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二十四史

书名
作者
今本
卷數

01

史记
[西汉]司馬遷
130

0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03

后汉书
[刘宋]范曄
120

04

三國志
[西晋]陈寿

065

05

晋书
[唐]房玄龄 等
130

06

宋书
[梁]沈約
100

07

南齐书
[梁]蕭子顯

059

08

梁书
[唐]姚思廉

056

09

陈书

0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藥

0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 等

050
13
隋书
[唐]魏徵 等

0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080
15
北史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劉昫 等
200
17

新唐書
[北宋]欧阳修 等
225
18
旧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 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

074
20
宋史
[元]脱脱 等
496
21
辽史
116
22
金史
135
23
元史
[明]宋濂 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 等
332
相關
東觀漢記
[東漢]劉珍 等

022
相關
新元史
[民國]柯劭忞
257
相關
清史稿
[民國]赵尔巽 等
529

東觀漢記》,漢代人稱之為《東觀記》,一百四十三卷[1],是一部以紀傳體撰寫東漢歷史的史書,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記事起於光武帝,終於靈帝,由漢代劉珍、延篤等撰,因修史館設於東觀而得名。


在三國時代以後,將之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2],唐代以後漸以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记》。




目录






  • 1 修纂過程


  • 2 流傳過程


  • 3 輯佚過程


  • 4 目錄


  • 5 注釋


  • 6 參考





修纂過程


《東觀漢記》前後經過四次修纂。漢明帝時,明帝讓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共撰《世祖本紀》,又編次光武帝功臣和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3]。此次與班固合力修史者,除陳宗、尹敏、孟異三人外,尚有杜撫、馬嚴、劉復、賈逵等四人[4],是《東觀漢記》的初次修纂。


第二次修纂在漢安帝永寧年間,鄧太后下詔命劉珍、李尤、劉騊駼、劉毅等著「中興以下名臣列士傳」。據《史通·古今正史篇》,還尚有《紀》、《表》、《外戚》等傳,時間起於建武,終於永初,書始名《漢記》,不久,工作地點遷至南宮東觀。後來劉珍、李尤等人相繼去世,伏無忌、黃景等奉命續修〈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及〈匈奴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此書自此始具規模。


第三次修纂在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命邊韶、崔寔、朱穆、曹壽續修,作〈孝穆皇傳〉、〈孝崇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又增安思等皇后入〈外威傳〉,崔篆諸人入〈儒林傳〉。崔寔、曹壽又與延篤作〈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傳〉、〈郭鎮傳〉,又作〈鄭眾〉、〈蔡倫〉等傳,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


第四次修纂在漢靈帝、漢獻帝時,靈帝熹平年間,蔡邕、馬日磾、楊彪、盧植、韓說、劉洪等繼續修書,作〈靈帝紀〉和列傳四十二篇。蔡邕據其師胡廣傳授給他的「舊事」草成十志初稿,入東觀後即與張華、劉洪共撰十志,作《朝會》、《車服》二志。後因事徙朔方郡,上書求還,並續成十志,後避桓帝名諱,改稱「意」。此十志,據《後漢書·蔡邕傳》李賢注引《蔡邕別傳》,有〈律曆〉、〈禮〉、〈樂〉、〈郊祀〉、〈天文〉、〈車服〉,據《史通》,尚有〈朝會〉,嚴可均《全後漢文》注謂除前8志外,缺者乃〈五行〉、〈藝文〉也。但因漢末戰可及董卓西遷長安,以至散佚不全。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遷都許昌之後,楊彪進行最後一次總整理,但未能把散逸的篇章如數補齊。


《東觀漢記》成於眾人之手,經幾代人不斷遞修才成書。[5]直至東漢以後,仍有續補。但無一人對此從頭至尾進行整理加工,形成「著述無主,條章靡立」的現象,所以各篇之間,詳略不一,筆調不一。但由於《東觀漢記》是官修當代史,修史者擁有豐富的材料來源,從起居注到私家著作,都可以直接取材,故保留大量原始材料。



流傳過程


東漢時初名《漢記》,三國兩晉時如此,至南北朝時改稱《東觀漢記》。晉代以前《東觀漢記》和《史記》、《漢書》合稱三史。晚出的後漢史著作,無不取材於《東觀漢記》。傅玄认为《东观汉记》烦杂。南朝宋范曄依據《東觀漢記》,“窮覽舊籍,刪煩補略”,歷時十三年,完成《後漢書》。《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躍居東漢正史地位。


《東觀漢記》在魏晉南北朝時未聞有亡失,隋代時尚有143卷之多[6],至唐代開元年間著錄有127卷。至宋代時散佚愈多,北宋末年時尚存著錄43卷,此本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亡去,後獲一蜀本剛經校勘,釐定為八卷,至此散佚殆盡。自元代以後,則無一完篇傳世。



輯佚過程


清代康熙時,姚之駰首次網羅斷簡殘篇,查閱《後漢書》李賢注等五種書籍,共得840餘條,輯為8卷,簡稱《姚本》。因收羅不廣,掛漏殊多,且編排雜亂及考證不精,至乾隆時修《四庫全書》,據姚本,以《永樂大典》、《太平御覽》等書所載補葺,增加十分之六,厘訂為24卷,分帝紀3卷、年表1卷、志1卷、列傳17卷、載記1卷,並編佚文1卷,刊入《武英殿聚珍叢書》,簡稱《聚珍本》。


但聚珍本存有三個缺點,其一在輯文方面尚有不足,未能輯出所有佚文,其二在帝紀、列傳部分,有關某一人的遺文,皆連綴成一篇,在連綴過程中,或增或刪,有失原貌。其三承姚之駰輯本之弊,在每條輯文之後,一律不注出處,使後人在徵引時,欲加校核而無從入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人吳樹平依據武英本《東觀漢記》,重新翻檢大量古類書、史書和古注,輯得遺文數百條,並利用各種資料比勘互校,釐訂歧異舛誤文字,並注明出處及注釋,整理出《東觀漢記校注》二十二卷,是目前《東觀漢記》版本中最好的一種。



目錄
































































































































内容
卷一 紀一
世祖光武皇帝
卷二 紀二
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孝殤皇帝
卷三 紀三
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順皇帝、孝沖皇帝、孝質皇帝、威宗孝桓皇帝、孝靈皇帝
卷四 諸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恩澤侯表、百官表
卷五 律曆志、禮志、樂志、郊祀志、天文志、地理志、朝會志、車服志
卷六 傳一皇后
光烈陰皇后、明德馬皇后、章德竇皇后、敬隱宋皇后、孝和陰皇后、和熹鄧皇后、安思閻皇后、順烈梁皇后、竇貴人、孝崇匽皇后、孝桓鄧皇后、靈帝宋皇后、靈思何皇后
卷七 傳二宗室諸王孝皇
齊武王縯、北海靖王興、北海敬王睦、趙孝王良、劉弘、劉梁、城陽恭王祉、東海恭王彊、沛獻王輔、楚王英、濟南安王康、東平憲王蒼、阜陵質王延、廣陵思王荊、中山簡王焉、琅邪孝王京、彭城靖王恭、樂成靖王黨、樂成王萇、下邳惠王衍、梁節王暢、清河王慶、平原王勝、孝穆皇、孝崇皇、
卷八 傳三
劉玄、朱鮪、申屠志、王郎、蘇茂、龐萌、王閎、彭寵、盧芳
卷九 傳四
李通、鄧晨、來歙、鄧禹、鄧訓、鄧鴻、鄧陟、鄧悝、鄧弘、鄧閶、鄧豹、鄧遵、寇恂、馮異、馮彰、岑彭、岑起、賈復、賈宗、馮駿、張豐、秦豐、鄧奉
卷十 傳五
吳漢、蓋延、陳俊、陳浮、臧宮、耿況、耿弇、耿國、耿秉、耿恭、銚期、王霸、祭遵、祭肜、祭參、郭況、鄧讓、孫咸、蔣翊、楊正、耿嵩、張重、姜詩
卷十一 傳六中興功臣
任光、任隗、李忠、李純、邳彤、劉植、劉歆、劉嘉、耿純、朱祜、景丹、王梁、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
卷十二 傳七
竇融、竇固、竇憲、竇章、馬援、馬廖、馬防、馬光、馬客卿、馬嚴、馬融、馬棱、朱勃、樊重、樊宏、樊鯈、樊梵、樊準、陰睦、陰識、陰興、陰傅
卷十三 傳八
卓茂、魯恭、魯丕、魏霸、劉寬、伏湛、伏盛、伏恭、伏晨、侯霸、韓歆、宋弘、馮勤、郭賀、趙憙、牟融、韋彪、韋豹、桓虞、趙勤、王阜、宋楊
卷十四 傳九
宣秉、宣彪、張湛、王丹、陳遵、王良、杜林、郭丹、吳良、承宮、鄭均、趙溫、桓譚、馮衍、馮豹、田邑、申屠剛、鮑永、鮑昱、郅惲、蘇竟、郭伋、杜詩、孔奮、張堪、廉范、王堂
卷十五 傳十
朱浮、馮魴、馮石、虞延、鄭弘、梁統、梁竦、梁商、梁冀、梁不疑、張純、曹褒、鄭興、鄭眾、范升、陳元、賈逵、司馬均、汝郁、張霸、張楷、桓榮、桓郁、桓焉、桓典、桓鸞、桓礹、丁綝、丁鴻、楊喬、毛義、薛苞、劉平、趙孝、魏譚、倪萌、王琳、淳于恭、江革、劉般、劉愷、蔡順、趙咨
卷十六 傳十一
班彪、班固、班超、班始、第五倫、玄賀、鍾離意、宋均、朱暉、樂恢、何敞、鄧彪、張況、張歆、張禹、徐防、張敏、胡廣、袁安、張酺、韓稜、周榮、郭躬、趙興、陳寵、陳忠、尹勤、梁諷、何熙、應順、應奉、應劭、李恂、龐參、祝良、陳龜、巢堪、鄭璩、張表
卷十七 傳十二
崔篆、崔駰、崔瑗、崔寔、申屠蟠、閔貢、荀恁、馮良、楊震、楊秉、楊賜、張綱、陳球、杜安、杜根、李雲、蔡邕、左雄、周舉、黃香、黃瓊、黃琬、李固、陳寔、吳祐、任尚、張耽、朱遂、張奐、段熲、陳蕃、王允、李膺、郭泰、荀曇、劉祐、宗資、符融、韓卓、孔融、皇甫嵩、袁紹、呂布、丘騰、韓昭、趙序、韋毅、周珌、郭汜
卷十八 傳十三彙傳
衛颯、茨充、任延、王景、秦彭、王渙、董宣、樊曄、李章、周紆、陽球、鄭眾、蔡倫、孫程、苗光、郭願、曹節、劉昆、劉軼、洼丹、觟陽鴻、楊政、歐陽歙、戴憑、牟長、尹敏、高詡、魏應、薛漢、召馴、周澤、孫堪、甄宇、張玄、李育、杜篤、高彪、李業、劉茂、所輔、溫序、索盧放、李善、周嘉、李充、范丹、劉翊、郭鳳、郭玉、逢萌、周黨、王霸、嚴光、井丹、梁鴻、高鳳、鮑宣妻、龐淯母
卷十九 傳十四不明年代 蔣疊[7]、丁邯、須誦[8]、周行[9]、劉訓、梁福[10]、范康、宗慶、喜夷[11]、卜福[12]、翟歆[13]、魏成[14]、畢尋[15]、段普[16]、邢崇[17]、陰猛[18]、張意[19]、沈豐、蕭彪、陳囂[20]
卷二十 傳十五四裔
匈奴南單于、莋都夷、西羌、西域
卷廿一 載記
王常、劉盆子、樊崇、呂母、隗囂、王元、公孫述、延岑、田戎
卷廿二 散句
補遺
附錄


注釋





  1. ^ 據《隋書·經籍誌》著錄,全書一百四十三卷。《舊唐書·經籍誌》著錄為一百二十七卷,蓋亡佚十六卷。


  2. ^ 《續漢書.郡國志》:「今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三史,謂《史記》、《漢書》及《東觀記》也。《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權謂蒙曰:孤統軍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法,大有益。」……自唐以來,《東觀記》失傳,乃以范蔚宗書當「三史」之一。 (《十駕齋養新錄》卷六,頁119)


  3. ^ 見《後漢書·班固傳》、《史通·古今正史篇》。


  4. ^ 見《後漢書·馬嚴傳》、《北海靖王興傳》,《史通·覈才篇》,《太平御覽》卷一八四引《東觀漢記》。


  5. ^ 《四库全書總目提要》列出作者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马余、伏无忌、黄景、边韶、崔寔、朱穆、曹寿、延笃、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刘洪等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卷5《别史类》补充刘复、贾逵、马严、杜抚、刘毅、王逸、邓嗣、张华等人。


  6. ^ 《隋志·经籍志》着录,《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7. ^ 《北堂書鈔》卷五四:蔣疊,字伯重,為太僕,久在臺閣,文雅通達,明故事,在九卿位,數言便宜,奏議可觀。


  8. ^ 《北堂書鈔》卷七三:須誦為郡主簿,獲罪詣獄,引械自椓口,口出齒,獲免。


  9. ^ 《北堂書鈔》卷七八:周行為涇令,下車嚴峻,貴戚跼蹐,京師肅清。


  10. ^ 《艺文类聚》卷一百:司部災蝗,臺召三府驅之。司空掾梁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審使臣驅蝗何之?災蝗當以德消,不聞驅逐。」時號福為直掾。


  11. ^ 《北堂書鈔》卷三五:喜夷為壽陽令,蝗入輒死。


  12. ^ 《北堂書鈔》卷五三:卜福為廷尉,執謙求退,上以為太中大夫。


  13. ^ 《太平御覽》卷二〇一:翟歆,字敬子,父于,以功封臨沮侯。歆當嗣爵,以母年老國遠,上書辭讓,詔許,乃賜關內侯。


  14. ^ 《太平御覽》卷二〇一:魏成曾孫魏純坐訐訕,國除。


  15. ^ 《太平御覽》卷二〇一:利取侯畢尋玄孫畢守姦人妻,國除。


  16. ^ 《太平御覽》卷二〇一:首鄉侯段普曾孫段勝坐殺婢,國除。


  17. ^ 《太平御覽》卷二〇一:夕陽侯邢崇孫之為賊所盜,亡印綬,國除。


  18. ^ 陰猛好學溫良,在儒林著称,以博通古今,由郎转任太祝令、太史令。引《太平御覽》卷二二九


  19. ^ 《太平御覽》卷二三八:張意拜驃騎將軍,討東甌,備水戰之具,一戰大破,所向無前。


  20. ^ 《太平御覽》卷六一五:陳囂,字君期,明韓詩,時語曰:「關東說詩陳君期。」




參考



维基文库标志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東觀漢記




  • 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中華書局,2007年6月



Mg,PkdgOsmKgAxbWqS8NZ,fssGiRhR5goWPd6Jj,HTwYBsE9BN LKn8,8,P,DpjZW,euzSUJv4UP
8yoq F sx7HRNBS5ffNry,uUW5bG0I0fHNhkJYuD9gZ5VK71yRrZFyfqPDygz Ljh5AyH5u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