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及2008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香港特區政府在零五年修改2007年行政長官産生辨法,同時修改二零零八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可是泛民主派認為官方方案保守,時間表欠奉,最終兩個產生辦法維持現狀。






目录






  • 1 2004年


  • 2 2005年


  • 3 2006年


  • 4 香港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內建議方案


    • 4.1 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建議


    • 4.2 2008年香港立法會產生辦法


    • 4.3 分階段取消區議會委任制


    • 4.4 是否在2007、2008年的後一輪選舉中實現普選或雙普選


    • 4.5 影響


    • 4.6 爭議


      • 4.6.1 對政制發展五號報告書的評價




    • 4.7 各方表述


      • 4.7.1 政府聲音


      • 4.7.2 支持者


      • 4.7.3 反對者


      • 4.7.4 其他意見




    • 4.8 表决结果




  • 5 本地立法


  • 6 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修訂


  • 7 區議會選舉辦法修訂


  • 8 立法會選舉辦法修訂


  • 9 後續


  • 10 参考文献


  • 11 外部連結


  • 12 參見





2004年


1月7日时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宣佈成立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在維護一國兩制及恪守《基本法》的前提下,積極推動香港政制的發展。小組主要的工作,主要是深入研究有關政制發展的原則和程序,並徵詢各界的意見。


1月10日,美國、英國再次表態支持,跟隨香港人的意願,通過普選達至民主。香港數萬人元旦遊行支持普選。[1]


3月,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了《第一號報告》。


民主李柱銘曾前往美國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就香港民主問題作證。他回港的時候,被一些激進親共人士在機場向他示威,指責他是漢奸、走狗。


4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當中的4個問題[2],包括:



  1. “2007年以後”是否含2007年;

  2. “如需”修改是否必須修改;

  3. 由誰確定需要修改及由誰提出修改法案;

  4. 如不修改是否繼續適用現行規定。


4月15日,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了《第二號報告》。報告交代在過去兩個多月收集公眾意見後,就《基本法》中關乎香港政制發展的原則問題的看法。[3]


4月26日,人大常委會否定07、08雙普選。[3]


5月11日,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就《基本法》中有關政制發展的法律程序問題,公布了《第三號報告》。當中羅列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的現行規定,並且說明可考慮予以修改的地方。[4]


6月23日,45條關注組建議政改必須以擴大選民基礎為原則。


7月25日,政協委員劉迺強認為當中央已經否決零七/零八年的雙普選後,仍然繼續要求普選等於與中央對抗。


12月15日,曾蔭權曾表示希望優先處理兩個選舉產生辦法的修改問題,但不能就普選時間表作出任何決定。他認為社會人士對此意見分歧,問題複雜,為了瞭解市民對有關問題的意見,不排除做全港民意調查。[5][失效連結]民主黨主席李永達形容政制專責小組四號報告書是「鳥籠諮詢」,民建聯卻表示支持,民主黨頓感失望。



2005年


4月7日,曾蔭權堅持要通過國務院提請人大常委,就《基本法》53條有關新的行政長官的任期,作出解釋。[6]


4月13日,政府回應《美國-香港政策法報告》,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再次確認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在香港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是中央堅定不移的一貫立場。」


5月13日,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就「第四號報告:社會人士對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和二零零八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意見和建議」為期五個半月的公眾諮詢正式結束,當局共收到超過四百三十份意見書。[7][失效連結]


10月19日,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香港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就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會產生辦法提出具體的建議改革方案。香港政府打算根據報告的內容,於2005年12月向香港立法會提交正式文件,爭取議會通過政改建議。


10月28日一名署名“78歲的老伯”刊全版廣告爭取普選後,11月16日商人顧明均刊全版廣告支持政改方案,並質疑“78歲的老伯”是否真有其人。11月8日,這位無名氏以署名“信有明天的七十八歲老人”,再刊登全版廣告,內容指: “我已盡了一己力量,比我年輕的香港人,普選的希望在你們身上”。


及後香港的民主派、一些民間組織及網站(包括A45網上報、Radio71、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網勢力、民間人權陣線、支聯會、WM6471、RebuildHK、范國威議員網站、網政廿一、Cloudless、Pinocchio、風馬牛棚、戀之谷論壇、反軍國主義新聞網站、我們要民主、香格里拉、民主黨、香港民主發展網絡、女同盟、lovehkradio、香港彩虹、HIRADIO HK 係播網絡電台)等各方組織積極籌劃在12月4日舉行要求普選的大遊行。


11月4日,行政長官曾蔭權擔任策略發展委員會轄下的管治及政治發展小組的主席,討論如何在符合《基本法》下實行普選。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出席南區區議會會議,聽取區議員有關政改的意見。


11月13日,香港電台第三台所播出李卓人議員的「給香港的信」表示要求即時定出普選時間表。同日,政制事務局回應,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


11月22日,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表示,若以遊行去爭取民主就是暴民政治,違反法治精神。


11月29日,李柱銘、單仲偕、陳偉業及張超雄與美國國務卿賴斯會面,討論香港政改及普選問題。


11月30日,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於晚上7時30分在香港3間電視台發表預先錄影的電視講話,希望立法會議員及市民支持政改方案。 [8]


12月2日,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李飛和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在深圳舉行座談會,邀請超過100位立法會議員及各界人士出席,直接聽取各黨派對政改問題的意見。被邀人士包括19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及立法會所有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共43人。[9][失效連結]


12月4日,由泛民主派籌辦的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由維多利亞公園遊行至政府總部。泛民主派表示逾25萬人參加。警方表示參加遊行的人數約有六萬三千人。遊行人士包含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女士。[10][11] [12][13][14][永久失效連結][15]


12月6日,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的主辦團體報稱遊行人數有二十五萬人,但根據港大學者及學生的兩項統計,推算出遊行人數約有七萬至九萬人,統計結果相差甚遠。[16]


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一二四游行结束后,自12月5日至7日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认为政改方案应该包括双普选时间表;49.9%的受访者表示总体接受现政改方案(比游行前下降8.9%),28.9%的人表示不接受(比游行前上升了5.3%);56.3%的人反对否决现政改方案,35%的人支持否决。 [17]


12月19日,陳方安生舉行記者會,公開要求行政長官曾蔭權向中央提議,最遲2012年落實普選。[18] 行政長官曾蔭權在中午宣佈將會分階段減少區議會內委任議席。在2008年減少1/3區議會委任議席,由102席減至68席。在2012年再減一半至34席或全數取消,至2016年取消委任議席。[19]


12月21日,立法會恢復討論政改方案。在下午5時30分,有關行政長官選舉辦法的修訂案表決,支持的有34票,反對有24票,棄權有1票,因議案得不到全體三分二議員支持,議案被否決。[20]
而2008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議案則在晚上11時55分表決,亦有34票贊成,24票反對,1票棄權,未能取得三份二議員支持被否決。
[21] 而两项方案的赞成票比率均为57.6%(34/59),和12月7日民意调查中反对否决的比率(56.3%)大致相同,这准确地反映了香港民意,即第5号政改方案的确没有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民意支持。


12月22日,許仕仁在凌晨舉行記者會,表示政改方案被否決違背民意,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及立法會議員李柱銘要承擔所有後果,引來教徒反響。[22]


12月22日,曾荫权说,过去数月我希望立法会议员可以送一份圣诞礼物给香港的民主发展。好可惜,我的愿望落空了。他说,理性上,我知道要以平常心去面对,但感性上我难免感到遗憾和失望。遗憾的是香港平白错失了一个向民主大步迈进的机会,失望的是今日立法会的表决,令市民对早日落实更民主、更开放的选举的期望落空。 [23]


12月22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发表谈话表示: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解释,由于特区政府的议案未能在立法会通过,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将不作修改,继续沿用现行的办法。
[24]


12月2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时称,香港仍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25]



2006年


1月12日,曾荫权在立法会回答议员提问时表示,在他剩下的任期内,都不可能提出新的政改方案。[26]





香港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內建議方案


2005年10月19日,香港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發表《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零八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當中的方案被簡稱為「五號政改方案」或「五號方案」。



2007年香港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建議


根據香港政府建議,選舉委員會的選舉委員人數將由800人增加至1600人,增加的選舉委員包括全港十八區400個民選區議員、102個委任區議員及27個當然區議員。



  • 第一界別(工商、金融界) 由200人增至300人

  • 第二界別(專業界) 由200人增至300人

  • 第三界別(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 由200人增至300人

  • 第四界別(立法會議員、區域性組織代表、香港地區全國人大代表、以及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代表) 由200人增至700人


當中第四界別的委員分配為



  • 區議會議員 529席

  • 立法會議員 70席

  • 全國政協代表 43席

  • 港區人大代表 36席

  • 鄉議局代表 22席


聯合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門檻維持選舉委員會總人數的8份之1,即從不少於100人增加至不少於200人,行政長官不可屬於任何政黨的規定維持不變



2008年香港立法會產生辦法


根據香港政府建議,香港立法會議席會由60個增加至70個,其中分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各增加5席。分區直選方面,將由30席增至35席;功能組別方面,區議會代表將由1席增加至6席。



分階段取消區議會委任制


在2008年1月新一屆區議會委任議席的人數上限由現時的102人減至68人。2011年底前按社會的反應和區議會運作的情況,把委任議席的上限由2012年1月起進一步減至0,或減至34席,其後在2016年1月減至0。


分階段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的建議,是政府07/08政改方案的組成部分。倘若立法會通過07/08選舉方案,香港政府會透過修訂本地法例落實調整區議會委任議席。倘若遭到否決,香港政府不會單獨實施區議會委任議席的調整安排 。



是否在2007、2008年的後一輪選舉中實現普選或雙普選


政府建議中沒有提及。



影響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07年行政长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有关问题的决定



政府的建議方案配合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議,否決了2007年及2008年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及香港立法會的雙普選。


此外,由於區議員會自動成為可以選出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加上在立法會中有近六分之一的議席,令香港區議會的重要性和權力大大提升,並由專注地區事務變成可以影響香港整體的發展。



爭議


支持政府建議的人,主要認為有關方案已經增加了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的民主成份。也是符合人大決定之下的最佳方案。支持者認為,如果政改方案不能獲立法會通過而要令政改原地踏步,會令全香港市民成為輸家。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相對上重要性不及通過政改方案所得的好處。


反對政府建議的人,主要有以下三種訴求:



  1. 訂立普選時間表(即指定實現普選行政長官的年份)

  2. 訂立普選路線圖(不硬性規定時間,但要求有具體走向普選的計劃)

  3. 部分區議員由行政長官委任,不應該讓他們參與選舉行政長官和立法會議員,以免出現種票現像。


第三種訴求又衍生出兩種不同的反方案,包括:



  • 只讓直選產生之區議員參與上述選舉。

  • 取消委任區議員制度。


有些反對者堅持三項訴求都要得到實現,亦有些反對者只要求其中一項或兩項。



對政制發展五號報告書的評價


  • 積極方面:


  1. 大幅提升了區議員的政治地位,並重建區議員由區議會向立法會爬升的政治階梯。

  2. 停止了傳統功能界別(即工商界及專業人士的組別)的擴展,改為發展類似間接選舉方式的區議會功能界別,提升了功能界別的民主成份。

  3. 委任全體區議員進入選舉委員會,使選舉委員會的間選成份由30/800(3.8%)提升至430/1600(26.9%)。

  4. 區議員政治地位的上升亦將會令區議會選舉更為政治化,有助市民關注區議員的質素及服務,增強了市民對區議會的選舉參與。

  5. 分階段取消委任區議員有助區議會進一步民主化。

  6. 引入行政長官選舉的信任投票制度,避免了自動當選的情況。


  • 消極方面:


  1. 未能提供普選時間表及路線圖,令人感到是一個見步行步的方案。

  2. 讓由行政長官委任的102位委任區議員參與行政長官選舉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建議。

  3. 未有降低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門檻,維持12.5%的提名門檻仍然是十分不合理的。

  4. 未有實行較易的一次性取消區議會委任議席的建議,令人質疑特區政府對未來實行普選行政長官及普選立法會這個憲制責任的決心。

  5. 未有對六席區議會功能界別的選舉方式有具體選舉方法,令泛民主派憂慮方案會封殺其在區議會功能界別的當選機會。政制發展五號報告書對六席區議會功能界別的選舉形式並沒有具體建 議,故此泛民主派對方案感到相當憂慮。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在立法會提交建議方案時說: “區議會功能界別採用何種投票制度,例如全票制或比例代表制,政府在現階段並無定案,我們已在小組委員會聽取各位議員的意見,我們樂意繼續聽取議員及公眾人士的意見,並會在處 理《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時具體落實。”


“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的修改,需要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即40席)。但在本地立法層面的《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只需要出席議員過半數支持就可通過。擁有立法會超過三份之一議席的泛民主派憂慮他們通過建議方案後,政府會在本地立法層面以全票制選出6席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泛民主派擔心實行全票制會大幅削弱其在立法會三份之一的憲制否決權。


按2004年立法會選舉區議會界別選舉結果:



  • 劉皇發(自由黨/親建制派):267票

  • 鄺國全(民主黨/泛民主派):126票

  • 歐志遠(無黨籍):43票


上述結果顯示親建制派的區議員獲得壓倒性的優勢,這主要因為在2003年時當時行政長官董建華委任的102名委任區議員,加上鄉議局在區議會中的27名當然議員令親建制派在區議會中大幅佔優。按結果推算如果支持親建制派的267位區議員全把票投給親建制派的六位候選人,那麼這六席將會全都由親建制派人士當選。即使泛民主派在繼續在未來的立法會地方選舉中佔優,泛民主派和親建制派在新增地方議席中以三比二比例分配,泛民主派在立法會的所佔的比重由2004年25席/60席(41.7%)下降至28席/70席(40%),削弱了泛民主派在立法會中的份量。如果當時泛民主派通過了建議方案,在本地方法層面上特區政府可以建議以全票制選出6席區議會功能界別議席,以建制派控制立法會的情況下,政府提出的立法建議會相當容易地獲得通過。這是泛民主派在當時堅持反對建議方案的原因之一。



各方表述



政府聲音




  • 曾蔭權:“香港發展民主政制已經走到十字路口。若立法會通過政改方案,香港的政制就可以朝向普選前進一大步。若立法會不幸否決政改方案,零七、零八年的政制將停滯不前。”“方案得來不易,特區政府已盡了最大努力”,呼籲議員“從香港政制的整體及長遠的發展著想,以民意為重,不會因他們個別黨派的執著,被迫整個政制發展要原地踏步。” 並在回應12月4日萬人大遊行時表示,會儘量完善政改方案,相信在有生之年定能見到香港普選。[4]


  • 林瑞麟(十二月二日):我們依然維持第五號報告書裏關於○七/○八兩個選舉方案的建議。我們一直都說,因為要平衡各界別、各政黨的訴求,我們可以修訂的空間確實是很窄的。[5]


  • 許仕仁:“我們就此議題已討論了一年多……正因方案充分反映民意,到目前為止,我們不認為有更改的需要。”



支持者




  • 鄭耀棠:


  • 曾鈺成:


  • 曾憲梓:


  • 汪明荃:她在為支持政府的廣告中講了這句對白:「雖然《我的野蠻奶奶》很受歡迎,但民意卻一定要聽。」,暗指反對者推動普選的行為是不聽民意的「野蠻」行為。



反對者




  • 劉慧卿表示,“我們在普選目標上立場堅定。若普選不能在2007-08年舉行,我們唯一可以接受是2012年。其他替代方案都是空話。” [6]


  • 楊森說:“根本沒有妥協的餘地。這是政府對民主訴求採取的拖延政策,所以全部9位民主黨議員將會投反對票。” [6]


  • 李柱銘:(政改方案)“帶我們繞圈子”,並不是前進。[6]


  • 李永達:方案的每一個內容未能滿足民主黨的要求,故民主黨會堅決反對方案。[6]


  • 余若薇:(政改方案)“原地踏步”……[7]



其他意見




  • 胡錦濤對曾蔭權曾表示:香港的政治改革要在“穩步、扎實、有序”的基礎上進行。[8]

  •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假如總是拒絕給一個確定的普選時間表,只是不斷地說,最終有一天會允許香港普選的,這說明中央政府沒有誠意。



表决结果


2005年12月21日,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因得不到香港立法会全體三分二議員支持,均在立法會上被否決。



本地立法


由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因得不到香港立法会全體三分二議員支持,故此兩項議案未能進一步處理。但就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2007年區議會選舉及2008年立法會選舉仍有一些技術問題需要在本地立法層面處理,其處理細節如下:



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修訂


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中提出行政長官選舉的法律問題,及只有1個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情況,仍需要透過修訂本地法例(即《行政長官選舉條例》)來處理。當中修訂包括


  • 行政長官選舉提名

1. 與立法會及區議會選舉相似,訂明候選人的提名表格副本須供公眾人士查閱,直至選舉結果公布為止。


2. 修改關於呈交提名表格的憲報公告內容要求,訂明即使只有1名候選人獲有效提名,也會在投票日進行投票。


  • 行政長官選舉投票安排

在只有1名候選人獲有效提名的選舉中,選民可投支持票或不支持票。如該唯一候選人取得的支持票超過總有效選票半數即在選舉中獲選。若該候選人取得的支持票未能超過總有效選票的一半,該候選人則不會在該次選舉中獲選。選民須用獲發給的印章蓋在選票上,使其在選票上與「支持」或「不支持」字樣相對的圓圈內出現一個“√”號。


若該候選人取得的支持票未能超過總有效選票的一半,選舉主任須公開宣布該候選人未能在該次選舉中獲選;以及選舉終止。選舉主任並在選舉終止後,須重新進行提名。[9]



區議會選舉辦法修訂


  • 保留區議會委任議席

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遭到否決,故此不會單獨實施區議會委任議席的調整安排,加上2006年特區政府在加強區議會職能時提出必須同時確保地區服務運作暢順,宣佈不改變來屆區議會的整體組成,102個委任議席及27個當然議席維持不變。


  • 增加區議會民選議席

因應離島區和西貢區由2003年至2007年的推算人口增長,特區政府提出在2個區議會增加民選議席的初步建議。建議在離島區議會增加2個民選議席,即由8個增至10個;以
及在西貢區議會增加3個民選議席,即由20個增至23個,使全體民選區議員數目由400個增至405個。建議於2006年6月獲得通過。[10]


  • 設立區議會選舉資助

參考2004年立法會選舉,當選或獲得5%或以上有效選票的候選人可符合資格獲得資助。資助額定為每票10 元,而每名候選人所獲資助額不得超過該候
選人實際選舉開支的50%。


  • 提升選舉開支上限

選舉開支限額上調至48000元,以反映自上次於1994年修訂選舉開支限額至今的通脹幅度,並且可以在選票上印上候選人個人照片或訂明團體的名稱或標誌。[11]



立法會選舉辦法修訂


  • 重整地區選舉議席分配

由於2007年行政長官和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遭到否決,地區選舉議席維持30席。由於每個地方選區的議員不可超過8個,故此新界西選區由原本可分得9個議席改為維持8個,而由於九龍西選區人口數目將超過九龍東選區,故此九龍西選區會由4席增至5席,九龍東選區由5席減至4席。其餘2區議席數目維持不變。


  • 提高立法會選舉資助

參考通脹幅度,當選或獲得5%或以上有效選票的候選人資助額由每票10 元升至11元,並且在計算資助額中免取扣減候選人選舉捐贈部份。而每名候選人所獲資助額不得超過該候
選人實際選舉開支的50%的安排維持不變。


  • 提升選舉開支上限

選舉開支限額上調5%,以反映自上次於2004年修訂選舉開支限額至今的通脹幅度,當中提升的細節為





















































地方選區/功能組別 2004年選舉開支上限 2008年選舉開支上限
香港島 2,000,000 2,100,000
九龍東 1,500,000 1,575,000
九龍西 1,500,000 1,575,000
新界東 2,500,000 2,625,000
新界西 2,500,000 2,625,000
鄉議局、漁農界、保險界及航運交通界 100,000 105,000
不超過5000名選民的功能界別 160,000 168,000
5001-10000名選民的功能界別 320,000 336,000
超過10000名選民的功能界別 480,000 504,000


後續


雖然這項政改方案最終被否決,可是事隔多年後的2012年9月3日,無綫電視在晚上黃金時段錯誤播出當年的政府宣傳廣告[12],後來無綫證實因職員疏忽導致今次出錯[13]



参考文献





  1. ^ 美英再次表態支持香港政改,BBC新聞,2004年1月10日


  2. ^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条和附件二第三条的解释(草案)》的说明,新華網,2004年4月26日


  3. ^ [1],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4. ^ [2],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5. ^ 政制事務局局長出席香港政制發展座談會後與傳媒的答問內容,政府新聞公報,2005年12月2日


  6. ^ 6.06.16.26.3 存档副本. [2005-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7. ^ 存档副本. [2005-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7). 


  8. ^ 中共中央统一戰線工作部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


  9. ^ 《2006 年行政長官選舉及立法會選舉(綜合修訂) 條例》


  10. ^ 《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第三屆區議會的組成 –增加新市鎮的民選議席》


  11. ^ 《2007 年區議會(修訂) 條例》


  12. ^ 2012年9月3日播放的「五號報告」政府宣傳片 - YouTube


  13. ^ 無綫認疏忽播錯政改宣傳片,《am 730》,2012年9月5日




外部連結



  • 香港電台:香港政制發展

  • 香港政府:香港政制發展

  • 政制發展綠皮書公眾諮詢網站

  • 政制事務局專題資料

  • 香港人權監察: 政制改革

  •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新聞中心



參見



  • 2005年爭取香港普選大遊行

  • 0708年雙普選

  • 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 2016年及2017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





e I7ANIIdQG7UaqQZIh2y2vEH pzNd K8lo
w 8Shs9cFc3LigMb,zm7n1,Z1hAisZwartV 9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