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英语: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國際科學奧林匹克歷史最長的賽事。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率先在其國內的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把这种数学竞赛和体育竞赛相提并论,冠以「數學奧林匹亞」的名稱,形象地揭示选手间智力较量的过程。
1959年,第一屆IMO於羅馬尼亞舉行,参赛国包括7个东欧国家。自此以来,除了1980年之外,IMO从未中断。随着IMO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参赛国也不断增多,近几年已达约100个,基本包括了中学数学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目前每个参赛国可派出最多6位参赛选手、一名領隊、一名副領隊和觀察員。參賽者必須在比賽時未满20周岁,最高学历为中学,不过每名选手參加IMO的次數没有限制。
自第24届(1983年)起,IMO試卷由6道題目组成,每題7分,滿分42分。賽事分兩日進行,每天參賽者有4.5小時來解決3道問題(由上午9時到下午1時30分)。通常每天的第1題(即第1、4題)最简单,第2題(即第2、5題)中等,第3題(即第3、6題)最困难。所有题目不超出公认的中学数学课程范围,一般分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四大类。IMO题目植根于中学数学,但在具体知识方面有所扩展,方法上有更高要求。一般来说,IMO题目的难度较大,灵活性强,富于智巧。要解決這些問題,一般不需要参赛者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积分),但需要参赛者有正确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养和基本功,坚韧的毅力以及一定的创造性。原则上,IMO不鼓励选手利用超出中学范畴的数学知识与工具解决问题(但并没有明确限制),并会在确定题目时充分考量这点。考虑到上述特点,IMO试题及其备选题,连同各国的一些数学竞赛题目和训练题目一起,代表着一种介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之间的特殊的数学——竞赛数学。
目录
1 比賽過程
2 獎項
3 賽事舉行地點及時間
4 歷屆總分第一
5 参考文献
6 外部連結
比賽過程
比賽的擬題方法為除主辦國外的參與國家提供問題和解答,由主辦國組成擬題委員會,從提交題目中挑選候選題目。各國領隊在隊員前數天抵達,共同商議出問題及官方答案,及由各領隊把試題翻譯為他們各自語言。不獲選的候選試題,直至下一屆比賽前公佈,以便各參賽國作為訓練和測試之用。
因為領隊事先就知道考試題目,他們在比賽結束後才可和參賽者接觸。他們居住於大會安排酒店,地點不對外公佈。參賽隊員則由副領隊帶領,有時也有觀察員隨行,居住在大學宿舍,比賽完結前不得與外界通訊,包括打電話和上網。大會也為各參與隊伍安排一名導遊照料參賽隊員,向參賽隊員解釋日程和守則,帶領他們往返各場所,以及安排比賽後遊覽活動等。領隊、副領隊和參賽者住宿飲食的開支由大會負擔,觀察員則需自費。
比賽後有兩天批改答卷。每一題由各國領隊和副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協調員評改,商議出最後分數。領隊為參賽者向協調員盡量爭取分數,若他們未能達成一致結果,則交由主試委員會仲裁。最後定出金銀銅的分數線,於比賽閉幕禮頒獎。
獎項
參賽者會依其個人成績排先後次序。
- 全部參賽者中首1/12得金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2/12得銀牌
- 全部參賽者中之後3/12得銅牌
- 未能取得獎牌但在某一題目滿分的參賽者可獲優異獎
特別獎會給予使用了精妙的解法或使某個問題可以正确地一般化的參賽者。這個獎項經常在80年代早期出現,最近一次於2005年出現,得獎者是一位摩爾多瓦選手。
賽事舉行地點及時間
粗體者為下屆賽事。
羅馬尼亞的布拉索夫和布加勒斯特(1959年6月23日-7月31日),7個國家參賽
羅馬尼亞錫納亞(1960年7月18-25日),5個國家參賽
匈牙利維斯普雷姆(1961年7月6-16日),6個國家參賽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布杰約維采(1962年7月7-15日),7個國家參賽
波蘭的華沙和弗羅茨瓦夫(1963年7月5-13日),8個國家參賽
蘇聯莫斯科(1964年6月30日-7月10日),9個國家參賽
東德東柏林(1965年6月13日-7月13日),10個國家參賽
保加利亞索菲亞(1966年7年3-13日),9個國家參賽
南斯拉夫采蒂涅(1967年7月7-13日),13個國家參賽
蘇聯莫斯科(1968年7月5-18日),9個國家參賽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69年7月5-20日),14個國家參賽
匈牙利凱斯特海伊(1970年7月8-22日),14個國家參賽
捷克斯洛伐克日利納(1971年7月10-21日),15個國家參賽
波蘭托倫(1972年7月5-17日),15個國家參賽
蘇聯莫斯科(1973年7月5-16日),16個國家參賽
東德的愛爾福特和東柏林(1974年7月4-17日),16個國家參賽
保加利亞的布爾加斯和索菲亞(1975年7月3-16日),17個國家參賽
奧地利利恩茨(1976年7月2-21日),19個國家參賽
南斯拉夫貝爾格勒(1977年7月1-13日),20個國家參賽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78年7月3-10日),17個國家參賽
英國倫敦(1979年6月30日-7月9日),23個國家參賽
美國華盛頓(1981年7月8-20日),27個國家參賽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2年7月5-14日),30個國家參賽
法國巴黎(1983年7月3-12日),32個國家參賽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年6月29日-7月10日),34個國家參賽
芬蘭約察(1985年6月29日-7月11日),38個國家參賽
波蘭華沙(1986年7月4-15日),37個國家參賽
古巴哈瓦那(1987年7月5-16日),42個國家參賽
澳大利亚坎培拉(1988年7月9-21日),49個國家參賽
西德不倫瑞克(1989年7月13-24日),52個國家參賽
中國北京(1990年7月8-19日),54個國家參賽
瑞典錫格蒂納(1991年7月12-23日),55個國家參賽
俄羅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個國家參賽
土耳其伊斯坦堡(1993年7月13-24日),73個國家參賽
英属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個國家參賽
加拿大多倫多(1995年7月13-25日),73個國家參賽[1]
印度孟買(1996年7月5-17日)[2][永久失效連結],75個國家參賽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1997年7月18-31日)[3],82個國家參賽
中華民國臺北(1998年7月10-21日),76個國家參賽(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參加)[4]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個國家參賽[5][永久失效連結]
韓國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個國家參賽[6][永久失效連結]
美國華盛頓(2001年7月1-14日),83個國家參賽[7]
英國格拉斯哥(2002年7月19-30日),84個國家參賽
日本東京(2003年7月7-19日),82個國家參賽[8]
希臘雅典(2004年7月6-18日),89個國家參賽[9]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7月8-19日),91個國家參賽[10]
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2006年7月6-18日),90個國家參賽[11]
越南河内(2007年7月19-31日),93個國家參賽[12]
西班牙马德里(2008年7月10-22日),97個國家參賽[13]
德國不萊梅(2009年7月10-22日),104个国家参赛[14]
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2010年7月2-14日),97个国家参赛[15][永久失效連結]
荷蘭阿姆斯特丹(2011年7月12-24日),101个国家参赛[16]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2012年7月4-15日),100個國家參賽[17]
哥伦比亚圣玛尔塔(2013年7月18-28日)[18]
南非開普敦(2014年)[19]
泰国清迈(2015年7月4-16日)
香港(2016年7月6-16日)109個國家及地區[1]
巴西里约热内卢(2017年7月12-23日)
罗马尼亚克卢日-纳波卡(2018年7月3-14日)107個國家參賽[2]
注意:1980年原定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舉行,但因故取消。同时兩個較小規模的非官方比賽在盧森堡和芬蘭舉行。
從1959年至1981年,每隊派隊員8名,1982年派4名,1983年起派6名。
歷屆總分第一
- 1977年:美國
- 1978年:羅馬尼亞
- 1979年:蘇聯
- 1981年:美國2
- 1982年:西德
- 1983年:西德2
- 1984年:蘇聯2
- 1985年:羅馬尼亞2
- 1986年:蘇聯3
- 1987年:羅馬尼亞3
- 1988年:蘇聯4
- 1989年:中國
- 1990年:中國2
- 1991年:蘇聯5
- 1992年:中國3
- 1993年:中國4
- 1994年:美國3
- 1995年:中國5
- 1996年:羅馬尼亞4
- 1997年:中國6
- 1998年:伊朗
- 1999年:中國7/俄羅斯
- 2000年:中國8
- 2001年:中國9
- 2002年:中國10
- 2003年:保加利亞
- 2004年:中國11
- 2005年:中國12
- 2006年:中國13
- 2007年:俄羅斯2
- 2008年:中國14
- 2009年:中国15[3]
- 2010年:中国16[4]
- 2011年:中国17[5]
- 2012年:韩国1[6]
- 2013年:中国18[7]
- 2014年:中国19[8]
- 2015年:美國4
- 2016年:美國5
- 2017年:韩国2[9]
- 2018年:美國6[10]
参考文献
^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article/1192536/hong-kong-wins-right-host-2016-international-mathematical-olympiad
^ http://www.imo2018.org/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09&column=total&order=desc
^ http://www.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0&column=total&order=desc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1&column=total&order=desc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2&column=total&order=desc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3&column=total&order=desc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4&column=total&order=desc
^ 58th IMO 2017 ►Country results. IMO.
^ http://imo-official.org/year_country_r.aspx?year=2018&column=total&order=desc
外部連結
(英文)IMO的官方網站
(英文)IMO問題和答案
(英文)IMO成績
(英文)奧數選手成為一流數學家
(英文)IMO詳盡介紹
(德文)IMO winners Hall of Fame - IMO得獎者中取得費爾茲獎或奈望林納獎
(德文)取得3個或以上的金牌的IMO得獎者
(中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2007香港選拔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