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後金

金國
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



1616年-1636年

Northeast Asia in 1626.jpg
地位
 大清前身
首都
赫圖阿拉(1616-1622)
遼陽(1622-1625)
盛京(1625-1636)
常用语言
女真語
政府
君主專制
大汗
 


• 1616–1626

努爾哈赤
• 1626–1636

皇太極
历史
 


•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1616年
• 皇太極改國號大清

1636年











先前国

继承国





遼東都指揮使司






大清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俄羅斯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黄河
文明

長江
文明

青銅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约前21世纪–约前17世纪


约前17世纪–约前11世纪


前11世紀
|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03

戰國 前402–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
220


西汉 前202–8

8–23

玄漢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0–265

蜀漢
221–263


229–280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
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China dragon.svg中国历史年表























































































































































































后金(1616年—1636年)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地区(今中國東北地区)建立的满洲族汗国,该割据政权為清朝的前身。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国号金国(满语:ᠠᡳᠰᡳᠨ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aisin gurun,太清:aisin gurun[1][註 1])。至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后金共历21年,两代大汗。


后金之义,同“爱新”相同,是表明承袭完颜氏的金朝。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2]




目录






  • 1 国号称呼


  • 2 历史


    • 2.1 建州女真的兴起


    • 2.2 建立后金


    • 2.3 与漠南蒙古的对抗




  • 3 注释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 6 参见





国号称呼


对努尔哈赤称汗迄皇太极称帝前,此政权国号究竟是“金”、“后金”或二者皆曾使用,学界至今仍缺乏共识。一是主张“金”是唯一国号;二是认为“后金”为唯一国号;三为“混合说”不否定“金”但主张某段时期曾以“后金”为国号。[3]



历史



建州女真的兴起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国东北),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边境的长白山一带。明太祖時,明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首领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领袖,由明朝受封世襲鎮守邊疆地區。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儿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興京,並併入建州衛。


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衛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军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嚮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传说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建州女真勢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稱號,其勢力更加強大。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築城,兩年後致遼撫趙楫、總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說:“我奴兒哈赤收管我建州國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邊疆”,以守疆名義索要更高權利,雖然地位仍與過去相同,聲勢則已不同以往[4][5]。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间建立,成为后金的一種社會和军事組織形式。至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时,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努尔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编制满文。



建立后金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稱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两年后(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天命四年 (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与明朝的第一场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搗後金大本营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帅分别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然而,明軍情報却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结果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使得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此后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並視明朝為「南朝」,儼然以“北朝”自居[6][7],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1620年明朝与后金的对峙局面


天命六年 (明天啟元年,1621年) ,努尔哈赤于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围攻沈阳。沈阳城很坚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难攻。但由于城中降兵叛变以及后金军不断加强兵力,后金终攻克沈阳城。同年,后金还成功攻取辽阳,并下令迁都辽阳。遼東城市接連淪入後金手中,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更堅定了入主中原之志[8]。天命十年 (明天啟五年,1625年),后金又决定迁都沈阳,并改沈阳为盛京。


努爾哈赤于天命十一年 (明天啟六年,1626年) 攻打寧遠,是为寧遠戰役。然而宁远在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后袁崇焕采用紅夷大砲,将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由于东边的李氏朝鲜亲明,而且明朝作战时常有朝鲜兵参战,皇太极遂以此为借口下令攻打朝鲜,使得后者降伏。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虏乱”。此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後金汗國的領土。皇太极随后通过反间计,使得崇祯帝中计,将袁崇焕以“通虜謀叛”等罪名处死。从此后金基本控制了关外。不过,由于朝鮮王朝之后仍然奉行亲明政策,皇太极于十年后再次下令进攻朝鮮,最终迫使朝鲜屈服并成为其属国。这场战争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丙子虏乱”。



与漠南蒙古的对抗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于是林丹汗急派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部率军万余人驰援明军,当蒙古援军抵达铁岭时,後金軍已經攻陷铁岭,在数量占优且士气高涨的后金军的攻击下,蒙古军战败。铁岭、沈阳之战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势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内。


皇太极即位后,决定在南下入关之前解決蒙古这个后背隐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辙。为消弱林丹汗的势力,皇太极对蒙古各部采取联姻、劝诱、征讨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于林丹汗后期在西藏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影响下皈依红教,引起信奉黄教的蒙古众多部的不满,使得这些部落开始疏远林丹汗。同时,在后金军的优势武力打击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渐瓦解。林丹汗虽组织力量抵抗,但其下属已逐渐离心离德,纷纷向后金投降。3月皇太极决定亲自对林丹汗进行最后一次决定性的征讨战。在后金大军压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尔喀部,然而喀尔喀部不愿接纳他。在皇太极的追击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间部下不断为皇太极的追兵所收拢。至天聰八年 (明崇禎七年,1634年) ,林丹汗逃至大草滩(今甘肃境内)一带安营扎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后,其势力加速走向崩溃。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归降皇太極,并献上据说是当年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后金版图。


皇太極于次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上尊号“宽温仁圣皇帝”[9],改族名为“满洲”,改元崇德。



注释




  1. ^ 又叫满洲国(满语:ᠮᠠᠨᠵᡠ
    ᡤᡠᡵᡠᠨ
    ,穆麟德:manju gurun,太清:manju gurun[1]




参考文献





  1. ^ 1.01.1 《清实录》(前附《满洲实录》),中华书局出版,第283页. ISBN 978-7-101-05626-6.


  2.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303–307. ISBN 7-5622-2277-0. 


  3. ^ 卢正恒. 先清时期国号新考. 文史哲. 2014, (2014年第1期). 


  4. ^ 黃彰健《奴兒哈赤所建國號考》臺灣文海出版社《清史論叢》第一輯


  5. ^ 《明實錄·神宗實錄》萬歷三十四年六月壬子條:“廷議以朝鮮為藩籬屬國,海建乃款市貢夷,均受國恩,各宜自守。”《明神宗實錄》卷三十四。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註:所謂“海建”,即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認為海、建的地位不能等同於“藩籬屬國”朝鮮,他們是朝廷邊遠地區羈縻衛所。


  6. ^ “朕雖屢獲天佑,誌氣未驕,在人上不敢分毫生事。公正之人,爾南朝偏護邊外他國,要殺之,方昭告皇天而起兵,不想天怪南朝而佑我,于是南朝又說我何敢舉兵抗拒。”《後金檄萬歷皇帝文》收錄《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 第295頁,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 人民文學出版


  7. ^ “咨報奴酋移書聲嚇,僭號後金國汗,建元天命,斥中國為南朝,黃衣稱朕,意甚恣” 潘潔、孫方明、李鴻彬編,《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第74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8. ^ 《滿文老檔》天命七年四月十七日,金致書明軍守將:“我汗公正,蒙天眷佑,其南京、北京、汴京,原非一人獨據之地,乃諸申、漢人輪換居住之地也。”,378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譯註


  9. ^ 清史论集 1. 人民出版社. 2006: 23. ISBN 9787010056364. 诸贝勒大臣、文武各官及外藩诸贝勒“敬上尊号” ,皇太极“勉从众议” ,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 “祭告天地,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 




外部链接



  • 后金统一漠南蒙古

  • 简论后金与大清的区别



参见





  • 清朝、建州女真、满洲、八旗、汉军


  • 金朝、女真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鞑靼

後金
1616年 —1636年


后朝
大清


中国东北地区政权






前朝
明朝女真三大部
由建州女真统一


後金
1616年—1636年


后朝
大清


西域及蒙古地区政权






前朝
鞑靼 、瓦剌、大明

後金
1636年 —1636年
准噶尔
1635年 —1757年


后朝
大清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Port of Spain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