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郡
历代变更 | |
设立 | 先秦 |
使用状况 | 唐朝易名 |
秦朝 | 三川郡 |
西汉 | 河南郡 |
东汉 | 河南尹 |
三国 | 河南尹 |
西晋 | 河南郡 |
东晋/十六国 | 河南郡 |
南北朝 | 河南郡 |
隋朝 | 洛州→河南郡 |
唐朝 | 改稱洛州 |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目录
1 建置沿革
1.1 先秦三川郡
1.1.1 先秦
1.1.2 秦代
1.2 漢代河南郡
1.2.1 西漢
1.2.2 東漢
1.2.3 魏晉南北朝
1.3 隋代河南郡
2 人口
3 歷任太守、尹令
4 注釋
建置沿革
先秦三川郡
先秦
戰國時期韓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轄域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中牟以西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
秦代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攻韓,韓獻成皋、鞏,秦國疆界至大梁,置三川郡,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一說治滎陽[1](今滎陽市東北),轄域和韓國的三川郡相當。可考領縣有洛陽、河南、滎陽、京、索、陽武、緱氏、卷、鞏、新城、啟封、成皋、宛陵、新安、宜陽、澠池、陝、梁、平陰。
漢代河南郡
西漢
西漢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三川郡改稱河南郡,與河東郡、河內郡合稱三河,是西漢京畿範圍內的郡級行政區,治所在雒陽。
惠帝四年(前191年)析置新城縣。
漢景帝時期,啟封縣更名為開封縣。
元鼎四年(前113年),分新安、宜陽以西設立弘農郡。
元始二年(2年)時期,轄有雒陽、滎陽、偃師、京縣、平陰、中牟、平縣、陽武、河南、緱氏、原武、鞏縣、穀城、故市、密縣、新城、開封、成皋、苑陵,梁縣、新鄭共計22縣。
東漢
東漢建立後由於定都雒陽,按原來長安屬京兆尹之例而改稱河南尹,下屬二十一縣,劃屬司隸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年),改劃屬冀州刺史部。
建武十五年(39年)河南郡改稱河南尹,洛陽改稱雒陽。-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廢故市。
永和五年(140年),轄有雒陽、河南、梁縣、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平陰、穀城、緱氏、鞏縣、成皋、京縣、密縣、新城、偃師、新鄭、平縣共計21縣。
魏晉南北朝
曹魏時,治所在洛陽。轄有洛陽(舊稱雒陽)、鞏、河陰(舊稱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舊屬潁川郡)、陽翟、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原武共22縣。
- 漢末時置有滎陽都尉,領滎陽等縣。正始三年(242年)升格為滎陽郡,轄有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計8縣。魏末時廢郡,劃歸河南尹。
咸熙元年(264年)以原武置原武郡。
西晉以後復稱河南郡,治所在洛陽。
泰始元年(265年),轄有洛陽、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陽翟、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共21縣。- 泰始二年(266年),分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8縣置滎陽郡,河南郡轄縣減為13縣。
- 泰始、咸寧年間(265年-280年),廢偃師入洛陽,穀城入河南,增置新安,河南郡轄有洛陽、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新鄭、穀城、陸渾、陽城、陽翟、新安共12縣。
劉宋河南郡,領縣5:河南、新城、河陰、棘陽、襄鄉
南齊河南郡,領縣5:河南、新城、河陰、棘陽、襄鄉
北魏河南郡,領縣1:宜遷
東魏、北齊河南郡,領縣:
北周河南郡,領縣:
隋代河南郡
隋朝時屬洛州,大業元年(605年)洛州改稱豫州。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稱「河南郡」。領縣18:河南、洛陽、閿鄉、桃林、陝、熊耳、澠池、新安、偃師、鞏、宜陽、壽安、陸渾、伊闕、興泰、緱氏、嵩陽、陽城。
人口
歷任太守、尹令
东汉历任河南尹为:张伋、宋嵩、范迁、薛昭,郭贺、袁安、召驯、张酷、郭镇、郭唐、曹祉、王调、应顺、蔡嵩、庞奋、周畅、邓豹、田歆、赵戒、梁冀、梁不疑、梁胤、霍谞、羊陟、杜密、桥玄、房植、邓万世、何豹、李膺、杨秉、刘佑、冯绲,朱野,朱谓、徐灌、何进、何苗、许相,朱膺、袁术、王允、杨懿、骆业、陈导、崇隗、赵越、董昭、夏侯惇。
注釋
^ 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王先謙《漢書補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