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




一个隐喻或者暗喻是用在比较两个无关事物,制造的一个修辞的转义。通常,第一个事物不可以被描述成作为第二个物体。以这种方法,第一个对象不可能很容易用第二物体来描述。不过,隐喻是总描述一物体的特性;有时使用它完全是由于审美原因。


有些人(通常是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有認知上的功能,但有些人認為認知類的隱喻以類比一詞替代來較為恰當。








目录






  • 1 辭源


  • 2 歷史


  • 3 組成


  • 4 判斷標準


  • 5 與其它修辭法的關聯


  • 6 外部链接





辭源


隱喻在希臘文中原意「轉換」。希臘辭源「μετά meta」(之間)及「φέρω phero」(帶有)之意。因此,隱喻在英文中就有其隱喻式的意涵,暗指「將意義由某事物轉移側(至)另一事物」。


有趣的是,現代希臘文中,「metaphor」是被用來指把行李移到馬車或電車上的載運工具;所以在希臘機場的訪客會發現他們用「metaphor」來運送行李。



歷史


隱喻存在於最早的書寫文本,從吉爾伽美什史詩開始:










在此例中,詩人的朋友被比喻成一隻騾和一個夥伴,表示詩人在他朋友的身上没
看到了這些特質。



組成


I. A. Richards 1936年的著作《修辭的哲學》一書中指出,隱喻的組成有三部分:1.喻體Tenor英语Tenor (linguistics),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題;2.喻依(vehicle),指的是用來描述意義的憑借;3.喻詞,指用來連結喻體和喻依的補助詞。










這句莎翁的名言是隱喻的好例子。此例當中,世界被用來與舞台作比較,其目的是用「舞台」較通俗的意義來描述「世界」這個概念,與中國人說的「人生如戲」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在此例中,「世界」是喻體(tenor)而舞台是喻依(vehicle);而「男人」與「女人」是第二層次的喻體,「演戲的人」則是用來描述「男人」與「女人」的憑借,「是」則是喻詞。


第三句則將憑借中的屬性投射到喻體上。喻體與喻依類似或相同的屬性就是聯繫兩者的地基(ground)。例如,在「人生如戲」的隱喻當中,人生是喻體,戲是憑借,而「生、死」和「出場、下場」就是連結兩者的地基。



判斷標準


凡是看到句中存在「是、為、乃......」即可能屬於隐喻


例:



















與其它修辭法的關聯


明喻similie英语similie跟隱喻類似,兩者都是將某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作比較。但隱喻是不直接的比較,而明喻則以「像是」或「比較」等字眼明示主體與載體之間的比較。因此,隱喻有較強的宣示意涵,即將主體與載體畫上等號,較可能造成意義上的混淆;但明喻則明白指出主體與載體之間的比較關係。


轉喻metonymy英语metonymy或假喻(中文修辭)類似於同義字的取代。轉喻不是將載體的某特質轉移到主體上,而是以本來就存在的關聯指出來。例如「過盡千帆皆不是」詩句中以「帆」喻「船」的方法。


寓言allegory英语allegory是散文或詩章的延伸,具有意在言外的特性。例如伊索寓言。可以稱之為較婉轉的一類隱喻。



外部链接



  • 陳嘉映:〈說隱喻〉(2002)


  • 关于传递关系具体化是阿拉伯语手稿,赛义夫al - Din的Amidi从1805年讨论的隐喻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

Port of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