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威尼斯
Venezia

市镇

威尼斯自治市
Comune di Venezia

自左上:圣马可广场、威尼斯市景、大运河、凤凰剧院内景以及圣乔治·马焦雷岛
自左上:圣马可广场、威尼斯市景、大运河、凤凰剧院内景以及圣乔治·马焦雷岛






威尼斯旗幟
旗幟

威尼斯徽章
徽章




威尼斯在Italy的位置

威尼斯

威尼斯



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位置



坐标:45°26′23″N 12°19′55″E / 45.4397°N 12.3319°E / 45.4397; 12.3319
国家
 義大利
地区
威尼托大区

省份/广域市

威尼斯广域市
分區
奇里格那戈、法瓦罗威尼托、梅斯特雷、马格拉、穆拉诺岛、布拉诺岛、朱代卡岛、利多、泽拉里诺
政府
 • 市长
路易吉·布鲁格纳罗 (无党派)
面积
 • 总计

414.57 平方公里(160.07 平方英里)
海拔

1 米(3 英尺)
人口(2018)
 • 總計
2,645,798
 • 密度

6,400/平方公里(17,000/平方英里)
居民称谓
威尼斯人
时区
CET (UTC+1)
 • 夏时制

CEST(UTC+2)
邮编
30100
电话区号
041
主保圣人
圣马尔谷
主保庆日
4月25日
網站
官方网站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1]的118座小岛组成。[2]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1]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1]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3],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4]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5][6]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7]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8]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9]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10]




目录






  • 1 歷史


    • 1.1 起源及歷史


    • 1.2 擴展


    • 1.3 威尼斯沒落


    • 1.4 陸軍及海軍


    • 1.5 現代




  • 2 地理


    • 2.1 氣候


    • 2.2 水患




  • 3 區域劃分


  • 4 交通


  • 5 旅遊景點


    • 5.1 廣場


    • 5.2 教堂


    • 5.3 宮殿及府邸


    • 5.4 橋樑


    • 5.5 外島




  • 6 文化


    • 6.1 慶典




  • 7 著名人物


  • 8 友好城市


  • 9 參考資料


  • 10 延伸閱讀


    • 10.1 研究


    • 10.2 其他




  • 11 外部連結





歷史




起源及歷史




威尼斯與威尼斯潟湖


威尼斯的起源沒有歷史文獻記載。數名歷史學家引用可靠證據指出:早期人口為羅馬城市的難民,他們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擊,便從帕多瓦、阿奎萊亞、Altino及Concordia(今格魯阿羅港)而來[11]


從166-168年開始,夸迪人(Quadi)和馬可曼尼人(Marcomanni)破壞了這個區域的主中心──Oderzo。羅馬帝國的防線再度被西哥德人於5世紀初期時所撕裂,而在50年後,阿提拉領導的匈人也再度侵略羅馬帝國。而最後與最持久的侵略則是倫巴底人在568年所造成的。使得威尼斯脫離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人們開始建立新的港口,包括威尼斯潟湖的馬拉莫科與托切洛的港口。




威尼斯主島的人造衛星圖片:鐵路和公路把島嶼西北部和義大利半島連接,貫穿島中央的是威尼斯大運河(Canal Grande)。


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中部與北部的統治在751年被倫巴底國王艾斯杜爾夫(Aistulf)所結束,在這段時期,拜占庭的總督的所在地是馬拉莫科(Malamocco)。統治地區橫跨了潟湖中的許多島嶼很可能增加了與拜占庭帝國境內倫巴底人的聯繫。


在帕底西巴扎公爵的統治期間(811年-827年),總督所在地從馬拉莫科遷移到高度防禦的里奧多島,也就是現在威尼斯的所在地。聖匝加修道院、最初的總督府與聖馬可教堂在這裡陸續被建造完成。


在828年,這個新城市的威望因為聖馬爾谷的遺物從亞歷山卓被帶到威尼斯而提升,它被安置在新教堂中。這個地區持續發展,當拜占庭的勢力消退之後,威尼斯對抗東方的本質漸漸浮現出來,最後導致威尼斯朝向自治與獨立的發展。



擴展




從聖馬可教堂俯瞰聖馬可廣場


9-12世紀期間,威尼斯發展為城邦(意大利的海洋帝國或海洋共和國;其餘三個為熱那亞、比薩及阿馬爾菲)。位於亞德裡亞海頂端的戰略性地位讓威尼斯的海軍與商業力量幾乎是牢不可破。這座城市變成西歐與其他地區(尤其是拜占庭帝國與伊斯蘭國家)之間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






















威尼斯宗教-2012年[12]
宗教
百分
天主教
  
92.7%
其他宗教
  
7.3%


威尼斯政權的基礎奠基於12世紀︰威尼斯兵工廠建造於1104年;威尼斯在1178年從維羅納奪得布倫納羅山口(Brenner pass)的控制權,開啟了運輸銀前往日爾曼的路線。而最後一任獨裁的威尼斯总督米奇爾 (Vitale Michiele)則死於1172年。


威尼斯共和國在1200年以前佔據了亞得裡亞海的東岸,大部分是商業上的考量,因為海盜造成貿易上的威脅。威尼斯总督也取得達爾馬提亞总督與伊芳芳絲特勒半島总督的頭銜。


後來大陸的領地越過加尔达湖到達阿達河的西邊,被稱為Terraferma。部分被當成對抗好戰鄰國的緩衝,一部分去確保阿爾卑斯山的貿易路線,也為了保護大陸提供威尼斯需要的穀類。為了建設海上的貿易帝國,共和國需要去控制愛琴海大部分的島嶼,包括克裡特島與賽普勒斯,變成了近東一個主要的權利掮客。在這時期,大陸的領地對於威尼斯的管理相對是較開明的,當受到侵略者的威脅時,貝拉加莫、布雷西亞與維羅納將會整合起來捍衛威尼斯的統治權。





聖馬可教堂入口的銅像


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變成拉丁帝國的一部分,由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在1204年佔領了君士坦丁堡)來管轄。威尼斯則擴展它影響力,建立了愛琴群島公國(Duchy of the Archipelago)。當土耳其人在曼贊克爾特戰役中打敗拜占庭帝國後,這可能是君士坦丁堡對威尼斯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最後時刻。雖然拜占庭帝國在半世紀後重新掌握這座城市的控制權,不過當時國勢已經相當衰弱了。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佔領了這座城市。而從拜占廷帝國劫掠來的許多財寶被帶回威尼斯,其中也包括威尼斯的象徵-聖馬克飛獅。


因為威尼斯位於亞德裡亞海旁,所以它與拜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在13世紀末時,威尼斯已經變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在勢力與財富最顛峰的時期,威尼斯擁有36,000名水手來駕駛3,300艘船,並且主宰了中古時代的商業活動。在這時期,威尼斯的上流家庭會建立最雄偉的廣場、扶持最偉大的作品及培育最有天分的藝術家來互相競爭。當時這個城市是由大議會所管理,其中大部分的成員是由威尼斯具有影響力的家庭所組成的。大議會任命所有公開的政務官,並且選出200至300人組成的參議院。然後參議院會選出「十人議會」,這是一個掌握威尼斯最大管理權限的祕密組織。而這個組織則會選出一位总督(doge或duke),成為威尼斯正式的領導人。




從聖馬克鐘樓遠眺聖喬治·馬焦雷島


威尼斯的行政架構與古羅馬共和的系統相似,是由一位被選出來的行政官(威尼斯总督)、一個類似參議院,由貴族組成的機構及許多擁有部分政治權力的公民所構成的,在15世纪前公民擁有權利去同意或拒絕每位新選出來的总督。教堂與許多私人建築是做為軍事使用,雖然威尼斯沒有終身職的騎士。聖馬克騎士(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唯一在威尼斯存在過的騎士階層,沒有任何一位公民可以接受外來的命令而沒有政府的同意。在獨立時期,威尼斯仍然保持共和,政治與軍事是完全的分離。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督也可以統御軍隊,例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的恩里科·丹多洛。就其它意義而言,戰爭代表商業的附屬品。因此,威尼斯早期製造了大量的雇員,來為任何地方服務,後來當統治階層佔有商業時,依靠著這些外來的雇員。


总督是最高行政官,理論上是終身制。實際上,許多总督在被認為遭受政治失敗後,受到來自貴族組成的寡頭政治的壓力,而被迫放棄職位,退隱到修道院中來隱居,也有总督被贵族或议会流放、处决的例子。


威尼斯的人民一般是正統天主教的信徒,最初的几位威尼斯总督同时也是教会领袖。中世纪的威尼斯地區没有出现宗教狂熱,並且在反宗教改革期間也沒有制定處死宗教異端的法律。
















































border=none

威尼斯及其潟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San Marco.jpg
威尼斯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Venice and its Lagoon
法文名稱*
Venise et sa lagune
基本資料
國家
 義大利/威尼斯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
地区**
欧洲和北美地区
编号
394
註冊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ii)(iv)(v)(vi)
註冊歷史
註冊年份
1987(第11届)
地圖

威尼斯的位置
UNESCO的记录(英文)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註冊。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为准。

這種明顯缺乏的熱情導致威尼斯經常與教宗發生爭執。威尼斯受到一些封鎖重大活動的威脅,遭受到兩次懲罰。第2次,也是比較有名的一次,發生在1509年的4月27日,由儒略二世下令的康布雷聯盟戰爭。


威尼斯大使將仍然存在的政治祕密報告送回當地,這與歐洲法庭的傳聞一起为現代歷史學家提供了極好的資料。



威尼斯沒落


威尼斯從15世紀開始沒落,當時它在保衛塞薩洛尼基時首次失利,敗給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威尼斯也在1453年派遣船艦幫助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來抵抗土耳其人的侵略,在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他轉而侵略威尼斯,並造成威尼斯巨大的損失。


黑死病在1348年肆虐威尼斯,並在1575-1577年間捲土重來。在這三年間,高達五萬人死於黑死病,城市只剩下三分之一人口[13]。1630年,黑死病更造成接近三分之一公民死亡[14]


文藝復興末期,威尼斯開始失去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當時,葡萄牙成為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主要媒介,影響威尼斯巨大財富的來源。同時,法蘭西和西班牙霸權主義橫行,爆發了義大利戰爭,威尼斯的政治影響力式微。然而,威尼斯帝國是農產品輸出國,及至18世紀中葉仍是重要的製造業中心。



陸軍及海軍


石弓練習在1303年成為威尼斯的義務,公民在團契中練習。隨著武器變得更昂貴與操作上更複雜,頭班軍人被分發來幫助商人來航行船只並在槳船上擔任槳手的任務。「Noble Bowmen」這間公司在14世紀末招募了年輕的貴族,他們在戰槳船上工作,擔任武裝商人,並且享有居住在船長艙的特權。


陸軍的指揮建築與海軍是不一樣的,根據古代的法律,沒有任何一位貴族可以指揮超過25個人(避免以私人軍隊來進行叛變),當總指揮在14世紀中被引進時,他仍然必須對由20位公民組成的「智者」負責。這項政策有效率,也避免威尼斯陷入其他城邦經常遭遇的軍人掌權。一位公民委員(與人民委員不同)陪同每一位軍隊來注意他們的情況,尤其是傭兵。威尼斯的軍事傳統也應仔細的注意到:他們對於如何在花費最少生命與金錢達至成功比追求榮譽更感興趣。


雖然威尼斯以海軍聞名,它的陸軍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在13世紀時,大部分的義大利城邦都已經雇用了僱傭兵,不過威尼斯軍隊仍然從周圍的潟湖地區徵募軍人,另外從達爾馬提亞及伊斯特里亞進行封建制度的徵兵。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政府將會登記所有年齡界於17歲與60歲之間的男性,並且對他們的武器進行紀錄,而他們在實戰時會被編入由12人組成的隊佐。據1338年的登記紀錄顯示威尼斯估計約有30,000名威尼斯男子可以參戰,其中大多是熟練的弩手。在其他的義大利城邦,貴族與其富人都加入騎兵,但在威尼斯則被徵召作步兵。




威尼斯,由加纳莱托在1730年所繪


在1450年時,總共有超過3000艘威尼斯的商船處於營運的狀態中,其中大部分在必要時可以變成戰船或運輸船。政府要求每艘商船必須搭載特定數量的武器(大部分是十字弓與槍)及盔甲,商船的乘客也被預期在必要時可以武裝起來並進行戰鬥。一艘預備用且長約25公尺的戰船被保存在兵工廠中,戰船奴隸並不存在於中古時代的威尼斯,划手則是從這個城市或是它的領地(特別是達爾馬提亞)中產生的。從威尼斯選出的人們大部分是從每個教區中,當這些槳手離開之後,他們的家庭會受到教區中其他人的支持。債務人一般是在戰船上划船來償還他們的債務,划船的技術則是以貢多拉鳳尾船競賽來鼓勵。


在15世紀初期,隨著領土的擴張,於是出現了第一支常備軍,其中包括簽定契約的佣兵隊長(condottieri)。威尼斯與佛羅倫斯在1426年締結同盟,並且同意在戰爭時期提供8,000名騎兵與3,000名步兵,平時則提供3,000名騎兵與1,000名步兵。在15世紀末,製服採用紅白條紋的樣式,榮譽及熱情的制度逐漸產生。在15世紀當中,威尼斯的陸上軍隊幾乎總是攻擊的一方,並且被認為是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大部分是因為所有階級都必須為保衛這個城市而拿起武器與官方對於一般軍事訓練的獎勵。15世纪末,在总督弗朗切斯科·福斯卡里任内,威尼斯陆军败于米兰,同时佛罗伦斯改与米兰结盟,从此威尼斯逐渐丧失了对北意大利的陆上控制权。



現代




威尼斯歷史中心的地圖


隨着拿破崙於1797年5月12日(第一次反法同盟期間)佔領威尼斯,威尼斯共和國宣告滅亡,恰好是独立后1100年。這位法蘭西的征服者導致威尼斯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世紀的結束︰在18世紀時,威尼斯也許是歐洲最優雅的城市,對於藝術、文學及建築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拿破崙對於這個城市的猶太人而言,似乎是個解放者,雖然因為他們被限制居住在幾個區域中而引起爭論。他移除了猶太區出入口,並結束猶太人居住及旅遊的區域限制。


拿破崙在1797年10月12日根據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將威尼斯交于奧地利統治。奧地利政府則在1798年1月18日正式接管威尼斯。1805年,拿破崙與奧地利簽署了普雷斯堡條約,從奧地利手中奪回了威尼斯,並納入自己的義大利王國內。但是隨著拿破崙在1814年的戰敗,威尼斯又再次歸奧地利掌控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的統治。在曼寧的帶領下,一次短暫的革命發生在1848-1849年間,建立了聖馬可共和國(威尼斯第二共和國),但之後在奧軍的鎮壓下失敗了。


1848年革命失敗以後,年輕的奧國新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在1849年登基,鎮壓新聞自由和恢復私刑審判,將帝國帶向開明專制的強勢統治:他任命的首相巴赫,開始了被稱為「巴赫專制」的鐵腕治國。譬如書刊檢查恢復執行,並實行更嚴格的警察監督,以致所有(資產階級)政治活動的自由都被鎮壓了。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也改組地很有活力,但加重了財務壓力與人民的稅負。這樣的專制一直延續到1861年二月憲法的頒布才有重大調整,正式讓資產階級為主的人民獲得政治權力。


1866年隨著普奧戰爭,威尼斯與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的其他地區成為現代義大利的一部分。


1797年後,威尼斯陷入低潮。許多舊廣場和建築被棄置,雖然利多在19世紀晚期變成一個受到歡迎的沙丘。



地理




俯瞰威尼斯城


主城区建于离岸4公里的海边浅水滩上,平均水深1.5米。由铁路、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77条水道、401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故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氣候





















































































































Venezia-Tessera (1961-1990)气候平均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5.8
(42.4)
8.2
(46.8)
12.0
(53.6)
16.3
(61.3)
21.2
(70.2)
24.8
(76.6)
27.5
(81.5)
27.0
(80.6)
23.6
(74.5)
18.1
(64.6)
11.5
(52.7)
6.7
(44.1)
16.9
(62.4)
平均低温​℃(℉)
−0.9
(30.4)
0.7
(33.3)
3.8
(38.8)
7.9
(46.2)
12.3
(54.1)
15.9
(60.6)
17.8
(64)
17.3
(63.1)
14.2
(57.6)
9.4
(48.9)
4.2
(39.6)
0.0
(32)
8.6
(47.5)
平均降水量​㎜(英⁠寸)
58.1
(2.287)
54.2
(2.134)
57.1
(2.248)
64.3
(2.531)
68.7
(2.705)
76.4
(3.008)
63.1
(2.484)
83.1
(3.272)
66.0
(2.598)
69.0
(2.717)
87.3
(3.437)
53.7
(2.114)
801
(31.54)
平均降水日数​
6.7
6.2
6.6
8.2
8.3
8.9
5.7
6.7
5.4
6
7.7
6.4
82.8
平均相对湿度​(%)
81
77
75
75
73
74
71
72
75
77
79
81
75.8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80.6
107.4
142.6
174.0
229.4
243.0
288.3
257.3
198.0
151.9
87.0
77.5
2,037
来源:MeteoAM [15]


水患


1966年11月4日,大潮湧入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水深逾1.2公尺,五千多人無家可歸,不少藝術作品亦被毀。當年,水淹高達一百次[16]



區域劃分




威尼斯的區域劃分


威尼斯島劃分成六個區域,多爾索杜羅區、聖馬可區、聖十字區、卡納雷吉歐區、聖保羅區與城堡區。威尼斯島與鄰近地區則包含六个地区:



岛屿

1) 威尼斯历史城区-穆拉诺岛


2) 利多-Pellestrina(Venezia litorale


陆地

3) Favaro Veneto


4) 梅斯特雷-Carpenedo(Mestre centro

5) 卡納雷吉歐區-Zelarino

6) 馬爾蓋拉


交通




威尼斯市內的水道及著名的小船“貢多拉”




幾艘貢多拉停靠在威尼斯




威尼斯的2艘貢多拉




威尼斯水道的交通指示装置。由此图可知,此水道限宽2.2米,限速5km/h。


威尼斯的水道舉世知名。潟湖上的118座群島約由150條水道交織而成。構成威尼斯的島嶼約擁有400座橋樑。在古老的城市中心,運河取代了公路的功能,所以主要的交通模式是步行與水上交通。19世紀設立火車站,鐵路長堤把威尼斯主島西北部與義大利半島連接起來。20世紀,又加建公路長堤和泊車場。威尼斯主島西北部的解放橋因而成為鐵路和道路的入口處。中心舊市區街道狹窄,為步行區,是歐洲最大的無汽車地區。在21世紀,這座無車都市是相當獨特的。


目前聖塔露西亞車站則是威尼斯唯一的鐵路車站。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具代表性和道統的水上代步小船。但現今威尼斯人通常會使用較為經濟的水上巴士(vaporetti)穿行市內主要水道和威尼斯的其他小島。


威尼斯的國際機場是馬可波羅國際機場,這是以著名的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來命名的。這個機場建立在威尼斯對岸的義大利半島上,並遠離海岸線,不過前往威尼斯的水上運輸工具距離航站步行只需7分鐘。



旅遊景點


威尼斯分為六個區域:卡納雷吉歐區、圣保罗区、多尔索杜罗区、圣十字区、圣马可区與城堡区。
描绘与威尼斯相关的画家的艺术和历史作品是最有趣的元素,其中最重要和独特的是世界上的画家18世纪,威尼斯的绘画与詹巴蒂斯塔·皮托尼,乔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罗的装饰画和加纳莱托和Francesco Guardi的全景都有了复兴。 在19世纪与安东尼奥·罗塔 。




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


威尼斯和附近的潟湖在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廣場



  • 聖馬可廣場

  • 聖保羅廣場



教堂



  • 聖馬可教堂

  • 安康聖母教堂

  • 威尼斯救主堂

  • 圣乔治马焦雷教堂

  • 圣方济会荣耀圣母教堂

  • 圣若望及保禄大殿





聖馬可教堂



宮殿及府邸




  • 公爵府(又稱總督府)

  • 金屋

  • 雷佐尼可宫

  • 温德拉敏宫

  • 土耳其商馆

  • 蝸牛府

  • 福斯卡里宫

  • 格拉西宫

  • 拉比亚宫

  • 马尼皮耶罗宫

  • 韦尼耶·莱奥尼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开辟为佩姬·古根汉美术馆)


  • 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 圣洛克大会堂

  • 圣马可大会堂

  • 佩萨罗府邸

  • 达里奥宫



橋樑



  • 里奧多橋

  • 嘆息橋

  • 學院橋

  • 赤足桥

  • 宪法桥

  • 乳房桥



外島




威尼斯因潮汐而淹水




  • 穆拉诺岛-以慕拉諾玻璃聞名於世。


  • 布拉諾島 -以蕾絲聞名。

  • 托爾切洛島


  • 麗都島-每年在此地舉辦威尼斯影展。


  • 圣米凯莱岛 -以公園化墓園而聞名,為距離威尼斯本島最近的小島。

  • 馬佐爾博島

  • 圣伊拉斯莫岛

  •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 Vignole



文化


当代最能代表威尼斯生活的画家,赋予其真正的视野,是着名的画家风俗画 安东尼奥·罗塔 (意大利語:Antonio Rotta; 1828 – 1903). 画家安东尼奥·罗塔 在当时已经在整个欧洲享有盛誉,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他被授予威尼斯美术学院 奖 (意大利語:Accademia Veneta)。


.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ackground:transparent;margin-top:0.5em}.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collapsible{width:100%}.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center{margin:0 auto}.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title{text-align:center;font-weight:bold}.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ox{float:left;border-collapse:collapse;margin:3px}.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box .thumb{border:1px solid #ccc;background-color:#F8F8F8;padding:0;text-align:center}.mw-parser-output tr.gallery-mod-text{vertical-align:top}.mw-parser-output tr.gallery-mod-text .core{display:block;font-size:small;padding:0}.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text .caption{line-height:1.25em;padding:6px 6px 1px 6px;margin:0;border:none;border-width:0;text-align:left}.mw-parser-output .gallery-mod-footer{text-align:right;font-size:80%;line-height:1em}


14世紀,許多威尼斯少年開始穿著顏色多樣的緊身褲,以表明他們所屬的「褲子俱樂部」(意大利文:Compagnie della Calza)。然而,議會頒佈了節約法令(sumptuary laws),但是潮流沒有為之太大改變。


在16世紀期間,威尼斯成為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並且以威尼斯樂派(the Venetian school),與作曲家所發展出的雙重合唱風格,例如在聖馬可教堂工作的作曲家威拉特(Adrian Willaert)。


威尼斯是早期的音樂印刷中心。佩特魯奇(Ottaviano Petrucci)幾乎在印刷技術出現後就開始出版音樂樂譜,而他的出版公司也吸引了全歐洲作曲家的目光,尤其是法國與法蘭德斯。直到這個世紀結束時,威尼斯因為它出色的音樂成就而聞名,例如安德烈·加布里埃利與喬凡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創造的大規模合唱與器樂。


在這一個世紀,威尼斯是歐洲的印刷業中心,也是德國以外第一座擁有印刷廠的城市,在1500年時擁有417間印刷業者。最重要的出版社是阿尔杜斯·马努提乌斯的阿杜思出版社(Aldine Press),在1499年出版的《尋愛綺夢》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美麗的著作之一,並確立現代的標點符號、頁面版式及斜體的形式。他首次印刷則是亞里斯多德的作品。


油畫布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初的威尼斯,這些早期的油畫布普遍是比較粗糙的。



慶典


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藝術界和建築界的盛會之一,由里卡多·塞瓦提可(Riccardo Selvatico)市長於1893年發起。第一屆展覽於1894年4月22日開幕[17],後來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曾在1942年9月中斷,1948年復辦[18]



著名人物




  • 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商人、探險家


  • 安德烈·古利提(1455年─1538年):威尼斯總督


  • 提香(1477年─1576年):画家


  •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年-1741年):音乐家


  • 托马索·阿尔比诺尼(1671年6月8日─1751年1月17日):巴洛克作曲家


  • 詹巴蒂斯塔·皮托尼(1687年6月6日-1767年10月6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 属于早期的罗可可风格


  • 加纳莱托(1697年─1768年):画家,以描绘18世纪的威尼斯风光主题聞名


  • 安东尼奥·罗塔(1828年2月28日-1903年9月10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属于早期的风俗画风格


  • 路易吉·诺诺(1924年─1990年):现代音乐作曲家



友好城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州(1980年)


  • 爱沙尼亚 塔林


  •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1993年)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萨拉热窝(1994年)


  • 德国 纽伦堡(1999年)


  • 希腊 Kedke(200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岛(2001年)


  • 希腊 塞萨洛尼基(2003年)


  • 俄罗斯 圣彼得堡(2006年)


  • 美國 劳德代尔堡(2007年)


  • 臺灣 台北(2007年)



參考資料





  1. ^ 1.01.11.2 Venice and its Lagoon. UNESCO. [2012-04-17]. 


  2. ^ http://whc.unesco.org/en/list/394


  3. ^ THE MOST BEAUTIFUL CITY IN THE WORLD - The New York Times


  4. ^ Patreve, l'attuale governance non funziona (PDF). Corriere Della Sera. 2011-03-06 [2016-10-06]. 


  5. ^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10-06-11]. 


  6. ^ Richard Stephen Charnock. Local etymology: a derivative dictionary of geographical names. Houlston and Wright. 1859: 288. 


  7. ^ Coispeau, Olivier. Finance Masters: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Last Millennium. World Scientific. 2016-08-10. ISBN 9789813108844 (英语). 


  8. ^ Venetian Music of the Renaissance. Vanderbilt.edu. 1998-10-11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4). 


  9. ^ Chambers, David. Venice: A Documentary History. England: Oxford. 1992: 78. ISBN 0-8020-8424-9. 


  10. ^ http://www.themeshnews.com/top-10-most-beautiful-cities-in-the-world-2016/


  11. ^ Bosio, Le origini di Venezia


  12. ^ Patriarchate of Venezia - Statistics. [2016-08-12] (英语). 


  13. ^ History of Plague


  14. ^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Church


  15. ^
    Tabella CLINO. MeteoAM. [2009年5月29日] (意大利语). [永久失效連結]



  16. ^ 如此漫過潟滷古城


  17. ^ The Venice Biennale: History of the Venice Bienna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1-10.


  18. ^ The Venice Biennale: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s until the Second World War (1893-1945)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1-10.




延伸閱讀



研究


.mw-parser-output .refbegin{font-size:90%;margin-bottom:0.5em}.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st-style-type:none;margin-left:0}.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ul>li,.mw-parser-output .refbegin-hanging-indents>dl>dd{margin-left:0;padding-left:3.2em;text-indent:-3.2em;list-style:none}.mw-parser-output .refbegin-100{font-size:100%}



  • Bosio, Luciano. Le origini di Venezia. Novara: Istituto Geografico De Agostini. 

  • Chambers, D.S. (1970). The Imperial Age of Venice, 1380-1580. London: Thames & Hudson. The best brief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still completely reliable.

  • Contarini, Gasparo (1599). The Commonwealth and Gouernment of Venice. Lewes Lewkenor, trsl. London: "Imprinted by I. Windet for E. Matte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account of Venice's governance during the time of its blossoming. Also available in various reprint editions.

  • Drechsler, Wolfgang (2002). "Venice Misappropriated." Trames 6(2), pp. 192–201. A scathing review of Martin & Romano 2000; also a good summary on the most rec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ought on Venice.

  • Garrett, Martin, "Venice: a Cultural History" (2006). Revised edition of "Venice: a Cultural and Literary Companion" (2001).

  • Grubb, James S. (1986). "When Myths Lose Power: Four Decades of Venetian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58, pp. 43–94. The classic "muckraking" essay on the myths of Venice.

  • Lane, Frederic Chapin. Venice: Maritime Republic (1973) (ISBN 978-0-8018-1445-7) standard scholarly history; emphasis o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history

  • Laven, Mary, "Virgins of Venice: Enclosed Lives and Broken Vows in the Renaissance Convent (2002). The most important study of the life of Renaissance nuns, with much on aristocratic family networks and the life of women more generally.

  • Martin, John Jeffries and Dennis Romano (eds). Venice Reconsidered. The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of an Italian City-State, 1297-1797. (2002) Johns Hopkins UP. The most recent collection on essays, many by prominent scholars, on Venice.

  • Muir, Edward (1981). Civic Ritual in Renaissance Venice. Princeton UP. The classic of Venetian cultural studies, highly sophisticated.

  • Rösch, Gerhard (2000). Venedig. Geschichte einer Seerepublik. Stuttgart: Kohlhammer. In German, but the most recent top-level brief history of Venice.




其他





  • Cole, Toby. Venice: A Portable Reader, Lawrence Hill, 1979. ISBN 978-0-88208-097-0 (hardcover); ISBN 978-0-88208-107-6 (softcover).


  • Morris, Jan (1993), Venice. 3rd revised edition. Faber & Faber, ISBN 978-0-571-16897-2. A subjective and passionate written introduction to the city and some of its history. Not illustrated.


  • Ruskin, John (1853). The Stones of Venice. Abridged edition Links, JG (Ed), Penguin Books, 2001. ISBN 978-0-14-139065-9. Seminal work on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 di Robilant, Andrea (2004). A Venetian Affair. Harper Collins. ISBN 978-1-84115-542-5 Biography of Venetian nobleman and lover, from correspondence in the 1750s.




外部連結











































  • (意大利文)(英文)威尼斯 - 官方網站


  • (意大利文)(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威尼斯:橋樑和街道


  • (意大利文)(英文)威尼斯:威尼斯信息


  • (意大利文)(英文)威尼斯的介紹-虛擬電影


  • (意大利文)(英文)聖馬可教堂


  • 威尼斯的衛星照片 來自Google Maps


  • (意大利文)(英文)威尼斯馬拉松


  • (意大利文)(英文)古根漢美術館


  • (意大利文)(英文)Cini foundation museum


  • (英文)威尼斯的古老明信片


  • (意大利文)(英文)Official ACTV - 威尼斯的大眾運輸系統

  • 崔泉墨:威尼斯與伊斯蘭世界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Port of Spain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