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孙策

汉討逆將軍吴侯、领会稽太守

前任:
繼任:孫紹、孫權

孙策
清代三國演義中孫策的畫像

汉討逆將軍吴侯、领会稽太守
國家
孫吳
時代
東漢


姓名
孫策

伯符
封爵
烏程侯→吳侯→長沙王(追封)
封地
長沙
籍貫
吳郡富春
其他名號
孫郎、孫討逆、小霸王、猘兒
出生
175年7月
逝世
200年5月5日(25歲)
諡號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1],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孫策是長沙太守孙坚的长子,吴大帝孙权的長兄。


在群雄割據時期,曾經屈身於袁術之下,孫策不得其志,而向袁術討回父親孫堅餘部,先後掃除江東軍閥諸侯勢力劉繇、嚴白虎、王朗,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一帶,禮賢下士親自拜訪名士招攬大量賢臣周瑜、張昭、張紘、呂範等人才,為日後孫吳政權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根據三國演義敘述孫策武勇,與擅於弓術且貫徹信義的太史慈,單挑一百回合不分勝負,隨後又挾死於麋喝死樊能,因此有「小霸王」的美名,其後因討伐袁術有功,曹操表奏朝廷命其官位予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加封爵位為吳侯。公元229年其弟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其為長沙桓王




目录






  • 1 生平


    • 1.1 早年起居


    • 1.2 繼承父志


    • 1.3 袁术麾下


    • 1.4 廣招賢才


    • 1.5 橫掃江東


    • 1.6 恩斷義絕


    • 1.7 親迎摯友


    • 1.8 討伐偽帝


    • 1.9 冰釋前嫌


    • 1.10 知人善任


    • 1.11 征討盧江


    • 1.12 為父報仇


    • 1.13 平定江东


    • 1.14 兄終弟及




  • 2 特徵


  • 3 評價


  • 4 家庭


    • 4.1 祖父


    • 4.2 父母


    • 4.3 伯叔父


    • 4.4 舅親


    • 4.5 兄弟姐妹


    • 4.6 妻妾


    • 4.7 子女及后代




  • 5 藝術形象


    • 5.1 小说形象


    • 5.2 影视形象


    • 5.3 動漫遊戲作品




  • 6 備註


  • 7 参考文献





生平



早年起居


孙策乃孫堅嫡妻吴氏所出,是长沙太守孙坚的嫡长子。 据《搜神记》记载,吴夫人梦月生策、夢日生權。


中平元年(184年),朱儁奏请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孙坚随朱儁南征北战。孙策和家人留居九江郡寿春县。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时任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太守的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这时候孙策有十几岁了,在淮南一带颇有名气,周瑜從盧江郡舒縣只身前往拜訪身在九江郡壽春縣的孫策,因此而与周瑜結識,周瑜與孫策是同年175年出生,由於孫策只年長周瑜一個月,故二人倍感投緣、一見如故。孫策告訴父親孫堅,周瑜的建議遷居盧江舒縣,孫堅接著要參與討伐董卓,同意讓孙策带母亲弟妹同行,而遷居搬到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周瑜把周家的道南側大宅讓給孫家母親弟妹居住,還專程拜見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對吳夫人行升堂拜母之禮,彼此成為通家之好,吳夫人也將周瑜視為己子,瑜以兄事策,二人情如兄弟,獨相友善,義同斷金,互通無有,共同生活起居[2]



繼承父志


初平二年(191年),父親孫堅接受袁術的請求而攻打襄陽荊州牧劉表,遭遇劉表部下黃祖伏击,中箭身亡,享年三十七歲。孫策袭爵(烏程侯)。当时孙策堂兄孙贲代领孙坚的军队,長沙臨湘人桓階曾被孫堅舉為孝廉,為報孫堅當年提拔之恩,他大膽前往荊州劉表的襄陽城裏替其孫家斡旋討回孫堅遺體屍身。劉表欣賞桓階其義舉,於是答允其要求,把孫堅的遺體送還給孙家。于是孙贲扶送孙坚的灵柩到曲阿,后来带孙坚的旧部投奔了袁术。


初平三年(192年),父亲下葬後,孫策一家遷居江都在那里守丧,孫策在江都遇見徐州名士張紘,名士张纮也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服喪居住在江都,孫策多次拜訪名士張紘,孫策和他研究天下大勢,孙策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漢室衰退,天下纷乱,各路英雄豪杰,都拥兵自重,自圖發展。没有人願意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匡扶漢室。先父曾与袁氏(袁紹、袁術)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見识浅薄,但却有心要建立一番事业。打算先投奔袁术,让其归还旧部。再投靠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凝聚人心,東據吳郡(今江蘇吳縣)、會稽(今浙江紹興),为父报仇雪恥,做服從朝廷的外藩。您覺得如何呢?」張紘推託說:「我見識淺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对您的事,實在難以幫忙。」孫策進一步請教張紘:「您的大名,遠近馳名,名闻遐迩。四方之人,无不向往仰慕。我的這些計畫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請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父仇得報,絕對不會忘記您的教悔之恩。」說到動情之處,孫策漸漸不知不覺落下淚來。張纮見孫策言辭慷慨激烈,神色間流露着忠壯之氣,深受感動,終於對孫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職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荆、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輔漢室,所建立起的功業,絕對不會亞於齊桓公、晉文公,定會流芳千古,豈止作一個外藩諸侯呢?目前世亂多難,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應當南渡,我將與我的好友一起前去支持您。”
孫策聽了張纮的一番話語,心中鼓盪難平:“一言爲定!我與您互不違背諾言,不背叛彼此,我馬上開始展開行動!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現在都托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我的家人,使我無後顧之憂。[3]



袁术麾下


初平四年(193年),孫策趕赴壽春,去見袁術,當時只有呂範和孫河經常伴隨孫策其左右。他流着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袁術聆聽其語言,觀察其擧止,知道孫策非寄人籬下久居人下者。但要馬上將亡父孫堅舊部還給他,自己又不甘心就讓孫策這樣統領他亡父的部隊。於是,袁術推辭便說:「我已經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爲丹陽太守、你的堂兄孫賁爲丹陽都尉。丹陽可是出精兵的郡地,你可前去投奔他們,召募義兵。[4]」孫策的舅舅吳景當時任丹陽郡(治所在宛陵縣,今安徽省宣城市)太守,但未到任,留在吳郡曲阿縣(今江蘇省丹陽市),孫策派呂範前往曲阿與舅舅吳景會合,當時孫策的母親吳夫人身處江都,孫策也派遣呂範迎吳夫人回曲阿,讓母親暫棲於舅父吳景之處。依靠舅父的力量,不久,孫策便召募到兵勇數百人。但是不幸遭到涇縣山賊總帥祖郎的襲擊,差一點丟了性命。后来聽取舅父吳景之諫言與孫河、呂範合兵一處共同發兵攻擊祖郎使其敗走[5]


朝廷官員太傅馬日磾持節安撫關東,在壽春以禮徵召孫策,並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懷義校尉。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人都對孫策相當敬重。就連袁術也常嘆息說:「我袁術如果有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也瞑目沒有遺憾了。[6]」孫策部下有一騎兵,犯罪後為逃避罪責,逃進了袁術的軍營,藏到馬棚裡面。孫策派兵士追捕,直奔袁術營中,將罪犯俘獲,就地處以軍法。事件結束後,孫策前往袁術營帳,向他說明事件經過,隨後道歉請罪。袁術說:「兵士叛變,理當懲處,有什麼可請罪的呢?」從此袁術軍中將士更加敬畏孫策[7]


袁術為人反覆,屢屢言而無信,起初他許諾任用孫策為九江太守,不久,卻改用丹陽人陳紀。后來,袁術攻打徐州,向廬江(治舒縣,即今安徽廬江西南)太守陸康索求三萬斛軍糧,陸康不給,袁術大怒。正巧孫策以前曾去拜訪陸康,陸康只讓主簿接待,自己卻不出來迎接孫策,為此,孫策怨恨陸康有輕視之意便懷恨在心。袁術就派孫策去攻打陸康,并且許諾:「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就是你的了。」孫策奉命出擊,拿下廬江後。袁術居然又出爾反爾,任用他的老部下劉勛當了廬江太守。對袁術,孫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8]。心中盤算著不能再繼續待在袁術麾下,不然則沒有出頭之日。



廣招賢才


興平元年 (194年)漢獻帝劉協派劉繇擔任揚州刺史,揚州過去的治所是壽春,而壽春已被袁術佔領,劉繇渡過長江在曲阿建立根據地,用武力將吳景、孫賁二人逼走,吳景、孫賁二人無奈只好退往歷陽,劉繇派張英守當利口,樊能、于麋守橫江,企圖以長江為分界抗拒袁術。袁術則任用自己的部下惠衢為揚州刺史,以吳景為督軍中郎將,和孫賁一起率兵攻擊張英,但戰況毫無進展相持好幾個月都未能攻克下來。孫堅舊部朱治以袁術政德不修為由,進諫勸孫策設法渡江回父祖世居之地的江東借此独立,假為幫助舅父吳景、擊退劉繇,實為奪取江東、逐鹿天下,最終孫策同意且經過朱治與呂範的進諫與討論後,於是孫策就去晉見袁術,孫策對袁術說:「我家舊日對江東人多有恩義,我願帶兵去幫助舅父征伐橫江,攻陷橫江後,即返故鄉,召募壯士,可以集結到三萬人,用以輔佐將軍,平定天下。」,孫策再次向袁術要求換回父親舊部一千多人馬,同時也換回自由之身,袁術先後知道孫策對自己有所怨恨,但又分析江東的各諸侯勢力及其實力後(揚州刺史劉繇、東吳德王嚴白虎、會稽太守王朗),認為江東尚有割據勢力在,孫策未必能成功,便同意讓孫策領回父親舊部,袁術奏表孫策為殄寇將軍,官職為折衝校尉。孙策最終向袁術取回父親舊部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驍勇宿將,又得族兄至親等孫河、呂範、徐琨,還有家族勢力孫靜、孫賁、孫權的支持下。前往歷陽(舅父吳景的屯兵駐地)意欲與舅父合兵的路途中,路上不斷有人來投奔,孫策軍隊漸漸壯大起來,到歷陽時,已經有五六千多人[9]


孫策征得袁术许可,孫策起兵准备东渡长江時,以書信告知周瑜,周瑜立刻率兵五百人,並支援船筏糧草兵器軍械等物資,響應孫策的行動,周瑜星夜馳援孫策[10]。孫策見到周瑜後,非常高興的說:「我得到你,事可成了。[11]」先後又拜訪聘請名士周瑜、张昭、张紘,又收納海賊出身的將領周泰、蔣欽、陳武、董襲、宋謙、凌操等人也先后前來歸順孫策麾下,助其孫策收復故土平定吳郡、會稽、丹陽等郡地建立起根據地盤。



橫掃江東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東渡長江時,孫權跟隨其左右,為其商議計謀,孫策感到很驚奇,自認為不如他。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二弟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12]」孫策首先率軍打败了位於牛渚营的劉繇,取得仓库中所有粮草和兵器護具。軍力越发强大。由橫江進攻樊能、于糜,又在當利襲擊張英[13][14]。 當時部隊中的船隻很少,孫策準備停下來派人四處去收集船筏。當時,徐琨之母(孫堅之妹、孫策之姑)孫氏亦在孫策軍中參與軍議,她對兒子說:“恐州家多發水軍來逆人,則不利矣,如何可駐邪?宜伐蘆葦以為泭,佐船渡軍。」採取奇襲作戰,徐琨將這番話告訴孫策後,孫策立即實行。以船筏率眾渡江,會引起敵軍的警備,以蘆葦快速渡江,解决了必须尽快渡江以免刘繇有时间凭借水军守备长江而失去战机的问题。眾悉俱濟,遂破張英,擊走笮融、劉繇,佔領丹陽郡,部隊全部渡過長江到達了南岸,馬上發起進攻,擊潰了張英在當利口的守備軍。成功占据了长江边上的两个重要渡口(橫江、當利口)。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而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万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无法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当时,孙策也才二十来岁,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还是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心中想以欺敵詐敗的戰術來迎接勝利。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的軍隊假裝為潰敗之勢,引敌进入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之下,伏兵尽起,斩杀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健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孫策以笮融所屯地勢險固,故捨棄而去,後攻破劉繇別將於海陵,轉攻湖孰、江乘,二城皆破。


孫策來到曲阿並以曲阿為據點,孫策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曲阿之戰,大敗劉繇後,在神亭嶺遇到了從山東前來拜見劉繇並任其斥候的太史慈,並且爆發了神亭嶺之戰,當時,太史慈與1騎面對孫策13騎,孫策十三騎是程普、黃蓋等輩,太史慈與孫策二人單挑一百多回合,二人武藝不分伯仲打得難分難解、不分勝負,孫策搶奪太史慈的背後手戟,太史慈搶走孫策的頭上兜鍪。後來劉繇與太史慈不敵孫策,劉繇而逃入蕪湖,躲藏在山中,並自稱丹陽太守。太史慈則前往涇縣,建立屯府,招納山越之民,多數為山越所依附,欲以在與孫策決戰。當時孫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水以西六縣尚未服從。孙策劳赐将士,发布文告,告知諸縣:「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概不问;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并免除全家赋税徭役;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文告发布后,来归附者由四面八方云集风涌,不长时间,就招得士卒两万多,征集得軍马千餘匹[15]。不久,劉繇又放弃丹徒西逃,孙策于是夺取吴郡。与此同时,朱治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严白虎。孫策的部隊已經有萬餘人之多,增加呂範的部眾兵馬二千兵,馬五十匹[16],孫策認為接下來可以自己拿下吳郡與會稽二郡與平定山越,而孫策對周瑜說「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足夠,你先回去鎮守丹楊。」周瑜遂回師鎮守丹楊[17]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兵先攻吳郡嚴白虎、後攻會稽王朗。當時吳人嚴白虎等各萬餘人,處處屯聚。吳景等欲先擊破嚴白虎等。孫策說:「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於是引兵渡過浙江,佔據會稽,屠冶,攻破了嚴白虎等人。這時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虞翻曾進言道:「孫策善於用兵,不如暫避其鋒。」但王朗不聽從,並且發兵屯於固陵而抗孫策。孫策數次渡水而戰皆不能攻下。這時叔父孫靜獻策採取聲東擊西之計:「王朗拒城而守,難以攻拔。查瀆南離此數十里,宜從彼據其內,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者也。」孫策聽從其計。晚上時,命士兵燃火以作疑兵,並分軍往查瀆道,突襲高遷屯。王朗大驚,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率兵迎戰,孫策擊破周昕等,並斬周昕。王朗於是逃去,虞翻追隨著王朗,行至東冶,被孫策追擊,大破之,破會稽後孫策亦曾派張昭勸王朗為他效命,但王朗堅決不肯,孫策繼而自領會稽太守,並命虞翻為功曹,待以交友之禮。此时孙策已佔領吴郡、会稽、丹陽三郡。


孫權被朱治舉孝廉、嚴象舉為茂才,任陽羨長(今江蘇宜興),代行奉義校尉,孫策開始給東漢朝廷進貢,朝廷派劉琬前往江東授予孫策官爵,劉琬對眾人說:「我看孫家的兄弟,雖然各個都才華橫溢,智慧通達,然而都是榮華福貴且不長久。唯有次男孫權孝廉,身材高大挺拔,相貌奇偉異於常人,骨骼不凡,方頤大口,目有精光,上長下短,有大貴之表,且會是最長壽的,你們等著瞧吧。」(孫策26歲,孫權71歲,孫翊21歲,孫匡20餘歲。)



恩斷義絕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后,袁術本想招攬周瑜,但周瑜認為袁術終究一事無成,託辭請求回居巢出任縣長,意欲等待機會回到江東返回孫策身邊,袁術聽信了周瑜的請求,之後孫策曾給袁術書信,力勸喻其不可為,袁術不聽所勸,孫策與袁術恩斷義絕並不再有來往。孫策紛紛寫信給袁術帳下的舅父廣陵太守吳景、堂兄丹陽都尉孫賁、族兄汝南太守孫香、少友居巢長周瑜,要他們也和袁術決裂。吳景、孫賁、孫香、周瑜、魯肅全部響應孫策的號召並前往江東投靠孫策。另一方面袁術得知孫策幾乎盡得江東一帶的領土了,而派族弟袁胤接收丹楊,取代了周瑜的叔父周尚,但孫策派徐琨趕走了袁胤,但忌憚徐琨鎮守丹楊,徐琨截走袁胤許多部眾,又鎮守天下出精兵的郡地丹楊,兵力急遽增多而遭到孫策猜忌,改讓徐琨以督軍中郎將職位掌兵。讓吳景回江東後,孫策任命其為丹陽太守。而孫賁回到江東後,孫策已經占据江东三郡之地吳郡、會稽、丹楊,袁術因此失去了廣陵和孫策攻佔的江東地區,對華南的影響力急遽下降。袁术已經無法駕馭孫策,孫香則在袁術帳下,意欲回江東投靠孫策,無奈路途遙遠病死於壽春[18][19]



親迎摯友


同年(197年),周瑜見袁術稱帝後,周圍勢力(西北方兗州的曹操與東北方徐州的呂布和劉備)紛紛攻打袁術,勢力而急遽衰退,便取道於居巢東渡長江到了江東,周瑜向東遷徙投奔摯友孫策,剛結識不久的魯肅便一起同行,留家眷在曲阿。孫策親自迎接周瑜,並授予他為建威中郎將,增加二千兵卒為周瑜部曲,賜予軍馬五十匹,又给周瑜鼓吹號角军用乐队,為其建造房舍,當時在孫策帳下受封賞賜的將領無人能超越周瑜。孫策當著眾將面下令道:「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隻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就在同時周瑜引薦了鲁肃,孙策对鲁肃的才能十分惊奇,正准备任用魯肅时恰逢鲁肃的祖母因病去世,鲁肃盡孝道扶送祖母的靈柩回東城安葬治喪。



討伐偽帝



同年(197年)夏,曹操下詔書給孫策,要孫策討伐袁術,派議郎任命他為騎都尉,承襲父爵乌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孙策觉得自己统领兵马,骑都尉的職位有點低,想得到個將军的封号以自重。派人向王浦微露其意。王浦當即以皇帝的名義宣布孫策權代明漢将軍。
並命他與吕布、陈瑀等一起討伐袁術谋划軍機,分析形势。但他率军走到钱塘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原来陈瑀想要乘討伐袁術的時候夺取孙策的地盘。他派人秘密渡江,拿着三十多个印信给各地散寇及诸险县大帅,讓他们做內應,等孙策的部队一開拔,馬上攻取他的郡縣。孫策發現這一陰謀,大怒,派呂範、徐逸統兵直奔海西(今江蘇東海),大破陈瑀,俘获他的将士、妻儿等共四千多人。陈瑀往北投奔袁绍。


袁術派張勳率軍二十萬攻呂布於徐州。軍隊分七路:張勳領中軍,橋蕤、雷薄、韓暹為左翼軍,陳紀、陳蘭、楊奉為右翼軍。每個將領都分別受命攻陷特定城鎮。


呂布由哨騎探知張勳的目標是攻克徐州;其他將領分別受命被攻打的城鎮有小沛、沂都、琅琊、碣石、下邳和浚山。袁術軍每日前進二十里,於路劫掠鄉野。當呂布與謀士商議時,陳宮指責陳珪和陳登招禍。但陳登卻笑陳宮懦弱,並獻擊敗袁術之計。呂布同意了,並命其實施。呂布上表朝廷傳達對付袁術的戰略。


呂布追擊,遭遇袁術親自率軍。馬背上的袁術身披金甲,腕懸兩刀,厲聲責罵呂布並派部將李豐出戰。戰不到三回合,李豐手受傷,棄槍而走。呂布麾兵衝殺並獲勝,敵軍逃散,丟下馬匹衣甲無數。袁術軍沒跑遠就遭遇關羽所部軍隊,傷亡慘重,僅率少數士兵逃走。呂布獲勝後和關羽及背叛袁術來投的韓暹、楊奉回徐州。呂布設宴慶功並保舉楊奉為琅琊牧,韓暹為沂都牧。在陳珪建議下,他們立即各自赴任。


戰敗的袁術遭到曹操、呂布、孫策圍攻。袁術乏糧,劫掠陳留。曹操親率軍隊攻袁術,並寫信給劉備、呂布、孫策,要他們協同進攻。劉備首先響應,與曹操會師時展示韓暹、楊奉的首級,稱他們在徐州任上縱兵掠民。曹操感謝劉備除掉了他們。呂布到後,曹操善言撫慰,許諾回到許昌後就給以徐州牧官印,呂布大喜過望。三軍合兵,曹操領中軍,呂布在左,劉備在右,夏侯惇、于禁為先鋒。


橋蕤率袁術先鋒軍在壽春界口遭遇夏侯惇。夏侯惇出馬,戰不到三回合殺死橋蕤,橋蕤軍撤入城中。孫策軍奔西面而來,即將到達。其餘三軍也各攻一面,曹操攻北面,劉備攻南面,孫策攻西面,呂布攻東面。袁術見身處絕境,命李豐、樂就、梁綱、陳紀率軍十萬守壽春,收拾庫藏率餘部渡淮出逃。


曹操軍每日需要大量糧食,壽春周邊又遭數年饑荒,無以接濟。因此,曹操催促軍隊速戰,壽春守軍卻試圖儘量拖延戰事。圍城一月有餘,毫無進展。曹操糧食將盡,寫信向孫策借得糧米十萬斛。此後曹操的戰略確保聯軍不停攻城以儘早結束圍城。聯軍登城破門,被圍的守軍被俘。李豐、樂就、梁綱、陳紀都被生擒並當眾處決。袁術仲氏政權所造的宮殿皇室和金銀財寶之物皆被焚毀,城池被劫掠一空。袁術未被追殺,三軍也各自班師回領地。


曹操因孫策討伐袁術有功,並上表奏章東漢朝廷冊封爵位孙策為吴侯、官位拜討逆将军,則父親爵位(烏程侯)則讓予四弟孫匡。


孙策返回江東後親自率军擊敗當地的鄒他、錢銅、王晟、嚴白虎等多處殘餘江東勢力。



冰釋前嫌


建安三年(198年),袁術攏絡孫策後方的山賊勢力,並派人送给祖郎印绶,讓他聯合山越圍攻孙策[20]。而太史慈佔據涇縣,建立屯府。所幸程普與一騎奮勇殺入重圍,策馬疾呼,敵軍大敗。孫策感謝程普其救命之苦功,增加程普的兵馬,兵士二千,馬匹五十[21]。孙策率周瑜、孫輔、呂範、程普等再次亲往征讨祖郎[22][23],僅留二弟孫權護衛周泰等數百人鎮守宣城,孫權在宣城遭到數千山賊攻擊,其他部眾都因為山賊突襲而陷入一片慌亂,唯獨周泰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勇於保護孫權,左右部眾見周泰異常冷靜,且勇猛作戰一馬當先,也安定下來與山賊戰鬥。山賊被擊潰後,發現周泰身上有十二處刀傷,傷勢十分嚴重,很久才痊癒。孫策因為周泰奮勇保護孫權之功,讓他出任春谷縣長,後改任宜春縣長。孫權在周泰的保護之下得以倖免。孫策在陵阳县(今安徽青阳县东南)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拜他为贼曹。



知人善任


同年(198年),孫策又率軍攻打位於勇里(今安徽泾县西北)的太史慈,孫策想收降太史慈,周瑜向孫策獻策採取無中生有之計,孫策軍兵分三路西南北三面攻打勇里,只留東面讓太史慈逃跑,事先於城東外埋伏,讓太史慈以為有路逃,在路上埋伏把太史慈綁了起來,孫策先是降服太史慈,接著親自為太史慈鬆綁,此舉令太史慈大為感動,並抓著太史慈的手:「你還記得在神亭嶺一戰嗎?如果你當時捉住我會怎樣?」太史慈曰:「不可知也。」孫策大笑曰: 「今後願與你一同共創大業。」即拜太史慈为門下督,孙策還吳班师的时候授予兵權,並以二人太史慈、祖郎领军为前軍,全军都感到十分荣耀。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得知位於豫章劉繇病逝的消息,孫策前往豫章將劉繇安葬在其故鄉東萊郡牟平(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西北),並且帶回其遺孤劉基善待。太史慈認為劉繇新喪,旗下軍士無人依附且軍心渙散,太史慈提議為孙策前往豫章招降劉繇旗下的部眾,孙策接受太史慈的提議,並派太史慈前去招降劉繇餘下的一萬多兵卒,更替臨行前送别至昌門,太史慈臨行前,握著太史慈的手問:「何時能夠歸來?」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孫策便讓太史慈離開,前去招降收納劉繇麾下的萬餘兵卒並安撫軍心、收散兵卒、凝聚兵心。孫策麾下諸將皆認為:「太史慈此去必不還了。」當時群臣皆認為不可相信才剛投效的太史慈,但孫策獨排眾議,堅持相信太史慈。且孙策認為太史慈字子義必會貫徹信義帶著劉繇散兵歸還軍中,還很有信心的說:「(太史慈)子義他捨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谁呢?」六十日後太史慈果然如期而返,招降了劉繇麾下的一萬多兵卒,孙策表揚太史慈招降劉軍之功而拜其为折衝中郎将,孫策與太史慈推心置腹的信任成為一時佳話。



征討盧江


同年(199年),袁術敗亡,討不到蜜水,只能喝血水,袁術自責羞愧大喊:「袁公路何以至此。」並吐血身亡。袁術病逝於壽春後,袁術的長史楊弘、大將軍張勳意欲率袁術敗兵投奔以前身在袁術帳下的孫策,不料被廬江太守劉勳截擊,全軍被俘虜。而袁術的族弟袁胤、其子袁耀、女壻黃猗及其家族眾人等,也畏於曹操的實力,不敢繼續待在壽春,抬着袁術的棺木,帶領袁術的家小和部曲男女,到皖城投奔劉勳。劉勳的兵力驟然大增,但糧草不繼。劉勳便派堂弟劉偕向豫章太守華歆借糧,華歆也正缺糧,只好派人領着劉偕到海昏(今江西奉新縣西)、上繚(今江西永修縣),向劉繇的舊部告借三萬斛。劉偕去了一個多月,才借得兩千斛,於是報告劉勳,並讓劉勳領兵前來攻襲。


周瑜身在舒城練兵,出備牛渚,後再領春穀長。不久,孫策發兵攻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當時江夏還在黃祖手上並不是孫軍領下),當時劉勳兵力太強,孫策忌憚劉勳兵力太多而成為威脅,孫策想借機剪除他的勢力而展開了皖城之戰,也寫信來勸劉勳攻襲海昏、上繚。信中,孫策屈己下人,說:“上繚地方十分富饒,希望您能興兵討伐,我願出兵做您的外援。”劉勳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勳詢問,劉曄則說:「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今出,禍今至矣。」但劉勳不聽,堅持出兵。劉勳決定攻取上繚。他悄悄率軍經過彭澤,來到海昏地方。後來孫策分海昏、建昌設左右六縣,委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駐守海昏,並督各將還擊以驍勇著稱、曾數次作亂於艾縣、西安縣一帶的劉表從子劉磐、劉表麾下黃忠。太史慈成功鎮服守地,令劉磐絕跡江東,不再為禍作亂。當地守將堅壁清野,留下一座空城,劉勳一無所穫。當時,孫策引兵西征黄祖,正走到石城(今安徽貴池縣西),聽說劉勳已到海昏,立即讓孫賁、孫輔率領人馬駐在彭澤,准備攔擊劉勳,自己則與周瑜率兵兩萬進襲劉勳的大本營皖城,一擧攻克,俘虜包括刘勳妻子,袁术妻子及桥公二女在内的三萬多人。桥公二女「江東二喬」大喬小喬皆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二喬這對姐妹同時嫁給兩位英雄俊傑,大喬嫁給了一個是英姿颯爽,剛毅豪邁且稱霸江東的「孫郎」、小喬則是嫁給了另一個儒雅風流,豐神俊朗且精通音律的「周郎」。二喬二位佳人被孙策周瑜所纳,孫策對周瑜笑著說:「橋公的兩個女兒雖然流離,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夫婿,也可以满意了吧。」孫策與周瑜二人關係從此不僅僅只是摯友、君臣關係更是連襟兄弟。将所得人眾,後再進逼尋陽,全部移往吳地。於是,任命李術爲廬江太守,撥給他三千人馬保守皖城,而留周瑜鎮守巴丘。劉勳聞訊大驚,星夜回軍彭澤,孫賁、孫輔出兵截殺,劉勳大敗,逃往流沂。



為父報仇


同年十二月辛亥(200年1月11日)[24],孫策進軍至沙羨一帶,與殺父仇人黃祖爆發沙羡之戰,劉表派侄子劉虎和南阳人韩唏带领长矛队五千人赶来支援黄祖。孙策帶領二弟孫權、摯友周瑜、至親呂範、老將程普、黃蓋、韓當等将领同时并进,与仇敌黃祖在沙羨一帶展開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韩唏战死,黄祖只身逃走,士卒溺死者达万人,孙策缴获战船六千艘。孙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臣身跨马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飞上风,兵激烟下,弓弩齐发,流矢雨集。可谓惊心动魄”。可见战况之激烈[25]。曹操在收到战报后感叹:“猘儿难与争锋也”。



平定江东


孙策大败黄祖后东进豫章,驻军椒丘(江西新建县北),对虞翻说:“华歆名闻于世,但绝非我的对手。如果不早归附,将来金鼓一震,战局一开,生灵涂炭,在所难免。你先进城去,把我的意思说给他听。”虞翻领命进城,见到豫章太守华歆,陈明利害,华歆举城投降。经此一役,孙策又收获豫章、庐江二郡,并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设立了庐陵郡。连同四年前所获的吳郡、會稽、丹陽一共有六郡。吳郡太守因為有“本籍迴避制”,身為吳郡人的孫家不能擔任太守,孫策轉而自领会稽太守,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陽太守,以堂兄(孫羌長子)孙贲为豫章太守,孫贲之弟(孫羌次子)孫辅为庐陵太守,老將朱治为吴郡太守,李術為庐江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孫策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六郡,除了英勇善戰、且善於用人大有关系。当时曹操與袁紹相拒於官渡,力不能及,采用怀柔政策征召孙策的两个弟弟孙权和孙翊,又把侄女嫁给孙策的四弟孙匡。又為三子曹彰娶堂兄孫賁之女,皆禮辟二弟孫權、三弟孫翊。


孫策轉戰千里,盡有江東六郡,聞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孫策寫信向曹操求官職大司馬,曹操不允許,孫策怨恨,孫策想暗中計畫偷襲許都,為了迎奉天子漢獻帝,秘密在江東部署諸將,準備跨江北上。然而尚未發兵,就在200年4月孫策出外狩獵時,遭到許貢的三門客所襲擊,回府之後因重傷而不久過世,享年二十六歲。



兄終弟及


孫策臨終前,先召見長史張昭對著張昭等说:「中原正乱,凭借吴越之众,长江之固,也足以隔岸旁观了。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切勿回到北方去。[26]」《张昭传》则记载,孙策把孙权托付张昭说:「要是仲谋不能担当大事,你就自己选择吧。哪怕不能克敌,回到江西去,也没什么好顾虑的。[27]」孙策召二弟孙权来病榻前,配以印绶及兵符。说:「举江东之众,沙场驰骋,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不如我。举贤任能,运筹于帷幄,各尽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你。[28]」孙策当夜去世,张昭扶起孙权巡视军队,并把孙权继立的消息上表汉室,并传达下属[29]


二弟孫權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其子孫紹同时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赤乌年间孙权重新整修了孙策墓,并埋下了新的陪葬品[30],又在建邺朱爵桥南设立孙策庙[31],派太子孙和亲祭[32]



特徵


  • 孫策容貌美丽,喜欢开玩笑,性格阔达乐于听从意见,因此广受手下士民爱戴。

  • 孙策在平定吴和会稽二郡后殺了地方上頗具人望的英雄豪傑[33],有士族为避祸出走交州[34]。当时有高岱等人认为孙策见不得别人盖过自己锋芒[35]

  • 孙策经常轻装出游打猎,认为对谋划计略很有好处,張紘及虞翻以吏卒辛苦、无法暇及为由劝谏[36][37]。郭嘉则认为他早晚因轻率而死[38]


評價




  • 曹操聽聞孫策平定江東時,常呼嘆:「猘兒難與爭鋒也!」(《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裴松之注引)


  • 孫秀:「昔討逆(孫策)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出陵,於此為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張紘:「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策才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


  • 刘晔:「孙策多谋而善用兵。」


  • 郭嘉:「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雋才大志。謀而有成,所規不細,終為天下大賊,非徒狗盜而已。」


  • 袁術:「使術有子如孫郎,死何復恨。」


  • 許貢:「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 「若放於外必作世患。」


  • 虞翻:「討逆將軍智略超世,用兵如神。」


  • 陳壽《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稱孫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又評價:「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然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


  • 陸機《辨亡論》:「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發,招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飭法修師而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昭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而江東蓋多士矣。將北伐諸華,誅鉏干紀,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于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羣凶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隕。」

  • 《吴录》:“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


  • 庾亮《哀江南賦》:「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惟八千。」


  • 傅玄《傅子》:「孫策為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讎,轉斗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


  • 华谭:“吴武烈父子皆以英杰之才,继承大业。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


  • 程琅:“帝王亦一夫之敌耳,孙策之祸可不虑乎!”(《晋书·载记第四》)


  • 孙盛:“孙氏兄弟皆明略绝群。创基立事,策之由也,自临终之日,顾命委权。夫意气之间,犹有刎颈,况天伦之笃爱,豪达之英鉴,岂吝名号於既往,违本情之至实哉?抑将远思虚盈之数,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是故鲁隐矜义,终致羽父之祸;宋宣怀仁,卒有殇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达经纶之图;求誉当年,而不思贻厥之谋。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於将来?壮哉!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将相在列,皆其旧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则鲁桓、田巿之难作,崇之则与夷、子冯之祸兴。是以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绝异端之论,不逞杜觊觎之心;於情虽违,於事虽俭,至於括囊远图,永保维城,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陈氏之评,其未达乎!”(《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一》)


  • 陳逵:「孫伯符志業不遂!」


  • 殷仲文:「看此山川形勢,當復出一孫伯符!」 (《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 庾信:“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哀江南赋并序》)

  • 《晉書》載楊亮評價姚襄:「神明器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


  • 何去非:“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


  • 晁补之:“吴人轻而无谋,自古记之矣。孙坚、孙策皆无王霸器。坚轻骑从敌,策暂出遇仇,俱以轻败。虽赖周瑜、鲁肃辈辅权嗣立,亦权稍持重,故卒建吴国也。”


  • 范仲熊:“刘景升、孙策虽天资英勇,然器轻无君人之体,所以无成。”


  • 萧常:“策以孤童子,奋一旅之众,不奄旬而据有江东,其智勇谟断,绝人远矣。不幸早世,惜哉!”


  • 谢采伯:“孙策、周瑜拔皖城,纳二乔,皆国色,是以师婚也。英锐豪俊之气,固足办事。毕竟有所溺,则智昏,智昏则防虑疏。策为许贡客箭伤颊,创甚,年二十六卒。瑜为流矢中右协,年三十六卒。”


  • 王应麟:“孙坚与策,皆以轻敌陨其身。权出合肥之围,亦幸而免。”


  • 刘克庄:“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鱼服俄离网,龙泉忽缺鋩。却将江左业,分付紫髯郎。 ”


  • 郝经《续后汉书》:“讨逆以孤童子,岳岳杰立,高视阔步,仗马棰以下江东,收揽豪俊,辟地建侯,有吴之基兆定矣。”

  • 明代才子高啟的《過二喬宅》節錄:「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


  • 罗贯中:“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 李贽:“三国英雄,一味以收拾英雄为本,如孙策之于太史慈之类是也。如此举动,如何不兴王定伯?”(《汇评三国志演演义》)


  • 毛宗岗:“有父创业以遗其子者矣,未有兄创业以遗其弟者也。策无年而权有年,策无嗣而权有嗣;策也竭蹶而取之,权也安坐而享之。所以然者,何也?良由策之为策,冲锋陷阵,克敌之勇有余;雅俗坐镇,君人之度未足耳。孙策死而以帝业让之孙权,亦犹刘縯死而以帝业让之刘秀。”


  • 趙翼《二十史札記》:「人才莫盛於三國,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 王懋竑:“孙策创业江东,自借攻战之力,而於张昭,张纮,虞翻俱代以师友之礼,委而用之,所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不专以武力也。 ”


  • 何焯:「伯符以勇銳摧破劉繇王朗,然能系屬士民,修其政理,遂創霸業。」


  • 易顺鼎:“父兵诛卓起长沙,直取江东作帝家。小弟坐分三足鼎,大乔方称并头花。只留公瑾烧铜雀,不听虞翻谏白蛇。玉貌英雄千古少,笑他操备是蒹葭。”


  • 徐昂发:“汉室曹瞒是獍枭,猘儿年少欲横挑。刀围玉帐觞公瑾,花簇珠屏舞大乔。水上神书才息焰,床头明镜旋生妖。蟠龙门外牛羊墓,荞麦粘天似雪飘。”


  • 张佩纶:“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 盧弼:「孫策十七歲喪父,二十六卒,十餘年間建立大業,少年英萬,勇銳無前,真一時豪傑之士!」“文台初起,乡里少年皆愿相从。伯符年未弱冠,已交结知名,转斗江东,士民乐为致死,太史子义一见解缚。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


  • 蔡东藩:“孙伯符以童稚之年,即能结交名士,奋志功名;其锐气之特达,原不在乃父下。及乞师进取,攻略江东,袁术非不加忌,卒之纵虎出柙,俾得横行。或谓术不先害策,酿成尾大不掉之弊,吾意以为策非负术,实术之不能用策,有以致之也。”“暴虎冯河死亦宜,圣人垂戒不吾欺;猘儿逐鹿犹遭厄,才信躬行贵自持。”



家庭



祖父



  • 孫鍾,孫堅父,孫權稱帝後追諡其祖父為孝懿王。


父母




  • 孫堅,親父,東漢破虜將軍,在與黃祖作戰時被亂石砸中而身亡,孫權稱帝後追諡其親父為武烈皇帝。


  • 吳夫人,親母,孫堅元配妻子,孫權稱帝後追諡其親母為武烈皇后。



伯叔父




  • 孫羌,孫堅兄,伯父,早卒。育有兩子孫賁與孫輔,為孫策堂兄。


  • 孫靜,孫堅异母弟,叔父,平定江東後向孫策調回故鄉做縣長,病死於家中。



舅親




  • 徐真,孫策姑丈,父親孫堅之妹夫。


  • 吳景,孫策舅父,母親吳夫人之弟。



兄弟姐妹


親族兄弟




  • 孫賁,孫羌長子。


  • 孫輔,孫羌次子。


  • 孫暠,孫靜長子。


  • 孙瑜,孫靜次子。


  • 孫皎,孫靜三子。


  • 孫奐,孫靜四子。


  • 孫河,孫堅族子。


  • 孫香,孫堅族子。


  • 孫韶,孫河侄子。


  • 孫桓,孫河三子。


表兄弟




  • 徐琨,孫堅外甥,孫策表兄,孫堅死後,隨孫策征戰江東,奠定江東。以督軍中郎將職位領兵


  • 吳奮,吳景長子,封新亭侯。


  • 吳祺,吳景次子,封都亭侯。


弟弟




  • 孫權,二弟,221年拜吳王,229年稱帝為吳大帝。


  • 孫翊,三弟,個性驍勇果烈有其兄策遺風,偏將軍領丹楊太守。


  • 孫匡,四弟,举茂才,娶曹操弟之女(《三国演义》作曹仁女)。


  • 孫朗,庶弟,因烧毁军粮遭到幽禁,被逐出孫氏宗室。


妹妹



  • 孙氏,嫁吳人弘咨。

  • 孙氏,潘濬子潘祕妻陈氏之母


  • 孫夫人,小妹,《三國演義》中名為孫仁,戲曲稱為孫尚香。後嫁於梟雄劉備稱為梟姬。



妻妾


  • 妾:大橋,小橋之姊


子女及后代





  • 孫紹,孫策子,先封吳侯,後改封為上虞侯。




  • 長女,顧邵的妻,后改嫁陆逊(陆逊为陆康的从孙)。

  • 幼女,朱紀的妻。


孫輩



  • 孫奉,孫策孫,孫紹子,封為上虞侯。民間有傳聞孫皓死後孫奉或孫奮其中一個會當上皇帝,孫皓得知後誅殺兩人。

后人


  • 《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大德诜法师塔铭》記載,唐朝僧人大德诜法师为孙策十三世孙。


藝術形象



小说形象


《三國演義》中描述孫策與東萊太史慈單挑數百回合不分勝負、挾死于糜、喝死樊能,其勇武身影彷彿猶如西楚霸王霸王項羽,故有「小霸王」的美譽。



影视形象



  • 香港邵氏電影 《神通術與小霸王》(1983年):由趙國飾演孫策。

  • 香港亞視電視劇 《諸葛亮》(1985年):由煒烈飾演孫策。


  • 张彻执导電影《神通》(1993年):由董志华飾演孫策。

  • 中國中央電視台電視劇《三國演義》(1994年):由濮存昕飾演孫策。

  • 台灣華視電視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1996年):由衛子雲飾演孫策。

  • 台灣民視 / 八大電視劇《終極三國》(2009年):由汪東城飾演孫策。

  • 中國電視劇《三国》(2010年):由沙溢飾演孫策。

  • 中國優酷電視劇《終極三國》(2017年):由趙志偉飾演孫策。



動漫遊戲作品




  • 真三國無雙系列 / 無雙OROCHI系列(光榮公司開發,河內孝博配音)


  • 蒼天航路(王欣太)


  • 火鳳燎原(陳某)


  • 三國志(橫山光輝)



備註





  1. ^ 《三國志·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裴松之注引虞喜《志林》:「喜推考桓王之薨,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即200年5月5日。


  2. ^ 《江表傳》曰:「堅為朱儁所表,為佐軍,留家著壽春。策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聞 。 有周瑜者,與策同年,亦英達夙成,聞策聲聞,自舒來造焉。便推結分好,義同斷金,瑜勸策徙居舒,策從之」


  3. ^ 《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註引《吳歷》:『初策在江都時,张紘有母喪。策數詣紘,咨以世務,曰:『方今漢祚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杰各擁眾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為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报讎雪恥,為朝廷外籓。君以為何如?』紘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絰之中,無以奉贊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遠近懷歸。今日事計,決之於君,何得不紆慮啟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讎得報,此乃君之勳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橫流,顏色不變。紘見策忠壯内發,辭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遲,齊、晋並興;王室已寧,諸侯貢職。今君紹先侯之軌,有驍武之名,若投丹楊,收兵吳會,則荊、揚可一,讎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輔漢室,功業侔於桓、文,豈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复回顧之憂。』


  4. ^ 江表傳曰: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策感惟先人舊恩,欲自憑結,願明君垂察其誠。術甚貴異之,然未肯還其父兵。術謂策曰:「孤始用貴舅為丹楊太守,賢從伯陽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還依召募。”


  5. ^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第五》:「孫策與孫河、呂範依景,合眾共討涇縣山賊祖郎。郎敗走」


  6. ^ 《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註引《吳歷》:「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辟策,表拜懷義校尉,術大將喬蕤、張勳皆傾心敬焉。術常歎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


  7. ^ 《三國志·孫策傳》裴松之註引《吳歷》:「策騎士有罪,逃入術營,隱於內廄。策指使人就斬之,訖,詣術謝。術曰:「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也?」由是軍中益畏憚之。」


  8. ^ 《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後術欲攻徐州,從廬江太守陸康求米三萬斛。康不與,術大怒。策昔曾詣康,康不見,使主簿接之。策常銜恨。術遣策攻康,謂曰:「前錯用陳紀,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術復用其故吏劉勳為太守,策益失望。”


  9. ^ 〖《江表傳》曰:策說術云:“家有舊恩在東,原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使君匡濟漢室。”術知其恨,而以劉繇據曲阿,王朗在會稽,謂策未必能定,故許之。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賔客願從者數百人。比至歷陽,衆五六千。〗


  10. ^ 《太平御覽·人事部·喜》注引張勃《吳錄》:長沙桓王(孫策)在歷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


  11. ^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策大喜曰:「吾得卿,諧也。」


  12. ^ 《江表傳》曰: 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每請會賓客,常顧權曰:「此諸君,汝之將也 。」


  13. ^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遂从攻横江、当利拔之。


  14. ^ 《三國志·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後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張英、于麋,下小丹楊、湖熟,領湖熟相。


  15.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江表傳曰:策時年少,雖有位號,而士民皆呼為孫郎。百姓聞孫郎至,皆失魂魄;長吏委城郭,竄伏山草。及至,軍士奉令,不敢虜略,雞犬菜菇,一無所犯,民乃大悅,競以牛酒詣軍。劉繇既走,策入曲阿勞賜將士,遣將陳寶詣阜陵迎母及弟。發恩布令,告諸縣:“其劉繇、笮融等故鄉部曲來降首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复除門戶;不樂者,勿強也。”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馀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


  16. ^ 《三國志·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後從策攻破廬江,還俱東渡,到橫江、當利,破張英、于麋,下小丹楊、湖熟,領湖熟相。策定秣陵、曲阿,收笮融、劉繇餘衆,增範兵二千,騎五十匹。


  17. ^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因謂瑜曰:「吾以此衆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楊。」瑜還。


  18. ^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孫賁傳》附《江表傳》:「袁術以吳景守廣陵,策族兄香亦為術所用,作汝南太守,而令賁為將軍,領兵在壽春。」策與景等書曰:「今征江東,未知二三君意云何耳?」景即棄守歸,賁困而後免,香以道遠獨不得還。


  19. ^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孫賁傳》附《吳書》:「孫香字文陽。父孺,字仲孺,堅再從弟也,仕郡主簿功曹。香從堅征伐有功,拜郎中。後為袁術驅馳,加征南將軍,死於壽春。」


  20. ^ 《江表傳》:「策旣平定江東,逐袁胤。袁術深怨策,乃陰遣間使齎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衆,圖共攻策。」


  21. ^ 《三國志‧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策到橫江、當利,破張英、于麋等,轉下秣陵、湖熟、句容、曲阿,普皆有功。增兵二千,骑五十匹。


  22. ^ 《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又從策討陵陽,生得祖郎等


  23. ^ 《三國志·吳書·呂範傳》又從攻祖郎於陵陽,太史慈於勇里


  24. ^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


  25. ^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註引载《吳歷》:“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馀,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26. ^ 《三國志·吳書·孫堅孫策傳》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衆,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


  27. ^ 《三國志·張昭傳》註引《典略》:「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28. ^ 《三國志·吳書·孫堅孫策傳》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29. ^ 《三國志·孫翊傳》註引《典略》:「翊名儼,性似策。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


  30. ^ 《桓王墓》:城南盗发桓王墓,遗物书年见赤乌。群酗扬兵俱叛汉,弟兄汗马竟开吴。但思密隧藏弓剑,宁谓阴房出兔狐。英气如生风满树,莙蒿凄怆不能无。


  31. ^ 《宋书》卷16:于建邺立兄长沙桓王策庙于朱爵桥南。


  32. ^ 《资治通鉴》: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


  33. ^ 《会稽典录》:「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34. ^ 《三国志‧许靖传》载:「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


  35. ^ 《吴录》(或)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


  36. ^ 《三國志‧孫策傳》策身臨行陳,紘諫曰:“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繫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37. ^ 《虞翻传》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於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於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


  38. ^ 《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参考文献


  •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





aonGc8tCoYB,aAjMgXM Ji10Z5,D wEeW cf4RUAQKff35
0nBfN xw4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