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人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峇里人 | |
---|---|
峇里人的婚宴穿著 | |
總人口 | |
420万人(2012年) | |
分佈地區 | |
印尼 | 3,946,416[1] |
峇里省 | 3,336,065 |
西努沙登加拉省 | 119,407 |
中蘇拉威西省 | 115,812 |
楠榜省 | 104,810 |
東南蘇拉威西省 | 49,411 |
南蘇門答臘省 | 38,552 |
南蘇拉威西省 | 27,330 |
马来西亚 | 5,700[2] |
澳大利亚 | 5,529 |
美國 | 200 |
語言 | |
峇里語、薩薩克語、印尼語 | |
宗教信仰 | |
印度教(巴里島印度教) | |
相關民族 | |
爪哇人、薩薩克人、阿加人、騰格里斯人、玻里尼西亞人和南島民族 |
峇里人(印尼語:Suku Bali)是一群住在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峇里島上的原住民族。大部分住在峇里島上,他們佔了峇里島上89%的人口。峇里人也分布在龍目島以及東端的爪哇島(如巴紐旺宣市)。
目录
1 民族分布,人口,語言
1.1 人口
1.2 語言
2 地理環境
2.1 地形
2.2 氣候
3 歷史沿革
4 社會、家庭與婚姻
4.1 峇里人的社會分層
4.2 衣著
5 產業與生活
6 信仰與習俗
7 藝術與文學
8 參考資料
民族分布,人口,語言
人口
在2012年的統計中,峇里人約有420萬人,主要分布在峇里省(約三百三十萬人),西努沙登加拉省有119,407人,中蘇拉威西省有115,812人,楠榜省有104,810人,東南蘇拉威西省有49,411人,南蘇門答臘省有38,552人,南蘇拉威西省有27,330人,澳洲有5,529人。[3]
語言
使用的語言有峇里語,薩薩克語,印尼語。峇里語是南島語系的一支。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Malayo-Polynesian)
核心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群(Nuclear Malayo-Polynesian)
馬來-松巴哇語(Malayo-Sumbawan)
峇里-薩薩克語(Bali–Sasak)
峇里語(Balinese)
地理環境
地形
峇里島全島大部分為山地,地勢東高西低,有四座以上的錐形火山峰,其中阿貢火山(峇里峰)海拔3142米,為島上最高點;也有仍在活動期的巴都爾活火山。
氣候
峇里島地處熱帶,屬於熱帶乾濕季氣候,乾濕季相當分明,雨季(10月至隔年3月)時吹西北季風,乾季(4月至9月)時則吹東南季風。(這樣的季風型態使得海上交通變得困難,是峇里島與外界聯絡不易的一個原因,因此才有獨立的歷史發展。)乾季期間,東部和北部經常降水不足,此外雨季時可能一整天都無降雨,也可能有兩至三小時的颮,有時降雨過盛會造成道路30公分以上的積水。
峇里島一整年的氣溫大多沒有變化,最低平均氣溫約24度,最高平均氣溫約31度,平均濕度約為78%。[4] 天氣大多炎熱潮濕,體感溫度偏高。[5]
歷史沿革
峇里人的歷史演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史前,主要為移民自爪哇以及婆羅洲的原馬來人。[6]
第二階段是指在第一和第三階段間,緩慢自爪哇來到峇里的人口。
第三階段發生在15世紀和16世紀之間,也就是伊斯蘭教入侵爪哇島時。爪哇島上的貴族和農民在滿者伯夷帝國的滅亡後流亡到峇里島,以逃離瑪塔蘭王朝。這也重新塑造了島上的文化─從傳統的峇里島文化變成傳統爪哇文化與峇里島元素的綜合體。[7]
2005年,一份Karafet et al的DNA報告指出,巴里島人的Y染色體中,有12%近似印度人種,84%近似澳洲人種,而剩下的2%近似馬來人種。[8]
社會、家庭與婚姻
峇里人的社會分層
峇里種姓制類似於印度的種姓制度,但是較印度種性制度簡單了許多,峇里人的種姓制度分四個階層,階層的單位為瓦爾那。瓦爾那(梵語:वर्ण Varna)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概念,其內涵主要見摩奴法典與瞿曇法經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
四個階級分為:
首陀羅:最低等的瓦爾那。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僕,提供各種服務是他們的責任,構成了93%的峇里人。[9]
Wesias:近似於印度種性制度中的吠舍,第三等的瓦爾那。商人和行政官所構成,而印度種性制度中的吠舍主要為農人和牧人。
剎帝利:第二等的瓦爾那。戰士階級,包含部分貴族和王侯
婆羅門:最高等的瓦爾那,老師、聖人和祭司屬於這個階級。
如果身處不一樣的瓦爾那階級,所使用的方言是不一樣的。幫兩人相遇時,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層級,會使用一般的峇里語。一旦對話的兩方確立了所屬階級,便會使用合適的峇里語方言來溝通。
由於荷蘭殖民,以及較近代的印尼獨立,加上種姓制度的禁止,種姓制度中的不同階級的在經濟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經濟差距越來越小,使得時至今日,峇里人的種姓制度多在低階種姓階級請求婆羅門階級進行儀式時才能看的出來階級的分別。
在1950與1960年代間,支持種姓制度以及反對的群眾產生了對立。反對者多是受附屬於或受到PKI的影響,也就是印度尼西亞共產黨。而這些反對的群眾多在1965與1966年間的印尼大屠殺事件中遭到殺害。[10][11]
衣著
傳統來說,女性裸露胸部並不會被認為是失禮的,觸犯道德的,但是露出大腿則被視為禁忌。即使在現代的峇里社會中這樣的風氣已經不再是嚴格規定,但參訪廟宇的觀光客仍然需要注意。
產業與生活
峇里島的觀光業從1969年伍拉·賴國際機場啟用後開始大規模的發展,沙努和庫塔成為觀光勝地;1980年代,高級度假村開始往努沙杜瓦開發;1990年代,開發的風潮開始向庫塔的南北向拓展,範圍從水明漾(Seminyak)、雷吉安(Legian)、金巴蘭(Jimbaran)到沿岸區,形成廣大的觀光地帶。水明漾的北部就是著名景點海神廟的所在。沙努和庫塔在爆炸案發生之後,當局對於治安採取積極的措施,移除了一些街邊的攤販。
峇里島南部的海岸海浪品質佳,許多世界各國的衝浪好手相繼造訪,成為了衝浪的勝地。最近許多靠衝浪產業為生的人增加,包括衝浪商店和衝浪教練等,甚至是靠衝浪商贊助的專業級衝浪手也增加了。
信仰與習俗
峇里人主要的宗教信仰是「Agama Tirta」,其源於印度教的濕婆,崇信水。四處遊走修行的印度祭司引進了印度教和佛教的經典,而峇里人接受這些經典,並將他們融入在那些尚未在印度教大為流行接受時就產生的神話寓言裡。 [12] 第三波移民前的峇里人(如Bali Aga)大多都不是Agama Tirta的信徒,仍然維持他們的萬物靈論信仰。
節日則包含了庫塔嘉年華,沙努爾村節,峇里島風箏節等等。[13]
藝術與文學
峇里人的藝術文化以舞蹈,戲劇,雕刻出名。音樂方面則是大量使用了加麥蘭的銅製打擊樂器,皮影戲也是當地的特色藝術。當地的藝術文化表演,通常有著濃濃的印度教與佛教混合風味。
參考資料
^ Akhsan Na'im, Hendry Syaputra. Kewarganegaraan, Suku Bangsa, Agama dan Bahasa Sehari-hari Penduduk Indonesia Hasil Sensus Penduduk 2010.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1. ISBN 978-979-064-417-5.
^ Balinese in Malaysia. Joshua Project. [2016-04-25].
^ Akhsan Na'im, Hendry Syaputra. Kewarganegaraan, Suku Bangsa, Agama dan Bahasa Sehari-hari Penduduk Indonesia Hasil Sensus Penduduk 2010. Badan Pusat Statistik. 2011. ISBN 9789790644175.
^ 1990年統計(Statistik Propinsi Bali 1991: 2-6)。
^ Covarrubias (1937=1991: 54)
^ Shiv Shanker Tiwary & P.S. Choudhary. Encyclopaedia Of Southeast Asia And Its Tribes (Set Of 3 Vols.). 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9. ISBN 8-1261-3837-8.
^ Andy Barski, Albert Beaucort and Bruce Carpenter. Bali and Lombok. Dorling Kindersley. 2007. ISBN 978-0-7566-2878-9.
^ Karafet, Tatiana M.; Lansing, J S.; Redd, Alan J.; and Reznikova, Svetlana (2005) "Balinese Y-Chromosome Perspective on the Peopling of Indonesia: Genetic Contributions from Pre-Neolithic Hunter- Gatherers, Austronesian Farmers, and Indian Traders," Human Biology: Vol. 77: Iss. 1, Article 8. 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wayne.edu/humbiol/vol77/iss1/8
^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8bW8WB-GrOYC&pg=PA53
^ Vickers, Adrian (1995), From Oey, Eric (Editor) (1995). Bali. Singapore: Periplus Editions. pp. 26–35. ISBN 962-593-028-0.
^ Taylor, Jean Gelman (2003). Indonesia: Peoples and Histor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358. ISBN 0-300-10518-5.
^ J. Stephen Lansing. The Three Worlds of Bali. Praeger. 1983. ISBN 978-003-063-8169.
^ Tempo: Indonesia's Weekly News Magazine, Volume 7, Issues 9-16. Arsa Raya Perdana. 2006: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