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汤显祖

明朝戏剧家

湯顯祖.jpg
汤显祖画像(陈作霖1838年绘,俞平伯藏)



显祖

义仍

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海若士、茧翁,齋名玉茗堂
族裔
汉族
出生
(1550-09-24)1550年9月24日
江西临川
逝世
1616年7月29日(1616-07-29)(65歲)



















《南柯记》、《邯郸记》、《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海若士,一作若士茧翁,齋名玉茗堂,江西临川人,汉族江右民系。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及文学家,被誉为與莎士比亚同期及影響力相等的偉大文學家。




目录






  • 1 生平


  • 2 主要作品


    • 2.1 戏剧


    • 2.2 诗文


    • 2.3 小说




  • 3 思想


  • 4 评价


  • 5 参考资料


  • 6 扩展阅读


  • 7 外部链接





生平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湯懋昭好老庄、喜谈神仙,父親湯尚賢嚴正[1],从小便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张居正的拉拢[2],结果两次落第。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第四次往北京参加春试。张居正三子张懋修去看望汤显祖,汤显祖也曾回访而不遇[3]。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


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首輔申时行,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东林党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了《论辅臣科臣疏》,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廷,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徐闻典史。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4]。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戏剧和文学创作活动,终其一生。



主要作品


汤显祖著有《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诗文《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小说《续虞初新志》等。


因《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所以被合称为“临川四梦”,又稱「玉茗堂四梦」。「玉茗堂四梦」都以“爱情”为主题。这四部戏中最出色的是《牡丹亭》,写一个女孩因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的故事。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而《牡丹亭》一问世,便令《西厢记》减色不少。



戏剧



  • 《紫箫记》,大约创作于1577年,却因被认为影射时政而辍笔。十年后又改为《紫钗记》。

  • 1598年弃官返乡后作《还魂记》,即《牡丹亭》,描写了少女杜丽娘与年轻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醒后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其后柳梦梅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与书生成婚。

  • 1600年?作《南柯记》。

  • 1601年?作《邯郸记》。



诗文



  • 《感事》

  •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 《玉茗堂四梦》

  • 《玉茗堂文集》

  • 《玉茗堂尺牍》

  • 《红泉逸草》

  • 《问棘邮草》



小说


  • 《续虞初新志》


思想


汤显祖曾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后又受李贽的思想影响;并和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滋长了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与沈璟过于讲求声律对立。


湯顯祖讚賞李贄的學說,拒絕摹擬,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復古主張,認為佳作不應「步趨形似」,提倡表現個人直覺,作品是「不思而至」的自然表現,作品往往「怪怪奇奇」,不可預測。湯顯祖認為「奇士」的作品自然出類拔萃,此說與李贄的「童心說」相似。[5]



评价


王思任點評湯顯祖刻畫人物性格“無不從筋節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6]。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期,所以也被现代人称为“中國的莎士比亚”或“東方莎士比亞”。1946年,赵景深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提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五个相同点:一是生卒年相同,二是同在戏曲界占有最高的地位,三是创作内容都善于取材他人著作,四是不守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五是剧作最能哀怨动人。[7]


1959年,田汉到江西临川拜访“汤家玉茗堂碑”,作诗:“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提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旗鼓相当,杜丽娘与朱丽叶不相上下。[7]


1964年,徐朔方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指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7]  



参考资料





  1. ^ 《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序》:“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


  2. ^ 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載首辅张居正曾先后两次让汤显祖为自己的儿子陪考,但汤显祖每次都断然拒绝,自谓“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3. ^ 邹迪光:《汤显祖传》


  4. ^ 2000年5月出版的《徐闻县志》载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汤显祖离徐北还,经阳江、高要等地回到故乡江西临川县东效文昌里暂居。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八日,任浙江遂昌知县”。


  5. ^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北京:三聯書店,2006),頁15。


  6. ^ 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序》


  7. ^ 7.07.17.2 《中国的莎士比亚》. 新浪网. [2004年6月16日] (中文(简体)‎). 




扩展阅读


英文:


  • Owen, Stephen, "Tang Xian-zu, Peony Pavilion: Selected Acts," in Stephen Owen, ed.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New York: W. W. Norton (EN), 1997. p. 880-906 (Archive).


外部链接



  • 湯顯祖


  • 湯顯祖,中國戲劇場












f6RWe 6lwphxm0RMEdRAxbx6AXESZp2a5 0WID8OR Pe1oFQd7uQ
wqQ,LdAj,o,wwfS3Si Nt36,anhRGcHObdwVEZOmTuECYC2Mt3qw,3ZEqh qt07Me7Un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