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首都

Multi tool use
在朝鲜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朝鲜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朝鲜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以下列表中采用广义的朝鲜历史,含纳朝鲜半岛上曾经建立的所有民族国家及政权,以及历史上在半岛以外由中国东北地区濊貊-扶余民族支系及其后裔创建的国家及政权。
历代首都
朝鲜历代首都 | |||
---|---|---|---|
民族/部落/朝代/国号 | 首都 | 年代 |
|
朝鮮[註 1] |
檀君朝鮮[註 2] |
(不详)[註 3] |
约前16世纪-约前12世纪 相传檀君(约前2333年)-箕子[參 1] |
箕子朝鮮[註 4] |
(不详) | 箕子(约前12世纪)-前194年 |
|
卫满朝鮮[註 5] |
王俭城[註 6](一说今平壤直辖市) |
前195年-前108年 |
|
濊貊 | 濊 | (不详) | 约前17世纪-约前4世纪 |
貊 | (不详) | 约前17世纪-约前4世纪 |
|
沃沮 | 南沃沮[註 7] |
(不详) | 约前2世纪-约5世纪 |
北沃沮[註 8] |
(不详) | 约前2世纪-约5世纪 |
|
扶餘国 | 北扶餘[註 9] |
(不详) | 前239年-前58年 |
卒本扶餘[註 10] |
(不详) | 前86年-前34年 |
|
東扶餘[註 11] |
(不详) | 前86年-22年 |
|
后扶餘[註 12] |
(不详) | 22年-494年 |
|
東濊 | (不详) | 约前2世纪-约5世纪 |
|
辰国 | 月支国(忠清南道天安市西北区稷山邑)[參 2] |
约前3世纪-约前1世纪 |
|
国邑(今全羅北道益山市锦江河畔)[參 2] |
约前1世纪-约1世纪 |
||
馬韓(三韩) |
(54个部落邦国,都城各异) | 约前1世纪-约4世纪 |
|
弁韓(三韩) |
(12个部落邦国,都城各异) | 约前1世纪-约4世纪 |
|
辰韓(三韩) |
(12个部落邦国,都城各异) | 约前1世纪-约4世纪 |
|
高句丽[註 13] |
卒本扶餘 | 卒本川(今中国辽宁省桓仁县) |
前37年-前34年 |
紇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 |
前34年-3年 |
||
國內城(今中国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古城) |
3年-427年[註 14] |
||
尉那岩城/丸都城(今中国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西北5公里丸都山上) |
197年-427年[註 15] |
||
平壤城(今平壤直辖市东北六七公里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 |
427年-586年 |
||
长安城(今平壤直辖市市区) |
586年-668年 |
||
伽倻[註 16] |
(6个部落邦国,都城各异) | 42年-562年 |
|
新罗[註 17] |
庆州 | 前57年-935年 |
|
百济 | 弥邹忽 | 弥邹忽(一说今仁川廣域市) |
前18年 |
十济 | 慰禮城[註 18](汉江下游盆地汉江之北,一说今京畿道河南市) |
前18年-前1年 |
|
慰禮城[註 19](汉江下游盆地汉江之南,一说今京畿道广州市) |
前1年-? |
||
百济 | 慰禮城[註 19](汉江下游盆地汉江之南,一说今京畿道广州市) |
?-475年 |
|
熊津[註 20](今忠清南道公州市) |
476年-538年 |
||
南扶餘 | 扶餘[註 21](今忠清南道扶餘郡) |
538年-660年 |
|
渤海国[註 22] |
震国[註 23] |
旧国[註 24](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 |
698年-742年 |
中京[註 25](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 |
742年-755年 |
||
上京[註 26](今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 |
755年-785年 |
||
东京[註 27](今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 |
785年-794年 |
||
上京[註 28](今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 |
794年-926年 |
||
後百濟[註 29] |
武珍州(今光州廣域市) |
892年-900年 |
|
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市) |
900年-936年 |
||
後高句麗[註 30] |
高句丽[註 31] |
松岳[註 32](今开城特级市) |
901年-904年 |
摩震 | 宋岳[註 32](今开城特级市) |
904年-905年 |
|
铁原(今江原道铁原郡) |
905年-911年 |
||
泰封 | 铁原(今江原道铁原郡) |
911年-918年 |
|
耽罗国[註 33] |
“星主厅”(今濟州特別自治道) | 相传前58年-938年 |
|
高丽国[註 34] |
铁原(今江原道铁原郡) |
918年-920年 |
|
开京[註 35](今开城特级市) |
920年-1232年 |
||
江華島(今仁川廣域市江华郡) |
1232年-1270年 |
||
开京(今开城特级市) |
1270年-1392年 |
||
朝鮮國朝鮮王朝[註 36] |
松京(今开城特级市) |
1392年-1394年 |
|
汉城[註 37](今首尔特别市) |
1395年-1398年 |
||
开京(今开城特级市) |
1398年-1400年 |
||
汉城(今首尔特别市) |
1400年-1897年10月13日[註 38] |
||
大韓帝國 | 汉城(今首尔特别市) |
1897年10月13日-1919年8月29日 |
|
大日本帝国朝鮮 (朝鮮日佔時期) |
京城(今首尔特别市) |
1919年8月29日-1945年8月15日 |
|
苏联军事政府 (盟軍託管時期) |
平壤 | 1945年8月-1948年9月9日[註 39] |
|
北朝鮮人民委員會[註 40] (盟軍託管時期) |
平壤 | 1946年2月-1948年9月9日 |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漢城[註 41] |
1945年9月4日-1945年9月7日 |
|
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 (盟軍託管時期) |
漢城[註 41] |
1945年9月8日-1948年8月15日[註 42] |
|
大韩民国 | 上海(今中国上海市黄浦区)[註 43][註 44] |
1919年4月-1932年5月 (临时政府) |
|
杭州(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註 43][註 44] |
1932年5月-1932年10月[註 45] (临时政府) |
||
镇江(今中国江苏省镇江市)[註 43][註 44] |
1932年10月-1932年11月 (临时政府) |
||
南京(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註 43][註 44] |
1932年11月-1937年11月 (临时政府) |
||
长沙(今中国湖南省长沙市)[註 43][註 44] |
1937年12月-1938年7月 (临时政府) |
||
广州(今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註 43][註 44] |
1938年7月-1938年11月 (临时政府) |
||
柳州(今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註 43][註 44] |
1938年11月-1939年5月 (临时政府) |
||
綦江(今中国重庆市綦江区)[註 43][註 44] |
1939年5月-1940年9月 (临时政府) |
||
重庆(今中国重庆市渝中区)[註 46][註 44] |
1940年9月-1945年11月 (临时政府) |
||
漢城[註 41] |
1948年8月15日-1950年6月27日 |
||
水原 | 1950年6月27日-1950年6月28日 (朝鲜战争) |
||
釜山 | 1950年6月28日-1950年9月29日 (朝鲜战争) |
||
漢城[註 41] |
1950年9月29日-1951年1月3日 (朝鲜战争) |
||
釜山 | 1951年1月3日-1953年7月27日 (朝鲜战争) |
||
首爾[註 41] |
1953年7月27日-今日 |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平壤 | 1948年9月9日-1950年10月19日 |
|
江界 | 1950年10月19日-1950年12月5日 (朝鲜战争) |
||
平壤[註 47] |
1950年12月5日-今日 |
![]() 朝鲜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栉文土器时代 | |||||||||||
青铜器時代 无文土器时代 | |||||||||||
神话时代 桓国 倍达国 | |||||||||||
古朝鮮 |
辰国 |
檀君朝鮮 箕子朝鮮 卫满朝鮮 |
|||||||||
前三國 時代 |
三韩 |
漢 四 郡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羅 |
|||||
辰 韓 |
弁 韓 |
馬 韓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
百济 |
高 句 丽 |
||||||||
新罗 | |||||||||||
唐鸡 林 |
熊 津 |
安 东 |
|||||||||
统一新罗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罗 |
後 百 濟 |
泰 封 |
东丹国 后渤海 定安国 兀惹国 兴辽国 大渤海 |
|||||||
高麗王朝 | |||||||||||
大為國 武臣政權(崔氏政权) | |||||||||||
元征东行省 |
双城 |
东宁 |
|||||||||
| |||||||||||
朝鲜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日佔時期 朝鲜总督府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鲜美國陸軍 司令部軍政廳 |
蘇聯民政廳 北朝鲜 人民委员会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 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君主 · 首都 · | |||||||||||
![]() | |||||||||||
注释
^ 史称“古朝鮮”。另作良夷、乐浪夷。
^ 史称“檀君朝鮮”。
^ 相传都城为“朝鲜”(今平壤直辖市;一说当时有多个“平壤”,今日之平壤是南平壤,而在中国东北地区还有一个北平壤“阿斯达”。[參 1]
^ 史称“箕子朝鲜”。
^ 史称“卫满朝鲜”。
^ 另作“王险城”。
^ 另作“东沃沮”。
^ 史称“北沃沮”。
^ 史称“北扶餘”。
^ 史称“卒本扶餘”。
^ 史称“東扶餘”。
^ 史称“后扶餘”。
^ 另作“高句骊”,史称“高氏高丽”。
^ 197年國內城被毁,高句丽山上王暂住尉那岩城。209年正式迁都丸都城。后又复都國內城。此后首都因战乱而多次在國內城和丸都城间徘徊。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城后,将國內城定为别都,与平壤城和丸都城统称“高句丽三京”。
^ 3年迁都國內城,同时筑建尉那岩城充当國內城的卫城。197年國內城被毁,高句丽山上王迁至尉那岩城。并将其扩建,更名为丸都城。高句丽山上王于209年正式迁都至此。此后又复都國內城。丸都城变成了战争时期的临时首都。其先后于246年和367年被毁。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城后,将丸都城定为别都,与平壤城和國內城统称“高句丽三京”。
^ 另作加耶、伽耶。史称六伽倻。
^ 早期国号的汉字表述方式不等,前后使用过“斯卢”、“斯罗”、“徐那”、“徐耶”、“徐罗”和“徐伐”。503年,新罗智證王正式定名国号“新罗”。668年至901年朝鲜半岛统一期间,史称“统一新罗”。
^ 史称“河北慰礼城”。
^ 19.019.1 史称“河南慰礼城”。
^ 百济语名称为“古莫那羅”。
^ 另作“泗沘”。
^ 另作“北诏国”。
^ 另作“振国”。对唐称作靺鞨国。705年归附于唐。713年唐册封为渤海国。唐国史书亦用“忽汗州”称之。
^ 另作“忽汗城”、“忽汗州”。
^ 即中京显德府。
^ 即上京龙泉府。
^ 即东京龙原府。
^ 即上京龙泉府。
^ 甄萱以光州作为根据地发动起义,900年攻入全州后,自称後百濟王。
^ 史称“後高句麗”。
^ 史称“後高句麗”。
^ 32.032.1 另作“宋岳”。
^ 另作“涉罗”、“聃牟罗”、“儋罗”、“耽浮罗”、“托罗”、“屯罗”、“岛国”。
^ 史称“王氏高丽”。
^ 另作“开州”。
^ 后期称作“大朝鲜国”,史称“李氏朝鲜”。
^ 原名“汉阳”,1395年改名“汉城”。
^ 1796年,朝鮮正祖曾一度想迁都水原,但最终未成。
^ 即盟軍託管時期三八线以北的政府。1945年8月15日接管,1945年8月苏联红军宣布苏联军事政府成立。
^ 另作“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
^ 41.041.141.241.341.4 原汉名为“汉城”,2005年1月19日取消该城市的朝鮮汉字名,汉语音译为“首爾”。另外请参阅韩国迁都计划与世宗特別自治市。
^ 即盟軍託管時期三八线以南的政府。1945年8月15日接管,1945年9月6日组成代表会,1945年9月8日美国陆军宣布美国在韩陆军政府成立。
^ 43.043.143.243.343.443.543.643.7 此为流亡政府所在地。
^ 44.044.144.244.344.444.544.644.744.8 法定首都为日本占领的汉城,今日的首爾。
^ 一说至1932年11月。
^ 此为流亡政府所在地;1942年1月正式确定为临时首都。
^ 1972年之前法定首都为汉城
参考文献
^ 1.01.1 《三國遺事》
^ 2.02.1 《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延吉,1997年,ISBN 3002943326
6U6e5GRIwSVgJPwtK019Qnyc6U QXBoB,Dtb63SEnWeNkO4catCizA h m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