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裔臺灣人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臺灣客家人 Thòi-vàn-Hak-kâ-ngìn | |
---|---|
總人口 | |
佔臺灣人口的13.6% | |
分佈地區 | |
中華民國(臺灣島) | |
語言 | |
臺灣客家語 中華民國國語(現代標準漢語)、臺灣閩南語 | |
宗教信仰 | |
中國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佛教(漢傳佛教)、道教 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其他宗教 | |
相關民族 | |
客家人、南方漢族 臺灣原住民 |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
---|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
贛南系(贛州) - 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新界原居民(香港) - 閩西系(汀州) - 臺灣系(臺灣) |
客家語言 |
梅縣話 - 𠊎話 - 土廣東話 - 懷遠話 臺灣話 - 香港客家話 - 平婆話 |
客家文化 |
文學 - 飲食 音樂 - 流行音樂 - 山歌 - 八音 |
客家表現藝術 |
舞麒麟 - 採茶戲(三腳採茶戲) - 平安戲(收冬戲) 木偶戲 - 廣東漢劇 |
客家建築 |
土樓- 圍屋-敬字亭-祠堂 |
客家武術 |
龍形拳 - 流民拳 - 白眉派 - 周家螳螂拳 朱家教 - 布雞拳 - 金鷹拳 |
客家信仰 |
菩薩 - 三界爺 - 民主公王 - 土地伯公 龍神 - 三山國王 - 漢帝 - 定光古佛 - 慚愧祖師 五顯大帝 - 義民爺 - 仙姬娘 |
客家傳媒 |
梅州電視台 - 客家電視台 - 講客廣播電臺 - 惠州市廣播電視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客家之聲 - 大漢之音電台 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 新客家電台 - 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 高屏溪廣播電台 |
客家人 | |
客家語漢字 | 客家人 |
---|---|
客語白話字 | Hak-kâ-ngìn |
臺灣客家人,是指具有漢族客家民系認同的臺灣人,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母語為臺灣客家話,歷經早期、明鄭時期、清治時期皆能通行於臺灣的客家地區,在日治時期也仍為台灣大多數客家族群的母語。但在1949年臺灣進入戰後時期後,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推行國語運動,臺灣的許多客家人都改以中華民國國語為母語,还有一定數量的客家人後裔改用在地占多數的臺灣閩南語,於是臺灣使用客家話的人口大幅減少;現今中華民國政府設有客家委員會主管相關的族群事務,並推行母語運動,在學校中設立客語課程,以保存客家文化。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客家人」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客家移民,通常歸類在台灣戰後移民的行列中,如:前空軍司令彭勝竹上將、電影導演侯孝賢、舞台劇導演賴聲川等,又稱為外省客家人[1]。
目录
1 沿革與分布
1.1 渡臺時間點
1.2 地理分布特性
1.3 主要祖籍來源
1.4 主要腔調比例
2 人口
2.1 臺灣客家人口
3 語言
4 文化
4.1 信仰
4.2 音樂
4.3 戲曲
5 相關作品
6 相關條目
7 註釋與參考
8 連結
沿革與分布
渡臺時間點
臺灣客家族群渡臺時間相當早,德國史學家Riess研究荷蘭史料時發現,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溝通多由客家人居中翻譯[2][3]。早期著名者如何斌(領鄭軍入臺之荷蘭通事)、陳永華(東寧總制,人稱鄭家諸葛)、劉國軒(中提督、平北將軍、武平侯)均為客家人。[來源請求]故此,尹章義教授(1989,358-66;1991,212-4)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幾乎是同時抵達臺灣,甚至於可能更早[4]。
地理分布特性
客家人後來因清朝康熙皇帝採納施琅的建議頒布渡臺禁令(南明時期惠潮之民幫助鄭軍對抗清軍),人口數逐漸不如閩籍,而在閩粵械鬥失利,被迫退出平原,遷至靠山的丘陵地[5]。於是丘陵地多形成客家人為主的村莊,保有濃厚的客家文化,亦有部份地區的客家人在人口數居上風,得以居住在平原或沿海鄉鎮。臺灣客家人口比例較高的客家地區即桃竹苗、高屏六堆、花東縱谷地區(客家庄分佈圖、客家人口分佈圖)。詳細分佈請參見臺灣客家話。
學者尹章義認為,客家人並沒有來臺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早期影響臺灣客家人口分佈的因素,主要為閩粵械鬥及樟腦採集[6]。道光十年(1830年)台北盆地閩粵二族因爭地盤發生械鬥,客家人人數較少械鬥失敗,被迫遷至開墾較晚、較貧瘠的山麓與丘陵地帶。美濃平原,則是客家人在原漢衝突中,從原住民手中得來的。新屋區位於沿海平原,原有平埔原住民族及閩南泉州人先後開墾,後因客家移民日增,成為客家地區,永安漁港亦成為臺灣唯一以客家籍為主體的漁港[7]。花蓮縣客家人多為日治時期樟腦業盛行時,自臺灣西部遷居,臺南市楠西區亦有同例,埔里鎮在一百年前台灣日治時期,來自今臺中市東勢區、苗栗縣、桃園市和新竹縣等地的客家人,因從事樟腦業而遷徙,佔了境內族群的80%。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都市化的影響,客家也大量湧入市區定居。現時人口數以桃園市居冠,其次為新北市、臺中市。
主要祖籍來源
依照邱彥貴、吳中杰所著之《台灣客家地圖》,臺灣客家人主要來源如下:
(括號內為現今地名, 臺灣客家人祖籍地圖)
廣東省
嘉應州:嘉應(梅縣)、鎮平(蕉嶺)、興寧、長樂(五華)、平遠。
潮州府:大埔、豐順、海陽(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惠來、饒平。
惠州府:海豐、陸豐。
福建省
汀州府: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
漳州府:南靖、平和、詔安、雲霄。
主要腔調比例
依照臺灣客家話主要腔調的比例,可以推測臺灣客家人來自各祖籍的比例。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家話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家話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63.4%),其次為「海陸腔」(47.6%),其他如「大埔腔」(4.5%)、「饒平腔」(3.9%)、「詔安腔」(2.6%),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8]
人口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8]。
在「客家基本法定義」的條件下的調查,則有所差距[9],臺灣人口客家人占18.1%,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市39.2%、花蓮縣31.7%、新竹市30.1%、屏東縣23.7%、臺東縣19.9%、臺中市16.4%、臺北市16.4%、南投縣16.0%、新北市14.1%、高雄市11.6%、基隆市10.0%,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市(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臺中市(43.6萬人)[10]。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台灣客家人口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11]。
臺灣客家人口
排名 | 縣市 | 客家人比例 | 人口(萬人) |
---|---|---|---|
1 | 新竹縣 | 71.6% | 36.7 |
2 | 苗栗縣 | 100% | 36.3 |
3 | 桃園市 | 39.2% | 78.5 |
4 | 花蓮縣 | 31.7% | 10.7 |
5 | 新竹市 | 30.1% | 12.5 |
6 | 屏東縣 | 23.7% | 20.7 |
7 | 臺東縣 | 19.9% | 4.6 |
8 | 臺中市 | 16.4% | 43.6 |
9 | 臺北市 | 16.4% | 42.9 |
10 | 南投縣 | 16.0% | 8.4 |
11 | 新北市 | 14.1% | 54.9 |
12 | 高雄市 | 11.6% | 32.2 |
13 | 基隆市 | 10.0% | 3.1 |
14 | 嘉義市 | 8.7% | 2.4 |
15 | 宜蘭縣 | 8.5% | 3.9 |
16 | 雲林縣 | 8.1% | 5.8 |
17 | 嘉義縣 | 7.2% | 3.9 |
18 | 彰化縣 | 5.7% | 7.4 |
19 | 臺南市 | 5.4% | 10.1 |
20 | 連江縣 | 5.2% | 0.1 |
21 | 澎湖縣 | 2.5% | 0.2 |
22 | 金門縣 | 1.5% | 0.1 |
依據客家基本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對於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加強客家語言、文化與文化產業之傳承及發揚。
語言
文化
信仰
客家人的信仰多為儒道釋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釋迦佛、玉帝、關帝、玄帝、媽祖、城隍等等華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獨特的鄉土神祇。
土地伯公: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客家人更視為鄉土神。[12]
觀世音菩薩:為漢人共通的信仰,閩西永定客家人視為鄉土神。
三界爺: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12]。
龍神:守護地脈之神,常與土地伯公並稱。
三山國王:廣東潮州府——獨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此信仰只有潮州,惠州和部分梅縣的客家人信仰,亦是潮州福佬人的信仰。
定光古佛:閩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慚愧祖師:潮州一帶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福佬人信奉。
五顯大帝:閩南漳州詔安客家人的信仰,現今在臺灣的臺北、宜蘭、彰化、臺中、雲林、屏東、臺東等18個縣市,共有從詔安分香的五顯宮或五通宮,目前彰化縣大村鄉、員林市、埔心鄉、溪湖鎮等4個鄉鎮市,共有10個庄頭,為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12]。
義民爺:臺灣客家人獨特信仰,為各地因保鄉護土而陣亡的客家子弟英靈。
|
音樂
參見客家山歌、客語流行音樂、客家八音、廣東漢樂等條目。[13]
戲曲
- 四平戲
- 相褒戲,又稱「挽茶車鼓」,一種源自山歌的即興小型演出[14];該劇種劇情簡單,通常由一男一女以對唱情歌與敘說情話之方式演出,其歌詞通常為以四句一段組成之連串幽默語句。
三腳採茶戲,發展自相褒戲;「三腳」指的是其演出組成唯一丑兩旦共三個角色,演出內容多為日常生活瑣事或倫理相關題材。- 客家大戲(客家改良戲),自1920年代起隨歌仔戲興起由傳統三腳採茶戲曲改變而來。[15]
相關作品
- 台灣時代劇《源》,客家電視台
- 電影《原鄉人》
- 戲劇《新丁花開》
相關條目
- 客家地區
- 渡臺悲歌
- 福佬客
註釋與參考
^ 外省客家人的認同與文化:以廣東省五華縣籍為例
^ Riess 原著/周學普 翻譯. 臺灣研究叢刊第三四種:臺灣經濟史三集(臺灣島史).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6-04.
^ 邱彥貴、吳中杰,2001年,台灣客家地圖。貓頭鷹出版社。
^ 一頁滄桑史──客家人在台四百年
^ 清代台灣的社會變遷[永久失效連結]
^ 尹章義(1989,358-66;1991,212-4)
^ 29濱海客家好店 饕客食指大動
^ 8.08.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客家人:指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過半客家人不會說客語 客委會修法鼓勵
^ 12.012.112.2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 客家音樂/HAKKA MUSIC. club.ntu.edu.tw. [2017-01-03].
^ 客家戲曲發展歷史. club.ntu.edu.tw. [2017-01-03].
^ 中華天地. media.huayuworld.org. [2017-01-03].
連結
客家人的由來 - 臺灣科大資訊工程系語音暨聲訊處理實驗室[永久失效連結]
- 范明煥.台灣客家源流與區域特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