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南斯拉夫之戰
南斯拉夫戰役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 |||||||
軸心國進攻示意圖 | |||||||
| |||||||
参战方 | |||||||
軸心國: 匈牙利王國 | 同盟國: 南斯拉夫王國 | ||||||
指挥官和领导者 | |||||||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威廉·李斯特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亞歷山大·勒爾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維托利奧·安布羅西奧 亞歷山德羅·皮爾齊奧·比羅利 戈龙迪-诺瓦克·埃莱梅尔 | 杜尚·西莫維奇 博里沃耶·米爾科維奇 | ||||||
兵力 | |||||||
德國:700,000人[1] | 850,000人 459架飛機[2] | ||||||
伤亡与损失 | |||||||
德國:151人陣亡 392人受傷 15人失蹤 義大利:3,324人陣亡或受傷 | 數千人死亡 254,000人—345,000人被德軍俘虜 30,000人被義大利軍俘虜 |
|
南斯拉夫戰役(德方稱其為:「25號作戰」(德語:Unternehmen 25)[3],在南斯拉夫則被稱作「四月戰爭」(塞爾維亞語:Aprilski ra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法西斯義大利和匈牙利王國等軸心國於1941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王國的行動,最終南國軍隊於4月17日投降,軸心國分別佔領其領土。
入侵南斯拉夫的決定起源於德國即將展開對蘇聯的戰爭,為鞏固其側翼安全,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自1941年起即對東歐與巴爾幹諸國施壓,迫使它們加入軸心國軍事同盟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皆已加入,南斯拉夫領導人攝政王保羅親王為防止國家被軸心軍隊入侵,也於1941年3月4日親訪柏林答應加入,3月25日其外交部長亞歷山大·辛卡-馬可洛維奇簽署協約。隔天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發生了由空軍總司令杜尚·西莫維奇上將領導的軍事政變,擁立年僅18歲的彼得二世為國王,宣佈廢除3國協約,並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希特勒對南斯拉夫的轉變既震驚又憤怒,下達了元首第25號訓令,指示德國國防軍作好「摧毀南斯拉夫」的準備。1941年4月6日軸心國開始其軍事行動,德國、義大利、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的軍隊自南斯拉夫漫長的國境同時進攻,由於南斯拉夫國內複雜的民族問題,使得當軸心軍入侵後,許多克羅地亞族的平民與士兵不願為塞爾維亞人主掌大權的王國所奮鬥,加上武器落後、國境線漫長難以防禦等因素,導致南斯拉夫在軸心軍的攻擊下急速瓦解,德軍於4月13日攻佔貝爾格萊德,4月17日南斯拉夫軍即投降,軸心國佔領全國,南斯拉夫王國政府成員流亡英國倫敦。
希特勒將南斯拉夫分割,建立了親德的克羅地亞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並將其他領土交由意大利、保加利亞和匈牙利所佔領。隨後南斯拉夫境內許多團體組織了地下反抗勢力,開始了長達4年的南斯拉夫戰線。在此期間,南斯拉夫抵抗勢力中規模最大者為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領導的保皇派塞爾維亞游擊隊“南斯拉夫祖國軍”(又稱「切特尼克」)兩組織,軸心軍不斷對其發動圍剿作戰,並對任何協助游擊隊的南斯拉夫居民處以殘忍的報復行動。1944年9月蘇聯紅軍逼近,德軍撤離南斯拉夫領土,而狄托則取得了南斯拉夫全國的實質控制權,於戰後建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目录
1 背景
1.1 二戰初期至貝爾格勒政變
2 軍事實力比較
3 軸心聯軍
4 南斯拉夫皇家軍隊
5 作戰行動
5.1 轟炸貝爾格萊德
5.2 三方向進軍南斯拉夫首都
5.2.1 第1裝甲集團(第12軍團)
5.2.2 第51裝甲軍(獨立部隊)
5.2.3 第56裝甲軍(第2軍團)
5.3 貝爾格萊德陷落
6 傷亡
7 附錄
8 參考
9 外部連結
背景
二戰初期至貝爾格勒政變
義大利法西斯在1940年10月進攻希臘後,被希臘軍隊擊退回阿爾巴尼亞,阿道夫·希特勒認識到他需要幫助意大利,這不單只重建軸心國的威望,更要阻止大英帝國有能力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因為德國大部份的石油供應來源自此處。
根據協議,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及保加利亞王國已加入軸心國,希特勒對南斯拉夫施加壓力,令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同盟條約,攝政王保羅親王在1941年3月25日屈服於這種壓力,但是,這行動深深不受反對加入軸心國的塞爾維亞民眾及軍方歡迎,3月27日,反對加入軸心國的塞爾維亞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國王彼得二世代替保羅王子親掌政務。
這個意外令希特勒非常震怒,他決定延遲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以出兵懲罰南斯拉夫的背叛,雖然南斯拉夫新領導層已發出信息忠於軸心國,但仍然不能平息他的憤怒。
1941年4月6日,軸心國軍隊從四方入侵及德意志國防軍轟炸貝爾格勒,軸心國很快就取得勝利。南斯拉夫只抵抗了11天便在4月17日投降。南斯拉夫軍隊雖然盡力堅守,但結果仍然一樣,南斯拉夫被德國、匈牙利、義大利及保加利亞瓜分,大部份塞爾維亞被德國佔領,而克羅地亞獨立國法西斯領袖安特·帕韦利奇把握機會宣佈克羅地亞獨立。
軍事實力比較
軸心聯軍
南斯拉夫皇家軍隊
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大部份的武器裝備及物資都是上個世紀生产的,火炮已經過時而且仍然由馬匹拉動,缺乏反坦克炮及高射炮,步兵沒有足夠的自動武器,沒有摩托化單位,只有2個共有110輛雷諾FT-17坦克的坦克營,南斯拉夫空軍仅有416架飛機(含自製的Rogožarski IK-3和德國、義大利、法國及英國製飛機)中,只有一半是現代化的。
完全動員後,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共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32個獨立旅可以作戰,德軍進攻時,部隊仍在摩托化中,只有11個師在入侵開始時在作戰位置上,作戰單位只有編制的百分之七十到九十,而摩托化仍未完成,唯一的優勢是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有1,200,000人兵力面對德國入侵。
南斯拉夫皇家軍隊被編成3個集團軍及海岸防衛軍,第3集團軍包括第3軍團及第5軍團防守阿爾巴尼亞邊境,第2集團軍包括第1軍團、第2軍團及第6軍團防守多瑙河峽谷至德拉瓦河一帶,第1集團軍包括第4軍團及第7軍團,當中包括很多克羅埃西亞士兵,防守克羅埃西亞地區[4]。
由於裝備不足而且未完成摩托化,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因克羅埃西亞分裂主義而陷於混亂。因為在克羅埃西亞的第4軍團及第7軍團出現兵變,及同一天一個新成立的克羅埃西亞政府在薩格勒布歡迎德軍開入[5],面對上述最壞的情況,南斯拉夫的防禦在4月10日瓦解。
作戰行動
轟炸貝爾格萊德
納粹德國空軍第4航空隊的第7航空軍首先參與巴爾幹半島的戰事[6],希特勒因為南斯拉夫的背叛而大怒,他命執行懲罰計劃(Strafgericht)。4月6日早上7時正,德國空軍進行對南斯拉夫的攻擊,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進行飽和轟炸,300架飛機從奧地利及羅馬尼亞的機場起飛,共中四分之一是Ju 87俯衝轟炸機,它们在戰鬥機護航下進行攻擊[7],俯衝轟炸機孤立了南斯拉夫的防空力量,而主要由道尼爾Do 17轟炸機及Ju 88轟炸機组成的中型轟炸機戰鬥群則轟炸市區。第一輪的3波轟炸每次中間有15分鐘間斷,而最後一波則有20分鐘间隔,因此,整座城市在接近個半小時時間內便被炸毀,德軍集中轟炸市中心的政府建築物。中型轟炸機戰鬥群在整天繼續轟炸,而俯衝轟炸機則轉而轟炸機場。在轟炸期間,超過17,000名平民被炸死,轟炸破壞了南斯拉夫高層與軍隊之間的通訊系統,雖然一部份高級將領能避開第1輪轟炸,但已經不能做到對軍隊之間的配合及控制。摧毀了敵人的神經中樞後,德國空軍轉而攻擊其他目標,如敵人機場、通訊系統及軍隊集中地,并對陸軍之行動作出空中支援。弱小的南斯拉夫空軍及不足的防空炮火很快就被消滅,這容許德軍的轟炸機在戰場上空橫行。
當德軍開始入侵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皇家空军擁有64架德國製的Do 17轟炸機(其中的30架在德國生產,其他則全部由南斯拉夫自己製造),它們是南斯拉夫在1940年秋季時購入的。這個唯一的轟炸力量屬於第3轟炸航空團,包括2個轟炸大隊:第63轟炸大隊駐紮在斯科普耶附近的彼得羅瓦茨機場,第64轟炸大隊駐紮在普里士提納附近的米萊舍沃。戰鬥中,在克拉列沃的飛機廠又趕製了3架此型轟炸機,其中2架在1940年4月10日交到了空軍手中,還有1架也在4月12日完成了交付。德國空軍在最初的轟炸中炸毀了26架此型飛機,南斯拉夫空軍的此型飛機共有4架在空中被擊落,有45架在地上被擊毀[8]。
4月14和15日兩天,倖存的7架Do-17轟炸機飛到了尼卡斯克機場,將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和政府官員全部撤往希臘,國家的黃金儲備亦由這7架飛機運往希臘[8]。這次任務後,5架飛機毀於義大利空軍對希臘波羅蜜機場的空襲,另外2架則撤往埃及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序列。4月15日下午4時,第4航空隊司令亞歷山大·勒爾航空兵上將收到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的命令停止轟炸及將大部份轟炸力量調往支援在希臘的軍事行動[9]。
三方向進軍南斯拉夫首都
三支不同的入侵部隊從不同方向向貝爾格萊德進擊,它們進軍路線如下:
第1裝甲集團(第12軍團)
4月8日早上,德軍第1裝甲集團從索菲亞西北出發,在皮羅特附近突破防線,其中德軍第14裝甲軍由德軍第11裝甲師為前導,跟著德軍第5裝甲師、德軍第294步兵師及德軍第4山地師向西北面的尼什市開進,雖然天氣惡劣、眾多道路障礙物及南斯拉夫第5軍團的抵抗,第11裝甲師在強大炮火及空軍支援下,在戰事開始的第1天,已經突破了敵人防線,南斯拉夫軍方司令對德軍這個行動的成功大感震驚及命令在摩拉維亞一帶的軍隊撤退,但撤退行動不能在4月9日之前準時實行,德軍的坦克開入尼什市及立即開向貝爾格萊德,在尼什西北面,對德軍非常有利,因為裝甲部隊能沿摩拉維亞河谷向南斯拉夫首都前進。在帕拉欽以南及克拉古耶瓦茨西南的南斯拉夫第5軍團阻止德軍進攻,但很快就被擊潰,超過5,000人被俘。同時,第5裝甲師在皮羅特附近因惡劣的路面而暫時受阻,當此裝甲師再次發起進攻時,它被命令向南越過尼什及在萊斯科瓦茨附近切斷敵人,當在尼什前線的敵人崩潰時,它被轉入德國第12軍團的建制下及加入第50裝甲軍參加希臘戰役。
4月10日,第54裝甲軍通過摩拉爾河河谷以追擊向首都撤退的敵軍,第2天德軍進攻予頭突然指向撤退中的南斯拉夫第6軍團之南翼,4月12日晚上,第1裝甲集團的坦克到達貝爾格萊德東南不到40英哩的地方,2個南斯拉夫軍團由於誤會而沒有嘗試切斷由邊境至此地長達125英哩的德軍補給線。
第51裝甲軍(獨立部隊)
當第54裝甲軍從東南開進時,第51裝甲軍通過巴納特東南及進攻貝爾格萊德,這進攻由武裝親衛隊第2摩托化師的大德意志摩托化旅為前鋒,當越過芙廈斯北部,進攻部隊於4月11日進入潘切沃,當前進到貝爾格萊德以北45英哩時,第51裝甲軍之主力於繼續向敵人首都前進時才遇到較頑強之抵抗。
第56裝甲軍(第2軍團)
當納粹德國空軍在4月6日發起進攻時,德國第2軍團開始將進攻部隊部署在南斯拉夫北部邊境,準備在4月10日發起進攻,為了完善進攻計劃,部份單位在中間的時間沿邊界發起一些有限目的的進攻,軍隊司令員要保持隱蔽以防止過早顯露主要進攻方向,這會限制行動自由及減低行動風險。軍團司令決定佔領在第56裝甲軍戰鬥區域內的一條重要橋樑,因此,早在4月1日,部隊便佔據了Bares附近的一條重要橋樑及在科普里夫尼察西北大約10英哩的一座鐵路橋樑。
4月6日傍晚,由於抵抗微弱及局勢顯示南斯拉夫軍在邊界的防守沒有協調一致,第56裝甲軍在穆爾河及德拉瓦河上建立橋頭堡,軍隊對本地居民的攻擊加劇了軍隊之間的互相不和,負責防守此地的南斯拉夫第4軍團中的士兵大部份是克羅埃西亞人,克羅埃西亞士兵在德拉瓦河附近的幾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發動叛亂及拒絕抵抗德國人,因為他們認為德國人是來將他們從塞爾維亞人手中解放出來,在4月10日早上當強大的德軍在Bares附近踏上德拉瓦河橋及突破橋頭堡時,防守的南斯拉夫軍隊立即崩潰,在強大的空軍支援下,德軍第8裝甲師及之後的德軍第16摩托化步兵師帶領第56裝甲軍向西南面在德拉瓦河及薩瓦河之間的地區推進,向貝爾格萊德進攻。4月10日晚上,雖然道路及天氣情況惡劣,第8裝甲師的先頭部隊在沒有什麼抵抗下到達Slating,德軍加快收緊包圍網,而這2個師通過奧西耶克向首都進發,而此地的道路狀況更為惡劣。因此,在杜尚·西莫維奇將軍的以下廣播下,困境的敵軍決定孤注一擲:「所有軍隊必須攻擊遇到的及排列在面前的敵軍,不需等待任何直接命令,只需要根據你們的判斷、主動性及道義心。
4月11日,第8裝甲師到達奧西耶克地區,同時第16摩托化步兵師已超越納希採,數座橋樑被破壞及道路狀況惡劣令2個師的前進受阻,它們希望進攻面對第54裝甲軍的南斯拉夫軍隊側翼,及與第1裝甲集團建立接觸。
4月12日凌晨,第8裝甲師進入米切維察,該師繼續前進,攻佔貝爾格萊德以南20英哩的拉扎雷瓦茨。早上,第56裝甲軍接到新的命令,第8裝甲師繼續向東進攻以攻佔在貝爾格萊德以西在薩瓦河上的橋樑。下午6時30分,裝甲師主力向東南面的瓦列沃開進與第1裝甲集團之左翼在貝爾格萊德東南會合,同時,第16摩托化步兵師轉向南面渡過薩瓦河及進攻茲沃爾尼克,因此這2個師從它的原本目標-貝爾格萊德轉而參加進攻塞拉耶佛的行動。
同時間,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及第2軍團司令部均等候攻佔貝爾格萊德的軍事行動,在3支部隊中,第51裝甲軍是最後一支報告接近首都的部隊,它當時已到達貝爾格萊德以東10英哩,在貝爾格萊德以南,第11裝甲師正帶領第1裝甲集團逼近首都。
貝爾格萊德陷落
因為3支進攻部隊向貝爾格萊德方向趨於會合,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未能立即決定那一支部隊首先開入貝爾格萊德;但4月12日早上,武裝親衛隊第2摩托化師的弗里茨·克林根貝格上校發現德拉瓦河上的橋樑被炸毀,帶領一隊巡邏隊乘坐一艘橡皮艇淑河,巡邏隊沒有遇到抵抗便進入首都,在下午5時在德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升起一面有納粹黨徽的旗旌。2小時後,貝爾格萊德的主要官員將首都移交給克林根貝格上校。
在第2軍團總部,沒有任何有關第8裝甲師的消息,24小時前它還報告在貝爾格萊德西郊,最後,在4月13日早上11時52分,裝甲師有關人員通過收音機發報以下信息:「昨晚第8裝甲師開入貝爾格萊德、佔領市中心及升起納粹黨旗。」不過,因為第2軍團及第1裝甲集團之間有較佳的通訊渠道,在第8裝甲師之訊息到達前,它們收到以下消息:「馮·克萊斯特裝甲集團已從南面奪取貝爾格萊德,大德意志摩托化旅已從北面進入貝爾格萊德,在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領導下,第11裝甲師在清晨6時32分進入首都。」因此,為奪取貝爾格萊德的競賽在3支進攻部隊會合下結束,之後第1裝甲集團被從第12軍團轉入第2軍團的建制下,而第56裝甲軍則在第1裝甲集團指揮下參加戰役之下一部份-追擊及澈底消滅南斯拉夫軍隊。
傷亡
德軍在進攻行動中的損失十分輕微,在12天的行動中共有558人傷亡,其中151人陣亡、392人受傷及15人失蹤。德軍俘獲254,000至345,000名南斯拉夫人,包括一定數量的克羅埃西亞人、德國人、匈牙利人及馬其頓人,他們很快被分開及釋放,義大利方面亦俘获超過30,000人,伤亡大约3,324人[10][11]。
附錄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whole sections of text from the U.S. Government work The German Campaign in the Balkans (Spring 1941),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Publication 104-4, 1986.
參考
- History (US Govt)
- Geschichte des Zweiten Weltkrieges Vol. 3, A. A. Gretschko, Berlin: Militärverlag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1977.
- The Times Atla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John Keegan (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9.
- Goss, Chris. Dornier 17: In Focus. Surrey, UK: Red Kite Books, 2005. ISBN 0-9546201-4-3.
- Weal, John (1998). Junkers Ju 87 Stukageschwader of North Africa and the Mediterranean. Oxford: Osprey. ISBN 1-85532-722-8
^ Zajac 1993,第17页
^ Barefield 1993,第15页
^ (英文)Operation 25: Invasion of Yugoslavia. vojska.net. [2012-08-27].
^ Geschichte, pp. 317-318
^ Times Atlas, p.54
^ Goss 2005, p. 89.
^ Weal, 1998 p. 25.
^ 8.08.1 Goss 2005, p. 10.
^ Weal, 1998 p. 29.
^ US Govt History, p. 64
^ Geschichte, p. 325
外部連結
- History (US Govt)
Yugoslav Royal Army (塞爾維亞文)
March 27, 1941 (塞爾維亞文)
Invasion of Yugoslavia (塞爾維亞文)
The bombing of Belgrade (塞爾維亞文)
Invasion of Yugoslavia:Kosovo war 1941 (塞爾維亞文)
(意大利文) ANPI Archives phot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