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英语:global city)又稱世界級城市、國際大都市或國際都會城市,指在財富、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近年,基於全球化(即全球金融、電訊、通訊和交通)的擴張,城市文明與軟實力的影響達到鼎盛,全球城市漸漸為人熟悉。
《倫敦新聞畫報》早於1886年已經用上「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詞來形容利物浦這類不合比例地左右全球商業情勢的城市[1];蘇格蘭著名生物、社會、地理學家和都市規劃的先驅帕特里克·格迪斯在1915年時也同樣使用過「世界城市」一詞[2]。20世紀末荷裔美籍學者薩斯基亞·扎森認為世界有三大全球城市,並與大都市及巨型都市相對[3]。至21世紀,《時代雜誌》則首創「紐倫港」(Nylonkong)一詞並稱世界三大國際都會——紐約、倫敦以及香港。城市的都會化程度和世界影響力有時會因全球政經形勢改變而減少,一些曾經盛極一時的大都會,例如中國的長安與洛陽、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希臘的塞薩洛尼基等,現在已經不在全球城市的名列之中。
目录
1 評定標準
1.1 經濟特點
1.2 政治特點
1.3 文化特點
1.4 基建特點
2 GaWC的世界级城市名冊
3 “对外政策”杂志全球城市指数
4 2006年全球城市會議
5 其他準則
5.1 世界級城市列表
6 圖集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連結
9 參見
評定標準
「全球城市」此稱號對一個城市的形象而言是有正面影響的,因此很多團體和組織都各自對世界各城市進行分類和排名,並列出哪些是「全球城市」,哪些是「非全球城市」[2]。其中,總部設於英國羅浮堡大學地理系的「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對世界各主要城市進行了普查[4](下文將會提及);但其他不同的機構用上不同的評定標準時,結果肯定會有不同[2]。評比標準通常傾向於以尺度值來決定,例如,一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是其最大產業,那麼該城市便屬於世界城市[2];又或以逼近判定來決定,即如某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規模比其他城市的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加起來還要大時,該城市便屬於世界城市[2]。綜合不同的評定方式,全球城市一般有以下特點:
經濟特點
- 國際性企業、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跨企業)集團(綜合企業)等總部進駐,並設有影響世界經濟的證券交易所,如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東京等
- 對城市本身、所在地區甚或整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5]有重大經濟貢獻[6]
- 主要證券指數所在地[7]
- 提供多種國際金融服務[8],特別是金融、保險、房地產、銀行、會計和市場方面的服務
- 位列生活費用最昂貴城市排行榜前列位置[9]
政治特點
- 對國際事件和全球事務有重大影響力和參與度,如屬具有重大影響力國家首都的華盛頓、倫敦、巴黎、東京、莫斯科、北京、柏林等
- 設有國際機構總部,如聯合國(紐約)、世界貿易組織(日內瓦)和歐洲聯盟(布魯塞爾)等
- 數目龐大的城市市區人口、大都會中心區人口(通常數以百萬計)或大都會區人口
- 人口組成多樣[10],以人口、生境[11]、流動性[12]和都市化程度[13]等作指標[14]
- 生活水平[15]或城市發展[16]高
- 擁有移民人口的社區
文化特點
- 蜚聲國際的藝術機構或組織,博物館、藝術館、歌劇團、芭蕾舞蹈團、管弦樂團、電影中心、劇場等,例如羅浮宮和大都會博物館
- 文化氣息濃厚,不缺電影節(例如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熱鬧的音樂或劇院場所、藝術中心、街頭藝術表演和年度節目巡遊等
- 響亮而有影響力的世界性媒體,如英國廣播公司、CNN、《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世界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
- 強大的體育硬體、競技社群,如擁有大型體育設施、本地聯賽隊伍,以及舉辦國際體育盛事諸如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或大滿貫網球賽等的能力和經驗[17]
- 著名的教育機構,如擁有知名大學[18]、國際學生人數多[19]、研究設施完善等
- 各個宗教的朝聖中心,如麥加、耶路撒冷、梵蒂岡等
- 因為移民者多,特別是市內異文化雲集,所以造就多元而獨特的城市文化
- 觀光事業蓬勃,在文史豐富人才輩出的古城,聞訊遠來的旅人眾多。擁有重要歷史和文化意義的世界文化遺產[20],如罗马、雅典、北京等
- 為藝術作品、社群網路傳媒、電視、電影、電視遊戲、音樂、文學、報刊、文獻等所描繪或提及的次數多
基建特點
- 先進發達的交通系統,如高速公路及大型公共交通網絡,提供多元化的運輸模式(地下鐵路、輕軌運輸、區域鐵路、渡輪或公車),如臺北捷運、香港地鐵、東京地鐵、紐約地鐵、倫敦地鐵、巴黎地鐵等
規模龐大且使用率高的[21]公共交通系統,鐵路使用率高[22]、汽車數目大[23]並有重要港口(如屬海岸城市)[24]
- 一個作為國際航線中心的國際機場,並有航空公司以其作為樞紐,並擁有龐大的客運(包括國內及國際線)[25]或貨運量
- 先進的通訊設備,如光纖、無線網絡、流動電話服務,以及其他高速電訊線路,有助於跨國合作,如東京和首爾堪稱世界電子和科技中心。
- 完善的醫療配套,包括醫院、醫學研究所等
- 壯觀的天際線和摩天大樓群[26],例如紐約、香港、上海、迪拜、新加坡、芝加哥等
GaWC的世界级城市名冊
1998年,尊·比佛斯達克(Jon Beaverstock)、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G. Smith)和彼德·泰勒(Peter J. Taylor)首次嘗試利用有關數據定義、分類和排列全球各個城市,當時他們同在英國羅浮堡大學共事。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術研究員羅納德·達烏斯(Ronald Daus)進一步集中研究主要在南半球的歐洲以外城市[27]。比佛斯達克、史密斯和泰勒共同成立了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
1999年,GaWC尝试为世界级城市定义和分类。世界级城市名册于GaWC 5号调查学报([2][3])中概述,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法律为城市排名[4]。GaWC的名册确认了世界级城市的3个级别及数个副級別[28],由高到低順序為Alpha級 (下設四個副級別:Alpha++、Alpha+、Alpha和Alpha -)、Beta級(下設三個副級別:Beta +、Beta和Beta -)、Gamma級(下設三個副級別:Gamma +、Gamma和Gamma -),另外還有「高度自足」和「自足」兩個級別,意即此等城市能夠提供程度足夠的服務,無需明顯地依賴其他全球城市。
下列为2018年版排名(參照 GaWC 2018年版排名):
級別 | 城市 |
---|---|
Alpha++ |
|
Alpha+ |
|
Alpha |
|
Alpha− |
|
級別 | 城市 |
---|---|
Beta+ |
|
Beta |
|
Beta- |
|
級別 | 城市 |
---|---|
Gamma+ |
|
Gamma |
|
Gamma− |
|
級別 | 城市 |
---|---|
高度自足 |
|
級別 | 城市 |
---|---|
自足 |
|
“对外政策”杂志全球城市指数
2008年,美国杂志《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萨斯奇亚·萨森等人和一些组织的研究基础上,发表全球城市的排名。此项排名的研究是在5个领域:商业活动、人力资源、訊息交流、文化累積及政治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的。2010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更新6次,2017版入选的城市是[29]:
#3 巴黎
#10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2017年排名 | 排名变化 | 城市 | 得分 |
1 | ▲ 1 | 紐約 | 63.2 |
2 | ▼ 1 | 倫敦 | 62.9 |
3 | ▬ | 巴黎 | 53.2 |
4 | ▬ | 东京 | 47.4 |
5 | ▬ | 香港 | 44.7 |
6 | ▲ 2 | 新加坡 | 39.1 |
7 | ▬ | 芝加哥 | 38.3 |
8 | ▼ 2 | 洛杉磯 | 38.1 |
9 | ▬ | 北京 | 37.0 |
10 | ▬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34.4 |
11 | ▲ 1 | 布魯塞爾 | 34.0 |
12 | ▼ 1 | 首爾 | 33.8 |
13 | ▬ | 馬德里 | 33.7 |
14 | ▲ 2 | 柏林 | 33.0 |
15 | ▬ | 墨爾本 | 32.5 |
16 | ▲ 1 | 多倫多 | 32.3 |
17 | ▼ 3 | 雪梨 | 32.2 |
18 | ▬ | 莫斯科 | 31.8 |
19 | ▲ 1 | 上海 | 31.7 |
20 | ▼ 1 | 維也納 | 30.0 |
21 | ▲ 3 | 波士頓 | 29.8 |
22 | ▬ | 阿姆斯特丹 | 29.2 |
23 | ▬ | 舊金山 | 29.0 |
24 | ▲ 2 | 巴塞隆納 | 28.6 |
25 | ▬ | 伊斯坦堡 | 28.3 |
26 | ▼ 5 | 布宜諾斯艾利斯 | 26.3 |
27 | ▬ | 蒙特婁 | 26.2 |
28 | ▬ | 杜拜 | 26.0 |
29 | ▬ | 法蘭克福 | 25.5 |
30 | ▬ | 邁阿密 | 25.4 |
2017年排名 | 排名变化 | 城市 | 得分 |
31 | ▲ 3 | 聖保羅 | 25.4 |
32 | ▼ 1 | 蘇黎世 | 24.1 |
33 | ▲ 2 | 羅馬 | 23.5 |
34 | ▲ 5 | 墨西哥城 | 23.4 |
35 | ▲ 2 | 溫哥華 | 23.0 |
36 | ▼ 3 | 慕尼黑 | 22.7 |
37 | ▼ 1 | 日內瓦 | 22.4 |
38 | ▲ 2 | 亞特蘭大 | 22.3 |
39 | ▼ 7 | 斯德哥爾摩 | 21.7 |
40 | ▼ 2 | 休士頓 | 21.3 |
41 | ▬ | 曼谷 | 20.9 |
42 | ▬ | 哥本哈根 | 20.7 |
43 | ▲ 2 | 米蘭 | 20.6 |
44 | ▬ | 孟買 | 20.0 |
45 | ▲ 1 | 布拉格 | 18.1 |
46 | ▲ 2 | 都柏林 | 17.8 |
47 | ▼ 4 | 台北 | 17.7 |
48 | ▲ 3 | 達拉斯 | 17.6 |
49 | ▬ | 吉隆坡 | 17.5 |
50 | ▼ 3 | 費城 | 17.4 |
51 | ▲ 1 | 大阪 | 17.2 |
52 | ▼ 2 | 里約熱內盧 | 16.4 |
53 | ▲ 7 | 約翰尼斯堡 | 16.3 |
54 | ▲ 7 | 新德里 | 15.9 |
55 | ▲ 2 | 波哥大 | 15.8 |
56 | ▬ | 雅加達 | 15.6 |
57 | ▲ 5 | 台拉維夫 | 15.2 |
58 | ▼ 3 | 華沙 | 14.7 |
59 | ▼ 5 | 布達佩斯 | 14.2 |
60 | ▼ 2 | 聖地亞哥 | 13.6 |
2017年排名 | 排名变化 | 城市 | 得分 |
61 | ▲ 2 | 利馬 | 13.6 |
62 | ▼ 9 | 開羅 | 13.3 |
63 | ▲ 2 | 多哈 | 12.7 |
64 | ▬ | 阿布達比 | 12.4 |
65 | ▲ 1 | 利雅德 | 11.5 |
66 | ▼ 7 | 馬尼拉 | 11.0 |
67 | ▲ 1 | 聖彼得堡 | 10.9 |
68 | ▼ 1 | 杜塞道夫 | 10.5 |
69 | ▲ 1 | 開普敦 | 10.2 |
70 | ▼ 1 | 名古屋 | 8.9 |
71 | ▬ | 廣州 | 8.8 |
72 | ▬ | 鳳凰城 | 7.6 |
73 | ▬ | 奈洛比 | 7.3 |
74 | ▬ | 安卡拉 | 7.2 |
75 | ▬ | 邦加羅爾 | 7.1 |
76 | ▬ | 胡志明市 | 6.9 |
77 | ▲ 1 | 海德拉巴 | 6.8 |
78 | ▲ 2 | 拉哥斯 | 6.3 |
79 | ▬ | 卡拉卡斯 | 6.0 |
80 | ▲ 3 | 深圳 | 5.7 |
81 | ▼ 4 | 清奈 | 5.3 |
82 | ▬ | 科威特市 | 4.8 |
83 | ▼ 2 | 達卡 | 4.7 |
84 | ▬ | 加爾各答 | 3.8 |
85 | ▬ | 喀拉蚩 | 3.7 |
2006年全球城市會議
2006年全球城市會議於2006年6月29日在利物浦希望大學舉行,由Dr. Lawrence Phillips主持。會議旨在確定「全球城市」的定義,評核準則包括:城市的形象、敘述、經濟、規劃和市民的體驗。會議也會探討是否只有已知的「四大世界級城市」──倫敦、纽约、巴黎和東京,才可享有全球城市的地位;又或者,發展迅速的亞洲城市或第三世界可否列入世界級城市。
其他準則
GaWC的名冊以特定的準則為主,所以其他佔有全球意義的城市未必包括在內。以下是一些例子:
|
|
世界級城市列表
根據個別準則排名
排名 | 市区人口 | 城市國際化指數 | 生活物价指數 | 地鐵系統全年載客量 | 機場全年載客量 | 億萬富翁數目[4] |
---|---|---|---|---|---|---|
1 | 東京 | 東京 | 東京 | 東京 | 伦敦 | 莫斯科 |
2 | 伊斯坦布爾 | 倫敦 | 大阪 | 首爾 | 纽约 | 纽约 |
3 | 卡拉奇 | 纽约 | 倫敦 | 莫斯科 | 东京 | 倫敦 |
4 | 孟买 | 巴黎 | 莫斯科 | 北京 | 亚特兰大 | 香港 |
5 | 北京 | 香港 | 首爾 | 上海 | 巴黎 | 伊斯坦布爾 |
6 | 莫斯科 | 芝加哥 | 日內瓦 | 广州 | 芝加哥 | 圣保罗 |
7 | 圣保罗 | 洛杉磯 | 蘇黎世 | 紐約 | 洛杉矶 | 首爾 |
8 | 天津 | 新加坡 | 哥本哈根 | 巴黎 | 北京 | 孟買 |
9 | 广州 | 悉尼 | 香港 | 香港 | 上海 | 舊金山 |
10 | 德里 | 首爾 | 奧斯陸 | 墨西哥城 | 达拉斯 | 達拉斯 |
圖集
倫敦
紐約
香港
北京
新加坡
上海
悉尼
巴黎
杜拜
芝加哥
莫斯科
多伦多
聖保羅
法蘭克福
洛杉磯
馬德里
墨西哥城
吉隆坡
首爾
孟買
曼谷
華沙
廣州
迈阿密
墨爾本
布宜諾斯艾利斯
伊斯坦布尔
布魯塞爾
阿姆斯特丹
斯德哥尔摩
约翰内斯堡
舊金山
聖地亞哥
維也納
参考文献
^ UK History. History.ac.uk. 2009年12月18日 [2012年5月9日].
^ 2.02.12.22.32.4 Doel, M. & Hubbard, P., (2002), "Taking World Cities Literally: Marketing the City in a Global Space of flows", City, 第6期, 第3號, 第351-368頁. (需要訂閱)
^ 薩斯基亞·扎森 -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3-16. (1991) -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ISBN 0-691-07063-6
^ 4.04.1 GaWC Research Bulletin 5, GaWC, 羅浮堡大學, 28 July 1999
^ Global Urban Indicators Database 2 (1998 data)[永久失效連結](資料儲存為.ZIP壓縮檔), UN-HABITAT
^ Urban Characteristics,City Level, 1993PDF (61.6 KB), "World Resources 1998-99", WRI, 1998年.
^ World Indices, Bloomberg
^ J.V. Beaverstock, World City Networks 'From Below', GaWC, 羅浮堡大學, 2010年9月29日
^ 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survey 2011 - City rankings, Mercer, 2011年7月12日
^ Chapter 5: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choicePDF (352 KB), "200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第99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04年
^ City Profiles, UN
^ Mobility 2001PDF (1.59 MB), WBCSD
^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3 REVISIONPDF (3.73 MB), 联合国, 2004年
^ Chapter 9: Urban DataPDF (196 KB), "World Resources 1998-99", WRI, 1998年
^ World-wide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Mercer, 2006年4月10日
^ The city development indexPD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ITIES REPORT 2001", UN-HABITAT, 2006年6月21日
^ P. De Groote, Economic and Tourism Aspects of the Olympic Games, GaWC, 羅浮堡大學, 2005年9月21日
^ [1]PDF(需要登入)
^ 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Global Cities, GaWC, 羅浮堡大學, 2005年2月17日
^ World Heritage List,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Estimated Ridership of the World’s Largest Public Transit Systems, 1998. People.hofstra.edu. [2012年5月9日].
^ COMMUTER RAIL (SUBURBAN RAIL, REGIONAL RAIL)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CONTEXTPDF (218 KB), 2003年10月
^ Traffic Intensity by International Urban Area: 1990. Publicpurpose.com. [2012年5月9日].
^ Largest seaports of the world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6-15.
^ Mapping the Global Network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Air Passenger Transport Flows, GaWC, 羅浮堡大學, 2004年12月8日
^ The World's Best Skylines. Homepages.ipact.nl. [2012年5月9日].
^ Global Cities in Informational Societi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6-20. – 巴西利亞大學文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
^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GaWC. 於2012年11月21日.
^ 2016 Global Cities Index and Emerging Cities Outlook (PDF). [April 2016].
外部連結
「『世界級城市網絡』中的美國城市」 Peter J. Taylor 和 Robert E. Lang,2005年2月 (英文)(PDF格式報告)
城市地方的相關連結總匯 (英文)
世界級城市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Jennifer Curtis的文章 (英文)
世界體系的城市體系:研究議程 猶他大學Jeffrey Kentor 和 Michael Timberlake 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David Smith (英文)
《2001年世界城市狀況》[永久失效連結] 聯合國人類住宅區計劃署 (英文)
參見
- 香港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