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牢之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劉牢之 | |||||||
---|---|---|---|---|---|---|---|
東晉將領、官員 | |||||||
征西將軍 | |||||||
姓名 | 劉牢之 | ||||||
字 | 道堅 | ||||||
封爵 | 武岡縣男 | ||||||
封地 | 武岡縣 | ||||||
籍貫 | 徐州彭城 | ||||||
出生 | 不詳 東晉 | ||||||
逝世 | 402年 東晉新洲 | ||||||
| |||||||
劉牢之(4世纪-402年),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目录
1 生平
1.1 北府軍團
1.2 淝水之戰
1.3 謝玄北伐
1.4 保衞北境
1.5 王恭爪牙
1.6 背叛王恭
1.7 孫恩之亂
1.8 背叛執政
1.9 背叛桓玄
2 性格特徵
3 子女
4 文化
5 相關條目
6 參考資料
生平
北府軍團
太元二年(377年),謝玄就任兗州刺史,鎮守廣陵。鑑於北方前秦的軍事威脅,謝玄就大肆招募兵勇,劉牢之與孫無終、何謙等人都以驍勇而獲選,並得謝玄任用為其參軍,率領精兵作為前鋒。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將領俱難[1]南侵,攻陷淮陰;不久再與彭超、毛當等進攻淮南,攻陷盱眙並圍困離廣陵僅百里的三阿,震動京師。謝玄於是親自率軍營救三阿,劉牢之亦隨軍,並在三阿解圍後進攻盱眙,成功攻取前秦軍在盱眙的輜重,並獲得其運輸船。謝玄於君川大敗俱難和彭超後,獲加領徐州刺史,移鎮京口,劉牢之則升鷹揚將軍,接替謝玄任廣陵相。因京口又被稱為「北府」,這支包括劉牢之在內,由謝玄所統的軍隊就有「北府軍」之名[2]。
淝水之戰
太元八年(383年),荊州刺史桓沖派十萬兵北伐前秦,宣城內史胡彬亦率兵向壽陽以作聲援,劉牢之亦領二千兵作為胡彬後繼。桓沖於當年七月退兵後,前秦就於八月派二十五萬前鋒南侵,準備消滅東晉,謝玄等人受命領兵抵抗。十月,苻融攻陷壽陽,胡彬與劉牢之率兵抵抗但不敢前進,退屯硤石。十一月,謝玄命劉牢之率精兵五千人進攻領兵二萬駐守洛澗的梁成。梁成雖在劉牢之於十里以外時就已在洛澗邊陳兵等待,但劉牢之直接率兵渡水進攻,大敗前秦軍並斬殺梁成,及後更分兵絕前秦殘兵歸路,於是前秦軍崩潰,爭相渡過淮河,斬獲萬多人,盡收其器械。因著劉牢之大勝,征討大都督謝石就率諸軍前進,與前秦天王苻堅率領的前秦軍隔著淝水對峙,及後東晉就大敗前秦軍,成功消除了這一場危機。
謝玄北伐
太元九年(384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後國內發生叛亂[3],劉牢之攻克譙城,遷龍驤將軍、彭城內史,並以功封武岡縣男。同年東晉開始北伐,由謝玄作為前鋒都督領軍。及後劉牢之就進攻前秦兗州刺史張崇,張崇棄鄄城逃走,劉牢之就進據鄄城,黃河以南一帶城堡多數都前來歸附。
同時,慕容垂建立的後燕正在擴張其勢力,據守鄴城的苻丕困逼,而當時劉牢之已經據有黃河邊的重鎮碻磝,東晉其他北伐軍隊亦已在滑臺和滑臺以北的黃河北岸駐紥,苻丕於是向謝玄求援。原本苻丕所寫的信表示他欲求糧西赴長安,並以鄴城獻給東晉;並開條件若長安失守,要讓他據兵守鄴城。楊膺、姜讓和焦逵認為這必定失敗,決定改寫為苻丕向東晉請降,更謀定若苻丕反抗就縛起他送給晉軍。當時慕容垂已圍困鄴城,逼其棄城[4],謝玄於是派劉牢之和滕恬之等領兵二萬救援苻丕。太元十年(385年),劉牢之進軍至枋頭,但楊膺等人的意圖敗露被苻丕所殺,因著焦逵求援時曾將他們的圖謀告予謝玄,故劉牢之聞訊後一度盤桓不進。及後劉牢之進攻後燕黎陽太守劉撫,慕容垂親率軍隊營救,劉牢之不能取勝,於是退守黎陽;苻丕亦未能趁此攻敗圍城軍隊,慕容垂於是返回圍困鄴城。至四月,劉牢之抵達鄴城,慕容垂詐敗[原創研究?],往新城走,及後北歸。劉牢之見此,未通知苻丕就立刻領兵追擊,苻丕知道後亦領兵後繼。慕容垂於董唐淵被劉牢之追及,但劉牢之軍疾走二百里,到五澤橋時就爭相搶奪燕軍輜重,因而被慕容垂大敗,劉牢之隻身騎馬逃走,因苻丕後繼到來才安然無恙。劉牢之及後收集亡散,恢復部份軍力,但因兵敗而被徵還。後以龍驤將軍守淮陰,後又改駐彭城,領彭城太守。
保衞北境
太元十四年(389年),彭城人劉黎在皇丘稱帝,劉牢之率軍平定[5]。後前秦將領張遇攻破金鄉,圍攻太山太守羊邁,劉牢之派向欽之救援並擊退張遇,然而丁零首領翟遼派子翟釗率兵救張遇,劉牢之於是退軍,而翟釗退軍時,劉牢之就先平定太山郡,又追擊翟釗,令翟釗退歸河北而且俘虜張遇[6]。接著又在滑台擊敗翟遼,令叛將張願歸降[7]。太元十八年(393年),司馬徽在馬頭山聚眾[8],劉牢之又派部將竺朗之平定。但太元十九年(394年)時,後燕南侵,攻掠廩丘[9],高平太守徐含遠告急,劉牢之因不能救援而被指畏懦,遭免官。
王恭爪牙
隆安元年(397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以討伐王國寶之名於京口起兵,請劉牢之為其司馬,領南彭城內史,加輔國將軍。同年王恭因會稽王司馬道子誅殺王國寶並向其謝罪而罷軍,但響應王恭的王廞不肯罷軍,反攻伐王恭。王恭於是派劉牢之率兵五千攻打王廞,終在曲阿擊潰王廞,王廞失蹤而劉牢之在戰後領晉陵太守。
背叛王恭
隆安二年(398年),王恭以討伐司馬尚之兄弟及王愉之名再度起兵,並聯結了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和豫州刺史庾楷。不過王恭經過上一年起兵逼令司馬道子殺其寵臣王國寶後威名極盛,又因他出身門閥太原王氏,故此雖然倚重出身寒門的劉牢之為其爪牙,但其實只視之為一個行軍將領而已,並不加以禮遇。劉牢之自負其才能,對於受到王恭如此對待十分憤恨,而當時司馬道子世子司馬元顯受命為征討都督,看出這一點後派了同為北府將領出身的廬江太守高素[10]策反劉牢之,並允諾成功以後由劉牢之當上王恭的職位。劉牢之與兒子劉敬宣商量後同意。當時王恭參軍何澹之知道劉牢之要背叛王恭,曾向王恭報告,但因何與劉有嫌隙,故此王恭未有取信,隨後更特地置酒宴宴請劉牢之,當眾拜其為兄,將手下精兵都給劉牢之統領。王恭隨後便命他率領帳下督顏延作為前鋒,然而劉牢之到竹里就殺顏延投降朝廷,並派了劉敬宣及高雅之攻擊王恭,擊敗王恭軍隊,後王恭被捕遭處死。王恭死後,劉牢之就都督兗、青、幽、并、徐、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青兗二州刺史,代王恭鎮守京口。劉牢之作為一個小將領,一朝登上如此高位,未得人心,於是樹立腹心徐謙之以強化自己力量。而當時從荊州來響應王恭的楊佺期和桓玄並未退兵,在石頭城上表求誅劉牢之,劉牢之於是自京口領北府軍入援建康,行軍至新亭時楊、桓二人畏懼退守蔡州,劉牢之亦受詔退兵京口。最終事件在殷仲堪、楊佺期及桓玄皆受命返回所鎮州府而得以解決。
孫恩之亂
隆安三年(399年),孫恩率眾攻陷會稽郡,會稽郡、吳國、吳興郡、義興郡、臨海郡、永嘉郡、東陽郡及新安郡皆有人響應孫恩,聚眾十萬。劉牢之初遣桓寶及劉敬宣率兵救援三吳,在知道吳郡內史桓謙出走後,劉牢之就上表討伐孫恩,並立刻出發。劉牢之到吳郡後,與朝廷所派的謝琰屢次擊敗敵軍,並進臨浙江,又得謝琰派高素支援。朝廷此時下詔進劉牢之為前將軍、都督吳郡諸軍事。劉牢之後渡江進攻孫恩,孫恩率眾逃走,途中留下大量財物和年輕男女,劉牢之軍隊於是爭相掠奪,不但令孫恩得以逃走,亦令當地期望朝廷軍隊到來的人大為失望[11]。孫恩逃入海島後,劉牢之還鎮京口。
隆安四年(400年),孫恩再攻會稽,謝琰戰死,劉牢之獲進號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率兵東征孫恩。孫恩因受諸軍進攻而逃回海中,劉牢之於是屯於上虞,又派諸將分駐諸縣。隆安五年(401年),孫恩又攻浹口,劉牢之進擊,又逼他逃回海中,但不久轉攻吳國,殺吳國內史袁山松,隨後更循海路一直北進,兵向京口,震動建康。劉牢之聞訊就從會稽郡山阴县截擊孫恩,但趕不及,於是派劉裕自海鹽縣領兵沿著海岸抵抗孫恩[12]。至丹徒,劉裕以少勝多,大敗孫恩。孫恩重整後打算進攻建康,但當時建康已嚴陣以待,劉牢之亦已回到京口,於是北走[13][14]。後孫恩又被劉裕大破,從此衰弱,只得又逃入海中。
背叛執政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朝廷執政司馬元顯討伐荊州刺史桓玄,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征西將軍,領江州事,又遣使者諮詢討伐桓玄的意見。不過,劉牢之以桓玄年輕時就有顯赫名聲,兼已掌握荊楚之眾,害怕不能以軍事力量制服他;另外劉牢之更怕一旦消滅桓玄會功高震主,不為司馬元顯所容,於是生了異心,只是逼於朝命才率京口文武出屯洌州。而桓玄此時順江南下抵抗朝廷討伐,又派了何穆勸告劉牢之倒戈。
劉牢之自以手握精鋭的北府軍,才能亦足以經綸江表,而且當時譙王司馬尚之已經敗於桓玄,人們都不看好朝廷,於是聽信何穆的勸告,並派使者與桓玄通訊。當時劉裕和其外甥何無忌極力勸諫,兒子劉敬宣亦勸止,但劉牢之都不聽。終在三月,劉牢之命劉敬宣向桓玄請降,不過其實桓玄已有除去劉牢之的意思,故意在與劉敬宣飲宴時拿出名畫與其共賞,實則是安定對方之心而已,而劉敬宣亦沒有察覺。劉牢之降桓玄後,司馬元顯不久就潰敗,與司馬尚之、張法順等人皆被桓玄所殺。
背叛桓玄
桓玄在擊敗司馬元顯後控制朝廷,並調劉牢之為征東將軍、會稽太守。此舉將劉牢之調離北府軍駐地京口,劉牢之於是說:「剛開始就奪去我兵權,大禍將至了。[15]」當時劉敬宣勸劉牢之進攻桓玄所住的丞相府,但劉牢之猶豫,改駐班瀆。劉牢之又向劉裕私下表示他想北投廣陵相高雅之,以江北之眾抵拒桓玄,不過劉裕則說:「將軍你以數萬精兵投降桓玄,他現在剛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心都已經歸向他,你又怎能到廣陵呢!我將會解戎服回到京口了。[16]」及後劉牢之大會僚佐討論他據守江北抵抗桓玄的計劃,然而其參軍劉襲則說:「最不可做的事其實就是反叛,將軍你當年背叛了王恭,最近又背叛了司馬元顯,今天更想背叛桓玄,一人三度反叛,怎樣自立呀![17]」說完就走了出去,其他佐吏大多散走。劉牢之沒人支持,於是大為恐懼,於是命劉敬宣回京口接家屬來一起北投廣陵,然而劉敬宣在過了約定日期後還未回來,劉牢之以為他的圖謀已經被劉襲所泄露,劉敬宣和其家人皆已被桓玄誅殺,於是帶著他的私兵一起北走。到新洲時劉牢之自缢身亡。劉敬宣趕來時也不敢為父而哭,逃奔到廣陵,而劉牢之將吏則為其收葬,並在丹徒下葬,然而桓玄卻砍毀其棺木,並斬首暴屍。
劉裕後來在京口舉兵討伐篡位稱帝的桓玄,上申為劉牢之平反,令他獲恢復其本來的官位。
性格特徵
- 劉牢之面紫赤色,鬚目驚人,性格沈毅而多所計畫。
子女
劉敬宣,劉牢之長子,劉牢之死後奔南燕,後回國參與討伐桓玄,又參與討伐譙蜀政權。官至征虜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劉氏,劉牢之女,嫁高雅之。
文化
黃易的小說《邊荒傳說》即以劉牢之為原型。
相關條目
- 北府兵
- 謝玄
- 王恭
- 司馬元顯
- 桓玄
- 何無忌
- 劉裕
參考資料
- 《晉書·劉牢之傳》 唐房玄齡等著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至一百一十二 北宋司馬光著
^ 《晉書》作句難
^ 《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晉人謂京口為北府。謝玄破俱難等,始兼領徐州。號北府兵者,史終言之。」
^ 太元八年丁零人翟遼叛秦,同年鮮卑人慕容垂亦叛秦。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燕王垂以秦長樂公丕猶據鄴不去,乃更引兵圍鄴,開其西走之路。」
^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十四年,彭城妖賊劉黎僭稱皇帝於皇丘,龍驤將軍劉牢之討平之。」
^ 此據《晉書·劉牢之傳》,《晉書·孝武帝記》太元十五年載「龍驤將軍劉牢之及翟遼、張願戰於太山,王師敗績。與本傳記載的戰果及人物並不一樣。
^ 《晉書·孝武帝記》:「(太元十五年八月)龍驤將軍朱序攻翟遼于滑臺,大破之,張願來降。」但前文已有「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及「龍驤將軍劉牢之及翟遼、張願戰於太山」據《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太元十五年載:「八月,劉牢之擊翟遼於鄄城,釗走河北;又敗翟遼於滑臺,張願來降」敗翟遼者應為劉牢之。
^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十八年,妖賊司馬徽聚黨於馬頭山,劉牢之遣部將討平之。」
^ 《晉書·孝武帝紀》:「(太元)十九年,冬十月,慕容垂遣其子惡奴寇廩丘。」
^ 《資治通鑑》胡三省註:「高素亦北府將,故使說之。」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一》:「東土遭亂,企望官軍之至,既而牢之等縱軍士暴掠,士民失望,郡縣城中無復人跡,月餘乃稍有還者。」
^ 《晉書·孫恩傳》:「(孫恩)轉攻扈瀆,害袁山松,仍浮海向京口。牢之率眾西擊,未達而恩已至,劉裕乃總兵緣海距之。
^ 《晉書·孫恩傳》:「(孫恩)尋又集眾,欲向京都,朝廷駭懼,陳兵以待之。恩至新州,不敢進而退,北寇廣陵,陷之,乃浮海而北。」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恩猶恃其眾,尋復整兵徑向京師。……恩來漸近,百姓恟懼。譙王尚之帥精銳馳至,徑屯積弩堂。恩樓船高大,泝風不得疾行,數日乃至白石。恩本以諸軍分散,欲掩不備;既而知尚之在建康,復聞劉牢之已還,至新州,不敢進而去,浮海北走郁州。」
^ 《晉書·劉牢之傳》「牢之乃歎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將至矣。』」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裕曰:『將軍以勁卒數萬,望風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朝野人情皆已去矣,廣陵豈可得至邪!裕當反服還京口耳。』」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二》:「參軍劉襲曰:『事之不可者莫大於反。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