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主义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圖書館





馬賽公寓


粗野主义又称蠻橫主義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當中。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由功能主义發展而來。


其建筑特色,是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它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



歷史


這一詞彙最早由瑞典建築師漢斯·阿斯普隆德所起,以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Villa Göth”(1950年建成)。當時他所用的是瑞典語“nybrutalism”(新粗野主義),後來迈克尔·文特里斯等英格蘭建築師也埰用了這一名稱。其概念在英国的史密森夫妇(Alison & Peter Smithson)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1][2]。建築評論家雷納·班海姆在1966年出版《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一書,使得這個詞彙流傳開。[2]


勒·柯布西耶是粗野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马赛公寓和印度昌迪加尔法院。这些建筑用当时还少见的混凝土预制板直接相接,没有修饰,预制板没有打磨,甚至包括安装模板的销钉痕迹也还在。


受“粗野主义”影响的还有英国的詹姆斯·斯特林爵士(莱汉姆住宅)、美国的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系馆)、美国的路易·康(李查醫學研究中心)、德国的哥特弗烈德·波姆、日本的前川国男(京都文化会馆、东京文化会馆)及其学生丹下健三(山梨县文化会馆)等人。



参考文献





  1. ^ Meades, Jonathan.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Z of brutalism. The Guardian. 13 February 2014 [11 March 2014]. 


  2. ^ 2.02.1 Golan 2003, p.3[永久失效連結].



  • Romy Golan, 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re: Reyner Banham – Book Review, The Art Bulletin June 2003, Retrieved 29 December 2014


外部連接








  • BRUTALISM:ONLINE,記錄世界各地的粗野主義建築

  •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Z of Brutalism"

  • From Here to Modernity

  • "Bunkers, Brutalism and Bloodymindedness" 2-part BBC Documentary

  • "Symbols in Transition" Documentary film regarding the post-89 handling of the political symbols and buildings of eastern Europe


  • "The New Brutalism" Brutalist, Rationalist,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永久失效連結]

  • Ontario Architecture: Brutalism

  • Google Community "Architecture of Brutalism" – many current photographs and link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

Port of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