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


















































四川省鄰水縣

縣治
鼎屏镇

面积
1,919.22平方公里

人口
930,000人(2004)

方言

西南官話-四川方言

镇级行政区
18個

鄉级行政區
27個

行政级别



邮政编码
638500

电话区号
0826

车辆牌照前缀
川X



鄰水縣的地理位置





鄰水縣輿地圖


鄰水县(鄰水縣)位于四川省东部,亦書作隣水縣、潾水縣 ,位于四川盆地東部,華鎣山東麓。三山兩漕地勢緊要[1],首連夔達尾接巴渝[2],三山橫亘,二水夾流,五華鄰谷,介在東南,海寶崑樓,聳於西北,洵果郡之要區,實西川之岩邑[1]


東與墊江縣,南與重庆市長壽區、北碚区,西與重庆市合川区,西南与重庆市渝北区,西北與岳池縣,北與廣安市广安区,東北與大竹縣共七縣接壤。原屬順慶府(今南充市)、達縣地區(今达州市),目前隶属于广安市,是四川省距离重庆市主城区和两江新区最近的县城。




目录






  • 1 地理


    • 1.1 疆域四至[4]


    • 1.2 縣境的變更[8]


    • 1.3 河流




  • 2 歷史沿革[16]


    • 2.1 置縣前[17]


    • 2.2 置縣後


    • 2.3 順慶府通判




  • 3 風俗


  • 4 大事紀


  • 5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23]


  • 6 行政区划


    • 6.1 唐宋元明清


    • 6.2 中華民國


    • 6.3 中華人民共和國




  • 7 人口


  • 8 公路交通


    • 8.1 鐵路(規劃中)




  • 9 歷史人物及鄉賢


    • 9.1 進士[47]


      • 9.1.1 宋代


      • 9.1.2 明代


      • 9.1.3 清代(10人)






  • 10 鄰水縣長官


  • 11 名胜


    • 11.1 城門




  • 12 文物


  • 13 方誌


  • 14 经济


  • 15 教育


  • 16 外部链接


  • 17 參考文獻





地理


四川省最低海拔188公尺,位於鄰水縣御臨鎮文武村[3]



疆域四至[4]


鄰水縣距离京城(今北京市)五千二百一十里(約2505公里),距省城(今成都市)九百三十里(約465公里),距府城順慶府(今南充市)三百二十里(約160公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約65公里),南北袤(約90公里)。縣域面積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土地清丈結果,為977563.26畝,田類為217522.77畝,餘則為林地荒山等。[5]



  • 縣城東距墊江縣(今重慶市墊江縣)風門舖界100里(約50公里)

  • 縣城南距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五華嶺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距合州(今重慶市合川區)華銀山頂界50里(約45公里)(乾隆十二年,四縣共管的寶鼎劃與岳池縣專管。1953年11月9日,合川縣第十二區的慶合、新合二鄉劃歸岳池縣,故後鄰水縣已不與合川交界)

  • 縣城西南距巴縣(今重慶市渝北區)大面坡界90里(約45公里)

  • 縣城西北距岳池縣西山嶺界80里(約40公里)

  • 縣城北距廣安州(今廣安區)西山凌云舖界30里(約15公里)

  • 縣城東北距大竹縣大道云池舖界50里(約25公里)[6]
    • 據民國17年《續修大竹縣志》:正南向丙方行150里至張家場又5里至五里壩交鄰水興仁場界,由界首至興仁場15里;次南向坤方行120里至柑子舖又19里至白果塘交鄰水界,由界首至鄰水縣治60里;西南向坤方行90里至歐家場拱橋交鄰水界,由界首半里交鄰水普興場[7]




縣境的變更[8]




鄰水縣在江北縣隆盛場(今重慶市渝北區大盛鎮隆盛村)附近的飛地



  • 民國初年,鄰水縣鄰山鄉一甲(涂家灣)劃歸大竹縣楊通鄉。

  • 民國24年(1935年),將距幺灘以南90餘里的"皂角渠"劃予江北縣。

  • 民國24年,鄰水縣柑子鄉沙壩溝以西的大竹縣飛地劃入鄰水縣。

  • 民國30年(1941年)2月,鄰水縣普興鄉鹽店一帶劃歸大竹縣文星鄉,後屬楊通鄉。

  • 民國31年(1942年)2月,鄰水縣民治鄉蔡家壩(今姚市天陡村),李家壩(今鄰水縣甘家橋村)劃歸大竹縣歐家鄉。

  • 民國29年(1940年),大竹縣古家聯保的半個保劃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古家鄉)[9]。同年,太和鄉的1保5甲劃歸鄰水縣太和鄉。

  • 民國31年(1942年),大竹縣歐家鄉胡家灣一帶(鄰水縣柑子斷石橋村)劃歸鄰水普新鄉。

  • 民國32年(1943年),大竹縣歐家鄉李家壩劃還鄰水縣普新鄉。

  • 1951年6月,大竹縣神合鄉3保與附5保劃歸鄰水縣三古鄉(即今雙鳳,鏵尖二村)。

  • 1953年2月2日,鄰水縣第四區高興鄉第五村(大面村)全部劃歸江北縣第十三區茨竹、中興分管。[10]

  • 1953年5月26日,鄰水縣御臨鄉第十村的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等6個鄰劃歸長壽縣稱沱鄉,御臨鄉第七村三鄰車家灣、何家灣共13戶劃歸長壽縣萬通鄉(萬順鄉第七村)。[11]

  • 1954年3月9日,鄰水縣所轄的稱沱鄉[12]全部劃歸長壽縣第七區,命名草堰鄉[13];長壽縣黎礄鄉全部、萬順鄉第十四,十五、十六村及花坪鄉十七村與東風鄉第十村的半個小組(王家小沖)劃歸鄰水縣。[14]

  • 1998年,鄰水縣華鎣鄉寶鼎橫路以上面積約70畝劃給華鎣市。


插花地:鄰水縣域北端與大竹縣接壤線曲折,兩縣交叉屬地較多。至今小者幾分幾畝,大者數十畝,整個村民組以上的插花地有5處。鄰水新鎮鄉仙石村1個組及護鄰鄉銀燕村1個組,崗家橋村7個組、灌坪村1個組的田土分別插入大竹縣文星鄉、四合鄉,張家鄉境內。大竹縣張家鄉春風村1個組的田土在鄰水護鄰鄉灌坪村境內。



河流


全縣共有溪河107條,均屬長江水系。幹流大洪河、御臨河由東北向西南流,發源於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的溪流分別與之匯合,呈樹枝狀分布。



  • 大洪河:《四川通志》稱東溪,《輿地紀勝》稱大鄰水,鄰水舊縣誌稱東河。發源於大竹縣八渡鄉張家寨,於護鄰鄉入境,流經11個鄉,至黎家鄉青桐林入長壽縣界,在江北縣中坪鄉江口匯入御臨河,南至太洪崗注入長江。境內流長65.4公里。

  • 芭蕉河(御臨河):《輿地紀勝》稱小鄰水,鄰水舊縣誌稱西河。發源於大竹縣清水鄉雲霧山天池,自鄰水縣太和鄉入境,稱“芭蕉河”,沿西槽槽谷南流至子中鄉西落灘,橫切銅鑼山,至么灘場接納白水河(即中河),始稱御臨河,至江北縣中坪鄉江口接納大洪河,經太洪崗注入長江。傳說明初建文帝曾隱跡於善慶里,故名御臨河。境內流長100.5公里。主要支流白水河發源於萬峰山東南.南置么灘場入御臨河,全長59.8公里[15]



歷史沿革[16]



置縣前[17]



  • 夏為禹貢梁州之域,周為雍州地,春秋戰國屬巴國,秦屬巴郡,漢屬宕渠,今渠縣,晉屬巴西郡


置縣後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設四川鄰水等四縣,鄰水縣隸順慶府,樂至縣隸潼川州,東鄉縣隸夔州府,資陽縣隸成都府。時逆賊趙鐸既剿滅,鎮守、巡撫等官言:「古有此四縣,俱要害之地,先年廢革,請因其故址,復置縣設官,以撫治人民。」從之。[18]



順慶府通判


  • 雍正十一年冬十月初七日乙卯(1733年11月13日),移順慶府通判駐鄰水縣豐和場[19]


風俗


明代的《鄰水縣誌》說鄰水的風俗是『民坐質直、士氣勇徤』[20]



大事紀



  •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正月十九日,四川鄰水縣天鼓鳴,白虹纏日,隕石一[21]

  • 明熹宗天啟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蜀省素多盜,而交界尤甚,大竹鄰水之間地名霸王鎮者,界居四縣,地分兩府,亡賴往往團聚其間,焚刼拒捕,無所不至,唐時設有鄰山縣,國朝置一廵簡司彈壓無聞。雈苻日甚,謂宜設一府佐駐劄其地,專司捕務,而以千夫長統兵佐之此鎮緝之,當議也[22]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23]









































































































































































































































































































鄰水縣、鄰山縣、大竹縣沿革關係列表
朝代 年份 鄰水縣屬州郡府 鄰山縣屬州郡府 大竹縣屬州郡府 事件 備註

南朝梁

武帝大同三年(537年)

鄰州
鄰州

始置鄰水縣、鄰山縣,並屬鄰州
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北朝後魏

廢帝年間(551年-554年 )

渠州鄰山郡
渠州鄰山郡

降鄰州為鄰山郡,屬渠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

渠州[24]


廢鄰山郡,由渠州直轄,又併鄰山縣入鄰水縣,屬渠州
開皇三年起實行州、縣二級制[25]

義寧元年(617年)
鄰州


改屬鄰州[26]
大業三年改州為郡,恢復郡、縣二級制[27]



武德元年(618年)
鄰州[28][29]


分鄰水縣復置鄰山縣[26]


武德三年(620年)
渠州
鄰州

鄰水縣還屬渠州[26]


武德八年(625年)
渠州
渠州

廢鄰州,鄰山縣亦屬渠州[26]


久視元年(700年)
渠州
渠州

蓬州咸安郡
析宕渠縣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天寶初
鄰山郡
鄰山郡
蓬州
以渠州為鄰山郡


至德二載(757年)[30]
鄰山郡
鄰山郡
鄰山郡
大竹縣,割屬鄰山郡


乾元初
渠州
渠州
渠州
鄰山郡復為渠州


寶歷元年(825年)

渠州

鄰水縣及大竹縣皆省入鄰山縣[31]


大中初
渠州
渠州

復置鄰水縣


五代十國前蜀

鄰州
鄰州
鄰州
復置鄰州,並復置大竹縣,與鄰水縣俱屬鄰州。




渠州[32]
渠州

廢鄰州


乾德三年(965年)
渠州
渠州

鄰山縣移治故鄰州城


乾德四年(966年)
渠州
渠州
渠州
鄰水縣治移治崑樓鎮即岳池溪故城


至道二年(996年)
渠州
渠州

大竹縣併入鄰山縣


大中年間
渠州
渠州
渠州
復置大竹縣


景祐三年(1036年)
渠州
渠州

大竹縣省入流江縣[33]


紹興三年(1133年)
渠州
渠州
渠州
復置大竹縣
或作二年復置大竹縣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
渠州
渠州

順慶府

果州升順慶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


渠州[34]
鄰水縣省入大竹縣,改縣治為鄰水鎮,鄰山縣亦省入大竹縣。




明憲宗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
順慶府[35]

順慶府
復置鄰水縣,移縣治於故城西即今縣治。


大清

順治六年十二月己酉(1650年1月26日)[36]
順慶府[37]

順慶府
清軍攻克鄰水、大竹二縣。

嘉慶十九年
順慶府


綏定府
嘉慶十九年以渠縣、大竹縣往屬綏定府


中華民國
1935年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川政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6日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50軍[38]進入鄰水縣。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

1950年1月8日

川東行政公署區


成立川東行政公署區

1950年

大竹專區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更名大竹專區

1953年3月10日

達縣專區


大竹專區撤銷,原大竹專區所屬大竹縣、渠縣、鄰水3縣劃入達縣專區

1968年9月

達縣地區


達縣專區改稱達縣地區

1993年7月2日

廣安地區


劃歸廣安地區

1998年7月31日

廣安市


廣安地區改稱廣安市



行政区划



唐宋元明清



  • 據《元豐九域志》載,唐代、宋代鄰水有二鄉十鎮,即鄰水、太平、榮支、長樂、凛圖、廉井、合祿、龍會、樂游、安仁一十鎮[39]

  •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鄰水縣省入大竹縣。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編110戶編為1里,10戶為1甲。鄰水分4鄉,編戶16里。明末戰亂,鄉里俱廢。

    • 東為鄰山鄉,轄鄰山、新民、石船、嘉會4里。

    • 南為隆安鄉,轄隆安、永寧、善慶、德豐4里。

    • 西為懷遠鄉.轄豐樂、豐禾、袁市、長壽4里。

    • 北為復興鄉,轄復興、太安、荊山、會賢4里。



  • 清初.鄰水人煙稀少,僅編2里(上曰鄰山里下曰石船里)5鄉。每鄉2甲,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里。

    • 東北為太安鄉,接大竹縣界。

    • 東為鄰山鄉,接墊江縣境。

    • 南為懷遠鄉,接長壽縣界。

    • 西為善慶鄉,接巴縣境。

    • 北為復興鄉,接廣安縣界。


    •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縣有5鄉36場:冷家渡、大坪場、柳塘場、石稻場、八耳灘、興仁場、石龍場、王家場、復盛場、板橋場、梁家場、袁市場、豐禾場、九龍場、龍橋場、雙河場、乾冬壩、九峰寺、腰灘場、牟家坪、合流水、罈子壩、高灘場、觀音橋、柑子舖、龍安場、古家場、石子灘、金坪場、大石橋、普興場、仁和場(半屬長壽)、稱沱場(半屬長壽)、菁崗場、金埡場、普安場。

    • 道光後廢菁崗、大坪、普安3場,並陸續增設永興、福星、太和、同樂、興隆、護鄰、十合、同心、新鎮鋪、三教堂等10場.全縣共5鄉43場。


    • 光緒初年,增設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全縣共5鄉48場。時鄉政權以團練的形式軍政合一,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團,團設團總。

    •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長安橋、七孔溪、張家河、沙灘橋、八角嘴5場,增設高峰場,全縣共5鄉44場。






中華民國



  • 民國4年(1915年),因地方不靖,設5個保衛區,以維持治安。鄉以下10戶為1牌,10牌為1甲,5甲為1保。增設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民治等6鄉,廢高峰鄉,全縣共49鄉。

    • 第一保衛區 轄城廂、東附城、南附城、西附城、北附城鄉。,

    • 第二保衛區 轄金埡、永興(駐古路口)、石稻、興仁、石滓(原石子灘)、八耳(原八耳灘)、復盛、三教(原三教堂)、古家、王家、石龍、十合(駐石合場、今石永鄉境內)、護鄰、同心(原大石橋)、柳塘、荊坪(原金坪)、雙河鄉。

    • 第三保衛區 轄板橋、梁家、袁市、豐禾、福星(駐長灘)、九龍、雙龍(原龍橋)、幺灘(原腰灘)、稱沱、人和(原仁和,駐黎家橋)、大石鄉。

    • 第四保衛區 轄牟家(原牟家坪)、合流(原合流水)、豐樂(原干冬壩)、九峰(原九峰寺)、罈子(原罈子壩)、同樂、高灘、興隆鄉。

    • 第五保衛區 轄冷家(原冷家渡)、觀音、柑子、龍安、普新(原普興)、太和、新鎮、民治(駐九龍寨,今大竹縣楊通鄉民治村)鄉。



  • 民國6年(1917年),將5個保衛區劃為6個區。

  • 民國18年(1929年),城廂改稱治城,全縣仍轄6區49鄉。

  • 民國19年(1920年),鄉改稱鄉公所,治城改為鼎屏鎮,東附城改為延聖鄉,南附城改為解慍鄉,西附城改為挹爽鄉,北附城改為拱極鄉。



  • 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將6個區合併為3個區,49個鄉(鎮)合併為43個鄉(鎮)聯保辦公處,各鄉(鎮)聯保辦公處設聯保主任。鄉以下每10戶編為1甲,每10甲編為1保。

    • 第一區署(駐龍安場) 轄新民(新鎮、民治)、普太(普新、太和)、柑子、龍安、復興(原冷家)、觀音、菁拱(原拱極)、延聖、金埡、解慍、挹爽、板橋、牟家、鼎屏鎮14個鄉(鎮)。

    • 第二區署(駐石稻場) 轄石稻鎮、石龍(石龍、同心)、王家鎮、三教、古家、護鄰、興仁、石滓、柳塘、八耳、復盛、豐禾鎮、大石、福星、袁市鎮、雙河、荊坪、永興18個鄉(鎮)。

    • 第三區署(駐幺灘)轄合豐(合流、豐樂)、罈同鎮(罈子、同樂)、高灘鎮、九峰、梁家、雙龍、人高(人和及原高峰)、幺灘鎮、稱沱、興隆、九龍鎮等11個鄉(鎮)。




  • 民國29年(1940年)3月1日,按《縣各級組織法綱要》及《補充注意事項》的規定,實行新縣制。4月,改3個區為4個區。6月1日撤銷鄉(鎮)聯保辦公處,置鄉(鎮)公所,設鄉(鎮)長。將43個聯保辦公處合併為22個鄉(鎮)公所,並調整插花飛地,將原民治鄉劃入大竹縣。

    • 一區轄鼎屏鎮、延金鄉(延聖、金埡)、挹解鄉(挹爽、解慍)、龍柑鄉(龍安、柑子)、普新鄉(普新、太和及原新鎮)、觀復鄉(觀音、復興)。

    • 二區轄石永鄉(石稻、永興)、石柳鄉(石滓、柳塘)、四興鎮(石龍、三古、王家)、護興鄉(護鄰、興仁)、雙荊鄉(雙河、荊坪)。

    • 三區轄豐福鄉(豐禾、福星)、復耳鄉(復盛、八耳)、袁雙鎮(袁市、雙龍)、人大鄉(人和、大石)、九龍鎮。

    • 四區轄罈同鎮、合豐鄉、牟家鄉、御臨鄉(幺灘、九峰)、粱板鄉(梁家、板橋)、高興鄉(高灘、興隆)。




  • 民國31年(1942年)1月6日,按《鄉鎮組織法暫行條例》規定,全縣劃為6個區,35個鄉(鎮)公所,464保,4502甲。此行政區劃,沿至民國38年(1949年)末。

    • 一區轄鼎屏鎮(12保、114甲)、菁拱鄉(15保、126甲)、延金鄉(21保、210甲)、解慍鄉(17保、174甲)、挹爽鄉(19保、190甲)。

    • 二區轄石永鄉(14保、140甲)、護鄰鄉(6保、56甲)、興仁鄉(12保、121甲)、王家鄉(11保、98甲)、三古鄉(8保、81甲)、同石鄉(6保、62甲)、柳塘鄉(10保、102甲)、石滓鄉(7保、60甲)、荊坪鄉(11保、114甲)。

    • 三區轄雙河鄉(10保、101甲)、豐禾鄉(24保、241甲)、福星鄉(6保、61甲)、復盛鄉(13保、131甲)、八耳鄉(11保、102甲)、袁市鄉(17保、170甲)。

    • 四區轄雙龍鄉(12保、110甲)、人大鄉(10保:90甲)、九龍鄉(21保、209甲)、御臨鄉(13保、128甲)、九峰鄉(8保、80甲)、梁板鄉(12保、115甲)。

    • 五區轄牟家鄉(13保、134甲)、合豐鄉(11保、134甲)、罈同鄉(24保、231甲)、高興鄉(16保、156甲)。

    • 六區轄觀音鄉(19保、124甲)、復興鄉(10保、I00甲)、龍安鄉(10保、115甲)、柑子鄉(12保、118甲)、普新鄉(23保、204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2月,鄰水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即著手建立區鄉人民政權,將全縣劃為5個區、35個鄉。開初,各區區名都是以所在地名稱呼。1950年7月,縣人民政府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命令,為求全國一致起見,各區名稱均依數字排列。1950年代初,縣行政區劃幾經變動,最多時,全縣劃為12個區、96個鄉(鎮)。1956年1月後,縣人委決定以各區所在地的地名為區名後,全縣行政區劃才基本得以穩定。到1967年3月,全縣轄有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鼎屏(城關)11個區(鎮)和54個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初期.鄰水縣各區、社政權組織尚能堅持工作。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後,在縣委、縣府領導被奪權、工作部門受到衝擊的同時.各區、公社政權組織也受到衝擊,領導成員被批鬥、「靠邊站」,工作無法開展。3月.各區、社在縣武裝部的指導和同級武裝部的主持下.分別成立了生產辦公室,這些臨時組織都取代了同級政權組織的職能。1968年1月至1969年底,經達縣地革委和鄰水縣人武部黨委批准,各區革命領導小組和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先後成立.行使區、公社的黨、政大權,實行「一元化」領導。與此同時,在破「四舊」立「四新」中.全縣有3個區、28個人民公社更名。縣革委轄10個區革組、1個鎮革委、54個人民公社革委。粉碎「四人幫」後,鄰水縣人民政府(縣革委會)下屬區、鎮、鄉組織在建置和稱謂上均發生了變化。1978年5月.經地委批准,撤銷各區革組,建立區公所。1980年7月,縣委決定撤銷各人民公社革委會,建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12月,為使一個地區內的公社不重名,全縣有復興、觀音、板橋、紅岩、同樂、白果、人和、雙龍、雙河、罐子、大石、石橋等12個公社更名。1983年7月,牟家公社作為全縣社改鄉的試點公社,首先撤銷管委會,建立牟家鄉人民政府。1984年1月,全縣各公社管委會均改為鄉人民政府,並設鄉長、副鄉長負責。1985年8月,改九龍、豐禾鄉人民政府為鎮人民政府,設鎮長、副鎮長負責。從這時起到1987年11月,鄰水縣人民政府管轄有10個區公所,1個區級鎮政府,52個鄉政府。2個鄉級鎮政府,計65個下屬政權組織[40]


  • 1949年12月21日,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轄5個區人民政府,35個鄉(鎮)公所。



  • 1950年2月,將九龍、石永兩區分為九龍、豐禾、興仁3個區,撤銷石永區。

  • 1950年4月21日,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7月30日,縣人民政府按川東行署區行署關於改地名區為序數排列的規定,將鼎屏區改為第一區,罈同區改為第二區,九龍區改為第三區,豐禾區改為第四區,興仁區改為第五區,柑子區改為第六區。10月,改保為村,改甲為鄰。



  • 1951年6月9日,重新調整原有區鄉,全縣劃為10區1鎮34鄉。



  • 1951年7月,鄉(鎮)公所改為鄉(鎮)人民政府。

  • 1952年7月17日,將10區1鎮調整為12個區。1953年2月2日,高興鄉大面村被劃入江北縣中心、茨竹兩鄉[41]



  • 1953年4月24日,將原有34個鄉劃為62個鄉。



  • 1953年9月4日,增劃30個鄉和1個鎮,全縣共有92個鄉和1個鎮。11月26日,七星鄉改名石鼓鄉。

  • 1953年底至1954年2月,先後將縣內各鄉(鎮)人民政府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 1954年3月9日,省府通知,長壽縣黎橋鄉劃入鄰水縣,鄰水縣稱沱鄉劃入長壽縣。6月,第六區增設騎龍鄉,第七區增設沙石鄉,第八區增設建鹿鄉。全縣共96鄉。



  • 1955年3月5日,撤銷第五區;改第十一區第五區;將原第五區的九峰鄉劃入第三區,其餘風埡、石埡、冷水、白池、響水鄉和幺灘鎮劃入第六區第六區的黃陵、雙龍鄉劃入第七區



  • 1956年1月6日,撤銷第二區第七區。24日,將序數排列區名改為地名區名,全縣共9個區;將原96個鄉(鎮)並為50個鄉(含城南、袁市2個縣直屬鄉),4月30日,城關區改為城關鎮。年底,改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為鄉(鎮)人民委員會。。

  •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村改為生產管理區,下為生產隊。

  • 1961年8月,將生產管理區改為生產大隊。同年11月,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大隊下放到生產隊。

    • 11月27日,析城北區的解慍、梁板、西天3個公社,連同縣直屬城南公社新置城南區,按習慣順序列於城北區後;

    • 析豐禾區雙河公社、九龍區雙龍公社,連同縣直屬袁市公社新置袁市區,按習慣順序列於九龍區之後。



  • 1962年1月23日,析袁市公社置關河公社。

  • 1963年5月25日,析幺灘公社置雷公公社.析九龍公社置新合、石鼓公社。至此,全縣共10區、1鎮、54個公社。




  • 1965年7月25日,改王家公社為川心公社。

  • 1967年1月9日,以破「四舊」為由,將25個公社名稱更名
    • 25個公社更名對照表




























































原名 太和 龍安 觀音 長安 西天 梁板 解慍 牟家 甘壩 子中 石鼓 新合 雷公 人和 關河 雙龍 復盛 八耳 建鹿 罐子 古路 石滓 三古 川心 護鄰
更名
普新
四新
五星
長征
建設
曙光
前進
光輝
高東
勝利
新華
星火
火炬
洪河
英雄
先進
紅衛
五一
光明
東方紅
民主
上游
紅光
立新
前鋒


  • 1967年7月26日,九龍區改為東升區,九龍公社改為東升公社;袁市區改為向陽區,袁市公社改為向陽公社;興仁區改為春雷區,興仁公社改為春雷公社。

  • 1968年8月至1969年10月,全縣54個人民公社和城關鎮建立公社(鎮)革命委員會。1969年12月成立10個區革命領導小組。

  • 1973年1月15日,將破「四舊」中更改的區、社名稱,一律恢復原名。5月12日,合豐公社改為合流公社,川心公社改為王家公社,梁板公社改為板橋公社。

  • 1980年6月1日,撤銷區革命領導小組,恢復區公所。7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 1981年8月,城關鎮革命委員會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12月14日,對12個公社1個鎮更名。
    • 地名普查公社(鎮)更名對照表




































原名 復興 觀音 板橋 紅岩 同樂 白果 人和 雙河 雙龍 罐子 大石 石橋 城關鎮
更名
冷家
觀音橋
梁板
四海
椿木
黑灘
黎家
兩河
龍橋
風洞
涼山
高石
鼎屏鎮


  • 1984年1月25日,縣內54個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 1985年8月12日,豐禾鄉、九龍鄉分別改為鎮。全縣共轄10個區、3個鎮、52個鄉。




  • 1993年12月,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鄰水縣調整區、鄉、鎮建制的批覆》,鄰水縣撤銷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九龍、袁市、豐禾、石永、興仁等10個區公所;撤消延勝、解慍、黑灘、七孔、新合、雷公、石鼓、建鹿、風洞、高石、柑子、城南、城北、合流、罈同、高灘、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25個鄉;新建柑子、城北、城南、合流、罈同、高灘、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觀音橋、八耳、牟家、龍安15個鎮。新建柑子鎮,鎮人民政府駐柑子鋪,轄原柑子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北鎮,鎮人民政府駐趙家橋,轄原城北、延勝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城南鎮,鎮人民政府駐大佛寺,轄原城南、解慍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合流鎮,鎮人民政府駐合流場,轄原合流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高灘鎮,鎮人民政府駐高灘場,轄原高灘、七孔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罈同鎮,鎮人民政府駐罈子壩,轄原罈同、黑灘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么灘鎮,鎮人民政府駐么灘場,轄原么灘、雷公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袁市鎮,鎮人民政府駐袁市場,轄原袁市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石永鎮,鎮人民政府駐石稻場,轄原石永鄉的行政區域;新建興仁鎮,人民政府駐興仁場,轄原興仁鄉的行政區域;新建王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王家場,轄原王家、高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新建觀音橋鎮,鎮人民政府駐觀音橋,轄原觀音橋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八耳鎮,鎮人民政府駐八耳灘,轄原八耳、風洞鄉所屬的行政區城;新建牟家鎮,鎮人民政府駐牟家場,轄原牟家鄉所屬行政區域;新建龍安鎮,鎮人民政府駐龍安場,轄原龍安鄉所屬的行政區域。擴大鼎屏、九龍、豐禾3個鎮的行政區域;將原城南鄉文星村2組劃歸鼎屏鎮管轄,將原新合、石鼓鄉劃歸九龍鎮管轄,將原建鹿鄉劃歸豐禾鎮管轄。保留新鎮、太和、冷家、長安、甘壩、西天、椿木、四海、華鎣、子中、風埡、黎家、關河、龍橋、長灘、涼山、柳塘、石滓、古路、荊平、同石、護鄰、梁板、九峰、復盛、三古、兩河27個鄉。

  • 2004年2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5號)同意鄰水縣四海鄉政府駐地由大溝村6組遷至大塘村4組。

  • 2015年,撤銷石滓鄉、三古鄉,設立石滓鎮、三古鎮(川府民政[2015]1號)。


目前下辖20个镇、25个乡。




  • 镇:鼎屏镇、柑子镇、龙安镇、观音桥镇、城北镇、九龙镇、高滩镇、罈同镇、牟家镇、合流镇、城南镇、幺滩镇、袁市镇、丰禾镇、八耳镇、石永镇、兴仁镇、王家镇、三古鎮、石滓鎮。


  • 乡:太和乡、新镇乡、冷家乡、长安乡、子中乡、华蓥乡、椿木乡、九峰乡、四海乡、甘坝乡、梁板乡、西天乡、风垭乡、黎家乡、两河乡、关河乡、龙桥乡、复盛乡、凉山乡、长滩乡、古路乡、荆坪乡、柳塘乡、护邻乡、同石乡。



人口



  •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57198人[2000年]。

  • 2009年 城区人口13.8万人,城区面积14.28平方公里



公路交通




  • 国家高速:G42沪蓉高速邻水境内:广邻高速,邻垫高速


  • 国家高速:G65包茂高速邻水境内:达渝高速,渝邻高速

  • 国道210线

  • 省道304线



鐵路(規劃中)




  • 達渝城際鐵路,達州-鄰水-重慶。

  • 高興至洛磧鐵路[42][43]:起於華鎣市境內襄渝鐵路的高興站,向南向東穿越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跨境重慶市渝北區,止於長壽區境內的渝懷鐵路洛磧站,全長89.843公里。線路從高興站重慶端接出,在大梁子附近進華鎣山隧道,在邱家河壩附近出隧道後設四海站,出站後,沿210國道御臨河右側至周家嘴設罈同站,跨越御臨河在大灣設子中站,後線路在鳳凰灣穿出御臨峽後跨過御臨河折向南,沿御臨河左側經稱沱鎮、黃印鄉、龍安鄉、統景鎮後折向東南,在游家寨附近跨過御臨河,在麻柳場和張關風景區間設麻柳沱站,在排花洞附近下穿擬建的渝萬鐵路和在建的渝利鐵路,在杜家河處設御臨站,沿渝懷線左側接入洛磧站。



歷史人物及鄉賢




  • 楊純,成化八年進士,明時曾任巡按貴州(巡查一省之司法刑獄,由監察御史擔當。治所在貴陽)。有詩曰:鄰水楊,但願年年巡貴陽。反映貴州民眾對楊純任滿後的挽留。因百姓乞留,得朝廷允許,楊純又留任貴州一年。[44]


  • 李準,清朝廣東水師提督,署理兩廣總督。


  • 廖寅,字亮工、乾隆四十四年擧人、官兩淮鹽運使。[45]


  • 任後昌,民國初年任城口縣知事,因討袁世凱時,被害遇難,傳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人物志》第二集。


  • 黃璋,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


  • 張梓芳,字必果。第二任重慶市市長,病逝於任上 。


  • 吳幹,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委員,清華大學畢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肄業,美國威士康辛大學經濟系學士,繼修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博士學位,曾歷任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國立暨南大學商學院院長,中央銀行顧問兼理經濟研究處處長,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


  • 包衡,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 王顯慶,國民革命軍第108軍241師少將師長


  • 陳紹堂,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集團軍少將步兵指揮官。1944年參加豫湘桂戰役,5月21日,在河南陝縣秦家坡遭日軍伏擊,與李家鈺一起殉國。

  • 唐維,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黨委書記[46]

  • 熊复,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红旗》杂志总编辑。



進士[47]



宋代


宋代進士俱不可詳考,嘉靖《四川總志》有嘉定進士袁仲寅為鄰水縣人[48],另縣志列有匡鼎(探花,詳陳退齋考辨)、任璉(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段全(淳化三年壬辰科進士)、杜濟(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張儉(景祐元年甲戌科進士)、李迅(慶曆進士)、王槩(慶曆進士)、游泂(治平進士)、雍公說(治平進士 京東制置大使)、楊昉(治平進士)、楊嗣慶(元祐三年戊辰科進士)、李景(元祐進士)、何璵(元祐進士)、楊槩(元祐進士)、唐天民(元祐進士)、楊端(元祐進士 觀文殿大學士)、王壽嵩(元祐進士)、彭震(元祐進士)、彭戢(元祐進士 兩浙提舉)、袁仲廉(元祐進士)、趙復(寶祐四年丙辰科進士)、李㬅、李顒、李人美等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第三甲何性,第五甲鉤昌期。



明代


按劉文林籍貫當為大竹縣,鄰水縣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大竹縣,明成化元年七月己酉(1465年7月26日)復置。楊純中進士時是成化八年,其時已是鄰水縣,但《大竹縣誌》、《四川通誌》等書仍列入大竹縣,迨因縣初復設,其籍未改也。
























































































































進士


科第
名次
簡歷
備註
劉文林 建文四年壬午科舉人(1402年)
永樂二年甲申科進士(1404年)
三甲第294名 東閣太師
楊純 彥誠 成化四年戊子科舉人(1468年)
成化八年壬辰科進士(1472年)
三甲第151名 陝西按察使司副使
楊一鈞 秉衡 弘治十一年戊午科舉人(1498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進士(1502年)
二甲第30名 戶部郎中、漢中府知府、浙江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副使 楊純子
談倫 敬仲 弘治五年壬子科舉人(1492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科進士(1502年)
二甲第49名 廣東潮州府知府
陳魁 梅甫 嘉靖四年乙酉科舉人(1525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1532年)
三甲第50名
江西省泰和縣知縣、戶部主事

劉三才 汝立 中吾 萬曆十年壬午科解元(1582年)[49]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進士(1583年)
三甲第108名 吏部主事
楊繼夔 鳴雲 萬曆十年壬午科舉人(1582年)
萬曆十七年己丑科進士(1589年)
三甲第206名
行人、貴州道監察御史
楊一鈞孫
馮從龍 見甫 雲衢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1600年)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進士(1604年)
三甲第72名 陝西左布政使
孔弘頤 以貞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科舉人(1600年)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1607年)
三甲第173名 公安縣知縣
甘學闊 用廣 元宏 萬曆四十六年戊午科舉人(1618年)
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1619年)
三甲第246名 陝西巡撫
楊一儁 又起 五華 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1627年)
崇禎元年戊辰科進士(1628年)
三甲第58名 順天巡撫
張啓忠
崇禎十五年壬午科賜特用出身(1642年)
第254名


清代(10人)

















































































































進士


籍貫
科第
名次
簡歷
備註
甘文林 筆峰 鹿圃 豐禾 乾隆十五年庚午科舉人(1750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進士(1760年)
三甲第93名
貴州省平越縣、廣東省廣寧縣知縣

馮學颺 翊贊 桂平 九龍 乾隆三十年乙酉科舉人(1765年)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進士(1766年)
三甲第137名
山東省德平縣、浙江省寧海縣知縣、潼川府學教授

甘家斌 福超 秩齋 復盛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舉人(1792年)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進士(1802年)
三甲第44名 庶吉士、刑部陝西司主事、刑部湖廣司主事、漢本堂侍讀學士、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巡視濟寧漕務給事中、陝西道監察御史
甘家春 位超 煦堂 復盛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科舉人(1794年)
嘉慶七年壬戌科進士(1802年)
三甲第12名
元氏縣、武清縣知縣
甘家斌仲兄
楊凝照 映藜 亦凡(乙帆)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舉人(1846年)
咸豐二年壬子恩科進士(1852年)
三甲第79名 戶部主事
屈懷珠 星武(星五) 高灘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舉人(1844年)
咸豐三年癸丑科進士(1853年)
三甲第13名
南昌縣、貴溪縣、崇仁縣、新建縣知縣

廖鏡明 洞秋 興仁 咸豐九年己未科舉人(1859年)
同治二年癸亥恩科進士(1863年)
三甲第71名
戶部主事、户部郎中

吳飛鳳 丹山 同治十二年癸酉科武舉人(1873年)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武進士(1874年)
二甲第四名 甘肅慶陽營游擊、陝甘督標右營參將

李徵庸 特生 鐵船 柑子 同治六年丁卯科帶補同治元年壬戌恩科舉人(1867年)
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1877年)
二甲第13名 刑部貴州司主事、廣東惠州府河源縣(捐)、香山縣、揭陽縣、海陽縣、南海縣知縣、山東沂州府水利鹽捕通判、督辦四川礦務商務大臣、南洋考察商务大臣
廖鏡伊 伯冶 雪門 興仁 咸豐八年戊午科舉人(1858年)[50]
光緒六年庚辰科進士(1880年)
三甲第178名
貴州省天柱縣知縣、西寧府知府



鄰水縣長官




名胜



  • 卧龍坡,諸葛武侯嘗過此[51]

  • 四川省鄰水縣倒須溝樹蕨保護區,位於鄰水縣八耳鎮明月山系中,是中國最小的自然保護區[52]

  • 华蓥山大峡谷

  • 御临小三峡

  • 汤巴丘



城門







































東門
南門
西門
北門
明成化[53]
迎陽 永寧 鎮安 安慶
明嘉靖中[54]
先春 阜民 有秋 拱極
康熙四十三年[55]
發育 迎陽〔或通陽〕[56]
金馬 星拱
乾隆三十年[57]
景陽 文明 金馬 星拱


文物




方誌


清代以前鄰水縣的方志已無存,有清一代,縣志七修。檢索各種目錄,已知嘉慶年間的兩次修訂本未發現存世。道光十五年本則有大量圖書館收藏,康熙卌六年本、乾隆廿二年本、道光元年、光緒卅三年續志均為孤本,均已影印出版。民國二十四年及民國卅七年兩次修撰之縣志則存孤稿本存鄰水縣檔案館,迄今尚未影印出版。
























































































































年代
書名
分卷
主修
編纂
藏處
備註
康熙卌六年(1708年) 《鄰水縣誌》 不分卷 徐枝芳
馮志章、吳存珌

中國國家圖書館(孤本)
內閣大庫本。201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珍本叢刊》已影印出版
乾隆廿二年(1757年) 《鄰水縣誌》 四卷首一卷 陳覲光
楊爾式、高繼光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孤本)
故志002781-002784,四冊,來源:清宮舊藏。2001年海南出版社《故宮珍本叢刊》第220冊四川府州縣志第16冊,2013年故宮出版社《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誌叢刊》第151冊已兩次影印出版
嘉慶十七年(1812年) 《隣水縣誌稿》 李嘉祐 蔣夢蘭 不存 此志稿見道光元年縣志熊文樓序,即嘉慶修纂通志呈省稿本。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隣水縣誌稿》 吳秀良 蔣夢蘭 不存 此志稿見道光元年縣志熊文樓序,即吳秀良改訂本。
道光元年(1821年) 《鄰水縣誌》 四卷 總裁:廖寅
纂修:王尚錦、陳嘉謨、李維英、夏貢廷、熊文鳳
鄰水縣存1卷,四川大學圖書館(孤本) 2009年巴蜀書社《四川大學圖書館館藏珍稀四川地方志叢刊》第4冊已影印出版
道光十五年(1835年) 《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 六卷首一卷、六冊 總裁:曾燦奎、劉光第
纂修:甘家斌
宜興任氏道光十四年刊本,尚有附道光十八年增補卷四選舉版本。1992年巴蜀書社《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第61冊及2015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四川歷代方誌集成》第二輯第28冊已分別影印出版
光緒卅三年(1907年) 《鄰水縣續修誌》 鄭傑 邱錫章
四川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傳抄本)
鈔本。1992年巴蜀書社《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第61冊及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第214冊已分別影印出版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鄰水縣誌》 十六卷 王搢 鄰水縣檔案館(孤本) 16卷分裝16冊,其中第10卷藝文志有目無書,第9卷分裝兩冊
民國三十年(1941年) 《四川省鄰水縣概況》 一卷 曾昭常 成都市圖書館 油印本
民國卅七年(1948年) 《鄰水縣誌》 四十五卷 任正格 鍾正懋、熊壽祺,蘇雁秋 鄰水縣檔案館(孤本) 45卷分裝25冊,現遺失3.8.10.11.25冊,計缺六物產志、七人口志、十四軍警志、十五司法志、十六議會志、十八工商志、十九鑛冶志、二十水利志、廿一漁牧志卷、廿二交通志、卌五輿圖共十一卷
1991年 《鄰水縣誌》 769頁 四川省鄰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 《鄰水縣誌(1986-2005)》 975頁 唐時兵、李瑜主編;四川省鄰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中國文史出版社


经济



  • 2003年GDP,346500万元

  • 2004年GDP,416346万元

  • 2005年GDP,464220万元

  • 2006年GDP,538700万元

  • 2007年GDP,643900万元

  • 2008年GDP,763400万元

  • 2009年GDP,885600万元

  • 2010年GDP,1060000万元

  • 2011年GDP,1296000万元

  • 2012年GDP,1481700万元



教育




  • 鄰水中學: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重点中学


  • 四川省邻水二中[永久失效連結]:四川省重点中学

  • 邻水职中(三中):国家级示范性职业中学,四川省重点职业中学



外部链接



  • 邻水公众信息网

  • 新华网锦绣邻水

  • 鄰水縣人民檢察院

  • 鄰水檔案信息網-鄰水歷史文化門戶網站



參考文獻





  1. ^ 1.01.1 《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誌》謂舊志


  2. ^ [萬曆]《四川總志》


  3. ^ 《2012四川地理省情公報》-鄰水的文武村最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4. ^ 道光《鄰水縣誌》


  5. ^ 「鄰水經濟概況」,鄰水辦事處,《四川經濟季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2期


  6. ^ 『竹鄰邊界勘定』,1997年8月26日,大竹、鄰水兩縣人民政府成立聯合勘界工作組,商定兩縣之間的行政區域界線,利用煤炭部航測遙感公司1985年出版的1:5000地形圖和四川省測繪局1988年出版的1:10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圖。10月26日,兩縣聯合勘界工作組,組織有關人員進行野外實地調查核實,雙方達成一致邊界線後,調繪到工作圖上。2000年8月,分別轉繪到1:50000協議書附圖上。所埋設界樁、勘界測繪工作以及資料匯總整理,經雙方勘界辦聯合檢查驗收後,12月3日,大竹、鄰水兩縣人民政府代表黃生國、龍興平,分別在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上簽字,全面完成竹鄰兩縣的勘界工作。2001年11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勘[2001]397號文同意兩縣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立即生效。竹鄰兩縣行政區域界線從竹、廣、鄰三縣邊界三交點起,自西向東,涉及雙方15個鄉鎮、61個村、206個村民組,至明月山冠子寨北側約230公尺埡口處,接四川、重慶省市界止,全長141.3公里。共埋設三面型單立鋼混界樁1顆(竹廣鄰三交點處)、雙面鋼混界樁10顆。具體走向是:從竹廣鄰三交點界樁(大竹縣歐家鄉高洞村10組和廣安縣桂興鎮天才村3組與鄰水縣柑子鎮營盤村3組三交界的甘家洞梁子山頂西側27.7公尺處竹、廣、鄰三縣三交點上豎單立三面型鋼混界樁1個)起,自西向東,至豎立在大竹縣歐家鄉普山村5組與鄰水縣太和鄉車家山村1組接壤處公路西南側,東北距界線5公尺處的鄰水縣境內1號界樁,界線長8.05公里。從1號界樁起,自西向東,至豎立在大竹縣歐家鄉三星村11組與鄰水縣太和鄉火炮鋪村4組接壤處火炮鋪公路北側的界線上的2號界樁,界線長6.63公里。從2號界樁起,向東南至豎立在大竹縣高家鄉高家村10組與鄰水縣太和鄉籮筐壩村5組接壤處譚家灣公路西側,距界線西側4公尺處的大竹縣境內3號界樁,界線長23.18公里。從3號界樁起,向西北,至豎立在大竹縣文星鄉大安村9組與鄰水縣新鎮鄉仙石村1組大安槽公路東北側,西距界線12公尺處的大竹縣境內4號界樁,界線長25.58公里。從4號界樁起,向東南,折向西南,至豎立在大竹縣神合鄉紅五月村8組與鄰水縣新鎮鄉天池村6組接壤處半節河東北側小路北側的界線上5號界樁,界線長8.56公里。從5號界樁向西南,至豎立在大竹縣神合鄉張堂村9組與鄰水縣三古鄉白水村6組接壤處大地灣東側,窯家埡口西北大竹境內,南距界線處的小山頭上6號界樁,界線長7.44公里。從6號界樁起,向東南,至豎立在大竹縣神合鄉龍頭寨村7組與鄰水縣三古鄉新龍居委會接壤處三古鄉街道東側,金竹岩南側大竹縣境內,西距界線7公尺的山頭南山咀處7號界樁,界線長3.38公里。從7號界樁起,向東偏南,至豎立在四合鄉石牛村6組與鄰水縣護鄰鄉穿洞村3組接攘處,公路交叉中心東260公尺山頭界線轉彎處8號界樁,界線長14.97公里。從8號界樁起,向東南,至豎立在大竹縣四合鄉白鶴林村9組與鄰水縣護鄰鄉崗家村1組接壤處四護公路南側小山包界線上9號界樁,界線長9.77公里。從9號界樁起,向南折向東,至豎立在大竹縣張家鄉大地村5組與鄰水縣護鄰鄉銀燕村1組接壤的雷公寨東南540.9高地界線上10號界樁,界線長19.33公里。從10號界樁起,向北偏東,至冠子寨山脊處,接川渝省市界止,界線長14.26公里。鄧耀軍總編;四川省大竹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大竹縣誌1986-2002》.方誌出版社,2006,第36-37頁


  7. ^ 民國17年《續修大竹縣志》卷一與地志上,第6頁


  8. ^ 四川省大竹縣誌編纂委員會.《大竹縣誌》.重慶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第7-8頁


  9. ^ 「古家場縣東南125里,場屬鄰水,小河東南岸上有店數橡屬大竹,以神市下段四團作為四甲,舊為場市,今廢。」,民國17年《續修大竹縣志》卷二建置誌鄉鎮,第26頁


  10. ^ 1953年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府民字第0207號】批復


  11. ^ 1953年5月26日四川省民政廳【民政字第1064號】通知


  12. ^ 「稱沱場之長生橋,在場中,與鄰水分界處;稱沱場之獅子寨,場東10里,抵鄰水界。觀音寨,場東12里,寨內與鄰水分界。」,民國17年《長壽縣誌》「寨堡橋樑」


  13. ^ 或作1953年3月9日,長壽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長壽縣情(資料彙編),1988.12.


  14. ^ 1954年3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府民密字第0098號】批復


  15. ^ 四川省鄰水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鄰水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101頁


  16. ^ 「鄰水縣:漢宕渠縣地,梁置鄰水縣屬鄰州,魏屬鄰山郡,隋屬宕渠郡,唐武德初屬潾州,三年還屬渠州,寶厯元年省入潾山,大中初復置,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明成化二年復置屬廣安州,本朝屬順慶府。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至墊江界六十里,西至廣安州界四十里,南至長壽界七十里,北至大竹界三十里」,「按鄰山縣,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鄰水故城在今縣北,《寰宇記》梁大同三年置鄰水縣,因彼州水以名之,寄理鄰州城,隋開皇三年自州城移於岳池溪,今縣北九里故城是也,按宋乾德四年移於今治。」,許鳴磐《方輿考證》(潘氏華鑒閣本)卷六十七


  17. ^ 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誌 卷一輿地志 沿革


  18. ^ 《明憲宗實錄》卷十九


  19. ^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六,雍正十一年冬十月己酉朔


  20. ^ [萬曆]《四川總志》順慶府


  21. ^ 《明武宗實錄》


  22. ^ 《明熹宗實錄》


  23. ^ 「隣水縣,州南三百六十里,本漢宕渠縣地,晉屬巴西郡,宋齊屬宕渠郡,渠始立隣水縣,于縣置隣州,西魏改隣山郡,隋初郡廢,縣仍舊,唐初析隣水立隣山,塩井縣于隣山,置隣州,二縣屬焉,尋廢,縣屬渠州,寶曆中併隣冰大竹入隣山,宋徙隣水于崑樓鎮,元復立,併隣山入焉,本朝成化間復析大竹地置隣水縣,編户十七里」。[萬曆]《四川總志》


  24. ^ 「鄰水:梁置縣,并置鄰州。後魏改鄰山郡,開皇初郡廢」《隋書》卷二十九 志第二十四/地理上/梁州/宕渠郡


  25. ^ 隋代統一全國後,為改變南北朝時期濫設州、郡的混亂情況,以加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開始廢郡,由州直接轄縣。開皇九年(589年)平定南朝陳國後,全國地方行政區劃統一實行州、縣二級制。


  26. ^ 26.026.126.226.3 《舊唐書·地理志》卷三十九山南西道渠州鄰山縣、鄰水縣、蓬州大竹縣


  27. ^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恢復郡、縣二級制。


  28. ^ 「渠州:下,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為渠州,領流江、賨城、宕渠、咸安、潾水、墊江六縣。其年,改賨城為始安。又分置賨城、義興、豐樂三縣。以宕渠、咸安二縣屬蓬州。又分潾水、墊江、潾山、鹽泉四縣置潾州。三年,割潾州之潾水來屬。八年,省義興、豐樂、賨城三縣。其年,廢潾州,以潾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潾山郡。乾元元年,復為渠州。舊領縣四,戶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寶,戶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一百七十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九十里。」、「潾水:梁置。義寧元年,屬潾州。武德三年,屬渠州。」《舊唐書》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地理二/十道郡國 二/山南道/山南西道/渠州下


  29. ^ 「渠州潾山郡,下。本宕渠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紬、綿、藥實、買子本實。戶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縣三。流江,上。武德元年析置義興縣,別置賨城縣,八年皆省。渠 江,中。本賨城,武德元年曰始安,又析置豊樂縣,八年省。天寶元年更名。潾山。中下。武德元年析潾水置,以縣置潾州,幷置鹽泉縣及渠州之潾水、墊江以隸之。三年以潾水來屬。八年州廢,以墊江隸忠州,潾山來屬。久視元年分蓬州之宕渠置大竹縣,隸蓬州。至德二載來屬。寶曆元年省潾水、大竹入潾山。有鐵。」《新唐書》卷四十 志第三十/地理四/山南道/西道採訪使/渠州潾山郡


  30. ^ 《舊唐書》作至德二載,《太平寰宇記》作至德三載


  31. ^ 《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山南道渠州鄰山縣


  32. ^ 「隣水,下。唐縣。乾德四年,移治崑樓鎮。」《宋史》卷八十九 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潼川府路/渠州


  33. ^ 嘉祐二年(1057年)(浙本作景祐二年(1035年)),省大竹縣為鎮,入流江。(《元豐九域志》卷七渠州)。《皇朝郡縣志》作皇祐二年(1050年。任乃強著.《川大史學》任乃強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8.


  34. ^ 「渠州,下。唐初為渠州,又改潾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二縣:流江,下。大竹。下。至元二十年,併鄰山、鄰水入焉。」《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地理三/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順慶路


  35. ^ 「鄰水:州東,少南。成化元年七月置。東南有鄰山,產鐵。有鄰水,下流入大江,縣以此名。」《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地理四/四川/順慶府


  36. ^ 「己酉,官軍復鄰水、大竹二縣」《清史稿》本紀 卷四 本紀四 世祖福臨 順治六年十二月乙酉朔


  37. ^ 「鄰水:繁,難。府東南二百七十里。南:皛然。東:寶穀山。北:銀華。西:少陵。東北:鄰山。鄰水上源即芭蕉河,自大竹入,西南流,逕城東,又西南與觀音河、寶石河合流入長壽。有鄰山、太平二鎮。」《清史稿》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地理十六/四川/順慶府


  38. ^ 中國軍隊實戰實錄


  39. ^ 元豐九域志卷第七-梓州路-渠州鄰山郡,江南書局採進本作三鄉。


  40. ^ 雷志遠主編;中共四川省鄰水縣委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四川省鄰水縣組織史資料1926-1987》.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08.第243、334、389頁


  41. ^ 鄰水縣第四區高興鄉第五村(大面村)全部劃歸江北縣第十三區茨竹、中興2鄉分管。(1953年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府民字第0207號】批復)


  42. ^ 華鎣高興經鄰水至洛磧鐵路項目規劃研究報告編製完成


  43. ^ 高興至洛磧鐵路項目規劃研究報告編製完成


  44. ^ 朱彝尊《明詩綜》卷一百


  45. ^ 事跡『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二「廖寅傳」、方東樹「中憲大夫候選道前兩淮鹽運使廖公墓誌銘(代)」(『攷槃集文録』卷十)、姚文田「中議大夫兩淮都轉鹽運使廖公墓誌銘」(『邃雅堂文集續編』)、朱珔「兩淮鹽運使廖公神道碑銘」(『小萬卷齋文稿』卷二十二)、甘家斌「兩淮都轉廖復堂先生傳」(『鄰水縣志』卷六 「藝文志・傳」)


  46. ^ 戰鬥中師黨委書記唐維不幸犧牲,有顆子彈打進他的肚子,血流在裡面致命的,身上一點血跡也沒有。他是四川鄰水縣人,工作勤勤懇懇,平易近人,是個好同志。徐向前.《徐向前元帥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43-44頁


  47. ^ 《鄰水縣教育志》,鄰水縣文教局編,「鄰水縣歷代科舉名錄」,1987年,第383—384頁


  48. ^ 嘉靖《四川總志》卷七,第23頁


  49. ^ 天一閣藏有《萬曆十年壬午科四川鄉試錄》


  50. ^ 《清代四川進士征略》作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待考


  51. ^ 「卧龍坡,在順慶府鄰水縣,武侯嘗過此」,《淵鑒類函》卷二十三地部一


  52. ^ 《中國自然保護區政策研究》,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 2003


  53. ^ 「成化初知縣于福削山砌石為城,周四里,門四:迎陽、永寧、鎮安、安慶」,[萬曆]《四川總志》


  54. ^ 「鄰水縣城周圍六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闊九尺。門四:東曰先春;南曰阜民;西曰有秋;北曰拱極」,[嘉靖]《順慶府志》


  55. ^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重修,更建四樓曰:發育、迎陽、金馬、星拱」,[雍正]《四川總志》


  56. ^ 通陽「康熈四十三年知縣徐枝芳復加修整攺建四門,東曰發育,南曰通陽,西曰金馬,北曰星拱」。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57. ^ 「乾隆三十年知縣彭雲際始興工重修,周圍五里,髙一丈七尺五寸,計七百二十四丈,更建四門東曰景陽,南曰文明,西仍金馬,北仍星拱」,道光元年《鄰水縣志》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

Port of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