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USSArizona PearlHarbor.jpg
亞利桑納號中彈燃燒的景象













日期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夏威夷時間清晨至中午,日本時間12月8日)
地点  美國夏威夷領地歐胡島珍珠港海軍基地
结果
日軍取得戰術勝利
眾軸心國對美國宣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二大戰場合流。
参战方

 美國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1912-1959).svg哈斯本·金梅爾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1912-1959).svg沃尔特·肖特

Naval Ensign of Japan.svg 山本五十六
Naval Ensign of Japan.svg 南云忠一
Naval Ensign of Japan.svg 渊田美津雄
兵力

8艘战列艦
8艘巡洋艦
30艘驅逐艦
49艘各式船艦[1]
4艘潜艇
约390架飛機

6艘航空母艦
2艘戰列艦
3艘巡洋艦
9艘驅逐艦
23艘艦隊潛艇
5艘袖珍潛艇
414架飛機
伤亡与损失

2,402人陣亡[2]
1,247人受傷
5艘戰艦沉沒
3艘戰艦受損
3艘巡洋艦受損
2艘驱逐舰沉沒
188架飞机被摧毁
155架飞机受损

29架飞机被击落
4艘袖珍潜艇沉沒
1艘袖珍潛艇被俘
64人陣亡
1人被俘[3]

另有平民57人死亡、35人受傷[2][4]
船艦損失在日後大部分被修復[5]
















二战导火索








珍珠港事件,又名偷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6]。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先戰後宣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意大利以及其他歐洲軸心國如匈牙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目录






  • 1 背景


    • 1.1 對日禁運


    • 1.2 珍珠港




  • 2 行動


    • 2.1 第一波攻擊


    • 2.2 第二波攻擊


    • 2.3 可能的第三波攻擊




  • 3 結束


    • 3.1 傷亡


    • 3.2 長遠影響


    • 3.3 南方作戰


    • 3.4 各國反應


    • 3.5 美國本土的進攻


    • 3.6 日本潛艇部隊戰果


    • 3.7 日裔美國人拘留


    • 3.8 珍珠港人員與防務的後續




  • 4 陰謀論


  • 5 大眾文化


    • 5.1 电影


    • 5.2 电子游戏




  • 6 相關條目


  • 7 注釋


  • 8 参考文献


    • 8.1 引用


    • 8.2 来源




  • 9 外部連結





背景



對日禁運





山本五十六上將,攻擊珍珠港計畫的核心人物。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當中,4年來耗費大量資源但無所進展,各殖民地的收成與經濟都不好,日本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以進行長期戰爭。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但此舉使得控制緬甸和馬來半島的英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1941年7月24日,美国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着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其中對日本來說以石油與鋼最為重要),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也跟進。此政策被日本称為ABCD包围网(乃取美、英、中、荷四国之英文缩写而成),出口禁運使向來依賴美國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擊[7][8](有部份原因是因為對國內新的石油消費限制規定,以及各資源國內供應不足之故[9])。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也顯示不排除武力干預的可能性。在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解決卻接連碰壁,德國進攻蘇聯,南進無後顧之憂後,大本營決定考慮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


早在1909年,日本軍方就曾擬定過與美國的戰爭計畫「國家防衛策略」,該策略中認為美國會與日本於馬里亞納群島和馬紹爾群島之間海域戰鬥。30多年來,日本海軍也一直以此假想為訓練,軍艦也一直以近海戰鬥為設計主軸[10]。1941年,大本營提出與以前差別不大的計畫:决定在開戰之初進攻英美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首要目標是荷屬東印度的油田,其他則有馬來半島、菲律賓、緬甸等地;認為一旦與美國開戰,在攻進美屬菲律賓時,美國必定會以龐大的艦隊前來救援,日本就能以其龐大的艦隊進行決戰(類似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海戰)。


海軍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11]卻不贊同這個計畫,這個計畫中日本對美國艦隊決戰的主力是戰艦,山本認為其在海戰的主力地位已成過去,早在1927年他擔任赤城號艦長時就有對空中武力為新一代戰爭型態的想法;1940年,塔蘭托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以24架飛機搭載魚雷去攻擊位於塔蘭托的義大利戰艦,雖然英軍損失2架飛機但是卻癱瘓3艘義大利戰艦,這種戰鬥方式更在山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留學過美國的山本知道其工業潛力是日本遠遠比不上的,若以此計畫勢必會陷入一場消耗戰中,導致物資與工業能力皆落於美國的日本戰敗。



珍珠港






珍珠港俯視圖(1941年10月30日)




日军前往珍珠港及返程路線


山本五十六認為,必須在美國軍事能力動員起來前就先將其力量摧毀,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美國1940年的士兵人數僅有25萬人,而已全面動員的日本有400萬名士兵[12],能在其未組織人力前迅速攻佔菲律賓,甚至進攻美國本土。在消滅美國於太平洋的艦隊後,日本可以暢所無阻的南下進攻[13][14]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上的歐胡島,該島人口結構主要有白人、日本人、中國人和菲律賓人,地形是一個被陸地所包圍的海港,僅有一個出口,港內船隻通過出口至外海需要3個小時[10],油庫、維修設施都缺乏空中保護。至於對魚雷的防禦則是因為1940年12月海軍上將哈斯本·金梅爾(Husband Edward Kimmel)向華府報告「魚雷防禦網在狹窄的海港出口妨礙了交通」而被拆除[10]。該港的士兵也未有被告知即將與日本開戰的消息。美國軍方雖然有軍官認為珍珠港即遭日本攻擊,而不是菲律賓,但又認為日本無法立即對珍珠港展開攻擊[15]


山本將攻擊珍珠港的計畫定為「Z作戰」,決定以一支由6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空中力量,對珍珠港展開攻擊,而且必須是奇襲,他與大西瀧治郎、源田實和山口多聞等人一起擬定作戰細節[10],在5月9日於東京海軍參謀一年一度的兵棋演習中,向同僚告知Z計畫。大部分軍官認為他的想法過於魯莽,甚至做出會被殲滅的結果推斷,但山本多次試圖說服反對者,甚至以辭職作為威脅[16],最後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也終於批准。


長期研究攻擊珍珠港的山本,對島上日常作息、陸海軍作業程序、艦隊移動頻率和人事輪班等資料都很清楚,以及珍珠港的水深僅45英呎,日本海軍的魚雷若以一般投擲方式攻擊會陷入海床中,同時為了自空中投下炸彈,勢必要能擊穿戰艦甲板上的裝甲,他要求研發部改良這些問題,並獲得解決[10]。他將俯衝轟炸機、水平轟炸機、魚雷轟炸機和戰鬥機等不同種類戰機組成一支支的空中攻擊部隊。以南九州鹿兒島灣練習低空投放魚雷和炸彈,要求魚雷機訓練投彈高度為從沒进行过训练的1500呎[10],並嚴格訓練命中率較低的水平轟炸機。而青森縣三澤飛行場旁的小川原湖亦因條件類似珍珠港而成為練習地點。山本將整支艦隊交由南雲忠一中將指揮,並另外派遣5艘袖珍潛艇,作為空襲失敗後對美國艦隊突擊的功用。


整隻艦隊的編列為:



  • 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中將,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

    • 第一航空戰隊—南雲直接指揮、航空母艦「赤城」「加賀」

    • 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多聞少將、航空母艦「蒼龍」「飛龍」

    • 第五航空戰隊—司令官:原忠一少將、航空母艦「瑞鶴」「翔鶴」

    • 艦載航空機:共350架(零式戰鬥機78架、九九式轟炸機129架、九七式攻擊機143架)

    • 第三戰隊—司令官:三川軍一中將、戰艦「比叡」「霧島」

    • 第八戰隊—重巡洋艦「利根」「筑摩」

    • 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官:大森仙太郎少將、輕巡洋艦「阿武隈」

      • 第一七驅逐隊—驅逐艦「谷風」「浦風」「滨風」「磯風」

      • 第一八驅逐隊—驅逐艦「陽炎」「不知火」「秋雲」「霞」「霰」



    • 第二潛艇隊—司令:今和泉喜次郎大佐、潛艇「伊19」「伊21」「伊23」

    • 第一補給隊—司令:大藤正直大佐、補給船「極東丸」「健洋丸」「國洋丸」「神國丸」

    • 第二補給隊—補給船「東邦丸」「東榮丸」「日本丸」

    • 特攻潛艇5艘(甲標的潛艇)



至於當日的作戰方式則是在晚上離開母港,各前往集中於擇捉島南部的單冠灣[17],靜候指示,一旦位在華盛頓的外交部人員談判成功,就立即返航,否則就前往夏威夷執行攻擊。攻擊方式由機隊指揮—渊田美津雄決定,就他在現場判斷奇襲是否成功,若成功就發射1枚信號彈,由魚雷機先進行攻擊,再來是水平轟炸機,最後才是俯衝轟炸機。若美軍已有準備,則是發射2枚信號彈,由俯衝轟炸機先攻擊,誘出高射砲位置,再由水平轟炸機攻擊。當日是否開戰的決定,由東京發出密碼指示。11月17日,艦隊集合於單冠灣,11月26日啟航往夏威夷前進。11月20日,身在華府的日本外交官野村吉三郎和來栖三郎與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遞交「談判最後方案」,赫爾的回應則是拒絕此方案。日本御前會議中,東條英機說道:「現在局勢已十分明顯,我們已經不能在外交途徑上獲得我們所想要的;換句話說,美、英、荷、中等國已對我們加強經濟和軍事上的壓力,我們除了對美英各國開戰之外,別無選擇...[10]」此外,關於海牙公約中內定的宣戰動作,由於可能會對整個行動有重大影響,裕仁天皇與軍部討論許久後決定,在華盛頓遞交宣戰書後立刻展開攻擊(間隔60小時內[10])。



行動




日军零式戰鬥機正从翔鶴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12月2日上午10點30分,東京國會正式做出宣戰決定,南雲於當日日本時間下午5點30分收到了「登上新高山」(指台灣玉山)與「1208」[註 1],「新高山」即是指開戰決定,1208則為日本時間的預定攻擊日。不久,山本對艦隊發出訓斥說道:「皇國興廢,繫於此戰,各官兵必要盡其職,鞠躬盡瘁!」據戰務參謀渡邊安次透露,這是參謀長宇垣纏在如廁時想出來的[18]


按原定計劃,若在艦隊移動時就被發現隨即取消作戰,隨即傳來東京收到潛伏於珍珠港間諜的資訊,港內共停泊9艘戰艦、3艘巡洋艦、驅逐艦17艘,船塢內則有巡洋艦4艘、驅逐艦3艘,航空母艦則全部不在基地內[19],也得到港內沒有魚雷網和防空氣球的消息,夏威夷也未有任何緊急廣播。


作為行動前鋒的袖珍潛艇開始離開母艇。在3點42分時,美国扫雷艇禿鷹號在檀香山港前发现一个潜望镜,驅逐艦華德號開火攻擊並投下深水炸彈[20]。雖然華德號立刻向海軍總部報告此事,卻不受到重視。此時時間接近天亮,日軍已抵達戰機預定升空地點,為歐胡島正北230浬,筑摩號和利根號皆各派出1架偵察機偵查,以防止美軍的反擊[21],卻在1小時內未收到回報,南雲此時決定不考慮原定計劃細節,提早讓於6點戰機升空,另外有6架飛機因為技術上的問題發射失敗[21]






























































水深
標號
目標

  <21英尺
1
加利福尼亞號戰艦

  22~23英尺
2
馬利蘭號戰艦

  29英尺
3
奧克拉荷馬號戰艦

  30~32英尺
4
田納西號戰艦

  33~34英尺
5
西維吉尼亞號戰艦

  34~35英尺
6
亞利桑納號戰艦

  36~37英尺
7
內華達號戰艦

  38~39英尺
8
賓夕法尼亞號戰艦
9
福特島英语Ford Island機場
10
希甘姆機場
被日軍忽略的目標:A、儲油庫,B、太平洋艦隊司令總部大樓,C、潛艇基地,D、海軍造船廠。


第一波攻擊


第一波攻擊共動用183架飛機(原預計189架),分別為[22]




  • 第一組(目標:戰艦和航空母艦[23]

    • 49架九七式魚雷攻擊機,作為水平轟炸機,攜帶1760磅重穿甲彈,由淵田美津雄指揮,分為4個機隊。

    • 40架九七式魚雷攻擊機,由村田重治日语村田重治指揮,裝備九一式魚雷,分為4個機隊。




  • 第二組(目標:福特島英语Ford Island惠勒機場英语Wheeler Army Airfield停駐的飛機)
    • 51架九九式俯衝轟炸機,攜帶550磅炸彈,由高橋赫一日语高橋赫一指揮。



  • 第三組(目標:擊毀各機場上起飛的飛機,奪取制空權[22]
    • 43架零式戰鬥機,由板古茂日语板古茂指揮。



夏威夷此時還正處於星期日太陽未升起的早晨,島上只有少數人起來,大部分士兵都還處於休息狀態。在奧帕納雷達站中的兩位二等兵於6點45分在螢幕上發現有不明物體靠近歐胡島(實際上是南雲的偵察機),卻沒有上報。不久,螢幕顯示北方有一大群飛機接近後[24],他們趕緊聯絡防空中心有不明物體靠近基地(但沒有提及規模[25]),值班的科米特·泰勒英语Kermit Tyler中尉回報他們應該是看到自「希甘姆」機場的巡邏隊,或是從美國本土加州來的B-17轟炸機[26]。早上7點40分,機隊離開航空母艦已過1小時又40分鐘,淵田判斷美軍都尚未清醒,偷襲必定成功,便發射一枚信號彈,但機隊中有人沒看見,淵田又再發射一發,卻使部分機組誤解是執行發射2發信號彈時的作戰,結果導致攻擊隊未照演練時的順序進攻[10];不過這項錯誤對整場作戰並無影響,因為美軍並未有組織的抵抗。從發射信號彈到第一枚炸彈投下之前,淵田發出無線電信號「虎!虎!虎!(トラ・トラ・トラ)[27][失效連結][28]」,即通知南雲艦隊偷襲成功。


機場

日軍開始攻擊,由於美軍還處於驚愕狀態,幾乎沒有什麼反擊能力,日軍機隊暢所無阻的分開執行自己的任務。對日軍來說要先摧毀美軍的戰鬥機以保護其他轟炸機,而零式戰鬥機則因為空中沒有敵人也轉而加入攻擊機場的行動。日軍於夏威夷時間7點48分開始攻擊機場,惠勒機場被認為駐有50架P-40和P-36,在第一次攻擊中就摧毀四分之一的飛機[10],兵營和機庫都被炸彈所攻擊,惠勒機場完全失去反擊能力。希甘姆機場則是轟炸機的基地,停放約70架轟炸機(其中12架為B-17飛行堡壘)[10],被破壞程度與惠勒機場相同。7點58分,羅根·C·雷姆賽上校於福特島向港內發出廣播:「珍珠港受空袭,这不是演习![17]」,此消息隨後由太平洋司令部發出(8點12分),再傳到華盛頓,但此消息傳到總統與國務院已是華盛頓時間下午2點[10]


船艦



受創的三艘戰艦,由左至右為西維吉尼亞號戰艦(重創)、田納西號戰艦(微創)、亞利桑那號戰艦(被擊中彈藥庫引發爆炸,後沉沒)




燃烧的西弗吉尼亚号


日機在抵達後確認所有船艦,與估計數量有偏差,共有8艘戰艦、8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4艘潛艇、9艘佈雷艦、14艘掃雷艦、1艘砲艇、12艘魚雷艇、2艘補給艦和2艘油輪,1艘航空母艦都沒有(實際上,美軍的「企业号」航空母艦曾在早上6點从370海里外派出18架侦察机飞往珍珠港,但未被日軍發現。在珍珠港受攻擊時也僅在周圍海域不到300浬的距離內[10])。
各機開始攻擊預定的目標,大部分戰艦均受到3枚以上的炸彈攻擊。亞利桑納號戰艦由於被炸彈擊穿甲板於鍋爐和彈藥庫爆炸,死傷最為慘烈。不久美軍開始反擊,有零星的高射砲火和極少數飛機起飛,而8點40分,日軍第二波攻擊機隊已越過歐胡島東岸,淵田的機隊開始返回集合點(於8點45分抵達)[10]



第二波攻擊


第2波日軍機隊共有171架,由島崎重合指揮,編列為:




  • 第一組:共54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攜帶550磅和132磅炸彈,由島崎重合指揮

    • 27架負責攻擊卡內奧赫、福特島、碧羅斯的機庫與飛機

    • 27架負責攻擊希甘姆機場的機庫與飛機




  • 第二組:俯衝轟炸機組,負責攻擊船艦,由江草隆繁指揮
    • 81架九九式俯衝轟炸機,攜帶550磅炸彈,分為4個機隊



  • 第三組:戰鬥機組,負責攻擊各機場飛機,奪取制空權與掩護各轟炸機,由飯田房太指揮[註 2]
    • 36架零式戰鬥機



在第二波攻擊行動中,內華達號戰艦試圖逃往外海,日軍轟炸機看準將其擊沉可堵住珍珠港唯一的出口,便發起猛烈的攻擊,但在被擊沉前就由美軍以2艘拖船拖出港外[註 3],解除太平洋艦隊被困於港中的危機。而從美國本土飛來的B-17也在此時抵達希甘姆機場,但油料不足、飛行員疲倦、有些甚至沒有武裝,紛紛被擊落或是迫降。自企業號飛出的18架俯衝轟炸機也在此時抵達,出發尋找日軍艦隊而沒有人想到使用雷達追蹤日機[10],如此便可找到南雲艦隊,以致一無所獲;另外還有3架在第2波攻擊結束後下午被當作日軍被防空砲擊落[10]。9點45分,日軍開始撤退。11點15分,金梅爾宣佈夏威夷進入戒嚴狀態;12點40分,羅斯福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战时法并建立军政府统治[17]



可能的第三波攻擊


淵田向南雲報告:「確定擊沉4艘戰艦,也造成敵方機場相當嚴重的損毀;雖然反抗加劇,但我建議再度發動攻擊。」,源田實和山口多聞都也建議再次攻擊,以摧毀美軍更多油料(約有4萬加侖的燃油,若摧毀太平洋艦隊至少有4個月無法出動[29])、魚雷、船塢[30]和基礎設施,但南雲卻回應「已達到預期戰果」,下令撤回本土。下午1點30分,艦隊迅速北駛撤退。軍事歷史學家認為南雲若發起第三波攻擊,對美軍造成的損失會超過戰艦的損失[31],如果珍珠港被徹底摧毀以致喪失其基地功能,美軍艦隊勢必撤回本土,預估將使得美軍對太平洋的反攻推延1年[32];而美國後來的太平洋艦隊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上將認為這將延長太平洋戰爭2年[33]。一般認為南雲之所以沒發動第三波攻擊有以下原因:



  • 美軍在第二波攻擊期間的防空力量已大幅加強,日軍有三分之二的損失來自於第二波攻擊的機群[34],南雲認為發動若第三波攻擊,將會冒著動用聯合艦隊四分之三航空力量的風險去摧毀目標,而艦隊將會損失更多飛機及飛行員[34]

  • 南雲不清楚美軍航空母艦的位置、也不清楚美國的空軍基地是否還有對日本艦隊造成威脅的能力[35]、以及日本艦隊位置是否處於美軍飛機的航程以內[34]

  • 前兩波使用的機群是出擊前預先整備好的,若發起第三波攻擊需要一些時間進行調度、準備;這也將使日軍飛行員不得不於夜間降落在航艦上,當時只有英國皇家海軍發展航艦的夜戰科技,日軍若要行使則風險較高。

  • 日本飛行員並未進行攻擊珍珠港岸上設施的準備;並且第三波攻擊將以空投炸彈為主,為機群主力的魚雷機和戰鬥機改掛炸彈需要時間。

  • 日本艦隊的燃油已嫌不足,在珍珠港北部停留更多時間將加劇回程時的燃油耗損。

  • 第二波已經達成基本行動計劃,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36]的大部分主力,已達到主要目的。

  • 艦隊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的時間非常危險。日本艦隊能在不被發現的情形下,從日本航行到珍珠港已經非常幸運。停留更多的時間可能會被一艘幸運的美國潜艦或航空母艦發现[36][37]



結束



傷亡


事後,金梅爾稱:「我必須承認,它的確是一場非常漂亮的軍事行動;撇開奸詐的行為不說,日本人這次真的表現的相當出色。[10]」珍珠港的空襲共持續一個小時又50分鐘,日軍獲得決定性勝利。美國在1941年12月太平洋艦隊原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鬥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時珍珠港共有96艘船隻,共被癱瘓了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其中完全被摧毀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亞利桑納號戰艦、奧克拉荷馬號戰艦、作為靶艦的猶他號戰艦與2艘驅逐艦,其餘在花了一年多時間於港內打撈後,紛紛在太平洋戰爭中修復並投入使用。而飛機則是全部390架中,被摧毀188架(有92架屬於海軍戰機,96架屬於陸軍航空軍機),受損155架(126架陸軍機和31架海軍機),以卡內奧赫和埃瓦機場受損最為嚴重,2機場共82架飛機僅有1架在攻擊後保有升空能力。而美國人員傷亡則有:共2403人死亡,受傷1178人;海軍:2008人陣亡,710人受傷(死亡人數近半數自亞利桑納號)、陸戰隊:109人陣亡,69人受傷、陸軍:215人陣亡,360人受傷、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傷[38]。許多美軍士兵在當日表現英勇,此事件共頒發14枚荣誉勋章、53枚海軍十字勳章、4枚銀星勳章和4枚海軍與陸戰隊勳章。


美軍太平洋艦隊各艦受創程度:[10]



  • 戰艦

    • 亞利桑那號:彈藥庫爆炸,全毀。

    • 加利福尼亞號:被魚雷打出缺口進水,漂流3日後沉沒於海床中,之後被打撈修復。

    • 奧克拉荷馬號:全毀,在港內沉沒,後來曾一度浮起,被拖到港外予以弄沉。

    • 西維吉尼亞號:被擊沉,之後被打撈成功修復。

    • 內華達號:攻擊時被拖往港外,後來被修復。

    • 賓夕法尼亞號:重創,後修復。

    • 馬里蘭號:重創,後修復。

    • 田納西號:重創,後修復。



  • 靶艦
    • 猶他號:沉沒。


  • 巡洋艦

    • 海倫娜號:重創,後修復。

    • 檀香山號:重創,後修復。

    • 洛利號:重創,後修復。



  • 驅逐艦

    • 卡欣號:嚴重損毀,沒有修復。

    • 台維斯號:嚴重損毀,沒有修復。

    • 莫拉罕號:輕傷,修復。

    • 蕭號:輕傷,修復。




此列表並非全部太平洋艦隊艦隻,僅有受創艦隻。


相較之下,日本損失則非常小,共29架軍機[39](9架戰鬥機、15架俯衝轟炸機和5架魚雷轟炸機,其中有14架俯衝轟炸機和6架戰鬥機是在第二波攻擊中損失的)[40],飛行人員共55人。潛艇部隊則是共有一艘伊級潛艇和4艘袖珍潛艇被擊沉,還有一艘因為擱淺而一人被美軍俘虜,共9人陣亡(後被以「九軍神」之稱在國內宣傳[註 4]),部份程度上因為這次潛艇的失敗,造成其後發展經費被刪除,並使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派往作為運輸物資的工作。



長遠影響


山本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雖然之後的南方作戰極為成功,但仍無法打敗擁有絕對物資優勢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的25週年紀念日中,源田實表示:「在軍事行動上,珍珠港的攻擊行動是當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卻是極大的錯誤,導致日本最後走上投降一途……[10]


日本计划是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一张紧急警告(該文件並未註明「緊急」或「特急」的資訊[10]),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夏威夷美军司令部,而總司令金梅爾看完則將它扔到垃圾桶[17]


攻擊珍珠港的行動后来被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動實際上僅摧毀美國陳舊的大艦巨砲主義,航空母艦則絲毫未損[41],不足以長時間影響戰局,山本曾說道:「頭六個月或一年大約是可以順利進攻的。但對於第二和第三年的戰事,我就毫無信心了...[42]」;另外,就山本的計畫是為了阻止美軍往太平洋東部救援,而美軍計畫(即橙色計劃)則是與日軍開戰時要放棄其據點,並於大本營擬定之地點決戰,因此攻擊珍珠港是原本日美兩方都沒有想過的,也可以說山本此計畫是沒有必要的。而關於第三波攻擊,山本也由于此事对南云的不破壞基礎設施和油槽透露过不满,其表示南云中将像一个小偷得手后急急逃跑,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南雲對此則不認同,並重申已達到預期目的。在日本奇襲珍珠港,大敗美軍艦隊消息傳開後,日本國內舉國歡騰,東條英機甚至說:「我保證終能取得最後勝利」,山本在寫給他姊姊的信中說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嘩,但這一切都會消失……珍珠港的勝利微不足道,不適合用來大肆宣傳,這樣會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嚴重性[10]」,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南方作戰





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形勢(紅線圈內是日軍所到達最大的勢力範圍)


在執行珍珠港的「Z作戰」後,大本營相繼發起南方作戰中的其他行動,分別為:




  • 攻取菲律賓—「M作戰」:由空中攻擊四個目標,五支部隊進行登陸。


  • 攻取馬來半島—「E作戰」:由空中攻擊5個目標,3支部隊登陸,和1支部隊自泰國入侵。


  • 攻取荷屬東印度—「H作戰」


  • 攻取關島—「G作戰」

  • 攻取英屬婆罗洲—「B作戰」


  • 攻取香港—「C作戰」

  • 攻取俾斯麦群岛—「R作戰」


由於日軍行動迅速、兵力多、裝備優勢且計畫周密,美國艦隊無力干涉,英美荷殖民地相繼被佔領,日本快速擴增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東及索羅門群島到西至緬甸,且俘虜大量盟軍士兵[17]。此外,在攻取馬來半島的作戰中,日軍再度使用魚雷機攻擊戰艦的行動,擊沉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同珍珠港終結大艦巨砲主義;英國遠東的艦隊被迫撤至印度錫蘭,其後又在積蓄反擊力量的期間被日軍重創,其海上勢力被逐出遠東地區。



各國反應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1941年12月8日,羅斯福總統在國會說道:「日本這次沒有正式宣戰,卑鄙的攻擊會永遠承擔不名譽的罪名...美國人民必然獲得最後勝利,我們不單要盡力防衛,更要使這種卑鄙的行為再也無法危及我們……我們將會獲得最後勝利,願上帝保佑。在此本人僅要求國會宣佈『參戰』。」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43]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美国政府继续和加强了军事动员并开始将其经济转化为一个战时经济。


歐洲戰場上,纳粹德国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希特勒在國會說道:「德國在亞洲的盟友正給予行為不當的美國重重的一擊[10]」,於是德国在12月11日与義大利王國一起对美国宣战,不久德意的盟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也对美国宣战。从轴心国协议来看阿道夫·希特拉没有这个义务,但还是这样做。这更加激怒了美国人民,使美国可以更加明显地支援英国。这也使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回答拖延一段时间。美國的參戰使盟國獲得巨大的工業生產力,英國即時解除被鄧尼茲潛艇艦隊斷絕物資的危機;蘇聯則爭取到在德國巴巴羅薩行動後,將工業轉至烏拉山恢復生產的時間;兩國也獲得能夠對德國反攻的大量物資,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甚遠。



美國本土的進攻


自珍珠港的攻擊行動後,日軍南下進攻東南亞的盟軍殖民地,紛紛佔領且勢如破竹,其後又對美國沿岸進行空襲,美國西岸民眾擔憂日軍登陸。美軍認為美國西岸海岸線過長,難以防守,羅斯福下令準備洛磯山脈的防務,軍方高層認為若無法阻擋於該處,將會使日軍持續進攻至芝加哥。而就其登陸的必要性,山本認為若要戰爭結束只有兩種方法,一是佔領珍珠港,以此為跳板持續進攻美國本土,打到華盛頓特區逼使談判;另一種是以建立的東南亞國防圈持續消耗美國資源,使其認為戰勝需付出巨大代價,重回談判。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將其主要運輸艦與士兵都投入了太平洋各地,已無能力佔領珍珠港和進而登陸本土。就算登陸珍珠港或是美國西岸,日軍要確保其補給也是問題,太平洋整個過長的補給線並非日軍所能負擔;再者,比照日軍在中國戰場這種大陸作戰的作戰表現,也不可能持續進攻至華盛頓。但美國在西岸還是做了防務工作,包括挖防空洞和訓練沿岸部隊,而整場太平洋戰爭裡,日軍僅對美國西岸造成小規模的損害。



日本潛艇部隊戰果


日軍在攻擊前一日派出的五艘甲標的袖珍潛艇的戰果與下落,雖然五艘潛艇確實都損失了,但美軍的戰爭記錄卻顯示並非五艘都遭到發現及獵殺;日方也有甲標的組員在空襲結束後向聯合艦隊回報「攻擊成功」的記錄,都說明有至少一艘以上的潛艇於攻擊行動中殘存(被認為發出“襲擊成功”電訊的甲標的,於戰後數十年於珍珠港水道附近的水底污泥中被發現)。此外,傳統上「五艘甲標的全無戰果可言」的說法近年也受到質疑,九零年代時有學者宣稱,他們在利用現代影像分析技術分析日軍第一波攻擊空照圖時發現疑似潛艇的潛望鏡與魚雷航跡出現在港灣內,從而主張日軍潛艇擊中至少一艘美軍戰艦,不過尚未成為普遍接受的說法[44]



日裔美國人拘留



这次突然袭击后夏威夷島上開始流傳「日本工人將甘蔗田的甘蔗砍成標示指引日本軍機」與美國西岸日裔美國人從事當地的破壞工作[10],甚至說日軍即將登陸夏威夷。美国西岸军区长官约翰·德威特将军声称有日裔或日裔后代作为间谍和破坏分子的情报并建议罗斯福下令将他们监禁起来,羅斯福也下了此命令,後來美國本土與夏威夷共約有11萬日裔美國人被轉移到拘留營[45],但此政策施行程度不一,美國西岸的日裔民眾被拘留比例遠超過東岸。這項政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種族歧視與有違自由民主的政策,被拘留者依照不同標準,需要強制勞動以及放棄其財產,拘留期間也有人受傷與死亡;1944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強制拘留為牴觸憲法,但支持排除太平洋沿岸日裔民眾的行動[46]。整場二次大戰中,共有10萬多日裔美國人從軍去歐洲與德國作戰,還有6000人於太平洋地區擔任翻譯工作;美國於1988年發表此政策為種族偏見[47],並對其拘留群眾給予共超過16億美元的賠償[48]





珍珠港人員與防務的後續






珍珠港事後加強防務,以防日軍的登陸與儘速打撈各船艦。因為防守不力,總統下令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海軍上將與陸軍夏威夷軍區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PacificHawaiian Department)司令沃爾特·肖特英语Walter Short陸軍中將降階至少將,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兩人的這種遭遇是不公平地當了替罪羔羊。



陰謀論


从1941年12月8日起一直有关于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被蒙蔽这么久和美国官方对日本计划知道多少的争论。罗斯福或其他美国官员以及温斯顿·丘吉尔和英国人或其他什么人或所有这些人)事前知道,并可能容忍或甚至促进它的发生以使美国进入大战。[49]陰謀論其中的支持論點主要有:馬歇爾對如此重要文件是以民用書信機關、羅斯福在國際事務上傾於同盟國的明顯態度、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空母艦都正好調開、橘色計畫中提到日本對珍珠港的威脅等問題。
反對陰謀論者則認為美國這種工業化民主國家不太可能以犧牲人命換來參戰的民意、珍珠港美國傷亡人數過多,即使只有少量飛機攻擊珍珠港也和大量飛機進攻有相同效果,即「美國領土受到攻擊」,沒有必要犧牲如此多的船艦和人命換取參戰。而珍珠港陰謀論最大的致命傷是,除了珍珠港、日軍也接續攻打威克島、關島、菲律賓等美國基地,此一情況下,無論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或失敗,美國都是必然要參戰的。此说的另一大破绽是,美國海軍多屬保守派,未認識航空母艦的重要性,並不會將其視為海戰主力而特意調開;战前美国和日本一样视战列舰为海战主力武器,而袭击后美海军官兵对战列舰的信仰也未立刻动摇,有条战列舰的水兵在看到军舰进入珍珠港时一片欢呼时想“天哪,我们什么也没做,只是在进港”[50]



大眾文化


关于珍珠港事件,有诸多的纪实类或改编作品,包括电影、书籍以及电子游戏等。



电影



  • 《亂世忠魂》(1953年)

  • 《虎!虎!虎!》(1970年)

  • 《碧血長天》(1980年)

  • 《珍珠港》(2001年)

  • 《諜海風雲》(2010年)

  • 《永遠的零》(2013年)



电子游戏



  • 《荣誉勋章:升阳》,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其最开始的场景设在珍珠港

  • 《战斗位置:太平洋》,射擊及即時戰術遊戲,日本戰役最開始為空襲珍珠港



相關條目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太平洋战争

  • 世界戰爭列表


  • 羅伯茨委員會英语Roberts Commission(由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歐文·羅伯茨英语Owen Roberts主持的珍珠港事件調查委員會)



注釋




  1. ^ 日語: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拼音:NIITAKAYAMANOBORE 1208。首先使用的此代號的人是決定攻擊日期的山本五十六,以後所有相關演習與戰爭過程,都大量使用了這密碼與代號。附帶一提,若代號是筑波山晴天(日語:ツクバヤマハレ,拼音:TSUKUBAYAMAHARE),則代表攻擊中止。


  2. ^ 飯田房太在這場行動中被高射砲火擊中,他將燃燒的座機落於燃燒的機庫中,造成更多傷亡。


  3. ^ 美軍威廉·佛朗上校[谁?]下令的。


  4. ^ 分別為:岩佐直治、橫山正治、古野繁實、廣尾彰、佐佐木直吉、橫山薫範、上田定、片山義雄、稻垣清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完整停泊船艦名單見美國海軍歷史中心資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10.


  2. ^ 2.02.1 Conn 2000,第194页其中海軍與陸戰隊人員共有2,117人陣亡,779人受傷;陸軍215人陣亡,360人受傷


  3. ^ Gilbert 2009,第272页.


  4. ^ GPO 1946,第64-65页


  5. ^ CinCP report of damage to ships in Pearl Harbor from www.ibiblio.org/hyperwar.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all vessels listed were salvageable.


  6. ^ 見完整的珍珠港陣亡人員名單


  7. ^ GPO 1943,第94页


  8. ^ Toland, Japan's War.


  9. ^ 日本皇軍興亡記,Meirion & Susie Harries著


  10. ^ 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2010.2110.22 偷襲珍珠港,A.J.Barker著


  11. ^ Gailey 1995,第68页


  12. ^ F. Abbad, Histoire du Japon, 1992, p.150


  13. ^ Willmott,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p.14.


  14. ^ Fukudome, Shigeru Shikan: Shinjuwan Kogeki (Tokyo, 1955), p.150.


  15. ^ Peattie & Evans, Kaigun


  16. ^ Gailey 1995,第70页


  17. ^ 17.017.117.217.317.4 血戰太平洋,Paul Kennedy著


  18. ^ 阿川弘之,陳寶連譯,《山本五十六》,(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3年4月)


  19. ^ 此時美國共有6艘航空母艦,另外3艘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艦隊的3艘狀態分別為:1艘停泊於加州沿岸,1艘正運輸轟炸機至中途島、另一艘正運輸戰鬥機至威克島


  20. ^ 美國海軍在該區域是禁止潛航的,由此可辨認並非己方潛艇。


  21. ^ 21.021.1 Order of Battle - Pearl Harbor - December 7, 1941


  22. ^ 22.022.1 AIRCRAFT ATTACK ORGANIZATION


  23. ^ NavSource 2003


  24. ^ Prange et al., At Dawn We Slept, p.500.


  25. ^ Prange et al., At Dawn We Slept, p.501.


  26. ^ 此時也的確有17架B-17轟炸機前往歐胡島,但雷達螢幕上顯示的數量更多,更為偏東


  27. ^ Der Angriff mit interaktiver Karte bei National Geographic (Englisch)


  28. ^ www.militaryhistoryonline.com/Pearl Habor


  29. ^ 航母—現代戰爭武器揭密,譚曉寅、徐忠平、鄭文祥著,百家出版社


  30. ^ Gailey 1997,第68页


  31. ^ Willmott,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Blair, Silent Victory.


  32. ^ Gailey 1997,第97–98页


  33. ^ Yergin, Daniel. 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1. ISBN 0-671-79932-0.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 (帮助) p. 327


  34. ^ 34.034.134.2 Hoyt 2000,第190页


  35. ^ Hoyt 2000,第191页


  36. ^ 36.036.1 Gailey 1997,第97页


  37. ^ Gailey 1997,第98页


  38. ^ 不同來源的資料有不同的傷亡數目,在A.J.Barker的偷襲珍珠港中,陸軍死亡218人,364人受傷,與前文的GPO(1946年)稍有不同


  39. ^ Ofstie 1946,第18页


  40. ^ 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46、47騎兵中隊和第15騎兵大隊聲稱擊落10架日機


  41. ^ 然而,即使美國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空母艦都被日本摧毀,美國也能大規模生產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且後備飛行員也多,日本與美國交戰的損失會趕不上美國的生產力


  42. ^ Harry A. Gailey, The War in the Pacific: From Pearl Harbor to Tokyo Bay, Presidio Press: 1995. p.68


  43. ^ 唯一的一張反對票是由一位篤信教友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的女性議員珍妮特·蘭金(Jeannette Rankin)投下。


  44. ^ Discovery:珍珠港事件(下),2010年1月30日晚上9點,節目內容中有提及日軍空拍照片中,袖珍潛艇入港對戰艦發射魚雷,至少有一發擊中維吉尼亞號。


  45. ^ Levine, E. (1995). A fence away from freedom: Japanese Americans and World War II.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46. ^ Korematsu v. United States majority opinion by Justice Hugo Black, reproduced at findlaw.com. Retrieved 11 September 2006.


  47. ^ 100th Congress, S. 1009, reproduced at internmentarchives.com.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06.


  48. ^ Wwii Reparations: Japanese-American Internees. Democracy Now!. [2010-01-24]. 


  49. ^ 《马骏别解二战风云人物》,作者:马骏,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六讲 罗斯福与他的“珍珠港陷阱”》“历史新疑点:珍珠港事件是苦肉计?”,95~99页。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50. ^ 存档副本. [201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来源


书籍


  • Conn, Stetson; Fairchild, Byron; Engelman, Rose C., 7—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Guar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Outposts,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000 




  • Gailey, Harry A., War in the Pacific: From Pearl Harbor to Tokyo Bay, Presidio, 1997, ISBN 0891416161 


  • Hoyt, Edwin P., Pearl Harbor, G. K. Hall, 2000, ISBN 0783893035 


  • Hakim, Joy. A History of Us: War, Peace and all that Jazz.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509514-6. 


  • Ofstie, Ralph, A., RADM USN, Naval Analysis Division,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Bombing Survey(Pacific), The Campaigns of the Pacific War,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 Peattie, Mark R.; Evans, David C.,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Peattie, Mark R., Sunburst: The Rise of Japanese Naval Air Power, 1909–1941,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ISBN 159114664X 


  • Prange, Gordon W., Goldstein, Donald M.; Dillon, Katherine V., 编, The Pearl Harbor Papers: Inside the Japanese Plans, Brassey's, 1999, ISBN 1574882228 


  • Parillo, Mark,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acific, (编) Higham, Robin; Harris, Stephen, Why Air Forces Fail: the Anatomy of Defeat,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6 


  • Prange, Gordon William; Goldstein, Donald M.; Dillon, Katherine V., December 7, 1941: The Day the Japanese Attacked Pearl Harbor, McGraw-hill, 1988, ISBN 9780070506824 


  • Smith, Carl, Pearl Harbor 1941: The Day of Infamy, Osprey, 1999, ISBN 1855327988 


  • Theobold, Robert Alfred, The Final Secret of Pearl Harbor, New York: Devin-Adair, 1954 


  • Willmott, H.P., The Barrier and the Javelin: Japanese and Allied Pacific Strategies, February to June 1942,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0920 

美国政府档案



  • Document text, US Navy Report of Japanese Raid on Pearl Harbor,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rchives, Modern Military Branch, 1942 [2007-12-25] 


  • Document text, Peace and War,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1931-194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3 [2007-12-08] 


  • Damage to United States Naval Forces and Installa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Attack, Report o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earl Harbor Attack,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6 [2007-12-08] 

雜誌文章


  • Rodgaard, John; Peter Hsu, Carroll Lucas, and Captain Andrew Biach, Pearl Harbor—Attack from Below, Naval History, December 1999, 13 (6)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requires subscription)

線上資訊



  • Organization of the Japanese Air Attack Units December 7, 1941, NavSource Naval History, 2003 [2007-12-08] 


  • USS Shaw, destroyerhistory.org, [2007-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7) 



外部連結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Remembering Pearl Harbor:The USS Arizona Memorial", a National Park Service Teaching with Historic Places (TwHP) lesson plan


  • Hawaii War Records Depository, Archives & Manuscript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Library


報導



  • Guar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Outposts Official U.S. Army history of Pearl Harbor


  • War comes to Hawaii Honolulu Star-Bulletin, Monday, September 13, 1999


媒體

  • Video of first Newsreel from December 23, 1941 attack on Pearl Harbor

歷史文件


  • WW2DB: US Navy Report of Japanese Raid on Pearl Harbor

  • Second World War—USA Declaration of War on Japan.

  • Collection of extensive Japanese preparation military documents


  • 珍珠港事件的历史照片(英文)


  • WW2DB:珍珠港事件和82張照片(英文)


  • 对珍珠港的袭击(鳥飼行博研究室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Port of Spain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