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中华民国-苏联關係


中華民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關係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和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在世界的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中苏关系是指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可分为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两个阶段。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由中俄关系所代替。




目录






  • 1 中华民国大陸时期(1917-1949)


    • 1.1 外蒙古独立


    • 1.2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


    • 1.3 《奉俄协定》


    • 1.4 中苏断交 (1929-1932)


    • 1.5 抗日戰爭時期


    • 1.6 国共内战时期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91)


    • 2.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2.2 对华经济援助


    • 2.3 关系破裂


    • 2.4 关系缓和




  • 3 参考文献


  • 4 参见


  • 5 外部链接





中华民国大陸时期(1917-1949)






北京宛平城抗战纪念馆中中華民國国旗和苏联国旗


自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中國陷入地方割据和軍閥混戰。當時北洋政府為國際承認,中华民国大總統袁世凱與俄國簽訂《中俄聲明》。自此,俄人勢力入侵外蒙古。


1921年,蘇聯開始為中國國民黨提供資助。在1923年,共產國際指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簽訂軍事協議。


1922年,共產國際認定中國國民黨是中國國民革命之領導核心,制定借助中國國民黨以發展之策略,指示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8月中國共產黨放棄排斥中國國民黨之態度,同意中國共產黨黨員加入中國國民黨,惟中國國民黨必須依民主原則改組[1]:28。孫中山為領導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北伐,1923年與蘇俄建立良好關係,簽訂《孫文越飛宣言》,確立聯俄容共政策,但確定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1924年,蔣介石回廣州後,向孫面陳對國共合作之意見。孫認為蔣對中蘇關係顧慮過甚,不合於當時革命現實。[來源請求]


蘇聯亦派員協助國民政府組織北伐軍。1927年,蔣介石於上海清黨,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破裂。蘇聯特使及人員被驅逐。



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原是中国领土,1911年在俄国策划下,外蒙古宣布独立为蒙古国。苏联成立后,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1918年7月,蘇聯外交委員齐釆林在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聲明,放棄沙俄在滿洲搶奪之一切物資,重新恢復中國在滿洲之主權[1]:32。7月4日,苏俄政府宣稱将放弃沙皇政府以各种口实对中国人民所加负担,撤回沙皇政府对驻在国领事馆所设武装部队,并将中国各种赔款中俄国赔款交还中国。


1919年7月,蘇聯副外交委員加拉罕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願意廢除一切秘密條約,無條件交還中東鐵路,放棄庚子賠款及廢除一切特權,文書至1920年3月遞至北京,立即引起輿論熱烈歡迎[1]:32其中有一段说:「苏维埃政府不要求任何补偿, 而交还中东铁路,以及一切采矿权、伐木、开采金矿、及其他为沙皇政府、俄国军人、商人和资本家从中国取得的权利。」[來源請求]1920年9月,加拉罕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前次宣言之原則,但已非無條件放棄在華權益[1]:32


苏联并于日本订立秘密协议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亦承认满洲独立。1946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53年又因苏联违约,於聯合國提出控蘇案以25票同意,24票棄權,9票反對,2國未出席,通過提案並且不承認外蒙古獨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6日宣布与外蒙古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1年,在中華民國棄權下,联合国接纳外蒙古为成员国。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



1917年3月15日,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3月30日,中华民国驻俄全权公使刘镜人约见俄国临时政府外交部副部长,宣布承认该政府。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即共產黨)在列寧領導下舉行革命,推翻俄國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32


1918年8月22日,中国作为协约国成员发表《海参崴宣言》,拒绝承认苏维埃俄国,随后出兵西伯利亚,不久又撤出。1919年3月,共產國際(又稱第三國際)成立於莫斯科,是世界各地共產黨之聯合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及策動世界革命[1]:32。1921年夏,蘇俄在新疆伊犁、迪化、塔城、喀什等處派駐領事館[2]:54。1920年春,共產國際派维经斯基(共產國際派到中國之代表[1]:33)等人到中國,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鼓吹組黨[1]:27。1921年,共產國際派代表馬林(1923年返回莫斯科[1]:323)到中國指導組黨事宜[1]:28。1922年8月,苏联政府派遣特使越飞到中國,一面公開與北京政府開展外交活動[1]:33。越飛为驻华全权代表,与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谈判,想先达成建交目的,顾维钧仍要求苏俄先从外蒙撤走红军,谈判未果。然后越飞致函在洛阳军力最强的吴佩孚将军,希望建立合作关系,吴佩孚拒绝。1923年1月,越飛到上海与孙中山会談,到了月底,發表《孙文越飞宣言》(简称“孙越宣言”)[1]:33


1924年5月31日,曹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不辱使命,与苏俄政府代表加拉罕在北京签立《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但是此协定并没有落实。
1926年,中苏双方举行会谈,商议重新划界,谈判无果而终。



《奉俄协定》



1924年9月20日,苏联为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簡稱《中蘇協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关于中东铁路问题,与奉天张作霖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北京中央政府照会俄国代表加拉罕,不承认《中華民國東三省自治省政府與蘇維亞社會聯邦政府之協定六條》(簡稱《奉俄协定》)。但是最终在1925年3月18日表示承认。



中苏断交 (1929-1932)


1927年12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因广州事变发布对苏联断绝邦交令。此时北洋政府还存在,该断交令无效。


1929年7月17日,因中东铁路事件,苏联政府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绝交,撤回苏联驻中国使馆及侨务代表。


1932年12月12日,中苏恢复外交关系。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21日,中蘇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對華軍援重型武器曾超德國,並先後分別對華貸款3筆,共計2.5億美元。[3]先後共多蘇聯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其中200多人在華犧牲;從1937年8月至1941年,蘇聯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共擊毁日機1,049架。[3]1940年11月,新疆省军阀盛世才与苏联秘密签订《新苏租借条约》。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蘇聯全面停止援助中國,直到1945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蘇聯才出兵中國東北地區[3]。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国民政府同意外蒙古公投獨立、允許蘇聯在東北和新疆享有特殊權益,蘇軍洗劫整個東北工業設備和財富,中國損失20億美元。[3]



国共内战时期



1947年1月11日,國民政府與蘇聯在南京談判中長鐵路業務問題,中國方面主張以前中東鐵路產權為限,蘇聯方面則要求應包括南滿鐵路之產權[4]:8264。1月12日,外交部長王世杰照會英、美、法、蘇四國外長,聲明:一、將來和會必須由五國外長(即中、美、英、法、蘇外長)召集;二、莫斯科外長會議,在未經中國外長同意前不得討論德、奧和約以外之問題[4]:8264。3月1日,蘇聯駐漢口領事館是日起暫行裁撤[4]:8301


3月,蘇聯答覆美國,準備交還大連,中國外長王世杰接見蘇聯駐華大使,具體商洽接收大連問題,蘇聯同意中國組團考察[5]:50。4月17日,中國外交部照會蘇聯大使要求接收旅順、大連[4]:8336。5月4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覆中國外交部,重申拒絕中國派軍接收旅順、大連[4]:8348。5月5日,中國外交部長王世杰再接見蘇聯駐華大使,駁斥有關大連受軍管等問題[4]:8348。5月7日,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談判中國軍警能否隨同接收人員進入旅順、大連[4]:8350。5月18日,駐蘇聯大使傅秉常呈外交部,報告與蘇聯外交部次長瑪利克商談中國軍警自由進入大連問題[4]:8356。6月2日,董彥平、張劍非率領之接收旅大視察團自瀋陽赴大連調查[4]:8366。6月4日,接收旅大視察團乘「長治號」炮艦抵旅順[4]:8367。6月,國民政府派員至大連視察,市內軍、警、行政,皆由解放軍把持,無法接收[5]:51。6月12日,旅大視察團結束視察,離開旅順回瀋陽[4]:8370


6月22日,孫科就接收旅大問題對《新民報》記者發表談話稱:中國之東北現已成為國際問題,蘇聯顯然違反中蘇友好條約[4]:8373。6月25日,中國外交部根據旅大視察團報告發表聲明,說明旅順、大連接收交涉經過及「種種障礙」,宣布暫停開放大連港,並提請蘇聯政府遵守條約,中國政府派遣軍警接收旅順、大連行政之權,既無條件限制,中國政府自得隨時決定行使全權;外交部向蘇聯政府提交照會一件[4]:8375。7月11日,塔斯社發表公報,聲言蘇聯政府從未反對在旅順、大連設立中國行政機構[4]:8382。8月4日,蘇聯駐華大使館代辦費德林照會中國外交部,申辯未協助旅大視察團事,稱查與事實不符[4]:8393。8月28日,塔斯社聲明蘇聯船隻有進入大連港權利。[4]:8402


6月3日,蘇聯駐華大使彼得羅夫訪外交部長王世杰,就在華白俄團體之反蘇活動提出抗議;王世杰亦抗議蘇聯報紙及通訊社之反華言論[4]:8367。6月20日,蘇聯塔斯社聲明否認美國及中國通迅社所刊蘇聯指揮中共軍隊在滿洲之攻勢[4]:8373。8月28日,孫科在廣州發表談話,稱日本對中國威脅已消失,代之而起者為蘇聯[4]:8402


6月5日,中國與蒙古在中蒙邊境新疆北塔山地區武裝衝擊,中國外交部於6月11日稱「此事並非尋常邊界衝突事件,我政府極為重視」,中央社電訊稱蘇聯亦卷入其中;中方向蘇聯、蒙古兩國抗議,蘇聯、蒙古兩國聲明否認中方指責[4]:8368。蒙古騎兵入侵中國新疆北塔山,中國向蘇聯及外蒙古提出嚴重抗議[5]:51。6月21日,蘇聯答覆中國外交部抗議,否認蘇聯飛機參加北塔山戰事[4]:8373。7月8日,中國外交部就外蒙軍隊入侵新疆制造北塔山事,致蘇聯駐華使館照會,提出抗議;中國外交部電令駐蘇聯大使傅秉常照會外蒙駐蘇聯大使,要求外蒙軍隊迅速從中國境內撤退[4]:8380


9月5日,外交部駐滬辦事處主任陳國廉稱,蘇聯輪船「伊里奇號」由大連載運客貨至滬,「未經特許擅入暫停開放之港口,並侵犯沿海貿易權」,外交部向蘇聯大使館提出抗議[4]:8406。11月28日,蘇聯答覆中國政府提出召開對日和約預備會議之建議,並通知美、英政府,建議明年1月在華舉行四國外長特別會議,討論對日和約籌備事項[4]:84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91)





俄罗斯艺术家伊万诺夫作《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对华经济援助





1952中国访问团访问苏联莫斯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最重要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往莫斯科访问两个月。主要目的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並争取苏联经济援助,雙方同意废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中苏同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上依赖苏联。中苏条约谈判使斯大林和毛泽东心存芥蒂。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时出兵朝鲜,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程度、中苏经济关系发展难以预料。


朝鲜战争期间,苏方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包括一千架米格15型飞机,以及对东北和中国运输系统军事工业援助,由苏方援助中国现代化和机械化武装部队,一直在朝鲜停留到停战之后,中国生产出模仿和复制的苏式重型大炮和坦克,在苏联许可下开始自行生产米格飞机,同时中国海军配备由苏联提供后由中国仿制潜艇。这一时期苏联大量向中国提供较先进军事技术及中国仿制苏式武器,很大程度是因为苏联高层争夺斯大林继承所致。


苏联对中国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50年2月14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12亿卢布(合4亿美元)贷款协定,年息1%,期限5年,规定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苏联交付给中国的机器设备与器材的支付。1950年全年这笔贷款支付2.4亿卢布。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国中央政府总投资62.99亿元中,这项苏联贷款所占比例14.3%。


1951年2月1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苏联向中国贷款12.35亿卢布,用以购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需要的军事装备弹药和铁路器材。规定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作战以前的以全价付款,以后的军事装备和弹药以半价付款,铁路器材以75折付款。1951年4月10日、9月12日毛泽东与斯大林在电报中商定了两笔用于抗美援朝的追加军事贷款约10亿卢布。1952年11月9日,中国向苏联签订10.36亿卢布贷款协议,购买60个师装备。


另外,苏联政府帮助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50个重点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情况变化,撤消了1个项目,合并了2个项目,实际建设项目为47个。涵盖了以下行业:一、能源工业,二、原材料工业,三、民用机械加工,四、国防军工,五、造纸工业,按国家统计局1953年3月11日统计报告,3年累计实际进口46974万卢布,完成合同68.7%。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急需得到中国共产党支持。据俄罗斯解密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在谈及撤军时毛曾说“我认为苏联军队此时撤出旅顺和大连是不合适的”(因为怕美国可能会再开战),但因赫态度坚决而作罢[6]。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在中国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援华重点是称为“156项”基础工业设施建设。这些项目机器设备,主要是以货物贸易而不是以贷款交付,而提供技术是免费。1952年中国制定“一五”计划时,斯大林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1954年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成为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的著名“156项”。后来落实工程共150项,其中44项是军工企业,包括陆海空三军各种主战装备制造厂。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最重要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


据前些年已经解密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从1957年末起,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起步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湖南和江西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核实验场,中国进入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新阶段。


1953年至1957年,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重要时期。在遭受全球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禁运环境下,中国通过等价交换外贸方式,接受苏联和东欧国家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以“156项”为核心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工业建设,使中国建立独立自主工业体系雏形。从1950年第一个项目开始建设,到1969年“156项”实际实施150项全部建成,历时19年。其中建设高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至1957年底,“156项工程”中有一半以上项目已按期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8年夏天,中苏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6月,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16日,苏联照会中国,决定召回全部在中国工作的专家。至1960年9月1日全部召回1390名苏联专家。苏联援建中国的304个项目,到1960年苏联撤离专家前,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149项,尚未完成的有155项。


苏联技术援助还是大大加快中国“两弹”事业进程。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中国以几十亿元人民币费用就建立起配套国防工业基础,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纪录。


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贷款共13笔,总计56.76亿卢布。[7][8]



  • 经济建设贷款共四笔12.5亿卢布;

  • 抗美援朝贷款共七笔44亿卢布;

  • 苏军自旅大撤退时剩余物资一笔7.23亿卢布;

  • 移交中苏合营公司的苏联股份贷款一笔2.78亿旧卢布。


至1960年,中国已经向苏联出口了72亿卢布的货物用于偿还贷款与延期付款的苏联援建中国重点工程项目的费用,还需要继续出口79亿卢布的货物以全部还清(其中贸易欠款20亿卢布,其它为贷款本息)。1961年3月苏联对中国的50万吨古巴蔗糖贸易贷款3.296亿1961版新卢布(1新卢布等于4.45旧卢布)。1961年4月,中苏双方达成协议:1960年中方贸易欠款可在5年期间分期归还,中方借用的50万吨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归还,均不计利息。[9]中国在1965年主动提前还完所欠苏联债务。苏联对中国的贷款总计约为80亿旧卢布,加上利息,自1950年以来,中国对苏联的债务86亿人民币。



关系破裂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1961年10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正式中苏决裂。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出席苏共大会。中苏决裂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也大大减少直至终止。而1970年代后期起中国与日本走得很近,因此中国官方媒体支持日本要求北方四岛的运动。苏联逼债也成为在中国民间长久流传的政治谣言。



关系缓和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紧临中国的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府塔什干发表“塔什干讲话”,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被认为是勃列日涅夫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动的讯号。


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等领导人,是自中苏交恶三十年來两国领导人首次正式会谈。这时正值六四事件前夕,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大批群众,接待仪式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改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陪同戈尔巴乔夫在停机坪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10]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由中俄关系继承。



参考文献





  1. ^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 王爾敏校訂. 現代教育研究社編輯委員會,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2. ^ 劉潤田:〈中亞新國及其侵華飛彈基地〉,《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3年3月號


  3. ^ 3.03.13.23.3 〈蘇聯、英國、美國對華援助〉. 《明報》. 2015-08-09: 新聞專題A12-A13版. 


  4. ^ 4.004.0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5. ^ 5.05.15.2 陳布雷等編著 (编).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6. ^ 《党史纵览》2011年7期


  7. ^ 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258页


  8. ^ 《杨尚昆日记》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6页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 1957-1969》,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


  10. ^ 李景贤. 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见追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见




  • 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

  • 中苏边界冲突



外部链接



  • 20世纪的中俄关系:通向睦邻的艰难之路. 俄罗斯之声 (中文(简体)‎). 








aV 1 jd2qDdklyAyIm5rVZ36fnKpQ3M23 v8NGrE
4IFEqEd6ay7UHFX,KcVmwrPDbO2R2RoziVs0KWf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