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秦檜

秦桧
秦檜跪像


僕射加檢校樞密使領中書門下平章事銜
國家
宋朝
時代
1091年到1155年
主君
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



姓名
秦檜

會之
位階
正一品
封號
封建康郡王,死後追封申王(宋高宗封)
→褫奪王爵(宋寧宗除)

族裔
漢族
本貫
江寧府
出身地
黄州
出生
1091年1月17日
北宋黄州
逝世
1155年11月18日(1155-11-18)(65歲)
南宋临安府
諡號
忠獻(宋高宗諡)
→谬丑(宋寧宗諡)
→谬狠(宋理宗諡)























科举出身





秦檜(1091年1月17日-1155年11月18日),字會之,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江宁)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补密州教授,曾任太学学正。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靖康之禍後隨同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回到南宋。此後出任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獨攬相權十九年。因其力主对金议和,并促使宋高宗杀害抗金将领岳飞等,被民间广泛视为汉奸、卖国贼,元編《宋史》列入奸臣。民間傳有風俗小吃炸秦檜。




目录






  • 1 為官簡歷


  • 2 生平


    • 2.1 早年


    • 2.2 三次上書言兵機四事(宋欽宗時)


    • 2.3 歷經靖康之禍


    • 2.4 隨金軍伐宋


    • 2.5 逃回宋朝


    • 2.6 力主议和


    • 2.7 暂时罢官


    • 2.8 东山再起


    • 2.9 再次拜相


    • 2.10 绍兴和议


    • 2.11 金国背盟


    • 2.12 害死岳飞


    • 2.13 大权独揽


    • 2.14 气焰高峰


    • 2.15 離世過程




  • 3 书法成就


  • 4 在主和派的角色


    • 4.1 宋高宗赵构语录


    • 4.2 和宋高宗之间的关系


    • 4.3 秦桧之《遗表》




  • 5 爭議


    • 5.1 构陷岳飞


    • 5.2 秦檜是否金國奸細




  • 6 評價


    • 6.1 《宋史》評價


    • 6.2 后世评价




  • 7 家庭


  • 8 軼聞


  • 9 影视形象


  • 10 注释


  • 11 外部連結





為官簡歷




  • 密州教授(宋徽宗時)


  • 太學學正(宋徽宗時)

  • 職方員外郎(靖康元年起)

  • 殿中侍御史,遷左司諫。

  • 御史中丞。(?~靖康元年閏十一月)

  • 金人掠徽欽二帝,秦檜被俘。(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建炎4年十一月)

  • 禮部尚書(建炎4年十一月~紹興元年)

  • 參知政事,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紹興元年~紹興二年)

  • 修政局首任提舉官(紹興2年?月~紹興2年八月)

  • 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

  • 詔落職,牓朝堂,示不復用。

  • 復資政殿學士,仍舊宮祠。

  • 觀文殿學士、知溫州。

  • 紹興6年,改知紹興府。尋除醴泉觀使兼侍讀,充行宮留守;權赴尚書、樞密院參決庶事。帝駐蹕平江,召檜赴行在。檜以醴泉觀兼侍讀赴講筵。

  • 紹興7年,授檜樞密使。

  • 紹興8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 紹興10年,以明堂恩封檜莘國公。

  • 紹興11年,拜左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進封慶國公。《徽宗實錄》成,遷少保,加封冀國公。

  • 紹興12年,太后還慈寧宮,加太師,封魏國公,進封秦、魏兩國公。命子熹以祕書少監領國史,進建炎元年至紹興12年《日曆》590卷。

  • 紹興15年,帝幸檜第,檜妻婦子孫皆加恩。

  • 紹興16年,檜立家廟。

  • 紹興17年,改封檜益國公。

  • 紹興25年,檜病,帝幸檜第問疾,詔加封建康郡王。是夜,檜卒,年六十六。後贈申王,諡忠獻。開禧2年,追奪王爵,改諡繆醜。



生平







早年


秦檜生于1091年1月17日(元祐五年十二月廿五日)。字会之,江宁人。政和五年(1115年)何粟榜进士及第,补为密州教授。接着考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



三次上書言兵機四事(宋欽宗時)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
一是說金人貪得無厭,請求只答應割燕山一路;二是說金人狡猾奸詐,不能放鬆守備;
三是請求召集百官詳細討論,選擇恰當的語言寫入誓書;四是請求在城外設館安置金使,不能讓他入城和上殿。
沒有得到答复。他任命為職方員外郎。


不久,隸屬張邦昌為乾當公事,秦檜說:“此行專為割地,與臣開始的議論相矛盾,不符我的心願。”


于是,三次上奏辞职,宋钦宗允许。


當時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給金以求息兵,命秦檜假借禮部侍郎之名同程瑀一起為割地使,奉陪肅王到金營。金兵退,秦檜、程瑀到燕京而返。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千乾一起推薦秦檜,他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升為左司諫。王雲、李若水見金兵二元帥回來後說金兵堅持要宋割地,不然,就進取汴京。十一月,召百官在延和殿商議對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給金,秦檜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檜被任為御史中丞。



歷經靖康之禍


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汴京失守,徽、钦二帝被留在金营。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莫俦、吴千干从金营回来,传金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汴京留守王时雍等召百官军民共议立张邦昌,众人大惊失色不敢作答,监察御史马伸对众人说:“我们是谏臣,怎能坐视不吐一辞?应当共进议状,请存赵氏。”


当时秦桧为御史中丞,听到马伸的话也以为对,就进状说:秦桧受国厚恩,十分惭愧无以报答。现在金人拥重兵,占领城池,操生杀大权,一定要立异姓皇帝,秦桧冒死争辩,不只因忠于主上,是要讲明两国利害。赵氏自祖宗至嗣君,历一百七十多年。忽因奸臣破坏盟约,与邻国结怨,谋臣失计,误主丧师,导致生灵遭难,京都失守,宋钦宗出城,到军阵前求和。两元帅既已答应议和,布告中外,况且我方正空竭帑藏,搜集各种珍玩,奉于军前,割去两河土地,恭顺地做金国的臣子,今你们变更前面的和议,做臣下的怎能怕死不论呢?宋在中原,号令一统,国土万里,德泽加于百姓,前古未有。虽然兴亡之命决定于天,怎可因一城得失决定废立呢?从前,西汉亡于新室,光武中兴;东汉亡于曹氏,刘备称帝于蜀;唐被朱温篡夺,李克用还推算世序而继承它。因为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


张邦昌在徽宗时,附会权臣,共同害国像对敌人那样恨他。社稷倾危,生民涂炭,固然不是一人所致,也是张邦昌所为。天下人正恨之如敌,若给他土地,让他统治人民,四方豪杰必会一起起事杀他,最终不能做大金的屏障。一定要立张邦昌,京师的百姓可服,天下的百姓则不可服;京师的宗子可灭,天下的宗子不可灭。秦桧不顾斧钺之诛,讲明两朝利害,希望恢复钦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对大金有万世之利。金人不久把秦桧弄到军中。靖康二年三月,金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给金人送书请求放回孙傅、张叔夜及秦桧,金不允许。起初,二帝随金兵北迁,秦桧和孙傅、张叔夜、何栗、司马朴跟从到燕山,又转移到韩州。



隨金軍伐宋


被軟禁的徽宗听说康王即位,写信给粘罕,与他约定和议,让秦桧润色文辞。秦桧又用重贿巴结粘罕。


剛好這個時候,金太宗把秦桧赐给他的弟弟挞懒,秦桧为挞懒所用,挞懒攻打山阳,秦桧随军。



逃回宋朝


建炎四年十月甲辰日,秦桧和妻子王氏及仆从一家,从军中取道涟水军水砦经海上返回行在临安。


秦桧回来後,自称是杀了监视自己的金人,抢了小船才逃回的。宋朝朝中多不信之;再者从燕到楚相距二千八百里,跨河越海,怎能没有查问的,又怎能杀看守而逃?就算跟从挞懒,金人放回他,定会以他的妻为人质,他怎能与王氏同回?只有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友好,尽释群疑,竭力保荐他的忠心。


建炎四年十月丙午日,秦桧朝见高宗。秦桧入对的前一天,皇帝命他先与宰执相见。秦桧首倡“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第一次上奏,就是他草拟的与挞懒求和书。皇帝说:“秦桧的忠心质朴超过别人,朕得到他高兴得夜不成寐;既听到二帝和母后的消息,又得到一个人才。”范宗尹想把他安排为经筵官,皇帝说:“先选一尚书职让他当。”所以有任礼部尚书之命。


建炎四年十月丁未日,正式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赏赐给银帛。跟从他的王安道、冯由义、水砦的丁不异及参议官都改为京官,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



力主议和


一开始,朝廷虽多次派使臣,与金也只是且守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从秦桧开始。因秦桧在金廷首倡和议,故挞懒藉由一次南征的機會放他回到南宋。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他升为参知政事。七月,[范宗尹建议讨论崇宁、大观以来滥赏之事,秦桧极力赞成,见皇帝坚决反对,秦桧反而以此为由排挤他,范宗尹遂罢相。范宗尹被罢後,相位久虚。秦桧扬言说:“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他为何不说,秦桧说:“现在没有宰相,不能执行啊。”


绍兴元年(1131年)八月,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吕颐浩再任宰相,秦桧和他共同秉政,秦桧谋夺吕颐浩权,让他的党羽造谣说:“周宣王修内政、攘外敌,故能中兴,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吕颐浩就在镇江建都督府。皇帝说:“吕颐浩专管军事,秦桧专管政务,像文种、范蠡那样分职也可以。”


绍兴二年(1132年),秦桧奏请设修政局,自为提举,参知政事翟汝文与他同领。不久,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理堂吏,翟汝文请求离职;谏官方孟卿一再议论这件事,翟汝文竟被罢官。监察御史刘一止,是秦桧的党羽,他说:“宣王修内政,是修其所谓外攘之政。现在簿书狱诉、官吏差除、土木营缮都不是急务。”屯田郎曾统也对秦桧说:“宰相无事不管,何必又设置修政局?”秦桧都不听。不久,有议论废罢修政局动摇秦桧的,刘一止及检讨官林待聘都上疏说不能废。绍兴二年(1132年)七月,刘一止被免去监察御史,任起居郎,因他说的话自相矛盾,有见识的人讥笑他。



暂时罢官


吕颐浩自江上还朝,谋划赶走秦桧,有人让他引用朱胜非为助。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朱胜非不可用,朱胜非就任醴泉观使兼侍读。胡安国请求离职,秦桧三次上章挽留他,没有答复。吕颐浩又以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刘蓒为右司谏,是为了赶走秦桧。于是江跻、吴表臣、程王禹、张焘、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火召都被免职去管理宫观,台省一空,这些人都与秦桧同党。秦桧开始想排挤吕颐浩,于是召用一时名贤如胡安国、张焘、程王禹等布列清要。吕颐浩问席益去掉秦桧的办法,席益说:“把他们看作朋党。现在党魁胡安国是关键,应先除掉他。”因为胡安国曾问游酢谁是人才,游酢答以秦桧,并把他比荀文若。故胡安国极力说秦桧比张浚等人贤能,秦桧也极力推荐胡安国。此时,胡安国等离职,秦桧不久也罢相。秦桧再任宰相害国时,胡安国已死。黄龟年最初弹劾秦桧专主和议,破坏恢复,结党专权,阴险奸诈,不会长久,以至把秦桧比作王莽、董卓。八月,罢秦桧相位,任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1]



东山再起


前一天,皇帝召直学士院綦宗山礼入宫奏对,给他看秦桧所陈二策,想把河北人还金国,中原人还刘豫。皇帝说:“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归哪儿?秦桧又说‘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至今也没看到。”綦宗山礼就把皇帝的意思写入训辞,布告中外,人们才知秦桧的奸邪。黄龟年等不停地议论秦桧,下诏罢秦桧相位,在朝堂公布,表示不再任用他。绍兴三年(1133),韩肖胄等出使金朝回来,金使李永寿、王翊同来,要求归还所有金朝俘虏,与秦桧先前言论吻合。有见识的人更知道秦桧与金人共谋,国家的耻辱没结束。


绍兴五年(1135),金主死后,挞懒主政,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仍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六月,拜为观文殿学士、知温州。绍兴六年七月,改知绍兴府。不久,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充任行宫留守;孟庾同留守,并暂去尚书省、枢密院参决庶事。当时皇帝下诏将要巡视,秦桧请求扈从,不许。皇帝驻跸平江,召秦桧赴行在,是张浚推荐的。十二月,秦桧以醴泉观兼侍读赴讲筵。绍兴七年正月,何藓出使金国返回,得到了徽宗及宁德后死讯。皇帝痛哭,把死讯公布于众,当天命令秦桧为枢密使,恩宠和宰执一样。四月,命令王伦出使金国迎奉梓宫。


九月,张浚请求离职,皇帝问:“谁可代替卿?”张浚不回答。皇帝问:“秦桧怎么样?”张浚说:“与他共事,才知他的昏暗。”皇帝说:“那就用赵鼎。”赵鼎因而恢复相位。台谏官相继上章议论张浚,张浚被安置到岭表。赵鼎约同僚一起说情,他和张守当面上奏,说了很多,秦桧却一言不发。于是张浚被贬到永州。原先,张浚和赵鼎相处很好,张浚先被重用之后力荐赵鼎。他们曾一起谈论人才,张浚十分推崇秦桧,赵鼎说:“此人得志,我们就将手足无措啦!”张浚不以为然,故而推荐秦桧,他们共事后方知他的昏暗,不再推荐他。秦桧因此不满张浚,反过来对赵鼎说:“皇帝想召用你,但张浚却从中作梗。”他是想激怒赵鼎,让赵鼎排挤张浚。秦桧在枢密府中只听命于赵鼎,赵鼎一向讨厌秦桧,由此反而对他深信不疑最终被他所害。赵鼎和张浚以后在闽相遇,谈及这些,才知道都是被秦桧出卖的。


十一月,奉使朱弁用书信报告说粘罕已死,皇帝说:“金人暴虐,不亡还等待何时?”秦桧说:“陛下只要积德,定有中兴时候。”皇帝说:“这固然有时候,但也应有所作为,然后才能得志。”



再次拜相


绍兴八年(1138)三月,任命秦桧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吏部侍郎晏敦又面带忧愁地说:“奸人为相了。”五月,金派乌陵思谋等来议和,与王伦同到。乌陵思谋就是宣和(1119~1125)时首先与宋通好海上的人。决定让吏部侍郎魏石工为馆伴,魏石工推辞说:“过去我任御史,曾说和议不对,现在不能专门陪金使议和。”秦桧问魏石工为什么不主张和议,魏石工详细讲了敌情。秦桧说:“公以智慧料敌,我以真诚待敌。”魏石工说:“只怕敌人不以真诚待相公啊。”秦桧就改命别人为馆伴。六月,乌陵思谋等朝见皇帝。皇帝愀然对宰相说:“先帝的梓宫,果真归还的日子即使等二三年也行。只是太后年事已高,朕早晚思念,想早相见,故此不怕屈己,希望和议速成。”秦桧说:“屈己议和,这是人主之孝;见主卑屈,心怀不平,这是人臣之忠。”皇帝说:“即使这样,有备无患,就是和议能成,边备也不能松弛。”


十月,宰执朝见皇帝,秦桧独自留下,说:“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不值得和他们决断大事。若陛下决心讲和,请专与臣商议,不要让群臣干预。”皇帝说:“朕只托付卿一人来办。”秦桧说:“臣也怕不妥,望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皇帝想议和的决心更坚定,秦桧仍认为不行,说:“臣怕另有不妥,想请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皇帝说:“可以。”又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如初,知道皇帝议和的决心不可动摇,于是,拿出文字请皇帝决定和议,并不许群臣干预。


赵鼎力请辞职,就让他以少傅的身份出京为知绍兴府。起初,皇帝没儿子。建炎(1127~1130)末,范宗尹请立嗣子,于是,命宗室赵令旷挑选太祖后代,得到赵伯琮、赵伯玖,让他们进宫,他们都是太祖七世孙。赵伯琮改名赵瑗,赵伯玖改名赵璩。赵瑗先被立为皇子,封为建国公。皇帝命赵鼎专管这事。赵鼎请建资善堂,赵鼎被罢后,攻击他的人就以资善堂为借口。到赵鼎、秦桧再任宰相,皇帝出御札,任赵璩为节度使,封为吴国公。执政在一起商议,枢密副使王庶见这种情况,大呼说:“后封的与先封的地位相同,这不行。”赵鼎因此问秦桧,秦桧不回答。秦桧又问赵鼎,赵鼎说:“自丙辰(1136)罢相,议者专以这件事为借口,现在应避嫌。”他们约定一起上奏,当面接受御笔,等到皇帝跟前,秦桧一言不发。赵鼎说:“现在建国公位在上,虽未正名,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有儿子了。今日礼数不能没区别。”皇帝就留下御笔等着商议。第二天,秦桧留下奏事。以后几天,参知政事刘大中奏事。也说到这件事。故而赵鼎和刘大中都被罢。第二年,赵璩终于被任为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赵鼎因此入宫告辞,劝皇帝说:“臣走后,一定有用孝悌之说胁制陛下的。”出来看见秦桧,对他一揖就走开了,秦桧也对赵鼎不满。



绍兴和议


赵鼎罢相后,秦桧独自掌权,决意议和。朝中贤士,因议论不合,相继被排挤出去。这时,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不附会和议,秦桧借皇帝的名义把他们闲置起来,张九成说:“未有枉己而能正人者。”秦桧对他十分不满。殿中侍御史张戒上疏请留赵鼎,又陈十三件事论和议不对,与秦桧相抵触。王庶和秦桧更是不和,从淮西到枢庭,始终说和议不行,七次上疏,并对秦桧说:“你忘记在东都想保存赵氏时,是怎么被金人抓去的吗?”当时秦桧靠金人的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恨王庶的话,因此把他赶出朝廷。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希望斩秦桧与王伦以谢天下。于是朝中上下议论纷纷。秦桧竟为解脱自己,终把胡铨押送出朝贬到昭州。陈刚中因用书信致贺胡铨,激怒秦桧,被送到吏部处理,差派到赣州做安远知县。赣州有十二县,安远县濒临岭南,地恶瘴深,谚语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说是必然死在这里。陈刚中果然死在安远。不久以胡铨事告诫中外。


不久,校书郎许忻、枢密院编修官赵雍同日上疏,仍承继胡铨的思想,力排和议。赵雍又想正宋金兄弟之名,秦桧也不能加罪。曾开见秦桧,说今日当论存亡,不当论安危。秦桧惊愕,就把他驱逐了。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王呈、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上疏说:“金人用一和字在我朝得志十二年,覆我王室,弛我边备,竭我国力,缓和我不共戴天之仇,使我中国讴吟思汉之赤子绝望,以诏谕江南为名,要求陛下行跪拜之礼。自公卿大夫至六军百姓,没有不扼腕愤怒的,怎肯听任陛下对仇敌称臣呢?天下将有仗大义,问相公之罪的人。”过几天,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石工、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火召、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同班入奏,极力讲屈己之礼不对。新任礼部侍郎尹火享单独上疏,并致信谴责秦桧,秦桧大怒,因此尹火享坚持不接受新官职。奉礼郎冯时行被召对,说和议不可信,甚至引用汉高祖分羹的故事来加以说明。皇帝说:“朕不忍心听。”就颦蹙而起,很不高兴。秦桧就贬冯时行知万州,不久也获罪。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对秦桧说:“邪说纷起,为何不择台官击破它们。”秦桧就奏请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勾龙如渊首先弹劾胡铨。


金使张通古、萧哲以诏谕江南为名,秦桧怕人们把罪责归咎于己,与萧哲等商量,改江南为宋,诏谕为国信。京、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四次上疏力谏,有“金以待刘豫之法待宋”的话,并说在敌人军事力量强的地方,愿率兵抵御,没被准奏。萧哲等已到泗州,要求他们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到临安那天,想让皇帝以客礼相待,韩世忠更加愤怒,又上疏说:“金以诏谕为名,暗中却隐含要陛下归顺之义,在这主辱臣死之时,臣愿效力死战以决胜败;若不能克敌,委曲顺从也不晚。”也没准奏。萧哲等已入境,接伴使范同以臣礼拜问金国皇帝的情况,看见的军民往往流泪。金使经过平江,守臣向子芁不去拜迎,请求辞职。萧哲等到淮安,说先归还河南地,并册皇帝为帝,其余事慢慢商议。


秦桧此时想让皇帝行屈己之礼,皇帝说:“朕承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册封。”恰好三衙统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继见秦桧说:“军民汹汹,怎么办?”他们退下后,又告诉台谏。于是勾龙如渊、李谊多次会面秦桧商议接受国书之事,勾龙如渊说把金的国书先放在宫中,则不行臣礼而定此事。给事中楼火召也举“天下居丧,三年不言”的事告诉秦桧,于是,决定让秦桧以宰相的身份接受国书。皇帝也责备王伦,王伦告诉金使,金使也害怕,同意秦桧代受国书。皇帝命秦桧到金使住处与萧哲等相见并受国书。金使想让百官都参加受书仪式,秦桧让省吏身穿朝服为前导,接受国书放入宫中。前一天,诏金使上殿,金答应归还河南、陕西旧地,还回徽宗灵柩及母兄亲族,没有索要什么。因参知政事李光素有威望,让他在和议书上签字以压制信。又降御札给三大将领。


绍兴九年(1139),金人归还河南、陕西旧地,任用王伦为签书枢密院事,充迎奉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蓝公佐为副使。判大宗正事赵士..、兵部侍郎张焘朝拜八陵。皇帝对宰执说:“河南刚恢复,当命守臣安抚遗民,劝课农桑,各自因地而食,因人而守,不能调动东南财富,虚内以事外。”皇帝虽听从秦桧议和,但实际上也怀疑金人有诈,故不曾放松边备。


当时张浚在永州,赶快上奏,极力主张要以石晋、刘豫为戒,又给孙近写信,认为“在秦称帝的祸害,发现晚了祸患更大”。徐俯守上饶,连南夫帅广东,岳飞宣抚淮西,都借贺表进行讽谏。徐俯说:“祸福相倚伏,情况变化多端。”连南夫说:“不守信用也相信,他们说那样就能那样?虽然虞舜的十二州,都归王化;但秦利用商于的六百里土地欺骗了楚国,所以应当考虑被金人欺骗。”岳飞说:“救暂急而解倒悬,议和还可;若为国家长久计,难道也这样吗?”其他人如秘书省正字汪应辰、樊光远、澧州推官韩纟川、临安府司户参军毛叔庆,都说金人居心叵测;迪功郎张行成献上《询荛书》二十篇,大意讲自古讲和,没有始终不变的,并提出要对金人有所防备。秦桧把这些人都罢黜,韩纟川被贬到循州。



金国背盟


七月,兀术杀金领三省事宗磐及左副元帅挞懒,在中山府拘留了王伦。兀术因归还宋地是他二人的主意,兀术将另有打算。王伦曾把此事密奏于朝,秦桧不做防备,只催王伦去金国。当时韩世忠请求乘敌不备,攻击敌人,秦桧以《春秋》不伐丧为借口,和皇帝意见相合,此事也就作罢。


绍兴十年(1140),金人果真背盟,分四路入侵。兀术攻占东京,葛王赵..取南京,李成取西京,撒离喝奔永兴军。河南各郡相继陷没。皇帝大惊,下诏列举兀术罪状。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以前的国事,开始无人主议;现在事态稍有变化,就换宰相,后来者未必贤能,却排黜异党,乱纷纷地几个月也不能安定,希望陛下以此为戒。”皇帝深信这话。秦桧力排众议,始终以讲和为己任,而王次翁所说的无主议者,是专门替秦桧说话的。因此,秦桧相位得到巩固,据相位达十八年,公议不能摇撼。


六月,秦桧上奏说:“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臣原来看挞懒有割地讲和之议,故而赞成陛下取河南故疆。今兀术杀他叔挞懒,蓝公佐归来,和议已变,故而赞成陛下确定讨伐之计。望诏谕江上诸帅同力招讨。”终没实行。闰六月,赵鼎被贬到兴化军,因王次翁受秦桧指使,说赵鼎企图谋划得到任用。上言者纷纷指责王次翁,不久,赵鼎被流放到潮州。


这时,张俊攻克亳州,王胜攻克海州,岳飞攻克郾城,差点儿活捉兀术。张浚在长安取胜,韩世忠在泇口镇取胜,诸将所到之处都取胜,而秦桧却力主撤兵。九月,诏岳飞回行在,杨沂中回镇江,刘光世回池州,刘锜回太平州。岳飞军听到诏书,士气低落。岳飞十分惊愕。宋撤军后,淮宁、蔡、郑又被金兵占领。在明堂举行仪式,封秦桧为莘国公。绍兴十一年,兀术再次南下,攻占寿春、庐州,宋将邵隆、王德、关师古等连战皆捷。杨沂中在拓皋又取胜。秦桧忽然令杨沂中和张俊立即撤兵。韩世忠听说,驻军濠州不前进;刘锜听说,放弃寿春而回。从此不再出兵。



害死岳飞


四月,秦桧想尽收诸将兵权,给侍中范同献计,秦桧采纳。秦桧密奏让皇帝召三大将论功行赏,韩世忠、张俊同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令宣抚司军隶属枢密院。六月,拜秦桧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封庆国公。《徽宗实录》修成,又被升为少保,加封冀国公。先前,莫将、韩恕出使金,被拘于涿州。此时,兀术有意求和,把他们放回。秦桧又上奏派刘光远、曹勋使金,又以魏良臣为通问使。不久,魏良臣同金使萧毅等来,商议双方以淮水为界,让宋割唐、邓二州。不久,又派何铸报聘,答应金的条件。


十月,兴岳飞冤狱。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來源請求]于是岳飞及儿子岳云都被送到大理寺,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问他们。十一月,李光被贬到藤州,范同罢去参知政事。范同虽附会和议,因他独自奏事,遭秦桧忌恨。十二月,杀岳飞。秦桧因岳飞多次说和议失计,并曾奏请立太子,这都和秦桧相悖,故秦桧定要杀他。何铸、周三畏开始审问时,岳飞久不伏罪;万俟卨参加审问后,才定案。诬称岳飞曾自言“己与太祖皆三十岁任节度使”这样的话,是谩侮皇帝,又有受诏不救淮西之罪,被赐死狱中。他儿子岳云及张宪被杀于都市。天下认为他们冤枉,听到的人都流泪。岳飞之死,张俊也参与其中,这些话在《岳飞传》中亦有提及。



大权独揽


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又被贬到新州。八月,徽宗及显肃、懿节二灵柩至行在。太后还慈宁宫。九月,加秦桧为太师,进封魏国公。十月,进封秦、魏两国公。秦桧因封两国公与蔡京、童贯相同,请求改封他母亲为秦、魏国夫人。他儿子秦熺考中进士,馆客何溥赴尚书省,他们都考试第一。秦熺本是王日奂的庶子,秦桧妻是王日奂妹,无子,王日奂之妻显贵而妒忌,秦桧在金国时,以熺為秦桧后代。秦桧回来,他家带熺来见,秦桧很高兴。秦桧庆幸和议又成,更恨先前的异己分子。先是,贬赵鼎于潮州,王庶于道州,胡铨于新州。此时,他们遇赦也永不再用。曾开、李弥逊都被罢。张俊本助和议,但他居位一年多也无离开之意,秦桧就指使江邈弹劾他,罢他官。


绍兴十三年,庆贺瑞雪,贺雪从秦桧开始。庆贺没出现日食,此后多写不见日食。彗星常出现,选人康倬上书说彗星出现不值得害怕,秦桧大喜,特改他为京官。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秦桧请求庆贺,皇帝不许。知虔州薛弼说木头内有文字曰“天下太平年”,下诏交付史馆。于是开始粉饰太平,如各地推举贤能、天下百官躬耕之礼等又不断隆重举行,为苟安余杭之计,从此不再巡视江上,而祥瑞的奏报每天都有。


洪皓从金回国,颇有名节,因他传达金帅室睰的话,直翰苑不到一个月就被逐去。室睰,是粘罕的心腹。最初,粘罕军至淮上,秦桧曾替他草拟檄文,被室睰看见,故趁洪皓归来给他捎信。秦桧以为士大夫没有知道他的所作所为的,听到洪皓的话,深为不满,于是令李文会论奏他。胡舜陟以取笑朝政罪下狱死,张九成以鼓动浮言罪被贬,并牵连僧宗杲,被编配到边远地区,都是因言语冒犯秦桧所致。张邵也因与秦桧说金人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之意而获罪,被责为宫祠官。绍兴十四年(1144),贬黄龟年,因他从前议论过秦桧。闽、浙发生大水灾,右武大夫白锷因说“燮理乖谬”的话,被刺配到万安军。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宿将解潜罢官闲居,辛永宗被调到外郡,都因不附会和议而致,解潜被流放到南安死去,辛永宗被安置在肇庆死去。赵鼎、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对洪皓之罪,白锷加以传播,李光在藤州加以附和并有讽刺秦桧的地方,被守臣告发。


原先,议定建国公出..之事,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等七人论礼与秦桧不合,于是吴表臣等因讨论不详、怀奸附合赵鼎都被罢官。开始,秦桧对皇帝说:赵鼎想立皇太子,是认为陛下始终无子,应该等自己有子后再立太子。就怂恿御史中丞詹大方弹劾赵鼎邪谋密计,深不可测,与范冲等都怀异心,以邀功求福。范冲曾任资善祀翊善,因此詹大方诬告他。后来,监察御史王鎡说皇帝没有子嗣,应祭祀媒神以求子,于是下诏在圆丘东筑坛,都是秦桧的主意。



气焰高峰


献诗给秦桧,称他为“圣相”,凡投诗献文的人都认为皋、夔、稷、契都不如秦桧,必称“元圣”。秦桧请求禁止野史。又任命秦熺以秘书少监的身份负责修国史,进献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12年(1142)《日历》590卷。秦熺趁太后从金返回之机,亲自歌颂秦桧的功德达2000多字,让著作郎王扬英、周执羔献上,他们二人也因此升官。从秦桧再任宰相后,凡过去罢相以来的诏书章疏稍有涉及秦桧的,基本都更改焚毁,日历、时政丢失很多,此后记录都出自秦熺,不再有是非公论了。冬十月,右正言何若指责程颐、张载遗书是专讲邪说,力加禁绝,人们不敢说不是。


绍兴15年(1145),拜秦熺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四月,赐秦桧宅第,命用教坊乐为前导,使他迁入新居,赐缗钱金帛不等。六月,皇帝到秦桧家,对秦桧的妻子、儿媳、子孙都加恩。秦桧先禁私史,七月,又对皇帝说私史害正道;此时司马伋就说《涑水记闻》不是他曾祖司马光所著,之后李光家亦把李光所藏的书烧了1万卷。十月,皇帝亲自写“一德格天”的匾额赐给秦桧。绍兴16年(1146)正月,秦桧建家庙。三月,皇帝赐给他祭器,赐将相祭器从秦桧开始。


先前,皇帝因彗星出现诏求直言。张浚上疏,说当今事势就像在头目心腹之中养大疽,不除掉就不能停止作恶,希望国家要谋求防御。不然,他时卖国者,反而把罪过归于正确的言论。秦桧长久以来都不满张浚,此时大怒,马上削去张浚兵权,贬到连州,不久移到永州。


绍兴15年,改封秦桧为益国公。五月,移贬洪皓于英州。八月,赵鼎死于吉阳军。这年夏,先有赵鼎遇赦永不再用的诏旨,又令月月汇报他的存亡,赵鼎知道后,绝食而死。自赵鼎被贬,门人故吏皆被牵连,即使是听说他死了而叹息的人也被加罪。又把吕颐浩的儿子吕摭流放到藤州。十二月,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歌颂时政,故给他永免文解的优待。从此颂咏献媚的人更多。皇帝在秦桧家里赐百官喜雪御筵。


绍兴18年(1148),拜秦熺为知枢密院事,秦桧问胡宁:“外面有何议论?”胡宁答:“认为公相一定不承袭蔡京的做法。”五月,李显忠上奏恢复之计,被削去军职,给以宫祠之职。六月迪功郎王廷王圭被编管辰州,因他写诗送胡铨。闰八月,福州说百姓采竹子的果实万斛、以此度饥荒。十一月,胡铨从新州移贬到吉阳军,是因他做诗诽谤当朝。


绍兴19年(1149),皇帝命绘秦桧像,并亲自做赞。这年,湖、广、江西、建康府都说降了甘露,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皇帝曾对秦桧说:“从今以后有上奏说监狱是空的,应令监司验实。若是欺妄之言,就治罪,命御史台负责监督。若不惩戒,则奏甘露瑞芝之类,虚妄文饰之言,无所不至。”皇帝虽宠秦桧,但也不完全受他的欺蔽。十二月,禁止做野史,许人告发。


绍兴20年(1150)正月,秦桧上朝,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桧不中,被斩杀于市。从此,秦桧每次出门,都有50名士兵执长木棍侍卫。这月,曹泳告李光的儿子李孟坚检查记录李光所做私史,案成,李光被贬谪已很久,诏永不再用,李孟坚被编置到峡州;朝官连坐的八人,都被罢职贬秩,胡寅被流放到新州。曹泳因此被立即起用。五月,秘书少监汤思退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本末交付史馆。六月,秦熺加官为少保。郑炜告发他的同乡福建安抚司机宜吴元美作《夏二子传》,指的是蚊子、苍蝇;吴家有潜光亭、商隐堂,把亭称为潜光,是有心党附李光,把堂名为商隐,是无意于附合秦桧。因此秦桧更恨他。编管右迪功郎安诚、平民汪大圭,斩有恩荫的惠俊、进义副尉刘纪中,刺配径山僧清言,都因诽谤秦桧而获罪。当时秦桧的病更重,上朝时允许他乘轿子,由他的二孙搀扶,并免于拜礼。绍兴21年(1151),朝散郎王扬英上书推荐秦熺为相,秦桧上奏让王扬英知泰州。


绍兴22年,又兴王庶二子王之奇、王之荀及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大狱,都是因为诽谤朝政罪。杨炜还有曾去李光、萧振家谈时事之罪。于是李光永不再用,萧振被贬池州。绍兴23年,秦桧请求去台州谢亻及家取綦宗山礼所受御笔送还朝廷。秦桧第一次罢相,皇帝有指责秦桧的话,这是想收回御笔灭迹。这年,进士黄友龙以谤讪罪,被处以黥刑,发配到岭南;内侍裴咏以指斥罪,被编管到琼州。绍兴24年(1154)二月,杨炬弟杨炜受牵连死在宾州,杨炬因而被编管邕州。何兑争辩说是他的老师马伸首先上书金人请存赵氏的,这就分了秦桧的功,故何兑被编管英州。三月,秦桧的孙子敷文阁待制秦埙考进士,省殿试都第一,秦桧的侄子秦焞、秦焴姻亲周夤、沈兴杰都成为进士,士论以此不平。考官是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魏师逊等刚知贡举,就对人说:“我们可得富贵了。”等到廷试时,秦桧又奏请让汤思退为编排,魏师逊为详定。秦埙和第二人曹冠的策文都攻专门之学,张孝祥策文则是主一德元老并涉及保存赵氏事。皇帝读到秦埙策文,都是秦桧、秦熺的话,于是擢张孝祥为第一,降秦埙为第3。不久,秦埙为实录院修撰,宰相子孙同领史职,是前所未有的。


六月,因王循友原来知建康时曾对秦桧的族党治罪,故被安置藤州。八月,王..因替李光求情迁往内地,被编管于辰州。郑王己、贾子展因聚会时嘲谑讲和的话,郑王己被流放容州,贾子展被流放德庆府。方畴因与胡铨通信,被编置永州。十二月,魏安行、洪兴祖因广泛传播程王禹的《论语解》,而魏安行被编置钦州,洪兴祖被编置昭州。又流放程纬,罪名是慢上无礼。


皇帝曾对秦桧说:“近来轮对者,大多请求避免。百官轮对,正是想听听在宫中听不到的话,可令大家检举约束。”秦桧擅政以来,堵塞言路,蔽上耳目,凡一时献言者,不是歌颂秦桧的功德,就是造谣中伤善良的人。想说的又怕犯忌,畏谈国事,只用谈论销金铺翠,请禁鹿胎冠子类的话题来搪塞。所以皇帝过问这事,也是防秦桧的蒙蔽。


衢州曾有盗起,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领一千人去捕盗,没报告皇帝。晋安郡王进宫说这事,皇帝大惊,问秦桧,秦桧说:“不值得上烦圣虑,故没敢汇报,平盗后立即奏报。”退下后探问原因,知是晋安郡王说的,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居秀王丧不应给俸禄,使郡王每月少拿俸禄二百缗,皇帝拿出内帑给他。


绍兴25年(1155)二月,因沈长卿过去和李光讥讽和议,又和芮烨共赋《牡丹诗》,有“宁令汉社稷,变作莽乾坤”之句,被邻人告发,沈长卿被编置化州,芮烨被编置武冈军。静江有一驿站叫秦城,知府吕愿中率宾客、僚属共赋《秦城王气诗》向秦桧献媚,不赋者只刘芮、李燮、罗博文三人,吕愿中因此被召用。又有张扶请秦桧乘金根车,又有请求设置益国府官署和赐给秦桧九锡的,秦桧听到这些很泰然。十月,再次禁止专门之学,把太庙的灵芝画成华旗,凡各地所奏的瑞木、嘉禾、瑞瓜、双莲都画出来。



離世過程




秦檜夫婦跪像。


赵令衿看秦桧的《家庙记》,顺口说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被汪召锡告发。御史徐喜又论奏赵鼎之子赵汾为赵令衿送行并赠以礼物,一定有奸谋,诏送大理寺,把赵令衿关押在南外宗正司。秦桧在一德格天阁写着赵鼎、李光、胡铨的姓名,就想杀了他们。赵鼎已死,秦桧感到遗憾,于是就想杀赵汾。秦桧特別恨张浚,因此赵令衿一案,张宗元被罢,都波及到张浚。张浚在永州,秦桧又派他的死党张炳知潭州,同郡丞汪召锡一起监视他。这时,又让赵汾自诬与张浚、胡寅谋划叛乱,当时受牵连的贤士有五十三人。案成后,秦桧病重不能写字。


十月二十一日,高宗去秦桧府邸看望他的病,秦桧无一语,只流涕而已。秦熺问谁可代任宰相,高宗曰:“这事你不该参与。”高宗命兵部侍郎、权直学士院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退休制书。秦熺还派他的儿子秦埙同右司员外郎林一飞、宗正寺丞郑柟晚上去见殿中侍御史徐喜、右正言张扶策划奏请自己为相。二十二日,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秦熺进为少师,勒令致仕,秦埙、秦堪并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当晚,秦桧去世,年六十六。三十日,应秦桧妻韩魏国夫人王氏乞改赐一道号,诏特封冲真先生[2]。十一月六日,应秦熺所请,高宗手书“决策元功 精忠全德”为秦桧神道碑额以赐。十一日,赠申王,令太常寺定谥,太常寺博士曹冠撰谥议曰:“故太师赠申王秦桧,光辅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阽危之中,恢太平于板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备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谥,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显效焉。谨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文贤有成曰献,宜赐谥曰『忠献』”[3]。二十日,高宗亲临秦府祭奠,面谕王氏,保全其家之意[3]。但实际上秦桧死后,高宗却如释重负,并对杨存中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4]”虽然秦桧死,秦熺废,但他的余党仍继承他的主张,力主和议,以此窃据相位者还有数人,至孝宗时才荡涤无余。


寧宗开禧二年(1206)四月,权礼部侍郎李壁上奏:「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宜亟贬桧以示天下」,追夺秦桧王爵,改谥“谬丑”,制词曰:「兵于五材,谁能去之!首驰边疆之备;臣无二心,天之道也,忍忘君父之仇? 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5];嘉定元年(1208)三月,知枢密院事史弥远奏请恢复秦桧王爵、谥号[6]。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二月,太常寺定谥「谬狠[7][8]



书法成就


秦桧虽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佞臣,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來源請求]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有书辑入《风墅帖》。



在主和派的角色



宋高宗赵构语录


宋高宗赵构本人在秦桧的生前和死后,多次把对金议和的首功归于秦桧,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 卷一五八,绍兴十八年八月癸丑日(1148年9月12日),赵构和秦桧的谈话:『朕记卿初自虏归,尝对朕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遂首建讲和之议,朕心固已判然。而梗于众论,久而方决。今南北罢兵六年矣,天下无事,果如卿言。』

  • 卷一六九,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丁酉(1155年11月19日),即秦桧死后次日:『执政奏事,上曰:「秦桧力赞和议,天下安宁。自中兴以来,百度废而复备,皆其辅相之力,诚有功于国。」』

  • 卷一七〇,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乙未(1156年1月16日):『上谓魏良臣、沈该、汤思退曰:「两国和议,秦桧中间主之甚坚,卿等皆预有力。今日尤宜协心一意,休兵息民。」』



和宋高宗之间的关系


秦桧和高宗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争议。一方面,1140年后,和金国有关的大部分政事,高宗均对秦桧言听计从。杀岳飞一事,《宋史》据查蘥所言,认为是金国主帅完颜宗弼担心黄河以北一旦遭到十万岳家军进攻而不保,为秦桧所坚持的《绍兴和议》定下的谈判前提:“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绍兴和议》后,金人要求“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9],此後宋高宗無罢秦桧之相权,如果和议不废,秦桧就成了终身宰相。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时,秦桧已于绍兴25年(1155年)死亡,终身宰相成为既成事实。秦桧为相期间,权力很大,有“已奉特旨”之權[10]。此外朱熹更指出《绍兴和议》后高宗对秦桧尤为忌惮,甚至每次朝见都贴身暗藏匕首,以备不测[11]


另一方面,在处理和金国关系不很明显的南宋内部事务中,宋高宗仍然制约秦桧。主战派胡铨反对《绍兴和议》,上了一道有名的乞斩秦桧之头的奏章,立即受到秦桧反击,被贬为“昭州编管”。胡铨因“妾孕临月”要求稍迟数日起程,结果被秦桧派临安府“遣人械送贬所”。赵构下诏说胡铨的上疏是「肆为凶悖」,「导倡凌犯之风」,不许其他人效法。[12]但秦桧在自己的一德格天阁中写上赵鼎、李光、胡铨、胡寅等53人的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13],却始终不為高宗允許。绍兴25年(1155年)十月秦檜死,十一月高宗在郊外祭天,宣布大赦,赦免過去和秦檜對立的人,其後又肅清秦檜餘黨,也算一種政治平衡。


另一個线索是高宗生母韋氏,在签订《绍兴和议》之後3個月即被釋放。按照当时信息的传递方式,岳飞于绍兴11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被杀,南宋使节于绍兴12年(1142年)正月带着正式照函从岳飞被杀的临安府去金国囚禁宋钦宗和韋氏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光是单向行程就要數月。韋氏四月丁卯即啟程回宋[14],八月到達宋都臨安。從正月到八月,除了用時在行程腳力上,金國非常配合趙構和秦檜,沒有拖延。而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后,趙構也於次年退位为太上皇,宋孝宗上台後立刻为岳飞平反,高宗竟未表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岳飞的命运,可以说是因為趙構和秦檜一心要達成的《绍兴和议》的产生而毁灭,又因为《绍兴和议》的毁灭而昭雪。宋史專家虞雲國認為宋高宗與秦檜君臣是各懷鬼胎、互相利用的,高宗的重點是削兵權,而秦檜的重點是與金人和議,並引王夫之的評論說:“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15]



秦桧之《遗表》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〇:


秦桧《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於中华,觐会自依於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於钧衡,奉畴咨於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於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於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於奏峨眉山之後。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甯亲以甯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於孱躯,天步迈临於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盲,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秦桧在临死之际所担心的是,在他死后,高宗可能又听信“邪党”的话,动摇了“邻国之欢盟”,不肯坚守其为丞相期间所定之“国是”。



爭議



构陷岳飞


《帝国政界往事》提出觀點,认为下令杀岳飞的其实是高宗赵构。岳飞统帅全国3/5的兵力後,莽撞要求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高宗当时不悦:“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令皇帝相信他野心太大,遂起杀心。[參 1][參 2]此外,《中国人的历史误读》認為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威胁到赵构的地位,才是他被杀的原因。[參 3]古人亦有怀疑是高宗下令,如《宋史纪事本末》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但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王曾瑜等曾对此提出反驳[參 4],认为当时金人计画扶植钦宗之子赵谌为傀儡皇帝,岳飞请高宗于此时立宗室子伯琮为储,正是挫败金人阴谋的一步好棋[16];宋徽宗死于岳飞生前,不可能再被主张迎回;绍兴七年(1137)年宋徽宗死后,金人亦多次扬言要扶植钦宗回朝即位,岳飞因此改变了其“奉迎二圣”的主张,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此举亦获得高宗的赞赏和全力配合[17]。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而秦桧作为金人在北宋的重要代理人一手炮制了岳飞父子与张宪等被害的冤案,达到其以金国势力作后盾,窃取宋朝权柄的野心[18]



秦檜是否金國奸細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秦檜一定是奸細,但有证据证明秦家和金国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宋人和金国的关系。



  • 关于秦桧的南归,他自己说是「杀监己者奔舟而归」。但绍兴初年做过宰相的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说:「秦桧随敌北去,为大帅达赉(又名达懒、达兰,即秦桧在金国为奴时的主子、最早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完颜昌)任用,至是与其家得归。桧,王氏婿也。王仲山有别业在济南,金为取千缗其行,然全家来归,婢仆亦无损,人知其非逃归也。」

  • 秦桧在宋钦宗时任御史中丞等官,曾反对割地而主战,反对金人立张邦昌为帝,故被金军强令北上。在其它宋朝北上官员流放到广宁府(即辽之显州,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时,惟独秦桧由金太宗赐给完颜昌而留在燕山府[19]

  • 秦桧在完颜昌属下充当“任用”,后升为“参谋军事”。完颜昌1130年攻打楚州时,秦桧为完颜昌写过劝降书。赵立的楚州之战,和王禀的太原之战、李彦仙的陕州之战并称,是靖康建炎宋军守城三大战之一,金兵都攻了数月到两年才攻克。十月,完颜昌攻破楚州后不久,秦桧即被放归南宋[20]



評價



《宋史》評價


檜兩據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禍心,倡和誤國,忘仇斁倫。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其頑鈍無恥者,率為檜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其矯誣也,無罪可狀,不過曰謗訕,曰指斥,曰怨望,曰立黨沽名,甚則曰有無君心。凡論人章疏,皆檜自操以授言者,識之者曰:「此老秦筆也。」察事之卒,佈滿京城,小涉譏議,即捕治,中以深文。又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之。


檜立久任之說,士淹滯失職,有十年不解者。附己者立與擢用。自其獨相,至死之日,易執政二十八人,皆世無一譽。柔佞易制者,如孫近、韓肖胄、樓炤、王次翁、范同、万俟禼、程克俊、李文會、楊願、李若谷、何若、段拂、汪勃、詹大方、餘堯弼、巫伋、章夏、宋朴、史才、魏師遜、施钜、鄭仲熊之徒,率拔之冗散,遽躋政地。既共政,則拱默而已。又多自言官聽檜彈擊,輒以政府報之,由中丞、諫議而升者凡十有二人,然甫入即出,或一閱月,或半年即罷去。惟王次翁閱四年,以金人敗盟之初持不易相之論,檜德之深也。開門受賂,富敵于國,外國珍寶,死猶及門。人謂熺自檜秉政無日不鍛酒具,治書畫,特其細爾。


檜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同列論事上前,未嘗力辨,但以一二語傾擠之。李光嘗與檜爭論,言頗侵檜,檜不答。及光言畢,檜徐曰:「李光無人臣禮。」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術。晚年殘忍尤甚,數興大獄,而又喜諛佞,不避形跡。



后世评价


清圣祖康熙帝对宋高宗和秦桧“偏安社稷”的政策给予了肯定,而否认了“良将”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名将的做法。[21]他的《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中说[21]:.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




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仇,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



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仇,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仇,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笔花六照》中指出,“秦桧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是‘两个中国’论调的祖宗”。[22]


2017年7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认定秦桧属于反面人物,禁止企业名称包含“秦桧”。[23][24]



家庭


秦桧家族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行。



  • 曾祖:秦知古

  • 祖:秦仲淹

  • 父:秦敏学

  • 母:王氏

  • 兄:秦彬
    • 侄 :秦昌


  • 兄:秦梓
    • 侄 :秦焴


  • 弟:秦棣
    • 侄 :秦焞


  • 妻:王氏,宋神宗時宰相王珪四子王仲岏之女。也是童贯的干女儿。历封魏国夫人、韩国夫人

  • 養子:秦熺,字伯阳,本姓王,为秦桧妻兄唤庶子,過繼給秦檜。官至少师致仕、特进、观文殿大学士、福国公、赠太傅。

  • 儿媳:郑氏,秦熺夫人,太宰郑居中之子郑修年之女。

  • 儿媳:曹氏,秦熺夫人,济阳武惠王曹彬六世孙,封和义郡夫人,绍兴十七年封和国夫人,死后被追封为燕国太夫人。2006年墓葬在南京江宁清修村出土。

  • 孙:秦堪、秦埙(妻高百之之女)、秦卓(秦坦)

  • 侄:秦昌时

  • 侄:秦昌龄

  • 曾孙:秦钜,秦埙之子,嘉定十四年(1221年)在蕲州抗金战死,封义烈侯,立褒忠庙祭祀,淳祐十二年(1252年),特封义烈显节侯。其次子秦浚、秦瀈俱从父死。

  • 玄孙:秦光



軼聞



  • 刺客事件:紹興二十年,檜趨朝,殿司小校施全刺檜不中,磔於市。時檜疾愈,朝參許肩輿,二孫扶掖,仍免拜。

  • 岳州更名:《宋史》载秦檜因憎惡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和岳飛的姓相同,將其改為純州,直到元末写《宋史》时仍叫純州。



影视形象



  • 1984年《十二金牌》香港亞洲電視製作30集電視劇(徐二牛飾)

  • 1986年《盗日英雄传》新加坡製作30集電視劇(乌伟强飾)

  • 1988年《八千里路雲和月》台灣中華電視公司製作的40集古裝電視劇(金超群飾)

  • 1994年《岳飛傳》香港亞洲電視製作20集電視劇(李道洪飾)

  • 2005年《八大豪侠》中国保利华亿传媒制作(李国华飾)

  • 2013年《精忠岳飛》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製作69集電視劇(罗嘉良飾)



注释





  1. ^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0323-9


  2.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


  3. ^ 3.03.1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


  4. ^ 《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二:(秦)桧既死,帝谓杨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其畏之如此。


  5. ^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


  6. ^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0323-9


  7. ^ 《宋史》卷四十四


  8. ^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9. ^ 《朱文公文集》卷95《张浚行状》,《四朝闻见录》乙集《吴云壑》,《鹤林玉露》甲编卷5《格天阁》。


  10. ^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0,绍兴25年十二月甲申(1156年1月5日)载:“诏:命官犯罪,勘鞫已经成,具案奏裁。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特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宋史·刑法志》中也指出秦桧有「诏狱」等特权,和宋高宗赵构的关系不似一般君臣的关系:“诏狱本以纠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见。……(绍兴)11年,枢密使张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诛飞,命万俟卨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云及宪于市。……广西帅胡舜陟与转运使吕源有隙,源奏舜陟脏污僭拟,又以书抵桧,言舜陟讪笑朝政。桧素恶舜陟,遣大理官往治之。13年六月,舜陟不服,死于狱。飞与舜陟死,桧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后所谓诏狱,纷纷类此,故不备录云。”朱熹《戊午谠议序》评说:“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


  11. ^ 《朱子语类》卷131:“秦太师死,高宗告杨郡王云:‘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为逆。”


  12.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


  13. ^ 《宋史》卷473《秦桧传》。


  14. ^ 《宋史·高宗本纪》记,绍兴12年(1142年)夏四月丁卯(5月1日),“皇太后偕梓宫(徽宗灵柩) 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韋氏回到临安已经是八月。


  15. ^ 王夫之:《宋論》卷十


  16. ^ (南宋)张戒《默记》载:“鹏云:‘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17. ^ 岳飞《乞出师札子》:“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18. ^ 朱熹《戊午谠议序》:“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正以其始则唱邪谋以误国,中则挟虏势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遗君后亲,至于如此之极也。”


  19. ^ 《靖康稗史笺证·呻吟语》。


  20. ^ 《会编》卷142,卷220,卷222,洪皓行状,《要录》卷38建炎四年十月辛未,《宋史》卷473《秦桧传》,《盘洲文集》卷74《先君述》。


  21. ^ 21.021.1 康熙皇帝:史上地位最高的为秦桧翻案者. 凤凰网. [2008年]. 


  22. ^ 梁羽生:秦桧是“两个中国论”的祖宗. 搜狐网. [2008-03-03] (中文(中国大陆)‎). 


  23. ^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企业名称相同相近比对规则》的通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网.[2017-08-04].


  24. ^ 企业名称禁限用规则.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1. ^ 《帝国政界往事》李亚平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 ^ 端木赐香《你所不知道的岳飞》


  3. ^ 綦彦臣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中国社会出版社


  4. ^ 《岳飞传》邓广铭著/1946年第一次出版



外部連結


  •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李卓穎:〈新近面世之秦檜碑記及其在宋代道學史中的意義〉



rI Afn3QNFOD9RuX36MzaGj1bLBr AEs Dfu
NGSwu kGm1PTWm,GWB 3TW1g8Plg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