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智顗

Sramana Zhiyi.jpeg
智者大师画像






別名
天台大師,智者大師,顗禅师,东土小释迦
个人资料
出生
陳德安(德安爲字),陈光道,陈王道


(538-02-16)538年2月16日

湖北荆州华容县

逝世
597年8月3日(597-08-03)(59歲)

浙江天台山

宗教信仰
汉传佛教
學校
天台宗
傳承
四祖
法号
释智顗
諡號
智者
寺廟
国清寺
高級職位
教师
果願寺法緒,慧曠律师,南岳慧思大师

釋智顗(拼音:zhì yǐ,注音:ㄓˋ ㄧˇ;538年-597年),俗姓,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1],生於荆州华容(縣治位於今中國湖北潜江),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2]。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稱智者大师。被譽為東土釋迦[3][4]




目录






  • 1 生平


  • 2 思想


  • 3 一念三千


  • 4 主要著述


  • 5 往生


  • 6 注釋


  • 7 外部連結





生平


其先祖出身穎川郡(位於今河南省許昌縣),為潁川陳氏,在東晉初年,家族遷居荊州華容[5]。其父陳起祖,通經傳,有武略,在蕭繹任荊州刺史時,為其幕僚。在蕭繹登基為梁元帝後,封益陽縣開國侯[6]。其母徐氏,是位虔誠佛教信徒。智顗是家中次子,其長兄陳鍼[7]


智顗目有雙瞳[8],因出生時有祥瑞,幼名王道,又名光道,後成為他的字[9]。7歲時就表現出對佛教的興趣[10]。554年(梁承聖3年),西魏宇文泰派于謹等人領軍南下,攻陷江陵,梁元帝出城投降,後被殺。因此戰亂,在其15歲時,智顗全家北至硤州(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依靠其舅,因而升起出家的願望,但未獲父母同意[11]。在其父母過世後,經其兄同意與王琳的資助下,在他18歲時,至湘州(縣治位於今湖南長沙),在果願寺法绪門下出家,法緒為他授十戒,並教導其律藏[12]。20歲時,智顗受具足戒,師事慧曠律師,學習大乘經典。之後進入大賢山(位於今湖南省衡陽縣)潛修,學習法華三部經(包括《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並進行方等懺法[13]。當時慧思禪師駐錫在光州(縣治位於今河南省光山縣)大蘇山,智顗在23歲時,前往參學,修习禅法,證得法華三昧前方便,發初旋陀羅尼[14]。他曾代慧思說法,開講大品般若經[15]


慧思後移居衡山,命他往南方傳播佛法,智顗在567年(陳光大元年)到達陳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市)[16]。智顗獲得當地著名佛教僧侶,如興皇法朗、長干慧辯等人的支持,官員徐陵、毛喜等人都成為他的信徒。沈君理請智顗住錫瓦官寺,講《法華經》。智顗在此居住八年,開講《大智度論》與《次第禪門》[17]。因徒眾過多,事務繁雜,妨礙修行,智顗決定入山林修行[18]。575年(陳太建7年)秋天,入天台山(位於今浙江省天台縣),在此隱修,後建立寺院,即後來的國清寺[19]。智顗在北峰上獨修頭陀行,證入一實諦法門[20]。在此居住一段時間後,陳宣帝下詔建寺[21],以始豐縣的稅收,來作為國清寺的支出之用。其徒眾慢慢擴大[22]


智顗在天台山修行11年。陈后主即位後,詔請智顗回金陵。584年(陳至德2年),智顗回到金陵,入宮說法[23]。初居靈曜寺,在此開講《仁王般若經》。因此地房屋狹小,後移居光宅寺[24]。陳後主及太子陳深等,皆尊崇智顗,太子曾請智顗授菩薩戒[25]。587年(陳禎明元年),于光宅寺讲《妙法莲华经》,其講課內容在其弟子章安灌頂收集後,集成《法華文句》。


588年(陳禎明2年,隋開皇8年),隋文帝派兵南下,陳朝覆亡。為避金陵戰亂,智顗準備回到荊州,途中居留在潯陽匡山(即廬山,位於今江西九江)[26]。秦孝王楊俊曾想招募智顗,但因為發生叛亂,智顗並沒有前往[27]。590年(隋開皇10年),原擔任并州總管的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調任揚州總管,鎮守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在此創立慧日道場,招請各地著名佛教僧侶,前往講學。591年(隋開皇11年),在晉王楊廣的召請下,智顗至揚州總管寺,為其授菩薩戒,受贈「智者」稱號[28]。592年(隋開皇12年)3月,智顗由揚州返回廬山,途中曾至衡山,至慧思墓塔所在探視。在當年底,回到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建造精舍,即玉泉寺[29]。智顗在玉泉寺講經的內容,後經其弟子章安,集成《法華玄義》與《摩訶止觀》。


596年(隋開皇15年),受晉王楊廣邀請,智顗再度至揚州,居禪眾寺,撰寫《淨名經疏》,面呈給楊廣[30]。同年9月,回到天台山,與弟子整理舊有居所。智顗向其弟子預告其死期將近[31]。口授《觀心論》。597年(隋開皇17年)冬天,智顗在天台山過世,年60歲,僧臘40[32]



思想


智顗眼見佛教教義複雜,佛經文義互相抵牾,遂建立「判教」的學說,認為佛教教導的不同階段,對應佛陀生平的不同時期,以及佛陀在那一時期的受眾。教義的每個層次都有效,都是邁向佛教真理的一步,而最終最圓融的教義見於《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33],智顗依此经立“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所谓“八教”,即为“化法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化益的内容,即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四教”,是说佛教的教化过程和方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智顗的「判教」,引用《法華經》、《淨名經》、《大涅槃經》等說法,尊崇大乘,認為辟支佛和阿羅漢等二乘為「灰身滅智」、「焦芽敗種」、「既聾且瘂」[34]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的獨到見解。何謂三千呢?先說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每一界又有十法界,比如人中,有人間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樣十乘十就是一百法界。每一界又具《妙法蓮華經》中所講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一百法界乘十如是,就是一千如是。再乘以三種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三千世間。三千世間就在一念心中,所以稱為“一念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界。”



主要著述


智顗專志於講學,少有著述。現存著述,多由其門下弟子筆記。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小止观》、《觀心論》等,流传久远,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



往生


智顗早年發願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但臨終時見西方淨土的觀音來迎[35]。其臨終時,認為自己修行至第五品位[36][37]。亦见《報恩錄》[38]


印光大师認為,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39]



注釋





  1. ^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智者二字,即是教主。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從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靜也,即出家後,師為立號。從德為名,故用靜義。後授晉王菩薩戒品,因即為王立法號,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今從後說故云智者。」


  2. ^ Arthur F. Wright著,常蕾譯:《中國歷史中的佛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59。


  3. ^ 傳燈《永嘉禪宗集註》序:「讚者曰:智者具八相以成道,人稱為東土小釋迦。」


  4. ^ 古崑《西歸行儀》卷1:「余於同治元年,在佛頂山慧濟寺,閱淨土十要。至寶王論中,知智者大師,臨終令讀四十八願,九品觀章。想智者乃東土釋迦,臨終令讀,豈非至要之言。因此熟讀,奉為日課。」


  5.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師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穎川人也。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暨晉世遷都,家隨南出,寓居江漢。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6.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奉教入朝領軍……孝元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7.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梁晉安王中兵參軍陳鍼,即智者之長兄也。」


  8.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眼有重瞳,父母藏護,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9.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鄰里憶先靈瑞,呼為王道。兼用後相,復名光道。故小立二字。」


  10.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至年七歲,喜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初啟一遍即得。而父母遏絕,不聽數往。每存理所誦,而惆悵未聞,奄忽,自然通餘文句,後以經驗無所遺失。鄉閭嗟異,溫故知新,其若此乎。」


  11.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年十五,值孝元之敗,家國殄,喪親屬,流徙。歎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於長沙像前,發弘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為己重任。……由是深厭家獄,思滅苦本,但二親恩愛,不時聽許。」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志學之年,士梁承聖,屬元帝淪沒,北度硤州,依乎舅氏。」



  12.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後遭二親殄喪,丁艱荼毒,逮于服訖,從兄求去。……時王琳據湘,從琳求去。琳以陳侯故舊,又嘉此志節,資給法具,深助隨喜。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眾。大師時年十八,至襄州果願寺,依乎舅氏而出家焉。」



  13.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歷涉二旬三部究竟。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勤,勝相現前。」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陳太平三年,時年二十,進受具足,依慧曠律師通於律藏。」



  14.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江東無足可問。時有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先師遙餐風德,如飢渴矣。其地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而能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初獲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息不虛黈,言不妄出。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將證白師。師更開演。……四夜進功,功逾百年,問一知十,何能為喻。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敷矣。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心觀。……思每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砂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惟於三三昧、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並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執如意,在坐觀聽,語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陳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禪師,稟受禪法,時年二十三。」



  15.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自開玄義,命令代講。……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諮審,餘悉自裁。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讚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慧曠律師亦來會坐。思謂曰:老僧嘗聽賢子法耳?答云。禪師所生,非曠之子。又曰:思亦無功,法華力耳。」


  16.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既奉嚴訓,不得扈從衡嶽。素聞金陵,仁義淵藪,試往觀之。若法弘其地,則不孤付囑。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陳都。」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及學成往辭。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岳,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三十餘人在瓦官寺,創弘禪法。」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陳光太元年,辭師入鄴,時年三十。」



  17.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由是聲馳道俗,請益成蹊。……于時長干慧辯,延入定熙天宮;僧晃請居佛窟,皆欲捨講習禪,緣差永恨。……儀同沈君理,請住瓦官,開《法華經》題。……興皇法朗,盛弘龍樹,更遣高足,構難累旬。……停瓦官八載,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明時貴望,學統釋儒。並稟禪慧,俱傳香法。欣重頂戴,時所榮仰。長干寺大德智辯,延入宋熙。天宮寺僧晃,請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故為時彥齊迎。……綿歷八周。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禪門》,用清心海。」



  18.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白道猷所見者,信矣。山賦用比蓬萊,孫興公之言,得矣。若息緣,茲嶺啄峰飲澗,展平生之願也。」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無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見一僧搖手申臂,至于岥麓,挽顗上山云云。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咸曰。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因與慧辯等二十餘人,挾道南征,隱淪斯岳。……時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19.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陳宣帝有敕留連,徐僕射濟涕請住。匪從物議,直指東川。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有一老僧引之而進曰:『禪師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捨以仰給。』因而問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難,當於何時能辦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時。三國成一,有大勢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國則清,當呼為國清寺。』……有定光禪師,居山三十載。跡晦道明,易狎難識。有所懸記,多皆顯驗。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仍於光所住之北峰,創立伽藍。」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顗乃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於是聿創草菴,樹以松果。數年之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山矣。』」



  20.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寺北別峰呼為華頂,登眺不見群山,暄涼永異餘處。先師捨眾,獨往頭陀。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狀。或頭戴龍虺,或口出星,火形如黑雲,聲如霹靂,倏忽轉變,不可稱計。……又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但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憂苦之相,尋復消滅,強軟二緣,所不能動。明星出時,神僧現……既安慰已,復為說法。……即便問曰:『大聖是何?法門當云何學?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實諦。學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


  21. ^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陳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時年三十八。至太建九年,敕置修禪寺。」


  22.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然佛隴艱阻,舟車不至。年既失稔,僧眾隨緣。師共慧綽種苣拾橡,安貧無慼。俄而陳宣帝詔云:『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給薪水。』眾因更聚,亦不為欣。


  23.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陳少主顧問群臣:『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鑑淵海。昔遠游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靄,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詔之,還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陳主初遣傳宣左右趙君卿,再遣主書朱雷,三傳遣詔,四遣道人法昇。皆帝自手書,悉稱疾,不當陳主。遂仗三使,更敕州敦請。」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陳帝意欲面禮,將申謁敬。『釋門誰為名勝?』陳暄奏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鏡淵海。昔在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藹。願陛下詔之還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璽書,重沓徵入。顗以重法之務,不賤其身,乃辭之。後為永陽苦諫,因又降勅,前後七使,並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請講《智論》。」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十三年,帝請出鄴。」



  24.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然居靈耀,過為褊隘。更求閑靜,立眾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云:『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末為靈曜褊隘,更求閑靜。忽夢一人,翼從嚴正,自稱名云:『余冠達也。請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耶!』乃移居之。」



  25.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皇太子請戒文云:……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


  26.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金陵既敗,策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雁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


  27.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纜,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


  28.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請戒文曰:……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會大業在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為師。乃致書累請。……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揚州總管寺城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告曰:『大士為度,遠濟為宗。名實相符,義非輕約。今可法名為總持也。用攝相兼之道也。』王頂受其旨教,曰:『大師禪慧內融,導之法澤。輒奉名為智者。』」



  29.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既慧日已明,福庭將建,於當陽縣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賜額號為一音,重改為玉泉。」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便泝流上江,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徵。百越邊僧,聞風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宮鄉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頸,老幼相携。戒場講坐,眾將及萬。遂於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勅給寺額,名為一音。」
    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至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答地恩。初名一音後改玉泉,泉色如玉,因以名焉。」



  30.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其年王使奉迎,荊人違覲,向方遙禮,臨岐望絕。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馳欣戴。……智者頻辭不免,乃著《淨名經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並才華族胄,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其年,晉王又遺手疏,請還。……令造淨名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並才華冑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



  31.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今王入朝,辭歸東嶺。吳民越俗掃巷。淘溝沿道,令牧旛華交候。寺舊所荒廢,凡一十二載,人蹤久斷,竹樹成林。……侍者智晞明旦啟曰:『未審昨夜見何因緣?』答曰:『……此死相現也。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欣歸山。今奉冥告,勢當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見者發菩提心。』」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時遇入朝,旋歸台岳。躬率禪門,更行前懺。仍立誓云:『若於三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告眾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南峯上。』」



  32. ^ 灌頂《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其冬十月皇上歸蕃,遣行參高孝信入山奉迎。……標寺基已,隨信出山,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謂智越云:『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須進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門,天佛是當來靈像處所。……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道宣《續高僧傳》卷17〈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33. ^ Wright:《中國歷史中的佛教》,頁59。


  34. ^ 天台宗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證生安隱想。生已度想墮三無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敗種更不還生。智醫拱手方藥無用。至如涅槃能治闡提。此則為易。闡提心智不滅。夫有心者皆當作佛。非定死人治則不難。二乘灰身滅智。灰身則色非常住。滅智則心慮已盡。焦芽敗種,復在高原陸地。既聾且瘂,永無反復。諸教主所棄,諸經方藥不行。」


  35. ^ 灌頂《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然大師生存常願生兜率,臨終乃云觀音來迎。當知軌物隨機,順緣設化,不可一准。」


  36. ^ 灌頂《止觀輔行傳弘決》卷1:「吾不領眾,必淨六根,以損己益他,但位居五品。生何處者,吾諸師友並從觀音皆來迎我。」


  37. ^ 智顗講,灌頂記《摩訶止觀》卷1:「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行法華經懺,發陀羅尼,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陳隋二國宗為帝師。安禪而化,位居五品。」


  38. ^ 清沈善登《報恩錄》卷1:「此經(佛說無量壽經)上輩當出家,中下二輩當在家,乃從其多數,粗舉大凡。……故智者大師僅登五品,非在家也。劉遺民三度見佛,衣覆手摩,自當上輩,非出家也。而凡蓮宗諸祖,及維摩賢護等,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例推可知矣。」


  39. ^ 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




外部連結



  • 吳汝鈞:〈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顗大師的心靈哲學〉。

  • 大监利:〈佛教三祖——智顗(yǐ)〉。

  • 釋性廣:

    •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 〈智顗大師晚年止觀修證之研究〉







qb03y00d fQ16FnSNo0RAQMS,LV8sorNC3JHfPbjjGqN9UINVGZkuozNxcjdD1J1
9ym1x,abggME74OKOk9X1Th e0Qz1IXBMt O6zytkA,yE,hpNg0XsKCTi a SYakFroFPwyEUIGxbe6gM Kkpm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