断裂。二元对立的两极互相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形成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从生,这也成为加缪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然而人道主义本来就是意义含混的词。


二元对立其实是西方的传统思维习惯,但是传统的二元对立主要是主客关系,「善与恶」,「美与醜」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加缪那里,这些传统的理念被抛弃了,善恶美丑问题被诸如「流放和王国」,「阳光和阴影」这样的形象所取代。甚至在讲述一桩杀人案的《異鄉人》中,传统的「罪与无辜」的问题竟消解于无形之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加缪的这些悖论性的理念没有给他找到理论上的出路,却使他的小说和戏剧有了令人捉摸不定的多义性,成为意义之源。在美学的意义上,则是用简单,毫不修饰的语言产生让人困惑的效果,在《異鄉人》和《堕落》中最为明显。



存在主义


加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这说明存在主义绝非捕风作影,實理有固然。


存在主义包容了各种各样思想的一种思潮,在各种公认的存在主义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簡單而言,存在主义的重大主題為個人对于存在的恐惧,荒诞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对世界時所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但无意义的世界荒谬而没有尽头、個人处于一种「被抛棄」的境地。


如加缪《薛西弗斯神话》中说的,每个人都是薛西弗斯,差别只在是否认识到这一点:「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样的节奏周而复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浮现在意识中,一切就都从这略带惊奇的厌倦中开始了。『开始』,这是至关重要的。厌倦产生在机械麻木的生活之后,但它开启了意识的运动。」加缪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义的方式表现了存在主义,故普遍都認為加缪是存在主义者。


至於加缪反对存在主义主要是为了和萨特劃清界限,因为当时的舆论界基本上认为所谓存在主义就是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加缪与萨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对待革命、历史以及苏联的态度。其根源在马克思主义;萨特战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加缪卻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主义。萨特是个哲学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缠绕,抽象得多,加缪的哲学思想更多来源于感性生活,直接体验,这一点在加缪的散文里体现的最为明显,他深深热爱的阿尔及利亚对他而言就是这种感性生活的代表,他一生都没有放弃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薛西弗斯神话》和《存在与虚无》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这种不同不是表现在观点的分歧上,而是表现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同样是荒谬,萨特通过一系列的论证说明你不可能不荒谬,而加缪却不强调自由选择,又说「我就在这儿,这就是荒谬」。


两者的另一重大区别在于萨特强调行动,而加缪老在犹疑不定,在他的小说中,除了《鼠疫》外,行动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局外人》中,更为明显。这本书在二战中出版,当时就有人发出这本书出得是不是时候的疑问,莫尔索和加缪亲自投入的抵抗运动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加缪和萨特都反对虚无,宣扬反抗,然而加缪的反抗和萨特的反抗是不同的,加缪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怎么想,有点精神胜利法的味道,但这种办法使反抗成为一种绝对可能的东西。而萨特恰恰相反,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么做。加缪的英雄薛西弗斯和萨特的英雄奥莱斯忒(Oreste)是两种不同的英雄。而正是在「反抗」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几十年的友谊破裂,1951年《反抗者》出版后,加缪和萨特的矛盾发展到顶点。



作品



小說



  • 《異鄉人》,或《局外人》("L'Étranger",1942)

  • 《鼠疫》,或《瘟疫》("La Peste",1947)

  • 《墮落》,或《墜落》("La Chute",1956)

  • 《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1936-1938年間完成,逝世後於1971年出版)

  • 《第一人》,或《最初之人》("Le premier homme",未完成,逝世後於1995年出版)



短篇故事


  • 《放逐和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短篇小說集,1957)

    • 〈成熟的女人〉("La Femme adultère")

    • 〈困惑靈魂的叛變〉("Le Renégat ou un esprit confus")

    • 〈沉默之人〉("Les Muets")

    • 〈賓客〉("L'Hôte")

    • 〈喬那斯或工作中的藝術家〉("Jonas ou l'artiste au travail")

    • 〈石頭在長〉("La Pierre qui pousse")




劇作



  • 《卡里古拉》("Caligula",四幕劇,1938年完成,1945年演出)

  • 《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改編自福克納的同名小說)

  • 《誤會》("Le Malentendu",三幕劇,1944)

  • 《圍城狀態》("L'État de Siège",1948)

  • 《義人》("Les Justes",五幕劇,1949)

  • 《附魔者》("Les Possédés",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同名小說,1959)



論文



  • Create Dangerously (Essay on Realism and Artistic Creation)(1957)

  •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y (Parnassos lecture in Greece)(1956)

  • The Crisis of Man (Lec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1946)

  • Why Spain?(Essay for the theatrical play L'État de Siège)(1948)

  • Reflections on the Guillotine(Ré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Extended essay, 1957)

  • Neither Victims Nor Executioners (Combat)(1946)



論文集



  • 《存在,反抗與死亡》(1961)

  • Lyrical and Critical Essays (1970)

  • Youthful Writings (1976)

  • Between Hell and Reason: Essays from the Resistance Newspaper "Combat", 1944–1947 (1991)

  • Camus at "Combat": Writing 1944–1947 (2005)

  • Albert Camus Contre la Peine de Mort (2011)



散文集、札記



  • Christian Metaphysics and Neoplatonism (1935)

  • 《反與正》("L'envers et l'endroit",1937)

  • 《婚禮》("Noces",1938)

  • 《薛西弗斯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1942)

  • 《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1951)

  • 《夏天》("L'Été",1954)

  • 《時事集》



一,評論集("Chroniques"),1944 - 1948(1950年出版)

二,評論集("Chroniques"),1948 - 1953

三,阿爾及利亞評論集("Chroniques algériennes"),1939 - 1958(1958年出版)


  • 《卡繆札記》("Carnets")


一,1935/2 - 1942/2(1962)

二,1943-1951 (1965)

三,1951-1959 (2008)



  • 《致德國友人書》("Lettres à un ami allemand",給Louis Neuville,1948)

  • Albert Camus, Maria Casarès. Correspondance inédite (1944-1959). Édition de Béatrice Vaillant. Avant-propos de Catherine Camus. Collection Blanche, Gallimard. Parution : 09-11-2017.



作品在臺灣的出版


  • 卡繆的作品「異鄉人」


    • 王潤華/譯,《異鄉人》,台南市:中華,1966年初版、1968年再版。

    • 尚適/譯,《異鄉人》,台中市:義士,1974年初版。


    • 孟祥森/譯,《異鄉人》,台北市:牧童,1977年再版。

    • 鍾文/譯,《異鄉人》,台北市:遠景,1981年初版。

    • 康樂意/譯,《異鄉人:荒謬的存在》,台北市:萬象,1994年。


    • 莫渝/譯,《異鄉人》,台北市:志文,1994年再版、1997年、2004年。

    • 不著譯者,《異鄉人》,台北市:萬象,1998年。

    • 林凱慧/譯,《異鄉人》,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1999年初版。

    • 阮若缺/譯,《異鄉人》,台北市:天肯文化,1999年。

    • 鍾文/譯,《異鄉人》,台北市:錦繡,1999年。

    • 柔之/譯,《異鄉人》,台北市:小知堂文化,2000年。

    • 莫渝/譯,《異鄉人》,台北市:桂冠,2001年。

    • 李淑貞/編譯,《異鄉人》,台北市:經典文庫,2002年。

    • 雨陶/編譯,《異鄉人》,台北縣中和市:華文網出版,2003年。

    • 張一喬/譯,《異鄉人》,台北市:麥田,2009年。



  • 卡繆的作品「瘟疫」

    • 周行元/譯,《瘟疫》,台北市:志文,1969年初版。

    • 徐蘋/譯,《黑死病》,台北市:世界文物,1970年。

    • 李怡/譯,《瘟疫(黑死病)》,台南市:文言,1983年。

    • 顧梅聖、徐志仁/譯,《大瘟疫》,台北市:業強,1994年。

    • 顧方濟、徐志仁/譯,《鼠疫》,台北市:林鬱出版,1994年。

    • 孟祥森/譯,林燿德/導讀,《瘟疫》,台北市:桂冠,1995年。

    • 周行之/譯,《瘟疫》,台北市:志文,1998年再版。

    • 諾貝爾文學編譯委員會,《卡繆:黑死病》,環華館,2002年。

    • 顏湘如/譯,《鼠疫》,台北市:麥田,2012年。



  • 卡繆的雜文集、札記與哲學作品

    • 沙特、卡繆/同撰,何欣/主編,《從存在主義觀點論文學》,台北市:環宇,1971年。

    • 劉俊餘/譯,《反抗者》,台北市:三民書局,1972年。

    • 溫一凡/譯,《卡繆雜文集:抵抗、反抗與死亡》,台北市:志文,1979年初版、1985年、1990年。

    • 張伯權、范文/譯,《卡繆札記》,台北市:楓城出版社,1976年、1981年第4版、1986年、1988年、1991年。

    • 張伯權、范文/譯,《卡繆札記》,台北市:萬象出版社,1998年。

    • 楊耐冬/譯註,《卡繆語錄:存在主義大師之壹》,台北市:漢藝色研出版,1994年。

    • 黃馨慧/譯,《卡繆札記I》,台北市:麥田,2011年。



  • 卡繆的其他作品

    • 何欣/譯,《放逐與王國》,台北市:晨鐘,1970年、1975年。

    • 戴維揚、黃美序/同譯,《卡繆戲劇選集:柯里古拉、正義之士》,台北市:驚聲文物,1970年、1984年。

    • 孟凡/譯,《卡里古拉》,台北市:現代學苑月刊社,1969年。

    • 阮若缺/導讀,《卡里古拉》,台北市:桂冠,1994年。

    • 廖學宗/譯,《墮落》,台北市:正文,1973年。

    • 陳山木/譯,《墮落》,台北市:水牛,1977年再版。

    • 孟祥森/譯,《墮落》,台北市:遠景,1983年。

    • 不著譯者,《墮落》,台北市:萬象,1992年初版。

    • 徐進夫/譯,《快樂的死》,台北市:晨鐘,1973年。


    • 傅佩榮/譯,《西齊弗神話》,台北縣新店市:先知,1976年。

    • 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市:志文,1991年再版、1998年、2001年。


    • 郭宏安/譯,《局外人》,台北市:林鬱出版,1994年。

    • 顏湘如/譯,《局內局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初版。

    • 《局外人》、《局內局外》即異鄉人,譯名不同。

    • 出版社編輯室/譯,《災難》,台北縣中和市:兆瑞出版,2003年初版。

    • 吳錫德/譯,《第一人》,台北市:皇冠出版,1997年初版。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卡繆(1957)》,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出版年份沒有註明。

    • 石武耕/譯,吳坤墉/校閱,《思索斷頭台》,高雄市,無境文化,2012




作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版



  • 杜小真、顧嘉琛/譯,《置身於苦難與陽光之間:加繆散文集》,上海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

  • 袁莉、周小珊/譯,《第一個人》,南京市:譯林出版社,1999年。

  • 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全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2002年。

  • 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北京:西苑,2003年。

  • 郭宏安、顧方濟、徐志仁/譯,《局外人‧鼠疫》,譯林出版社,2007年。

  • 劉瓊歌/譯,《西西弗的神話》,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 楊榮甲、王殿忠等人/譯,《加繆全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呂永真/譯,《反抗者》,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沈志明/譯,《西西弗神話》,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柳鳴九/譯,《局外人》,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

  • 不著譯者,《局外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

  • 劉方/譯,《鼠疫》,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 郭宏安/译,《西绪福斯神话》,新星出版社,2012年。



相關書籍、論述


繁體本:



  • 卡繆、左拉等人/著,不著譯者,《法國短篇小說選》,志文出版,1989年。

  • 張容/著,《阿爾貝‧卡繆》,遠流出版,1990年。

  • 蘇登家/著,《卡繆異鄉人解析》,台北市:歐語,1991年。

  • 吳詠九/著,《諾貝爾傑出小說家》,台北市:國家出版社,1994年。

  • 戴維揚/著,《現代文豪心象》,宇宙光出版,?年。


簡體本:



  • 張容/著,《形而上的反抗:加繆思想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 理查德‧坎伯(RichardKamber)/著,《加繆》,中華書局,2002年。

  • 羅納德‧阿隆森(美)/著,《加謬和薩特:一段傳奇友誼及其崩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 不著編著,《西西弗的神話:加繆荒謬與反抗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 托尼‧失朱(Tony Judt)/著,《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的20世紀》,新星出版社,2007年。

  • 郭宏安/著,《從蒙田到加繆:重建法國文學的閱讀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 李元/著,《加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 大衛‧贊恩‧梅羅伍茲(英)/著,《視讀加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 ^ Sarkozy plans to rebury French writer Albert Camus in the Panthéon. [Times Online]. 2009-11-22. 




参考资料



  • Fonds Albert Camus - Cité du livre d'Aix en Provence

  • Société des Études Camusiennes

  • The Albert Camus Society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阿尔贝·加缪介绍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

Port of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