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坐标:25°02′24″N 121°29′58″E / 25.04000°N 121.49944°E / 25.04000; 121.49944
































艋舺青山宮

艋舺青山宮前殿

艋舺青山宮前殿

基本資訊

所在地

 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

創建年份
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肇建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主神

青山靈安尊王

例祭

農曆10月20日、21日(暗訪)[1]
農曆10月22日(正日)[1]
農曆10月23日(青山靈安尊王聖誕)

捷運

Taipei Metro Line BL.svg 板南線龍山寺站步行約8分鐘

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宮青山王宮青山王廟青山王館王爺公館臺北青山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2段218號,現列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為肇建於1856年(清文宗咸豐6年)的民間信仰道教廟宇,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該廟自清治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每逢青山靈安尊王壽誕日前夕都有隆重祭典,正日為萬華區年中慣例迎神中最盛大者,俗稱「艋舺大拜拜」,為臺北市三大廟會之一[註 1]。今日,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2][3]




目录






  • 1 沿革和特色


    • 1.1 肇始緣起


    • 1.2 建築特色


    • 1.3 拍攝《艋舺》廣宣片


    • 1.4 祝融之災




  • 2 青山王信仰


  • 3 青山王祭典


  • 4 注釋


  • 5 參考文獻





沿革和特色



肇始緣起


艋舺在1854年(咸豐4年)發生瘟疫,祖籍泉州府惠安縣漁民,於是特地將惠安青山宮的鄉土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神像分靈至艋舺,並在舊街(今西園路)鬧區處暫立小祠奉祀,想藉此弭平疫情。隨後由於祂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使得善信日增。1856年(咸豐6年)另在貨物貿易集散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現址)建築新廟,1859年(咸豐9年)落成。[4][5]



建築特色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基地184坪,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矩形縱深的街屋式建築。前殿為重簷歇山頂,簷間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明間華麗精湛的八角形藻井,完全展現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作風,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劉家正繪製[6],入口立面初為土木結構建築,

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時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石獅是典型日式風格,蟠龍石柱為謝萬來所作,石柱和石垛則源自臺灣神社所遺留石材。拜殿臺基前方有雲龍御路,由於拜殿抬高臺基與正殿同高,且拜殿屋頂與正殿硬山頂相連,更增添正殿巍莪宏偉的氣勢。


正殿神龕也是金碧輝煌,上方懸掛匾額以1954年考試院院長賈景德所獻「固圉寧民」最為醒目,以1882年(清德宗光緒8年)福建補用同知何思綺所獻「神靈昭著」年代最早,尚有1889年(光緒15年)魏建勳所獻「化險為夷」、1981年中華民國副總統謝東閔所獻「百世馨香」等諸多匾額。


後殿同樣雕樑畫棟,原為舊式殿堂,目前所見是1979年改建後的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閣式建築。[7]
該廟建築本身因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所以內政部在1985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7]廟方在2003年報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重修,由文建會[註 2]分四年補助新臺幣1,500萬元,加上信眾集資,最終得以新臺幣4,000多萬元於2006年底完成修繕。[8]



拍攝《艋舺》廣宣片


2010年2月5日上映,由鈕承澤執導,阮經天和趙又廷主演的電影《艋舺》,其廣告宣傳片即在艋舺青山宮取景。



祝融之災


2013年11月19日晚間因電線走火,致使前殿和左右過水廊的天花、鑿花、雕作等木構件受表層損傷,鎮殿的靈安尊王(二祖[註 3])軟身神像衣袍和鄰近十餘尊神將也遭波及;[4][10] 所幸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和廟方分別補助新臺幣1,000多萬元和籌得新臺幣2,000多萬元,於2014年11月8日完成修復。[11]




青山王信仰


18世紀中期,大量泉州府移民跨海沿著淡水河靠岸定居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加上1809年(清仁宗嘉慶14年)艋舺縣丞和艋舺營的設立,[12][13] 使得艋舺在清宣宗道光初年迅速發展成為「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全臺灣第三大城市。但1853年(咸豐3年)發生分類械鬥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不得不帶著守護神霞海城隍、整族舉家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的住民自此以泉州三邑為主。[14]


泉州三邑惠安人的道教信仰主神和城市守護神是青山靈安尊王,簡稱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明朝何喬遠《閩書·惠安縣觀應篇》認為是三國孫吳將領張滾,張滾在212年(漢獻帝建安17年)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此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又明世宗嘉靖時編纂的《惠安縣志》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主張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因為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故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尊稱其為「青山王」,被視為當地的山神與境主神。除了青山山神的神格之外,靈安尊王同時具有司法神的神格,換言之,相當於艋舺三邑人的城隍。所以艋舺青山宮除了祭祀靈安尊王,以及顯慶妃和慶安妃兩位王妃,也如同城隍信仰一般,配祀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的陰陽司、監察司、速報司、長壽司、獎善司、罰惡司、福德司、增祿司等各司官、文武判官、謝范將軍、枷鎖將軍、馬使爺和虎爺等,其中枷鎖將軍為原型所成立的艋舺青山宮八將團,更是臺灣八將團的起源之一,與五福大帝的八家將交互輝映。[4][14]



青山王祭典


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和蟾蜍精危害、1904年(明治37年)的鼠疫等說法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一方面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除疫鎮煞的靈驗性,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不同族群衝突造成的外在困境,於是透過艋舺青山宮廟會活動的舉辦來酬謝神明。另方面也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重複加強其神格和傳說,逐步演變成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後來日治時期政府對於宗教採取寬容態度,遲至1907年(明治40年)就有青山王賽會活動的相關報導[15],使舊俗得以延續流傳。其後雖然歷經了1936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16]、1950年代以降提出的「改善民俗」、「節約拜拜」和「春秋二季拜拜」等諸多統一祭典政策,但臺北市政府於1953年將原本就是秋祭的靈安尊王祭典推為龍山區的秋季拜拜,以及戒嚴時期全市唯二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1975年起又列為全市七大民俗宗教祭典之一,實則讓艋舺青山宮的祭祀信仰圈進一步擴大到了雙園區。[4][5][17]


青山王祭典為期四天,祭典前夕都會迎請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天上聖母及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17];每年農曆10月20日、21日接連兩天會分別在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1],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像是前殿明間龍柱高掛「風雨免朝」的虎頭牌;廟內子弟軒社的神將,於午後率先出廟、進行過金紙火等儀式;欲參加暗訪的各個寺廟和陣頭,也會先行抵達艋舺青山宮參禮和整隊;待引路童子、八將和廟方人員完成「恭請王爺升堂」喊班儀式,傍晚便引導靈安尊王神轎出廟和過火,隨即展開暗訪。由於早期靈安尊王代天巡狩[18] 旨在查察善惡和巡視祂在艋舺的惠安子民,一般不行拜廟儀式;當靈安尊王神轎途經艋舺清水巖、艋舺龍山寺、艋舺新興宮[註 4]和艋舺集義宮等廟口時,也會循慣例快速通過。回駕時,神轎會以面向外倒退方式入廟,並在廟內進行「恭請王爺退堂」喊班點校後才結束每一天的行程。[4]


農曆10月22日的「正日」遶境是祭典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較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直接前往集合點集會,於上午10時整出發[1]。踩街遶行萬華區400餘間宮廟的隊伍大致上有[19]: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宮醒獅團、艋舺龍山寺、西門町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青山會、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隨香信眾等,陣頭規模可達200餘陣[20];且昔日這一天沿途家家戶戶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宴請親友,規模盛大轟動,故有「十月二二」、「迎青山王」和「艋舺大拜拜」等說法,為臺北市三大廟會之一。祭典要到廟方於農曆10月23日為靈安尊王舉行祝壽典禮,擲筊選出來年值東爐主頭家,出巡的靈安尊王軟身神像昇座回正殿神房,並送廟內諸神佛回宮後,才算告一段落。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已於2010年將祭典中百餘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公告為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信仰予以保存。[4][14]




注釋





  1. ^ 另外兩個是:農曆5月13的大稻埕霞海城隍老爺繞境、農曆3月14日的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出巡。


  2. ^ 原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改制為「中華民國文化部」。


  3. ^ 已於2014年1月20日舉行開光安座。[9]


  4. ^ 原址已毀,今為西門町天后宮。




參考文獻





  1. ^ 1.01.11.21.3 2014年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聖誕遶境路關. 臺北. 2014-12-10. 


  2. ^ 台灣景點票選 艋舺龍山寺


  3. ^ 寫下半部萬華史的宗教觀光勝地 艋舺龍山寺


  4. ^ 4.04.14.24.34.44.5 林美容, 辜神徹 編著. 《迎神在臺北——臺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臺北靈安社陣頭》. 臺北: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13-12. ISBN 9789860372557. 


  5. ^ 5.05.1 詹千慧. 《臺北艋舺青山宮之象徵意義·第三章 艋舺青山宮的建立與發展》.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11-05. 


  6. ^ 門神彩繪.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7. ^ 7.07.1 艋舺青山宮.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8. ^ 青山宮修復竣工 官民合資修復古蹟再添典範. 大紀元. 2006-12-10. 


  9. ^ 江慧珺. 青山王浴火重生 上百人歡慶. 臺北: 中國時報. 2014-01-20. 


  10. ^ 江慧珺. 艋舺青山宮遭祝融 波及神轎. 臺北: 中國時報. 2013-11-21. 


  11. ^ 吳思萍. 北市市定古蹟 艋舺青山宮修復. 臺北: 聯合報. 2014-11-09. 


  12. ^ 戴炎輝. 《清代臺灣之鄉治》. 聯經出版公司. 1979-07-01, p622. ISBN 9570818026.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3. ^ 劉寧顏 編. 《重修臺灣省通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14. ^ 14.014.114.2 公告「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臺北: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0-07-26. 


  15. ^ 青山王之賽會. 臺北: 臺灣日日新報. 1907-11-29, 第五版, 第2873號.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6. ^ 青山王祭典. 臺北: 民報. 1945-11-27, 第二版, 第49號.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17. ^ 17.017.1 辜神徹. 《臺灣清水祖師信仰:落鼻祖師的歷史與文化》. 臺北: 博揚文化. 2009. ISBN 9789866543166. 


  18. ^ 鈴木清一郎.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 臺北: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4-12. (日文)


  19. ^ 莊琇閔. 青山王夜巡起駕 林昶佐搖滾開唱. 臺北: 聯合報. 2016-11-20. 


  20. ^ 邱紹雯. 青山宮夜巡擾眠 居民連署抗議. 臺北: 自由時報. 2011-11-22. 












bEkx,RRmR5yAzZacNZWrnSc siYlDZe0VHlw 04 Yga1hU3mY1Nw6oZJUr1Gvp
x3J LWSlz5sSk,cK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