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屈原

清殿本屈原畫像
清殿本屈原畫像


芈姓

屈氏


别字
灵均
时代
战国时代
国家
楚國
官位
左徒、三閭大夫
出生日期
前343年11月14日
出生地点
湖北秭归
逝世日期
前278年6月6日(65歲)
逝世地点
汨罗江

伯庸
著作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大招》《远游》《卜居》《渔父》


QuYuan.jpg


屈原(約前343年-约前278年6月6日),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秭归),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1],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名平,官拜左徒,为楚王近臣[2]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且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称,任三闾大夫,常于楚怀王商议国事,主张楚国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多次反对楚怀王与秦国交好的举动。秦昭王在武关扣留楚怀王之后,继续辅佐楚顷襄王[3]。楚顷襄王六年(前293年)楚顷襄王谋划再与秦国讲和。屈原斥责楚顷襄王和子兰,楚顷襄王大怒,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因此被驱除出郢都,被流放于更偏远的江南地区。历时十八年。然而,正是因为流放,使得屈原广泛地接触了底层的人民群众,也接触了丰富生动的楚国民间文化,留下来留下千古不朽绝唱《离骚》。[4]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屈原虽日夜思念郢都,却因被放逐而不能回朝效力祖国而十分痛苦和悲伤[5],从行至长江边,作《怀沙》一赋。怀抱一石,投入汨罗江而死[6]。后世端午节吃粽子即是为纪念屈原。




目录






  • 1 家世


  • 2 生平


    • 2.1 生年爭議


    • 2.2 取名


    • 2.3 初任左徒


    • 2.4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


    • 2.5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


    • 2.6 寫作


    • 2.7 自盡




  • 3 作品


    • 3.1 主題思想


    • 3.2 《离骚》


    • 3.3 《九章》


      • 3.3.1 《哀郢》


      • 3.3.2 《怀沙》


      • 3.3.3 《抽思》


      • 3.3.4 《思美人》


      • 3.3.5 《橘頌》




    • 3.4 《天问》


    • 3.5 《九歌》


    • 3.6 風格




  • 4 弄臣之疑


  • 5 地位與評價


  • 6 後世紀念


  • 7 注释


  • 8 參考書目


  • 9 参见


  • 10 外部链接





家世


屈原出自楚国公族屈氏,屈氏与昭氏、景氏并称王族三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據說就是掌管昭、屈、景三氏的事務。屈,昭,景为楚国大姓[7][8]。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为高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9]「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当时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生平



生年爭議



《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


屈原的出生日期hi,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10],大概不出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屈原在《離騷》中說: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11]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12],字名叫做「原」[12]。而東漢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



「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13]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14],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15]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 。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於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宰相: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而忽略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这批人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楚懷王,听信了谗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




荊州的屈原巨型雕像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銀錢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16]」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後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17]」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70餘人被秦軍俘虜,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於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國兩次大敗楚軍之後,也怕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願意到楚國去。[18]」張儀到楚以後,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後,糊塗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係。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於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佔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於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襄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将他的屍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於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和楚國人民一樣,一方面責怪子蘭不該勸懷王入秦,以至使懷王死在秦國,又責怪他不該慫恿頃襄王向秦國屈膝投降。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後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於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後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



寫作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自盡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秦昭襄王對楚頃襄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至陳都,「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哀郢》所說: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就是描述這一片倉惶混亂的狀況。屈原在這前後,曾沿江西上,還想看一看這滿身瘡痍的祖國和他終身輔佐的楚王。結果只看到強秦的步步進逼、楚國朝廷的腐敗和昏庸。想為楚王「奔走以先後」,「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眼看著祖國一步步走向滅亡,自己卻不能有一點作為,就埋下了以身殉國的思想,他過鄂渚(湖北武昌),入洞庭,溯沅水,經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縣)至辰陽(湖南辰溪),又折向東南,入於溆浦,暫時停留下來。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到了長沙附近的汨羅江,楚都被秦攻破後,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了。(約為前278年6月6日)。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不過,楚國實際上並未被秦所滅,直至55年後的前223年,才被秦所滅。


屈原作《漁父》表明自己不與世沉浮的決心: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19]




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20]」。他留下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錄共25篇。雖然有的篇章是否為屈原所作,還有疑議,但可以確定是屈原作品的還是佔多數。如《離騷》,就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描寫楚國的特殊名物。



主題思想


屈原作品富於忠君愛國思想,斥責小人禍國,怨恨君主昏庸,具有振興楚國的抱負,熱切追求理想,甘願以身殉國。屈原作品表現出個人品格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執著理想,獨善其身,堅貞不屈,態度毫不妥協。



《离骚》


《離騷》訴說屈原的政治理想,批評群小的誹謗打擊與楚王的妄信讒言,理想雖遭破壞,但自己決不妥協。《離騷》設想上天下地,上叩帝閽,但天門不開,屈原陳志無路,於是有去國遠逝之想,又望見自己的故鄉,最後決定以身殉國。


《離騷》是屈原在流放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詩篇。全篇三百七十三行,共二千四百九十個字,屈原將他的思想、感情、想像、人格融合為一,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和高度的藝術手法,傾吐自己的歷史、遠大的政治理想,表達對於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憤恨,也表達了不與權貴妥協的意志,流露愛國家愛人民的深厚感情。《離騷》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尤其是後半篇表現得更加濃烈。它採用了「比興」手法,以生動的比喻,營造出一種幽遠的意境。詩人還大量利用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雲、山川流沙等,構成一幅異常雄奇壯麗的圖畫。《離騷》文采絢爛,結構宏偉,形式多變,把敘事、抒懷和幻想交織在一起,對後世文學的藝術技巧啟發甚多。



《九章》


即《懷沙》,《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思美人》,《惜往日》,《橘颂》和《悲回風》。其中《惜往日》一篇,宋魏了翁、清曾國藩和吳汝綸等都懷疑不是屈原所作。[21]



《哀郢》


《哀郢》傾訴他對國都淪陷和國家前途的無限哀傷,對人民的顛沛流離則寄予深厚的同情,並指出國破家亡的原因。本篇作於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陳之年,敘述他春天離開郢都,經過夏首洞庭而至夏浦。路程日遠,悲痛日深。篇中有百姓震愆,人民離散,大夏為丘,東門荒蕪的話,確實有國破家亡之痛。篇中強烈地表示出他甘願死於故鄉,和傷悼鄉土故國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哀郢》中所表現的感情,最為憂鬱,最為哀苦。



《怀沙》


本篇是敘述屈原從西南的漵浦到東北的汨躍羅的作品,是屈原絕命前不久之作。表現情感極為沉痛。



《抽思》


寫放逐異域,孤苦伶仃的情懷。屈原一面追念北上的君王,一面又懷戀南方的故都。因為心中積壓國家鄉愁和種種痛苦的感情,所以產生一股難以排遣的哀怨。



《思美人》


亦為思念懷王之作。作《抽思》時懷王未死,故有「惸獨不群,無媒在側」之歎;到了《思美人》,懷王可能已死,故有「媒絕路阻」之語。想抒發哀情,只好寄言於浮雲,致辭於歸鳥了。



《橘頌》


通過描寫橘子的形態,以歲寒不凋的堅貞品格,來比擬自己秉承天賦美好的本質,堅守清高的立場,而不會隨波逐流。



《天问》


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提出一百多個問題。屈原放逐以後,憂鬱徬徨,精神上起了劇烈的動搖,舊信仰完全崩潰,對於自然界現象,古代的歷史政績,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觀,都起了懷疑,因而發出種種問題。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苦極呼天、人窮反本的意思。在篇中,屈原提出了百多個關於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古代史事的問題。在古史和神話學的研究上極有價值。


本篇無論內容形式與情調,都與屈原其他的作品不同。故顾頡剛等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22]



《九歌》




傳為宋朝張敦禮所作的《九歌圖》局部


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它的原始材料,大部份是楚國民間的祭神歌曲,是南方各地流行的巫歌,再編成歌、樂、舞合一的祭祀鬼神的舞曲,極富浪漫色彩,是中國歌舞的雛形。內容包括《東皇太一》(尊貴的天神)、《雲中君》(雲神,一說為雷神[23])、《湘君》和《湘夫人》(愛神)、《大司命》和《少司命》(命神)、《東君》(日神)、《河伯》(河神)、《山鬼》、《國殤》、《禮魂》(歌劇的尾聲)。


《山鬼》全篇是山間女神的獨白,訴說自己思慕戀人之苦和對愛情的忠貞專注。《國殤》追悼為國犧牲的將士,寫戰爭場面的慘烈,與戰士的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風格


屈原作品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與地方色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吸收神話傳說素材,感情激越,熱烈奔放,多寫個人情志與想像,想像豐富,善用比興與誇張手法。 語言運用上,屈原作品突破詩經格式,運用「兮」、「些」、「只」等虛助詞,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感,並常見雙聲疊韻、對仗與疊字。



弄臣之疑


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1944年9月在成都中國國民黨《中央日報》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兼答屈原崇拜者)》,声称屈原是楚王弄臣,当时在文坛引起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围攻。[24]


後来他又再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作家朱自清同意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主持公道。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神话与诗: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24]



地位與評價


司馬光認為屈原自沉汨罗江是奇節,因此《資治通鑑》裡並沒有記載屈原的事蹟。[25]


清道光年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汤鹏:“是故燕惠王有乐毅而不能用,楚怀王有屈平而不能用,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汉文有贾谊而不能用,唐德宗有陆贽而不能用,宋神宗有苏轼而不能用,此左右谮愬之罪也,此乾坤憾事也。”


1906年廖平作《楚辞新解》认为“《渔父》《卜居》,乃为屈子自作”,其他则为“屈子所传”,而“《楚辞》为孔子天学,《诗》之传记,与道家别为一派”。1918年廖平又作《五变记》稱《楚辞》“辞意重复,非一人之著述,乃七十博士为始皇所作仙真人诗,采风雅之微言,以应时君命”。


1922年胡適在《讀楚辭》中宣稱︰“《九歌》與屈原的傳說絕無關係,細看內容,這九篇大概是最古之作,是當時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過問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麼人,並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26]


1923年4月8日陆侃如發表《屈原评传》,逐条驳斥了胡适《史记·屈原列传》是“伪作”说,又說:“屈原这人是有的。他是战国时人。”


當時中华人民共和国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和平理事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27]


高麗文人李奎報在《東國李相國集》中作“屈原不宜死論”以評價:“古有殺身以成仁。若比干者是已。有殺身以成節者。若伯夷叔齊是已。比干當紂時。其惡不可不諫。諫而被其誅。是死得其所而成其仁也。虎王伐紂。猶有慙德。凡在義士。不可忍視。故孤竹二子。扣馬而諫。諫而不見聽。恥食其粟而死。是亦死得其所而成其節也。若楚之屈原。擧異於是。死不得其所。祇以顯君之惡耳。夫讒說之蔽明。邪諂之害正。自古而然。非楚國君臣而已。原以方正端直之志。爲王寵遇。專任國政。宜乎見同列之妬嫉也。故爲上官大夫所譖。見疏於王。此固常理而不足以爲恨者也。原於此時。宜度王之不寤。滅迹遠遁。混于常流。庶使其王之惡。漸久而稍滅也。原不然。復欲見容於襄王。反爲令尹子蘭所讒。放逐江潭。作湘之纍囚。至是雖欲遁去。其可得乎。是故。憔悴其容。行吟澤畔。作爲離騷。多有怨曠譏刺之辭。則是亦足以顯君之惡。而乃復投水而死。使天下之人。深咎其君。乃至楚俗爲競渡之曲。以慰其溺。賈誼作投水之文。以弔其冤。益使王之惡。大暴於萬世矣。湘水有盡。此惡何滅。且紂之惡。久已浮於天下。雖比干不死。未免爲獨夫而取刺於萬世矣。虎王擧大義忘小嫌。卒王天下。功業施于萬世矣。則其德不以二子之死大損也。況二子非虎王之臣也。乃紂之臣。諫伐其君而死。以成其節也。何與於虎王哉。若懷王則聽讒疏賢而已。當時此事。無國無之。原若不死。則王之惡。想不至大甚。吾故曰。原死非其所。以顯其君之惡耳。予之此論。乃所以雪原之冤。而益貶其君之惡。庶以諷後之信讒斥賢耳。非固譏原也。惜也其死之非其所宜也。嗚戲。”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東國李相國前集/卷22




後世紀念





紀念屈原是華人端午節特有習俗,图中为新加坡四马路的端午节灯饰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中國,人們會在端午節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楚國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28]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29])不過仍然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續齊諧記》載據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粽子來祭祀屈原[30]。另說則是紀念伍子胥[31]


這些傳說都不可靠,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32]


由於屈原忠君愛國,卻不得不自殺於江邊,後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注释





  1. ^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 ^ 林鹏《屈原所任的左徒到底是什么官?》2006/11


  3. ^ 《史记-屈原列传》


  4. ^ 郝永娟《史记-太史公自序》


  5. ^ 《楚辞-九歌-哀郢》


  6. ^ 《楚辞-怀沙》


  7. ^ 《屈姓起源》2011/10


  8. ^ 解惠全/张德萍《史记-项羽本纪》


  9. ^ 周建中/鸟瞰楚辞研究的百年盛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8-16.


  10. ^ 屈原生於楚宣王乙卯年(即前366年)夏曆正月。(清代劉夢鵬《屈子紀略》)屈原生於楚宣王十四年丙寅(即前355年)夏曆正月。(清代劉耀湘《屈子編年》)屈原生於楚宣王戊寅年(即前343年)夏曆正月二十一日庚寅的。(清代鄒漢勳《屈子生卒年月日考》、劉師培《古曆管窺》及今人遊國恩《楚辭概論》、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和張汝舟《二毋室古代天文曆法論叢》等)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六年戊寅(即前343年)夏曆正月二十二日庚寅的。(清代陳瑒《屈子生卒年月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己卯年(即前342年)夏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的。(湯炳正)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九年辛巳(即前340年)夏曆正月初七庚寅的。(郭沫若《屈原研究》)屈原生於楚威王壬午年(即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庚寅的。(浦江清《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屈原生於楚威王丙戌年(即前335年)夏曆正月初七日庚寅的。(林庚《屈原生年卒今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庚寅日。(陳久金《屈原生年考》)屈原生於楚宣王二十八年(即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前342年十二月初二。(潘嘯龍《論“歲星紀年”及屈原生年之研究》)

    屈原生於前352年農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高正《屈原生卒年考證》)屈原生於前353年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庚寅。(胡念贻《屈原生年新考》)



  11. ^ (即攝提格,離騷中簡稱「攝提」)


  12. ^ 12.012.1 平(正則)、原(靈均),請參考“正則”與“靈均”是屈原的名和字嗎?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01


  13. ^ 《楚辭補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5-05.


  14. ^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


  15. ^ 《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捲八/衛靈公第十五》


  16. ^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17. ^ 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


  18. ^ 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19. ^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


  20. ^ 劉勰在《文心雕龍·辯騷》中所說:"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譽屈原對中國文學的貢獻。


  21. ^ 金開誠《屈原辭研究》。


  22. ^ 顾頡剛《中國上古史講義》。


  23. ^ 傅錫壬註譯. 新譯楚辭讀本. 臺北市:三民書局,第九版,1992年:59. ISBN 957-14-0739-9


  24. ^ 24.024.1 屈原"断袖"说遭网友炮轰 朱自清闻一多或曾力挺. 中国新闻网. 2008年12月19日. 


  25. ^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通鉴》说: “是书大抵不采俊伟卓异之事,如屈原怀沙自沈,四皓羽翼嗣君,严光足加帝腹,姚崇十事开说之类,皆削去不录。”


  26. ^ 《努力周报》《读书杂志》1922年第1期。


  27. ^ 【文化人物】文懷沙:“振奇越世”一“騷客”


  28. ^ 《事物原始·端陽》:「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29. ^ 《荊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30. ^ 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31. ^ 《蘇州府志》.增補:“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2. ^ 程蔷. 民俗文化资源与重铸民族魂———闻一多论端午的启示. 《人民论坛》. 




參考書目



  •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史記·楚世家》

  • Laurence A. Schneider著,張嘯虎等譯:《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 卜松山:〈屈原和八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

  •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见




  • 作家列表

  • 诗人列表

  • 端午節 (華人)


  • 思美人(屈原傳)



外部链接










  • 3.文字「羹(あつもの)」について




pjpVF5fO8COTbR2,f 94J,D ryb2u ajHTOr deytqpJ,1FPPUz7AesFExhR f l
dI UR5syCtq o82n H,N,dx,gWalUIvOD FL 4mpPazjG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