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仁書院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皇仁書院 | |
---|---|
鳥瞰皇仁書院 | |
地址 | |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120號 | |
详细信息 | |
其它名称 | Queen's College, Hong Kong |
学校类别 | 官立中學 |
校训 | “勤有功” (拉丁語:Labor omnia vincit) |
最早创办 | 1862年(中央書院) 1889年(維多利亞書院) 1894年(皇仁書院) |
创始人 | 香港政府 |
校长 | 劉梁路得女士 |
副校长 | 凌婉婷女士、趙善衡先生 |
职员人数 | 約60人 |
学生人数 | 約850人,24個班別 |
語言 | 英文 |
校园面积 | 約16,766平方米 |
社团 | Stewart,Wright,Dealy,Tanner,Crook,De Rome,Kay,Williamson |
隶属 | 香港政府 |
学生会 | Vatra |
友校 | 英皇書院 |
電話號碼 | (+852)2576 1992 |
学校网址 | http://www.qc.edu.hk/ |
坐标:22°16′52″N 114°11′30″E / 22.2811485°N 114.1915635°E / 22.2811485; 114.1915635
皇仁書院(英语: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目录
1 歷史
1.1 中央書院時期
1.2 皇仁書院時期
1.3 香港日佔時期
1.4 戰後
2 校舍
2.1 孫中山銅像
3 辦學宗旨
4 收生、科目及教學語言
5 歷任校長
6 校歌
7 學生會
8 皇者仁風校史館
8.1 現時常設展覽
8.2 皇仁歷代校舍3D模型計劃
8.3 皇者仁風校史廊
9 活動及成就
10 公開考試佳績
11 學校刊物
12 事件
13 著名校友
13.1 軍政界
13.2 商界
13.3 學術界
13.4 思想文化傳媒界
13.5 社會及公共服務界
13.6 其他
14 參閱
15 參考資料
16 外部連結
歷史
中央書院時期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英语: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現譯作中央書院),1847年,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組成專門委員會,選定三所私塾提供每校每月十元補助,這些學校稱為官立學校(英语:Government School)[1],由政府提供教室和師資,每個學生要給教師銅錢二十五文「作茶資之用」,但無需交學費。至1859年,香港的官立學校已發展至19所。至1860年,香港政府成立「教育諮詢委員會」(英语:Board of Education)取代教育委員會並把四所官校合併成中央書院(英语: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
史釗域博士擔任首任校長,當時他還兼任視學官,直至1879年3月香港政府另行設立教育部門管理香港學校為止;其後史氏更獲擢升為布政司(政務司)。直至現在學校仍然保存在每年3月10日,即立校日,率領學生前往跑馬地香港墳場史釗域墓前祭拜的傳統。而當年的學生有別於現時絕大部份學生來自本地,當時中央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不同各地,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書籍。
1864年,中央書院有約一百二十名學生,分為中文部和英文部。中文部學生必須學習《論語》、《孟子》及《中庸》[2]。學生須通過典籍口試才能入讀英文部,英文部學生除學習英語、地理、算術及歷史外,還學習《五經》及《史記》[2]。1869年,在港督麥當奴推動下,開設化學和幾何科等[2]。
皇仁書院時期
1884年4月26日,當時港督寶雲主持了中央書院新校舍的奠基儀式,估計孫中山先生也有出席。因學生日漸增多,到了1889年,位於中環鴨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現今中環元創坊)的新校舍啟用,校名更改為維多利亞書院(英语:Victoria College)。新校舍是當時香港最大的校舍,位於歌賦街中央書院校舍對面 ,附近有孫中山先生故居(必列者士街2號)、香港西醫書院等辛亥革命遺址。這幢具新古典風格的建築物需時5年、耗資25萬元興建,是香港當時造價第二昂貴的建築物。該校舍空間遠較大書院寬敞,除了可容納逾900名學生外,更配備完善設施,包括21間課室、實驗室、學生活動室、兩個球場及一個有蓋操場。後來,隨著學校課程轉變,當局陸續在校舍增添更多設施,例如小食部、地理室、圖書館、師範大樓。1894年,香港政府刊憲宣佈維多利亞書院校名再更改為皇仁書院,並一直沿用至今。當時該校主要教授算術、文法及常識等科目,為19世紀末的香港所罕見。該校因展現其優秀的學術及體育成就,廣為公眾認識。
香港日佔時期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攻佔香港。皇仁書院於1941年底被逼停課,校舍於香港保衛戰時被徵召作陸軍醫院。日佔初期荷李活道校舍為日軍所用,其後完全毀於戰火,更被辟為難民營。僅留下由Bertram Mackennal在1910年雕製、時任港督盧加勳爵在1912年揭幕的胡禮校長的半身雕像。雕像在戰後1950年被移送高士威道新校舍。
戰後
1947年2月,皇仁書院終於在堅尼地道26號復課。1949年,在戰前已在皇仁任教的威廉臣被委任為校長。威廉臣校長設計了校服和校呔,開創了先河。香港政府後來撥地在高士威道興建皇仁書院新校舍,並在一年內完工。1950年皇仁學生要借用聖若瑟書院禮堂舉仔週年頒獎禮。1950年9月22日,位於銅鑼灣鄰近維多利亞公園的現址的校舍,由時任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高士威道校舍奠基儀式,並於同日正式啟用,沿用至今。在平整大坑的農地後,該地曾建成皇后運動場和更衣室。在決定興建新校舍前,曾建議在此興建喇沙書院臨時校舍。高士威道校舍興建在前皇后運動場的其中一角,其餘地方劃為海軍球場(現銅鑼灣運動場)運動場。新校舍由港督葛量洪爵士和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羅文錦爵士主持開幕儀式,何東爵士和周壽臣爵士等顯赫校友都有出席。1951年皇仁書院四個班的學生借用英皇書院校舍。1997年香港回歸,學校改由教育統籌局(後更名為教育局)辦學,學校校徽亦作出改變,去除了象徵英女王的皇冠。
2012年,皇仁書院會踏入150周年。在2010年10月時,皇仁書院便已宣佈將會在一百五十周年時發行紀念郵票,成為香港首套香港郵政官方為中學校慶發行的紀念郵票。2011年9月,香港郵政公布將發行「皇仁書院一百五十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並首次採用盾形設計郵票。[3]。
校舍
二次大戰後,皇仁書院校舍座落香港島中部的灣仔區,實際位置位於銅鑼灣天后,高士威道及銅鑼灣道之交界,毗鄰維多利亞公園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校園的面積達16766平方米,較香港一般中學為大,於1950年建成,屬現代主義建築,同年9月22日港督葛量洪爵士主持新校舍開幕儀式。校舍曾於1960年代和1990年代擴建。
校舍內的設施如下:
|
|
演講室
課室
1樓通道
花園
孫中山銅像
皇仁書院為了紀念曾於該校就讀三年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於2007年鑄造了一尊孫中山銅製立像,並於12月4日由霍英東基金會董事霍震寰主持開幕典禮,現安置在學校草坪。
辦學宗旨
皇仁書院的辦學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均有卓越的發展,藉此讓他們在人生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能成為未來的領袖。
皇仁書院的五大核心價值則為:負責任、正直、兄弟情、勤奮及追求卓越。
皇仁書院在校學生約有1000人(2014 - 2015學年),分佈於26個班別。中一至中四設4個班別,中五至中六曾設5個班別,每班約32至40人。2011年,隨著新高中學制推行,中七級的班別取消。因近年適齡學生減少,自2016-2017學年起全部級別皆設四個班別。
收生、科目及教學語言
皇仁書院在校學生約860人,分佈於24個班別。每級設4個班別,每班約36人。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四班約150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上午及下午)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錄五班共200人,惟於教育局縮班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約150人。[5]所有中一新生均會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二二三」的舊學制下,中六至中七設4個班別,分別以早期香港大學的四個學院命名:6/7A(Arts,文學院)、6/7E(Engineering,工學院,修讀純數科)、6/7M(Medicine,醫學院,修讀生物科)、6/7S(Science,理學院,修讀純數科,或數學及統計科與電腦應用科或通識科),因為早期香港大學的學生主要是皇仁書院的預科生。A班約有30人,而E、M、S班則各約有27人。
皇仁書院為香港114間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除了中國語文科、中國歷史科、普通話科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文。
歷任校長
史釗域博士(Dr. Frederick Stewart,1862年 - 1881年)
胡禮博士(Dr. G.H. Bateson Wright,1881年 - 1909年)
狄烈先生(Mr. T.K. Dealy,1909年 - 1918年)- 丹拿先生(Mr. Bartram Tanner,1918年 - 1925年)
古祿先生(Mr. A.H. Crook,1925年 - 1930年)
狄龍先生(Mr. F.J. de Rome,1930年 - 1939年)
奧干拿先生(署理)(Mr. M.G. O'Connor,1939年 - 1941年)
威廉臣先生(署理)(Mr. L.G. Morgan,1946年 - 1947年)- 費格遜先生(署理)(Mr. J. J. Ferguson,1947年)
威廉遜先生(Mr. H.N. Williamson,1947年 - 1961年)
張經柏先生(Mr. Cheung King-pak,1961年 - 1964年)- Mr. Wong Yee-wa (署理,1964年)
金寶先生(Mr. F.C. Gamble,1964年 - 1965年)
司徒莊先生(Mr. John Stokes,1965年 - 1970年)
黃勵文先生(Mr. Raymond Huang,1970年 - 1973年)
鄭旭寧先生(Mr. William Cheng Hsü-ning,1973年 - 1976年)
榮德淵先生(Mr. Timothy Yung,1976年 - 1982年)
趙東成先生(Mr. Chew Tung-sing,1982年 - 1987年)
江紹忠先生(Mr. Kong Shiu-chung,1987年 - 1994年)
李家鴻先生(Mr. Lee Kar-hung,1994年 - 2000年)
張林麗琼女士(Ms. Kitty Cheung Lam Lai-king,2000年 - 2003年)
李樂然先生(Mr. Vincent Li Lok-yin,2003年 - 2013年)
羅李瑞華女士(Mrs. Law Li Sui-wah,2013年 - 2018年)
劉梁路得女士(Mrs. Lau Leung Yvetta Ruth,2018年 - )
黎璧臣博士(Dr. G.H. Bateson Wright)於1881年至1909年出任校長
校歌
校歌 作詞: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1920) 第一段
合唱
第二段
第三段
|
皇仁書院校歌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的校歌"Forty Years On",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相同。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祈惠霖先生在1934年6月接任成為英皇書院的校長)。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雖然校歌有第二及第三段,但現時師生在任何場合唱校歌的時候均不會唱該兩段。
學生會
皇仁書院學生會[失效連結]成立於1984年,根據其會章,學生會為校內自治組織之最高機關,職責包括協調各學會並舉辦一些活動、反映同學對校方政策上的意見、增強同學的公民意識等,皇仁書院一年一度的開放日也是學生會全權負責的。皇仁書院學生會採用內閣制,幹事會由同學組織候選政黨,以12人組成一黨,於學年初(九月)開始作出宣傳及拉票,並在每個學年初由全校所有學生投票選出。皇仁書院學生會的刊物為《匯聲》。
如該學年有或超過兩黨參選,則由同學選一黨投票。如只有一黨,則由同學以信任票與不信任票去決定該黨能否當選為學生會。於選出學生會後,學生會將會由委員在任期內收取會費。
於2011年1月,皇仁書院學生會Spray提出學生會會章憲法修訂,並於月內開始作出校內師生諮詢。會章最終於2011年2月15日經由自1997年來首次的全校學生公投,並以約83%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皇者仁風校史館
校史博物館於2013年配合150週年校慶成立,希望藉收藏及展出不同年代的學校文件和文物提高同學和市民大眾對皇仁書院歷史的認識。2017年搬至一樓並翻新、擴建、易名為「皇者仁風校史館」,以配合155週年校慶。[6]
校史館由舊生和學生義務運作[7]:
- 榮譽贊助人 - 林健忠校友
- 校史研究召集人 - 張壯立校友
- 榮譽顧問 - 陸武平校友,蔡熾昌校友,李家鴻校友,黎慶寧校友,何冠環校友,陸偉雄校友,梁維信老師,周根雄老師
- 學校代表 - 李瑞華校長,趙善衡副校長,凌婉婷副校長
- 榮譽館長 - 余尚賢校友
- 榮譽助理館長 - 郭浩揚校友,鄭雋言校友
- 學生義工團隊
現時常設展覽
皇仁歷代校舍3D模型計劃
校史館蒙張壯立師兄 (CE 1974) 協助,以詳盡的歷史考證配合3D BIM (建築信息模擬) 科技,製作位於歌賦街(1862-1889)、荷李活道及鴨巴甸街交界(1889-1941)和高士威道(1950至今)三座不同年代校舍的電子模型,讓訪客可以穿越時空探索昔日的校園生活。[8]
皇者仁風校史廊
活動及成就
所有學生均被分配至8個學社(house)中的其中一個。學社制度於1950年代由威廉臣校長所創立,分別為Stewart House(史釗域社)、Dealy House(狄烈社)、Wright House(胡禮社)、Kay House(啟社)、Crook House(古祿社)、Tanner House(丹拿社)、de Rome House(狄龍社)和School House,其後School House在威廉臣校長離任後改為Williamson House(威廉臣社)。各社以皇仁書院最早和最有貢獻的8名校長命名。在英皇書院,啟社名為祈社,同樣是以校長Mr. William Kay命名。學社會於水運會、陸運會和其他社際比賽中互相競爭,以鼓勵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也使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夠融洽共處。此外,皇仁書院各個校隊亦經常參與校際比賽。
皇仁書院設有54個不同類型的學會,類型分別有體育、康樂、宗教、社會服務及學術範疇。除了學會外,皇仁書院還有四個制服團體,分別是香港海事青年團、香港紅十字會青年團、香港交通安全隊及港島童軍十二旅,多元化的學會選擇,令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課外活動,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技能。不少學會會聯同其他學校舉辦聯校活動,擴闊學生視野。部份更積極投入公益慈善,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一群。
皇仁書院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不少學生受薦參加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直至2018年(第33屆),皇仁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比賽中累積產生了22名香港傑出學生[9],在香港所有中學中排名第2。
公開考試佳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皇仁書院是產生最多「十優狀元」(應考的10科全部取得A等成績)的學校。由1987年至2010年期間,皇仁書院已累積產生了55名「十優狀元」,當中2006年更有六名學生考獲十優。此兩項紀錄在香港中學會考歷史上未有學校能打破。在各屆會考中,亦常有皇仁書院學生蟬聯「全港第一」的桂冠,其各科總分為一眾「十優狀元」中最高者。
隨著新高中學制的推行,中學會考於2011年停辦。在2012年的首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六名「七優狀元」(應考的7科全部取得5**等成績)當中,有兩人乃皇仁書院的應屆考生,成為全港之冠,開創文憑試歷史的佳績紀錄。目前皇仁書院於歷屆公開考試均產生「狀元」的紀錄自1993年開始連續二十五年未曾間斷,現為全港唯一一間於2012至2018年全部七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均產生「七優狀元」的中學。
近年各屆會考「十優狀元」及文憑試「七優狀元」人數
- 6位狀元:2006
- 5位狀元:1998、2003
- 4位狀元:1994、1995、1997、2002、2005
- 3位狀元:2001、2010
- 2位狀元:1991、1993、1996、2007、2012、2013、2015
- 1位狀元:1999、2000、2004、2008、2009、2014、2016、2017、2018
學校刊物
皇仁書院的校刊名為《黃龍報》,創刊於1899年6月,起初每年出版十期(除暑假及新年),1931年至1934年改為每年出版三期,1935年1941年再改為每年出版兩期,在日治時期停刊,戰後之1956年仍維持每年出版兩期,最後自1957年每年出版一期至今,為全球第二本創刊、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學校校刊。黃龍報擁有很多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對研究香港以至於亞太區的早期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每一期的黃龍報均包括了學會資料、照片、精選散文、得獎列表,並以中英對照方式出版。每年校內都會舉行黃龍報封面設計比賽,每期《黃龍報》封面正是同學的作品。《黃龍報》在2005年出版第100期,校方特別把此期以全彩色印刷,並附送一隻雙面DVD,內有過去百期的封面和精選內容和第100期全本的PDF版本,以及該校合唱團唱的校歌。
學校另有校報《文苑》,創刊於1968年,現時每年出版三期,內容包括校園動向、專題探討和學生投稿等。
事件
- 2018年11月13日上午,一名12歲中一男生在校內球場上體育課時暈倒。校內職員報警,該男生送往律敦治醫院搶救後證實不治。書院啟動危機處理小組,包括安排特別集會和向所有家長發信交代事件。[10]
著名校友
軍政界
孫中山:辛亥革命重要領袖,滿清皇朝推翻者,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稱「中華民國國父」、中國「革命先行者」。
敦李孝式爵士,KBE,JP:馬來西亞首任財政部長- 廖仲凱(廖仲恺):革命領袖,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歷任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勞工部長。何香凝之夫。
唐紹儀:早期留美幼童,曾任大清帝國奉天省巡撫、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外交部長,山東大學校長。
周壽臣爵士,KBE,JP:早期留美幼童,在朝鮮任袁世凱幕僚。天津招商局總辦、京奉鐵路總辦及清外交部大臣,官至二品。後任立法局議員、首位華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並獲授封為爵士。
陳錦濤:民國財政部長、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第一屆內閣成員。
溫宗堯:親日份子,曾任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行政院長、偽國民政府司法院長。
鄭天錫:中國近代外交家、法學家
陸敬科:孫中山先生廣州政府外交部長。
何世禮:國民政府陸軍二級上將,早年留學英、法炮兵學校,歷任國防部常務次長、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兼盟軍對日理事會臺灣代表、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委員會首席代表、總統府國策顧問等。
袁振英:中國近代戲劇理論研究的拓荒者。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53名党员之一。
羅旭龢爵士: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
黃作梅,MBE: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二任社長,倫敦分社創辦人,抗日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國際小組負責人。歷史上唯一一位以公開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身份獲得英國MBE勳章的人士。
霍英東,大紫荊勳賢: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
許仕仁:前政務司司長、前行政會議成員、前強積金管理局行政總監。
林煥光,GBS,JP:前行政會議召集人、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前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裁。
黎慶寧:前保安局局長。
鄺其志,GBS:前庫務局局長、前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前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
黃仁龍,大紫荊勳賢,SC,JP:資深大律師、前律政司司長、英國倫敦中殿學院委員。
郭國全,BBS,JP: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顧問,前渣打銀行東亞區首席經濟師。
周一嶽,GBS,SBS,MBE,JP:友邦保險首席醫務官兼企業顧問、前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司徒華:前立法會議員(九龍東)、前支聯會主席。
梁智鴻,大紫荊勳賢,GBS,OBE,JP:標準工時委員會主席、前行政會議成員、前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前醫院管理局主席。
梁家騮:前立法會議員(醫學界),前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胡志偉,MH:立法會議員(九龍東)、黃大仙區議會議員、前市政局議員。
湯家驊,SC:行政會議成員、前立法會議員(新界東)、前公民黨黨員、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陳德霖,GBS,JP: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聶錦勳:前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
鄒燦基:全國政協委員
高永文,GBS,JP: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梁繼昌:立法會議員(會計界)。
石禮謙,GBS,JP:立法會議員(地產及建造界)。
盧偉國,SBS,BBS,MH,JP: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馬維騄,SBS:前香港警務處副處長
商界
何東爵士,KBE,JP:香港望族,太平紳士,怡和洋行華籍總經理,企業家,慈善家。
何啟爵士:律師、醫生,第一位獲香港政府封為爵士的華人,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及雅麗氏醫院創辦人,實業家,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陈廉伯:广州富商,广州商团事变主导者之一。
霍英東,大紫荊勳賢: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商人、慈善家,前香港中華總商會主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何福,JP:何東之弟,商人、慈善家。
何甘棠:何東之弟,商人及慈善家
利希慎:著名利氏家族的創始人,靠販賣鴉片致富,有「鴉片大王」稱號。
簡東浦,JP:銀行家,香港東亞銀行創辦人。
J.H.律敦治(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律敦治醫院創辦人,有「防癆先生」之稱,曾投資啤酒廠,立法局議員。
謝纘泰:香港南華早報創辦人。
周壽臣爵士,KBE,JP:太平紳士,企業家,創立安全保火險公司、泰新銀號,其後獲為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議員。
劉鑄伯:香港中華總商會創辦人。
馮柏燎:利豐創辦人。
馮漢柱,OBE:利豐第二代接班人,知名商人馮國經、馮國綸之父。
羅文錦爵士,CBE,JP:律師,立法局議員,太平紳士。
黃廣田:二十世紀初香港商界著名代表人物,曾任華商總會主席。
韋寶珊爵士: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
鄧肇堅爵士,CBE,JP:香港著名企業家及慈善家。
何鴻燊,大紫荊勳賢,OBE:港澳知名商人,澳門首富,有「澳門賭王」之稱,信德集團有限公司行政主席兼執行董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
羅德丞,大紫荊勳賢,CBE,JP:前香港律師會會長,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及商人。
羅德璋:律師,立法局及市政局議員。
楊光:信和置業執行董事
高振順:東龍集團有限公司前主席、友利控股有限公司前主席、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前副主席,先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副主席、瑞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以及精電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商人,也有「工業股殼王」之稱。
學術界
王寵益:香港大學第一位華人教授,病理學系系主任,香港病理研究的先驅,貢獻良多,後因工作感染肺結核去世。
黃繼持:中文作家、翻譯家、中國文學批評家,前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系主任。
張五常:經濟學家,自稱師從「芝加哥學派」米爾頓佛利民教授,前香港大學經濟系教授。
沈祖堯,SBS,JP: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在領導醫護人員應付2003年「非典型肺炎」一役中表現廣受好評。
袁國勇,SBS,JP: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學系系主任,2003年「非典型肺炎」危機中另一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高永文,GBS,JP:前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前醫院管理局專業事務及人力資源總監兼署理行政總裁,香港醫務委員會委員。
霍泰輝: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陳坤耀,GBS,CBE,JP:前行政局議員、香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
陳繁昌,JP: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主任
楊汝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
譚萬鈞: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伯裘書院校長,太平紳士。
張佑啟:香港大學校長顧問及工程學院榮譽教授。
關子尹:哲學家,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黃國彬:詩人、作家,前香港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講座教授。來源請求
蔣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杜若鴻:香港大學中文系副研究總監。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前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前Roundtable召集人。
陳偉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知名國際關係學者
陳士齊:人稱「齋Sir」、「阿齋」、「齋哥」,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
莫幹生,MBE,JP:民生書院創辦人。
陳葒:匯知中學(QualiEd College)前校長。
張達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
李家鴻:皇仁書院前校長。
李鎮洪:協恩中學首位男校長。
黃明孝: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校長
李家翹: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導師,主要研究空間政治及東江水供應。
黃洪: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1980年畢業)
古永康:新界喇沙中學前校長- 李永良:龍翔官立中學及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前校長
段崇智: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陳偉儀: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
關品方:聯合國際學院工商管理學部教授
楊月波: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特邀教授
黃加慶:衞生防護中心總監
鄭志文:香港醫學會會董
潘冬平: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盧寵茂:香港大學外科學系系主任
黃天祐:衞生防護中心感染控制處主任
馮文偉:(Edward Fung)遵理學校補習名師
思想文化傳媒界
胡禮桓:民初思想家,《新政真詮》作者
蘇曼殊:清末民初詩人、作家、畫家、翻譯家。
黎民偉:香港電影之父,代表作有《莊子試妻》、《天涯歌女》、《漁光曲》等。
黃文山(黃凌霜):民初社會學家、無政府主義者,1919年「五四運動」北京大學學生領袖,與共產黨關係密切,曾赴莫斯科會見革命領袖列寧。- 吳漢源(畢華流):著名作家、遊戲家。
徐沛之:書法家。
陳鈞潤:翻譯及填詞人。
胡國賢(羈魂):詩人。
鄧樹榮:劇場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
陳炳釗:劇場人,前進進劇團藝術總監、導演《飛吧!臨流鳥,飛吧!》(1997)及《飛吧!臨流鳥,飛吧!消失的翅膀》(2007)。
莫昭如:香港無政府主義者及左翼戲劇工作者。
徐國才:星島日報執行總編輯。
鮑漢琳:人稱“鮑叔”,香港電視、電影演員,戲劇節目製作人,早期身分為廣播劇演員。
熊秉文:電影藝術團體總監、註冊社工、專業影評人、專欄作家。
江關生:傳媒人,曾任多份本港報章及香港電台。
魯庭暉:香港電視娛樂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伊秋水:香港三、四十年代喜劇演員
張志達(賣字人):作家,著有《Santa Course》、《市長是怎樣被殺的》及《5**聖誕老人班》
黃應士: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前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香港資深新聞從業員(1953年中三)
社會及公共服務界
溫思聰(Wilson Wan Sze Chung):專欄作家,第五屆香港傑出義工獎得主。
其他
吳國敬:著名歌手、作曲人
唐福祥:中國足球史上第一任國家隊隊長
李惠堂:公認之中國球王,領軍中華民國足球隊稱霸於第七至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及參加柏林奧運。
李錦聯:香港電視名廚
王東泰:香港無綫電視藝員,王俊棠的兒子
劉奮洋:香港籃球運動員
曾漢基:前現代教育補習名師
李易達:香港賽馬會現役練馬師
張家誠:著名作曲人
鍾日華(Gary Chung):香港著名化妝師
參閱
- 香港教育
- 香港中學列表
參考資料
^ 當時譯為「皇家書館」
^ 2.02.12.2 爾東. 周海燕, 编. 《香港歷史之謎》. 香港: 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4月: 頁105-106. ISBN 978-962-973-634-7.
^ 香港郵政推出二○一二年全新精彩郵品 品味生活 盡在集郵之樂. www.info.gov.hk.
^ 古物古蹟辦事處「由古物古蹟辦事處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列表第17項 (PDF).
^ 皇仁投降硬食縮班 - 太陽報. the-sun.on.cc.
^ 皇者仁風校史館
^ 皇者仁風校史館
^ 皇 仁 ‧ 重 現
^ Past Winners of the Hong Kong Outstanding Students Award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魯嘉裕; 林振華. 【皇仁仔猝死】皇仁書院中一男生 上體育堂暈倒送院亡. 香港01. 2018-11-13 [2018-11-13].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皇仁書院 |
- 皇仁書院
- 皇仁舊生會
- 皇者仁風校史館
- 皇仁舊生會中學
- 港島童軍十二旅
- 劉繼智博士(已故,1964-2009,任教年份:1994-2009)[曾任教音樂科,前音樂科總監,哲學博士]
- 皇仁書院學校概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