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
目录
1 分类
2 危害
3 出血的分類
3.1 動脈出血
3.2 靜脈出血
3.3 微血管出血
4 參考資料
分类
根据出血原因可分为两种:心脏或血管壁破裂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壁通透性增高的出血称为漏出性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又可分为两种:內出血是血液從血管流到血管外的體內;外出血是血液從血管通過身體表面的傷口流到體外,亦包括通過身體本來已有的開口諸如口、鼻、耳、尿道、陰道、或肛門流出血液。
危害
急性大出血的出血量达全身血量的三分之一,血压急剧下降,可以导致出血性休克;慢性少量出血,如钩虫病、痔疮出血,可以引起贫血;出血也能够引起局部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如大脑内囊出血可以引起对侧肢体偏瘫,视网膜出血引起失明。
一般來說,一個健康的人可以承受失去全身血液的10至15%而不產生嚴重問題,例如每次捐血一般會取去捐血者血容量的8至10%。[1]
如果出血引致血容量減少對身體是危險的,嚴重時可以致死。這時候身體內的一些機制會試圖維持體內平衡。
若干疾病或身體狀況,諸如血友病及血小板減少症,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或使本來屬於輕微的出血變得危險。抗凝血藥諸如華法林(Warfarin)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
出血的分類
動脈出血
出血速度快,且很難控制,如果不及時處理容易失血過多而死亡,常見於猛獸咬傷、嚴重切割傷。
靜脈出血
出血速度比動脈出血慢,且容易控制,常見於切割傷。
微血管出血
出血速度慢,會慢慢形成血塊,常見於擦傷。
參考資料
^ Blood Donation Information. UK National Blood Service. [2009-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