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Yuan T. Lee 1-1.jpg
李遠哲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攝於1986年10月21日)

出生
(1936-11-19) 1936年11月19日82歲)
Flag of Japan (1870–1999).svg 日治臺灣新竹州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36-1945)
 中華民國(1945-)
 美國(1974-1994)
母校
新竹中學
國立臺灣大學(學士)
國立清華大學(碩士)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知名于
物理化學、交叉分子束方法
奖项
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6年)


科学生涯
研究領域
物理学、化学、科學教育
机构
芝加哥大学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哈佛大學
中央研究院
名古屋大學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
博士導師
布魯斯·馬漢英语Bruce H. Mahan



代表臺灣出席APEC會議的李遠哲(左上第一位)


李遠哲英语:Yuan-Tseh Lee,1936年11月19日),生於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1]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臺灣第一位得過諾貝爾獎的人。長期支持台灣獨立,深為綠營人士喜愛[來源請求]




目录






  • 1 生平


  • 2 學術生涯


  • 3 創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 4 家族


  • 5 參與教育改革


  • 6 社會關懷


  • 7 參與政治


  • 8 爭議


  • 9 簡易年表


  • 10 參考文獻


  • 11 延伸閱讀


  • 12 參見


  • 13 外部連結





生平


李遠哲是一位闽南人,祖籍在闽南泉州市南安县[2],出生在新竹市,並在台灣接受小學、中學、大學、碩士班教育。小時候曾有一段躲避空襲在鄉間生活的經歷。由於父親是畫家李澤藩,對運動與音樂也多有涉獵。在中學畢業前,李遠哲其花了許多精力在體育及課外活動上。


就讀新竹中學時,一場肺病讓他在病床上休養一個月,這段期間閱讀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同時也讀了許多文學書,對他影響較大的有高尔基(蘇聯)、屠格涅夫(俄羅斯)、羅曼·羅蘭(法國),還有不少刊登在開明書店的《開明少年》、《中學生》雜誌上之蘇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小品,這些作品讓他一生都帶有很濃厚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最大的一篇是《藍色的毛毯》[3]


新竹中學畢業之後,李遠哲先是進入台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就讀,後來於大二時轉入化學系。受到同寢室室友張昭鼎學長的影響,開始對物理化學感到興趣。可是,當時化學系並沒有安排很多物理方面的課程,張昭鼎便安排了一個暑假與李遠哲在宿舍中研讀熱力學。之後,李遠哲也真的去物理系修了電磁學。[4]



學術生涯


李遠哲的學術研究生涯始於大學時代,由鄭華生(Hua-sheng Cheng)教授指導,研究用紙電泳分離鍶與鋇。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論文由浜口博(H. Hamaguchi)教授指導,研究溫泉沉積物礦質北投石含有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系博士班,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5],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chemiionization processes of electronically excited alkali atoms)。在此期間,李遠哲逐漸對離子-分子間作用以及分子散射的動力學(ion-molecule reac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molecular scattering),尤其是利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反應動力學(crossed molecular beam studies of reaction dynamics),產生興趣。1967年,李遠哲去哈佛大學在赫施巴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後研究。赫施巴赫讓兩位研究生跟隨李遠哲精巧的構想與設計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期間,由於李遠哲不眠不休的工作,終於組裝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了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上,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赫施巴赫後來還因此多次誇稱李遠哲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6]



1968年李遠哲離開哈佛大學,應聘至芝加哥大學。1974年應聘至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簡稱LBNL)。
1984年返台協助籌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6年以中華民國及美國雙重國籍的身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創辦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1982年7月,甫當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李遠哲,在第十五次院士會議提出,如果要厚植國家高科技工業的實力,必須要重視原子與分子科學的基礎研究。所以,他便提案成立一所能夠整合分子物理與物理化學研究的研究機構。他的構想隨即得到吳大猷、吳健雄及海外華人科學家,如沈元壤[7]、蒲大邦及林聖賢等人的支持。於是,很快地,在當年9月,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簡稱「原分所」)籌備處便先行成立,由李遠哲的好友張昭鼎博士擔任籌備處主任[4][8]


研究所設立在台灣大學的校園內。成立之初,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圍繞在化學動態學與光譜、尖端材料與表面科學、生物物理與分析技術、原子物理與光學等四個領域。並且,在張昭鼎的主持之下,原分所還擁有最先進的機械、電子與玻璃加工廠,得以承造精密度極高的科研儀器。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原分所一口氣延攬了近二十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回國服務,這在當時,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與震撼。而且在成立短短二十年內,原分所年年在表面物理、雷射光學、化學動態學及大氣化學等等領域,屢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表[9]。基於此,美國知名物理化學家Sylvia T. Ceyer,在2006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會議上,還公開發表「美國的化學動態學研究遠遠不及台灣……」言論[10]


除此之外,近年來,原分所也不斷地孕育出非常頂尖的青年研究人才,例如中研院物理所林耿慧[11]、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的王亦生、中興大學的林寬鋸、東華大學的彭文平、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的楊學明[12]、加州理工學院的郭青齡(failed tenure,於該校助理教授任期止於2014年3月)、夏威夷大學的Ralf I. Kaiser[13]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梅亞歷[14]、東京大學的加藤毅[15]等等,儼然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公認的頂尖學術中心,而有人因此戲稱其為「原分所學派」。



家族


李遠哲的父親是知名畫家李澤藩,出生於新竹市武昌街,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母親蔡配是小學教師,出生於臺中大肚中堡梧棲港街,畢業於彰化女中。李遠哲與太太吳錦麗(Bernice Wu Chin-li)在小學時相識,他們育有兩子一女:長子Ted(1963年出生,新聞業)、次子Sidney(1966年出生,醫師)、長女Charlotte(1969年出生,社會學家)。兄長李遠川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16],中央研究院院士。小弟李遠鵬為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7]。小妹李季眉為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曾任國立中興大學副校長。



參與教育改革


熱心社會事務的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行政院連戰院長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是一個行政院特設部會,所遴選的教改會成員為無給職。教改會的初衷,是想藉助李遠哲的聲望,來凝聚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議題的共識。當任務期滿,教改會必須提出一份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給行政院,供行政院做為施政的參考[18]1996年12月達成任務後的教改會便自動解散。


然而,教育改革的立意,在當時的氣氛及日後不同政治利益的角逐之下,被不斷的曲解與扭曲。也造成了李遠哲博士很多的困擾。例如北高兩市所施行的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遠早於教改會的成立,但是輿論卻誤以為自學方案是教改會的評議[19]
2002年,李遠哲擔任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認為高等教育成效不理想,於是提議增設高教審議委員會,隨後並擔任委員會召集人[20],將教改重心從中小學轉至高等教育。2005年,李遠哲主持會議,公布五年五百億獲獎學校[21]


2012年5月,李登輝在《財訊》週刊專訪中稱,台灣的失業率高,追根究柢是因教改失敗造成。他認為台灣教育並未認真培養人才,職業教育即是一例 [22]目前大學林立,卻欠缺職業學校,不過,台灣過去的中小企業老闆大多是黑手出身,每個人都會去拼。相反的,黑手或粗重工作,現在沒人要做了。李登輝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是李遠哲,因為他引介錯誤的教育方法。「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他應該要負全責。德國的技職體系教育相當成功。」他認為台灣教育未培養人才,從現在大學林立,職業學校數量與所擁有資源卻相當稀少[23]



社會關懷



  • 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大力邀請李遠哲擔任九二一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團長[24]。隔年,諮詢團向行政院建議,儘速成立跨部會的國家級技術諮詢及支援小組,以整合各相關單位並提供專業支援,處理九二一震災災區的九份二山、新草嶺潭、九九峰等三大崩塌區災後防災及整體整治計畫的建議。建議報告提出後, 諮詢團隨即解散。

  • 李遠哲自小就喜愛運動,多年來始終保持打網球的習慣。在美國柏克萊時,就認識網球名將張德培,也熟悉他的從小成長過程。因此,李遠哲認為華人也能打好網球[25]。但是,回到台灣以後,李遠哲發現,儘管台灣青少年網球選手很優秀,卻很難找到贊助。於是,他便親自上陣,說動中油等工商企業,從小就給盧彥勳、王宇佐、詹詠然、莊佳容、謝淑薇等選手訓練費,並且還讓長榮贊助機票[來源請求],讓選手能時常出國訓練與比賽[26][27]。由於有李遠哲適時提供的援手,這些選手才有機會擠進世界前一百名,並晉級大獎賽。

  • 2013年8月8日父親節,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導演小野、魏德聖、楊雅喆、作家劉黎兒及棋士夫婿王銘琬、藝人蔡康永、作家九把刀的父親「刀爸」柯毓彬、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羅榮光等一群爸爸們組成「爸爸非核陣線」共同參與臺灣反核四運動。[28]



參與政治




  • 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前,媒體報導影射他支持陳水扁競選市長連任,當時他接到匿名信,恐嚇在選舉結束後會殺光他們一家人;選後隔天,鄰居看到有人想闖進中研院長官邸,打電話向警衛通報,管委會主委一個月後才告訴李遠哲夫婦[29]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投票前不久,李遠哲在3月5日公開發表《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後來又在3月10日組成國政顧問團公開支持陳水扁,為選戰投下震撼彈,被認為是綠營獲勝的主因之一;當年田弘茂威脅李遠哲「不要插手政治,你要是插手,一九九八年發生這種事,不愉快的事情會再發生。」。

  • 2002年李遠哲對國防軍事改革方面提出意見,建議除全面募兵,應要實行大幅裁軍提倡精兵策略,納入國防部戰略參考。[30]

  • 2005年10月13日上午,李遠哲出席立法院科資委員會,進行施政報告並備詢;他在接受無黨籍立法委員李敖質詢時指出,現在的執政者有二點作得不好:第一,是政策的精準度不足;也就是說,政策形成太過粗糙。另外一點,就是有些人的操守要更好才對。因為這兩點民進黨沒有作得更好,讓他感到失望。李遠哲認為:總統陳水扁如果要改革,就要真的好好推動,這才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事。[31]這是李遠哲首度表達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李遠哲同時在答覆李敖對教改,沒能緩解升學壓力而在立法院公開道歉。[32]原文如下:




  • 李遠哲院長:這10年來,我雖然沒能影響的教改工作,但我仍在努力。如最近高中分流,這將會變成分級制度,每個人……

  • 李敖委員:對不起,我必須打斷你的話。我是問,你有沒有需要向我們認錯的事?這10年來,有沒有做錯嚴重的事,需要認錯?還是說10年來,我李遠哲所做的,沒有一件是錯的?

  • 李遠哲院長:我做的事當然有錯。

  • 李敖委員:請告訴我們是哪一件?

  • 李遠哲院長:沒能緩解升學壓力,反而加深了。

  • 李敖委員:要不要向我兒子及女兒道歉?要不要讓小朋友看看,我們的社會中有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知過必改,願意認錯?請問院長願不願意認錯?

  • 李遠哲院長:我願意向各位道歉,因為社會對教改會有太大的期待,而不瞭解其實教改會所能做的,只是將諮議報告書提交給“行政院”,之後我無法著力。但社會對教改會有這麼大的期待,而我卻沒能做到,這點我需要道歉。



  • 2006年6月2日,李遠哲指出:歷史一直在驗證英國阿克頓勳爵的名言「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海內外就有不少例子;因此不論誰當政,於城於國,都要謹記這兩句名言,時時自我警惕。他又表示,每個人的行為都是過去幾十年教育促成;現在大家只看考試得幾分,大學也主要靠考試招生,道德修養都不考慮,這會有問題的。[33]

  • 2006年6月25日,李遠哲發表親筆署名的四點聲明,原文如下:[34]




    1. 民主政治和政黨輪替是普世價值,也是本人的堅定信念。本人過去對台灣民主政治和政黨輪替所公開表達的各種主張,今日檢視,依然堅持。


    2. 民主進步黨執政以來,政績有限,弊案不少。對於該黨未能堅持理想,未能謙卑執政,本人深感痛心。殷盼該黨深自檢討,以後功補前過,俾不負人民寄託。

    3. 現行《憲法》對罷免總統的高門檻設計,應係當年修憲時著眼安定政局的縝密考量。本人認為,發動罷免的一方應當深切體察憲政之治的原理;但被罷免的人也應當再三推敲「止謗莫如自修」的精義。

    4. 台灣是國際社會的成員,在人類邁向未來的大道上,各國競爭激烈,不進則退。近數月來,本人多次出國,目睹各國進步神速,感觸良多。上個禮拜還赴中東參與中東和平會議。過去水火不容的國家,現在都在對談,可見和解才是當前世界的共同語言。反觀台灣,假如因為內部長時間政治惡鬥,造成施政空轉,兩千三百萬同胞不分藍綠、不分族群,勢必同受其害,無一倖免。因此,希望各方體察和解的世界潮流與同胞禍福與共的現實,從速共同排除籠罩台灣上空的陰霾,讓陽光重新照耀我們的國家和人民。



    • 2006年4月,中研院評議會通過組織規程修訂,諾貝爾獎級學者聘用為「特聘研究員」,可不受年齡限制,被媒體指為李遠哲自肥條款。一般研究員薪水最高可領十萬四千元,特聘研究員則分零到八級,每月可領十三萬至四十九萬元不等,退休俸則與研究員相當。當時實際通過聘用者共有四十八位。李遠哲發表兩點聲明如下:



    1. 中研院評議委員會決議修正組織規程,增列優遇條款,本人應可留待新任院長批准。惟經深思,本人若因自己也在優遇名單上,便遲不處理,以私害公,對名單上另外五位院士,事實上形成不公平,自非處理院務之所當為。

    2. 本人一向以能為自己的國家服務為無上光榮,因此雖然美、日一些學術機構知道本人即將任滿,紛紛前來議聘,且報酬都在國內標準二倍以上,本人迄不考慮。至於本人是否自肥之人,社會應有公論;因此,對於某些惡意批評,本人並不在意。



    [35]



    • 2006年10月9日,李遠哲在接受台灣《聯合報》專訪[36]時,承認:「大家對教育確實有很多不滿。但這十多年來,很多人受到誤導,認為教改會要負責;其實教育是大家一直要改革、討論的,要經年累月檢討,方向不對就要改進。」同時,對於台灣教育的問題,李遠哲說:「最大問題出在,大家盲目相信筆試才公平;所以高中老師應該幫忙學生作生涯規劃,就做得非常差,讓補習班可以營利。我不是說筆試沒用,但筆試成績只是人的才華之中一個微小的部分,結果年輕人就在這種環境下掙扎。台灣的教育這幾年已經有不少進步,例如老師教學自主,或是國小學生生活非常活潑;但『升學考試帶動的教學』還需要改善。」

    • 2008年1月21日,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李遠哲不後悔曾經挺扁,但因為對陳水扁人格瑕疵感到失望,公開呼籲謝長廷與陳水扁切割[37]

    • 2008年4月,民進黨敗選後,李遠哲打電話給蔡英文,想到她家拜會、遊說她競選黨主席,此時蔡英文正在看韓劇,但因李遠哲是她尊敬的長者,只好不情不願趕到辦公室。[38]

    • 2009年6月21日,鑑於台灣司法濫用羈押權,蔡英文串聯李遠哲等人,聲明保障人權,停止延長羈押陳水扁[39]

    • 2012年1月10日,李遠哲及學術界人士連署聲明,宇昌案給科學工作者很深感觸,生技本無色,但選舉政治正踐踏生技幼苗,宇昌案是很好的生技成功典範,卻難逃政治抹黑。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人格及宇昌案背書[40]

    • 2012年8月14日,特偵組約談中研院院士何大一、陳良博,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後,查無不法簽結宇昌案[41]

    • 2015年12月31日,李遠哲自中研院原子所退休,依中研院規定辦理退休,並按照一般研究人員相同本薪請領「一次退休金」153萬9175元、「公保養老給付」58萬6093元,放棄十八趴優惠存款[42]

    • 2016年4月27日,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解釋,李前院長卸任院長時領250萬元的退休金,一年多以前卸任特聘研究員又領150萬元,總計400萬元,沒有月退俸當然也沒有外傳50萬元的月退休金。[43]

    • 2005年10月19日至2015年12月31日回任中研院特聘研究員,10年間支領研究費數千萬[44]



    爭議


    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佈「習五條」後,四位綠營大老登報要求蔡英文總統交出行政權,此動作被外界認為是為2020年新潮流的總統大選鋪路.[45]



    簡易年表



    • 1936年11月19日生於日本帝國台灣新竹州。

    • 1943年入新竹公學校,是棒球校隊及乒乓球校隊隊員。

    • 1949年入新竹中學,是網球校隊隊員,並在學校樂團吹長號。

    • 1955年保送進入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次年轉入化學系。

    • 1959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

    • 1959年入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原子科學研究所放射化學組碩士班。

    • 1961年續留清大擔任助教一年。

    • 1962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化學博士,論文由馬漢(Bruce Mahan)教授指導。

    • 1965年取得博士學位。

    • 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學,在達德利·赫施巴赫教授處從事博士後研究。

    • 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及佛蘭克研究所(James Franck Institute)助理教授。

    • 1971年10月升為芝加哥大學副教授。

    • 1972年返台擔任清華大學客座教授半學年。

    • 1973年1月升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 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萊分校,任化學系教授、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同年,成為美國公民。

    • 1975年任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Fellow,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

    • 1979年獲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198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十三届院士。

    • 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 1986年獲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 1986年與哈佛大學赫施巴赫教授及多倫多大學約翰·波拉尼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87年5月,與另1位美籍華人得主李政道一起應邀到北京會見鄧小平。

    • 1994年1月15日,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接替吳大猷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 1995年應時任總統李登輝和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會)召集人,

    • 1997年12月2日教改會完成階段性任務解散後卸任。

    • 2000年3月13日發表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不久接受時任總統陳水扁挽留及續任。

    • 2006年10月19日,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屆滿,由翁啟惠接任。

    • 2007年1月,被選任為日本学士院客員(對國際學術的發達有特別功勞的外國人研究者,得被選定為日本学士院客員,李遠哲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位台灣人日本学士院客員)。

    • 2007年5月22日,出任《台灣大百科全書》,總監修。

    • 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篤16世任命李遠哲為宗座科學院院士。

    • 2008年3月21日起擔任T3大學聯盟召集人、諮詢委員會委員。

    • 2008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任期自2011年開始[46]

    • 2011年11月,擔任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理事會會員。[47]

    • 2012年9月,應蒙古國立大學校長TUMUR-OCHIR Sanjbegz之邀請於9月11日至15日訪問蒙古,訪問期間除接受蒙古國立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外,並將發表題為"Sustainability of Human Society"及"Dynamics of Chemical Reactions and Photochemical Processes"兩場演講。[48]

    • 2012年10月17-20日,受巴拿馬第14屆國家科技會議之邀,發表開幕演講,並榮獲巴拿馬頒授「Manuel Amador Guerrero(大十字勳章)」。[49]

    • 2014年5月30日,受邀至 TEDxTaipei 演講。對未來進行闡述說道:「打破一戶一冰箱的思維,由社區共用一個大冰箱來省電;水資源不一定要用於發電,面對酷熱的夏天,可以直接將台灣東海岸又深又冷的海水引至西岸冷卻大都會。」[50]



    參考文獻





    1. ^ [1]


    2. ^ [2]


    3. ^ 新竹名人介紹 李遠哲


    4. ^ 4.04.1 該是回家的時候(悼念好友張昭鼎先生)


    5. ^ Bruce H. Mahan, 1930 - 1982


    6. ^ 李遠哲滿70歲 老師巴哈溫馨送來生日禮物


    7. ^ Yuen-Ron She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9-23.


    8.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沿革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12-13.


    9. ^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重點[永久失效連結]


    10. ^ 人才.留才.攬才 - 台灣光華雜誌


    11. ^ 林耿慧


    12. ^ 杨学明:享受科学研究的纯粹趣味. [2009-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 


    13. ^ Ralf I. Kaiser


    14. ^ Dr. Alexander Mebel


    15. ^ 加藤 毅(かとう つよし)


    16. ^ 李遠川院士


    17. ^ 院士出爐 李遠哲:李遠鵬是家裡最聰明的人


    18. ^ 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


    19. ^ 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李遠哲)


    20. ^ 李遠哲:切割教學卓越50億 補助技職大學


    21. ^ 5年500億 李遠哲下午公布分配結果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2-03.


    22. ^ 李登輝:教改失敗,李遠哲要負責!


    23. ^ 敬答「國師變轎夫」(爽報92年7月25日社論)


    24. ^ 中央震後處理情形[永久失效連結]


    25. ^ 李遠哲 球拍在手Power無窮


    26. ^ 詹詠然 最愛的球友是李遠哲


    27. ^ 李遠哲:台灣年輕人才多 民間應投入資源培養


    28. ^ 爸爸非核陣線成立 刀爸:要拿掉惡性腫瘤, 新頭殼 newtalk, 2013.08.08


    29. ^ 李遠哲驚爆 遭田弘茂死亡威脅 2000年總統大選支持扁 挺蕭人士關切蘋果日報


    30. ^ 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 國防雜誌卷期:18:3 2002.09 頁次:頁3-20


    31. ^ ETtoday 五年前挺阿扁 李遠哲在李敖逼問下坦承:對民進黨失望


    32. ^ 逼李遠哲道歉


    33. ^ 自由時報--「扁釋權」我研擬對外說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6-14.


    34. ^ 自由時報--李遠哲期盼 體察和解的世界潮流


    35. ^ 中研院優遇條款自肥爭議 李遠哲:對5諾貝爾得主院士不公平


    36. ^ 《聯合報》2006年10月10日A13版。


    37. ^ 李遠哲「期待」謝? 還原產經報導


    38. ^ 蔡英文新書上市 透露不解扁為何找她掌“陸委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8-12.


    39. ^ 蔡英文串聯李遠哲 擬聲援陳水扁司法人權. 中央社. 2009年6月21日 [2009-06-29]. 


    40. ^ 李遠哲又站出來 挺蔡挺宇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1-13.


    41. ^ 還蔡清白 查無不法「宇昌案」特偵簽結


    42. ^ 蔡正元點名李遠哲領取千萬年金 中研院否認


    43. ^ [3]


    44. ^ [https://www.sinica.edu.tw/faq.html


    45. ^ 四大老逼宮新生代絕裂「大老文化休矣」


    46. ^ 李遠哲前院長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會長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07-15.


    47. ^ 李遠哲擔任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理事會會員


    48. ^ 中央研究院李前院長遠哲訪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1.


    49. ^ 李遠哲獲巴拿馬大十字勳章 中央社 2012-10-19 12:20:14 PM


    50. ^ 用創新的力量打造人類的未來家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閱讀




    • 李敖. 李遠哲的真面目. 李敖出版社. 2000年9月1日: 272. ISBN 9575100875. 


    • 李遠哲; 藍麗娟. 李遠哲傳. 圓神. 2016年11月4日: 992. ISBN 9789861335957. 



    參見






    •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外部連結




    • 諾貝爾基金會諾貝爾獎得主介紹

    • 中央研究院院長介紹


    • 李遠哲與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玉山社, 2013

    • 台灣話題人物篇-大千聞人錄-李遠哲

    • 演講:

      • 「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演講會


      • 李遠哲與大學、高中理科學生座談紀錄[永久失效連結]


      • 一位科學家成長的過程-李遠哲教授淡大演講稿[永久失效連結]


      • ノーベル化学賞受賞者 李遠哲先生インタビュー [永久失效連結]













    官衔

    中華民國總統府
    前任:
    吳大猷

    中央研究院院長
    第六任
    1994年1月15日-2006年10月30日


    繼任:
    翁啟惠










    rMceh8PEwV,Kn7T 7yCA,Ncg31TSL11GxMguu8nnHLN5VW tt W8v SelfSZcr5t0xOgkyUM W,WzqyGmaoD2Rz
    Tezp,0xga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