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印度那爛陀寺時代 的佛教哲學 |
---|
地點 那爛陀寺 超戒寺 |
派別 中觀派 唯識派 |
人物 【二勝六莊嚴】─ 龙树、圣天、无著、 僧護、佛護、月稱、 月官、寂護、蓮華戒、 馬鳴、解脫軍、寂天、 師子賢、阿底峽 |
著作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 《入中論》、《釋量論》、《俱舍論》、《現觀莊嚴論》、《戒律本論》 【其他】─ 《中觀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 |
佛教 |
---|
基本教義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緣起 业 五戒 禅那 波罗密 涅槃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馬鳴 龍樹 提婆 無著 世親 鳩摩羅什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惠能 蓮花生 |
宗派 部派 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藏傳 漢傳 |
經籍舉要 阿含經 法句經 大般若经 心經 金剛經 法華經 華嚴經 維摩經 涅槃經 楞伽經 大悲咒 楞嚴經 圆觉经 藥師經 地藏經 阿彌陀經 大智度论 俱舍論 坛经 |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寺院 |
相關主題 艺术 制度 历史 組織 批評 |
佛教主題 |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目录
1 音義
2 作者
3 内容
4 評價
5 漢譯版本
5.1 全譯本
5.2 部份譯本
6 后代注释
7 現代考證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10 参见
音義
瑜伽意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以其「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亦即相應」,即是在禪定修行中,心境相應。所謂瑜伽行,就是修行種種禪定觀行,其中最常用者,為小乘部派所修之數息觀與不淨觀。
瑜伽師即是自作修行乃至講述傳授瑜伽諸法之師。總括來說,「一切法無不皆是瑜伽師地,以瑜伽師用一切法為依緣故」,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瑜伽師用來修行、觀行乃至講述傳授的依止,修習種種觀行的佛教僧侶,被尊稱為瑜伽師或觀行師,這些瑜伽行者,即是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前身。
作者
此論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受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此論並傳述後世[1]。
内容
本论的组织,共有五分,以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其余四分是本地分的更詳細补充说明。
- 本地分,一卷至五十卷。略廣说明三乘根本十七地的意涵。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 摄抉择分,五十一卷至八十卷。抉择本地分十七地中的深隐要义。
- 摄释分,八十一卷至八十二卷。解说十七地中诸经的仪则。
- 摄异门分,八十三卷至八十四卷。解释十七地经典中諸法名义差别。
- 摄事分,八十五卷至一百卷。解釋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
評價
《瑜伽師地論》是為了平等利益有情,令三界有情「有種性或無種性」[2],即不論想成佛者或是不想成佛而只想修人天善福者,依照此論修行都可各獲己益,令具有「菩薩心性修行者」能遍於諸乘之文義行果,生起善巧方便的智慧、斷除一切障礙、修學一切善法、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利利他永無止盡[3],故本論是佛教修行者,欲修行邁向成佛之道所必須依循的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最大要因。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其範圍涵蓋「害怕生死轉迴、急於解脫出離三界」的聲聞小乘佛法、緣覺的中乘佛法,以及「不畏生死、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的菩薩所修的大乘佛法;因為眾生對於修學佛法的發心、根器不同,而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如此對於深習佛法,尤其是對於修行這件事,特別是在佛菩提道與解脫道這兩方面,更符合佛所說的唯一佛乘而方便析出三乘菩提的原理;符合佛所說的正知正見,能夠通達修行的终极道路。
漢譯版本
全譯本
汉传译本中最完善的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至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间,在东都弘福寺所翻译者,共一百卷。相傳一百卷,由戒賢論師於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4],為玄奘大師一共講授了三遍。玄奘大師跟他學習了三遍,講了三次。第一次講了十五個月,第二次講了九個月,第三次無相關記載時間。
部份譯本
在玄奘漢譯之前,另有部分譯本。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十卷
劉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九卷,以上兩譯均相當於奘師百卷譯本中《本地分·菩薩地》。
曇無讖另譯有《菩薩戒本》一卷,相當奘譯《本地分·菩薩地·戒品》。
陳朝真諦譯《十七地論》,共五卷,相當於瑜伽師地論的一至三卷,《本地分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 《決定藏論》相當於玄奘譯《攝抉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
后代注释
-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 玄奘大師譯《瑜伽師地論釋》
- 玄奘门人窥基著《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
- 玄奘门人新羅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四十八卷。
- 近代欧阳竟无撰《瑜伽师地论叙》。
- 近代韩清净撰《瑜伽论科句》和《瑜伽师地论披寻记》。
- 近代太虚大师撰《瑜伽真实义品讲要》、《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亲闻记》。
- 近代羅時憲撰《瑜伽師地論纂釋》四卷
- 近代美国法云寺玅境法师释《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
現代考證
現代佛教研究者多認為《瑜伽師地論》來自論師的集體創作,各品成立的年代不一。其中「本地分」先完成,「攝抉擇分」以下四分是後來逐漸增入[5]。
参考文献
^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 《成唯識論集解》卷3
^ 《瑜伽師地論釋》卷1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三
^ 釋如石. 現觀莊嚴論一滴. 法鼓. 2002: 13–14.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教材
-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MP3
瑜伽师地论提要, 济群法师
Summary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Charles Muller and Dan Lusthaus- 韓清淨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 瑜伽師地論讀書會
- 窺基 : 瑜伽師地論略纂 (16卷)
- 《瑜伽師地論》經論對讀
- 瑜伽師地論資料庫
参见
- 近代韓清淨居士注釋《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簡稱《披尋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