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西安事變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Zhang Xueliang, Yang Hucheng and Chiang Kai-shek.jpg
西安事變主角蔣介石(右)、張學良(左)及楊虎城(中)在事變發生前合影。













日期 1936年12月12日 - 26日
地点  中華民國陝西省長安縣
结果
蔣中正同意停止剿共;第一次國共內戰結束
参战方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中華民國 東北軍
中華民國 西北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指挥官和领导者

中華民國 蔣中正
中華民國 何應欽

中華民國 張學良
中華民國 楊虎城
伤亡与损失

800 - 1,000人遇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东北军將領张学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军將領杨虎城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从而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上建立。




目录






  • 1 背景


    • 1.1 日本侵华


    • 1.2 国民政府之動向


      • 1.2.1 绥远抗战




    • 1.3 国共内战


    • 1.4 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


    • 1.5 楊虎城和西北軍


    • 1.6 张学良和东北军


    • 1.7 八一宣言、瓦窰堡會議與一二九運動


    • 1.8 洛川會談


    • 1.9 膚施會談


    • 1.10 張學良逼迫蔣聯共抗日




  • 2 事变经过


    • 2.1 誘因


    • 2.2 序幕


    • 2.3 兵諫


    • 2.4 事变


    • 2.5 營救


    • 2.6 會面


    • 2.7 交伐


    • 2.8 談判


    • 2.9 和解




  • 3 各方反应


    • 3.1 日本


    • 3.2 苏联


    • 3.3 西洋


    • 3.4 美國


    • 3.5 中共




  • 4 影响


    • 4.1 东北军整编


    • 4.2 杨虎城遭杀害


    • 4.3 张学良被軟禁




  • 5 评价


    • 5.1 中國国民党方面的评价


    • 5.2 中國共产党方面的评价


    • 5.3 张学良自我评价


    • 5.4 其他方面的评价




  • 6 参考文献


  • 7 研究書目


  • 8 外部链接





背景



日本侵华




位于陝西臨潼華清池內的西安事變紀念碑(攝于2008年10月)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让出中国东北,退入山海关内。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1月3日,山海关失守。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国民政府之動向



面對日本節節紧逼,蔣堅信將來中日必有一戰,1932年,蔣设立秘密軍事委員會擬定抗日計畫。2月3日,蔣抵洛陽,會商對日抗戰計劃,2月5日由洛陽往鄭州,行經黑石關以東至汜水之間,觀察地形[1]:126。為遏止日本勢力擴張,取得蘇聯政府援助,蔣採納宋子文、孔祥熙等意見,於1932年底恢復中蘇邦交[2]:46-47。成立中國空軍總部,積極建立現代化中國海空軍。1933年3月6日,蔣由漢口乘車北上,3月7日到鄭州;3月8日抵達石家莊;3月9日到保定;3月25日,蔣才乘機離開[3]:357。1934年11月7日,蔣在綏遠會見榮王、德王、潘王等蒙人與黨政人員,並對各主席和邊外將領指導一切[3]:366


1935年12月,蔣要駐蘇聯武官鄧文儀向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負責人王明(陳紹禹)要求國共兩黨談判;王明表示,談判以在中國國內為好,並指定將由蘇聯回國之潘漢年和中國國民黨聯繫;潘漢年在莫斯科同鄧文儀會面後離開莫斯科回國[2]:47。美國國務卿公開發表文告,聲稱美國對於日本策劃「華北自治運動」不能熟視無睹[2]:46。1936年春,蔣曾秘密派陳立夫、張沖到歐洲[2]:47;潘漢年從莫斯科到上海,在上海、南京同中國國民黨代表張沖會談後,經西安劉鼎之秘交通線於8月8日來到保安,向中共中央傳達共產國際指示,以及他在上海、南京同張沖、曾養甫談判之情況[2]:50



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傅作义反对日本主张的“内蒙古自治”,11月率部抵抗关东军指使的王英“大汉义军”和德王、李守信所部的西犯,夺回百灵庙、锡拉木楞庙等地,肃清绥远境内亲日军队,挫败日军入侵绥远的企图[4]:502。11月2日,蔣視察洛陽橋工程,11月12日遊少林寺[5]。张判断绥远抗战规模将扩大,数次向蒋提出,建议10余万东北军愿北上绥远增援友军,被蒋驳回,蒋坚持要他剿共。張、楊在西安組織抗日援綏軍第一軍團[4]:507。11月27日,张給蒋一份「请缨抗敌書」,遭到蒋拒绝[4]:574



国共内战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經万里長征抵达陕北。蔣把打通同共產黨關係交給陳立夫負責;陳立夫交代親信曾養甫(曾任鐵道部次長,當時任廣州市市長)物色,曾於1935年11月找到諶小岑(鐵道部勞工科長,曾在天津參加「五四運動」,同周恩來、鄧穎超有來往)接受任務,通過湖南同鄉、歷史學家翦伯贊,約北平中國大學教授呂振羽到南京同曾養甫見面[2]:47。宁夏战役中,面对中国国民党中央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决定迅速西渡黄河,打开与苏联补给线。呂振羽同北平地下黨市委宣傳部長、湖南人周小舟有聯繫,參加抗日統戰活動;經北平市委批准,呂振羽於1935年11月底到南京開始同曾養甫會談[2]:47


1936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先后抵达陕北。宋慶齡同共產國際有聯繫,擁護共產國際七次代表大會關於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人民陣線 popular front)和中共《八一宣言》,從宋子文、孔祥熙那裡聽到消息蔣介石要找共產黨談判;1936年1月,宋慶齡請董健吾(對外身份是牧師,秘密黨員)面談,交給他由孔祥熙簽名委董為「西北經濟專員」之委任狀,要他將一封密信送到陝北面交毛澤東、周恩來,董報告上海地下黨後,地下黨介紹張子華同行;到西安後,請求張學良批准他們進入蘇區,張學良知到南京意圖後,更放心同中共聯絡[2]:48。3月,中共北方局又派周小舟到南京和曾養甫談判;諶小岑又經過左恭在南京工作,找到上海地下黨關係,張子華以中共長江局代表名義到南京同曾養甫會談[2]:47。張子華4月離開瓦窰堡,5月和8月又來往兩次,又奉中共中央命於9月20日到達廣州,和曾養甫會談;10月15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和紅軍軍事委員會單方面發布停戰令,紅軍一切部隊停止對國軍攻擊[2]:52-53。10月,红军开始渡河,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共21,800余人渡过了黄河,到达西岸,而剩余的跟进部队则由于国军巨大军事压力,而放弃渡河,红军被一切为二。



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



還在江西蘇區時代,紅軍就和陳濟棠有過秘密關係,主要是互不侵犯防區和通商貿易;長征中紅軍代表潘漢年、何長工曾與陳濟棠秘密談判,達成讓紅軍借路西進之協議[2]:43。毛澤東對西南軍事將領行動表示讚賞,認為大好時機已來,決定利用此事件提早發動西北新國防政府。1936年6月两广事件其間,劉湘同張學良、楊虎之間有信使往來,同意逼蔣抗日方針,並曾表示願與西北共同行動;此時,中共黨中央經過上海地下黨派張曙時等到四川統戰上層,聯繫劉湘[2]:44-45。6月16日,毛澤東向王明表示:「為了策應兩廣及華北局面,西北發動決定提早。發動的時機擬在兩個月內,發動的部署以接近蘇聯與解決西北蔣介石力量為原則。」中國共產黨中央電令川康地區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配合新政局:「時局已有新變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有迅速組織的必要,我們將以西北的發動來配合兩廣的行動。」[6]:887西安事變後,劉湘通電表示贊成張、楊主張抗日救國,希望和平解決,反對武力討伐;山東韓復榘、寧夏馬鴻逵、馬鴻賓等,經過中共黨中央和北方局派人或通過間接關係表達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後,都願意建立秘密關係;1936年8月,宋哲元派劉子青到西安,同中共黨建立聯繫;至1936年下半年以後,盛世才經過張學良疏通,同中共黨建立統戰關係,又聯繫中共黨同蘇聯和共產國際[2]:45。楊虎城提議張、楊兩軍起而響應,中國共產黨更是一再催促,張借開會之機赴京察看形勢,終以兩廣發生變化、東北軍內部改造遠未完成而作罷[7]:58。中共北方局聯絡局王世英,和李宗仁派在天津之代表劉仲容父親有統戰關係,並可利用他們電台發報;1936年8月底,李宗仁、李濟深之代表錢壽康經西安到達保安,要求與中共訂立抗日救國協定;中央表示同意,協定經過修改後,由錢壽康帶回廣西;西安事變發生後,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通電表示支持[2]:43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使中國避免新內戰,符合全國人民團結抗日之願望,順應國內「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形勢[4]:488



楊虎城和西北軍



1933年5月,楊虎城和第十七師師長孫蔚如,曾派參謀武志平(中共秘密黨員)到川陝蘇區與紅四方面軍商談訂立「巴山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蔣抗日」之密約;雙方根據這一密約,互不侵犯達兩年之久[2]:39


1935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派汪鋒攜毛澤東親筆信到西安與楊虎城商談合作;中旬,楊和汪談話,雙方確定聯合抗日之原則;下旬,北方局派負責人王世英到西安,與楊虎城反覆商談後,達成合作抗日協議[2]:39



张学良和东北军




1935年秋,東北軍調入西北,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7]:57。1935年9月20日,蒋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統帥陝、甘、寧、青四省軍隊「圍剿」在西北之紅軍[4]:557。蔣再次推張学良到「剿共」第一線,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代行蔣之總司令職務[4]:557。到西北後,張統轄军隊除調到陕甘近20萬東北軍外,還有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3萬人,寧夏馬鴻逵部2萬人,青海馬步芳部約萬餘人[4]:557


1935年10月1日,紅二十五軍在勞山伏擊南下之東北軍,歼灭王以哲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七軍第一一〇师2个团和师部,师长何立中战死[4]:557。在劳山战役中,東北軍团长裴焕彩被俘。張指揮东北军會同陕、甘、寧、晉、綏等省武裝,對陝甘紅軍第三次「圍剿」[4]:557。10月22日,紅十五軍團夜襲榆林橋(位於陝西甘泉南),全殲東北軍王以哲部第一〇七師4個營,生俘團長高福源[8]:4983。10月25日,東北軍第一〇七师在鄜縣榆林橋與紅十五軍團遭遇,經5小時激戰,東北軍死傷300餘人,被俘1,800餘人(包括团长高福源)[4]:557。至此,紅軍分割王以哲之第六十七軍在洛川、甘泉、膚施[4]:557


1935年11月13日,張学良在中國共產黨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中被形容為:「不抵抗將軍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忠實的走狗」[6]:880


1935年12月,張學良在南京開完會後,曾到上海找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提出要找中共負責人聯繫,又找杜重遠商談抗日救國之道;中共中央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爭取張學良和東北軍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14。李杜和宋慶齡有聯繫,提出過此事,宋慶齡知道劉鼎住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家中,她對剛到過瓦窰堡同中央聯繫之地下黨員董健吾説,艾黎家中就住了一個共產黨員,可介紹他到張學良那裡去工作;董健吾見了劉鼎,告訴他到張學良急於找共產黨之關係,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希望他能去西安見張學良;劉鼎經過考慮後表示同意,並在上海做許多準備工作,認真研究《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之文件,調查張學良歷史、為人處事之特點[2]:19


1936年1月初,在榆林戰役中被俘之東北軍第一〇七師第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回到王以哲軍部駐地洛川;王以哲聽了高福源報告,立即表示接受中共主張並秘密報告張學良[2]:141月初,張學良剛從上海回到西安,正急於找到中國共產黨;他得到電報後就飛到洛川會見高福源[2]:15。2月26日,張學良原來打算親自參加會談,因臨時去南京,就由王以哲和參謀長趙鎮藩先談局部合作問題,重大問題由他回來談[2]:16。經過兩天談判後,於2月28日達成幾條口頭協議,主要內容是:一、為一致抗日,紅軍與六十七軍互不侵犯,各守原防;二、恢復六十七軍在膚施、甘泉兩城六十七軍部隊所需糧、柴進城出售,恢復正常通商關係;四、恢復紅白兩地區通商,雙方有保護對方採購人員安全之責;五、紅軍同意被困在甘泉城內之部隊換防[2]:17


3月2日,張學良由南京回到西安,當日即親自駕機飛到洛川和李克農會談;會談一開始,張學良即表示已聽過王以哲、趙鎮藩之報告,完全贊同雙方之口頭協議,並希望全面合作;接着他請李克農先談中國共產黨對時局之看法[2]:17。張學良同意共產黨建立聯合政府、抗日聯軍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主張,但他提出幾個問題:一、為什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包括蔣介石在內?他認為國家之主要力量都掌握在蔣介石手中,蔣有抗日之可能,抗日必須聯蔣;二、抗日如何能取得勝利?三、如何取得蘇聯援助?四、紅軍東征抗日應取道寧夏、綏遠、察哈爾,不應取道山西[2]:17-18。雙方商定:一、和蘇聯聯繫,雙方可各派代表,赴蘇路線,張學良答應他可與新疆之盛世才商量;二、中共派一代表常駐西安,以便保持聯繫,由張給以名義掩護;最後,張學良提出,為了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國大計,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親自來一次,地點在膚施,具體時間由中共方面定;李克農表示,立即向中央報告[2]:18。李杜從董健吾處了解情況後,打電報給張學良:「尋找的朋友已經找到了」;張學良很高興,即派高級參謀趙毅到上海把劉鼎接到西安,秘密住在金家巷張學良公館之東樓內[2]:19


1936年11月张学良判断绥远抗战规模将扩大,数次向蒋提出,建议10余万东北军愿北上绥远增援友军,被蒋驳回,蒋坚持要他剿共。張、楊在西安組織抗日援綏軍第一軍團[4]:507。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已秘密加入中共,幾乎天天把中央軍胡宗南等部進剿路線、行止時間電告彭德懷[7]:60;11月21日,红军在山城堡取得消滅胡宗南一個多旅之勝利[2]:54。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增强张联共的信心,并向毛泽东重提“反蒋抗日”的计划。张在山城堡战役之后,态度从低调秘密联共开始转向高调公开联共。11月27日,张給蒋一份「请缨抗敌書」,遭到蒋拒绝[4]:574



八一宣言、瓦窰堡會議與一二九運動



1935年7月至8月期間,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4]:421。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会议精神,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不久公开发表[4]:421。宣言呼吁“停止内战”、“抗日救国”[9]


1935年11月28日,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救國宣言》,鄭重提出:不論任何政治派別……只要他們願意抗日反蔣者……願意同他們訂立抗日反蔣的作戰協定[10]:581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領導下,爆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實業部長陳公博呈辭職,表示與汪精衛同進退[8]:5023-5024


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得到第三國際統一戰線保衛蘇聯之指示,並在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423



洛川會談


1936年1月19日,李克農在高福源引導下,到洛川同張學良、王以哲會談;張學良表示願意為成立國防政府奔走[2]:15。1月,在第一次洛川會談,中國共產黨已得知張「同意抗日,但不同意討蔣」[4]:426。1月25日,中共方面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名義发表《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肯定東北軍大多數是愛國,「是願意打日本帝國主義的」[10]:4。中國共產黨重視宣傳,在1月25日向在東北軍公開信中成功挑撥東北軍與中央的關係[11]:24


1936年2月初,中央再次派李克農到洛川談判;2月10日,周恩來指示李克農按照瓦窰堡會議精神,先談局部合作抗日和通商問題[2]:15。2月20日,周恩來在瓦窰堡接到中央及軍委從東征前線發給李克農之訓令,指出張學良同意抗日,願意和他們訂立互不侵犯協定,但不同意討蔣;不反對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口號,但不同意馬上實行[2]:15-16。2月21日,李克農一行在高福源陪同下,由瓦窰堡出發,於2月25日到達洛川[2]:16。2月26日至2月28日,李克農與王以哲、趙鎮藩磋商紅軍與東北軍第六十七軍之間合作抗日問題,達成口頭協議,主要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紅軍同意恢復第六十七軍在鄜縣、甘泉、延安之交通運輸及經濟通商;延安、甘泉城內第六十七軍人員所需糧草,可向當地蘇區群眾購買,紅軍予以便利;雙方給予對方採購人員以保護[12]:2


1936年3月,張到洛川與李克農會談,對其他問題談得很順利,很快取得一致意見;唯獨在對蔣態度問題上雙方意見相左,誰也沒有說服誰[4]:426。李克農一一作回答,但在聯合蔣介石和進軍路線上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李克農表示:「張將軍的意見,我們可以向黨中央報告。」[2]:18當時,毛澤東、彭德懷、張聞天等駐在山西石樓城指揮紅軍東征,周恩來和博古、鄧發由瓦窰堡趕到石樓;3月16日,李克農到石樓向中國共產黨中央滙報洛川會談情況;中央立即決定周恩來為代表到膚施同張學良談判,李克農也同去[2]:18。3月27日會議上,毛澤東談到與張談判問題時,仍堅持反日與反蔣不可分離[4]:426。3月日,毛、彭、周簽署發表《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北軍事委員會為一致抗日告全國民眾書》,提出停止一切內戰,不分紅軍、白軍,聯合抗日;召開全國抗日救國代表會議,組織國防政府、抗日聯軍;要求全國紅軍首先集中河北,阻止日軍前進等項主張[2]:22


洛川會談結束後,王以哲送給紅軍一批七九步槍,子彈數萬發,並派少校副官王政用汽車送至紅軍防地;經過兩個月之努力,採購許多重要物資,有印鈔機和高級紙張、油墨、無線電器材、醫療器材藥品等;這些物資,都由東北軍用軍用汽車送到洛川,再改用牲口轉運到雙方防地交界處,移交蘇區貿易局運到瓦窰堡;這批物資為蘇區解決許多困難,打破中國國民黨對陝北蘇區之經濟封鎖[2]:18



膚施會談


1936年4月6日,毛、彭聯名致電張學良,提出:甲、敝方代表周恩來偕李克農於8日赴膚施,與張學良先生會商救國大計,定7日由瓦窰堡啟程,8日下午6時前到達膚施城東北二十里之川口,以待張學良先生妥為布置;乙、雙方會商之問題,敝方擬定;丙、張先生有何提議,祈預告為盼[2]:22-23。4月9日,周恩来與张在膚施会談[4]:426。周恩來問張學良:「怎麼張伯苓是你的老師?」;張説:「過去我抽大烟、打嗎啡,是聽了張伯苓勸告後戒除的,因此拜張伯苓為師。」[2]:23張是當時最早接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之中國國民黨將軍,已和紅軍秘密達成停戰、通商等協議[4]:427。4月12日,周恩來、李克農等回到瓦窰堡,劉鼎也同行[2]:24。第二天,留在瓦窰堡之中央負責人立即開會,聽取周恩來在膚施和張學良會談之報告;會議決定,派劉鼎到張學良處,任駐東北軍代表,繼續做張學良和東北軍之工作;李克農與王以哲保持密切關係;鄧發為中央代表經西安、新疆赴蘇聯;在膚施、宜川、洛川、西安等地建立通往白區之交通機關;並決定加緊抗日宣傳工作,爭取東北軍不打紅軍[2]:24-25。周恩來即將在膚施談判和中央會議情況電告在前方之毛、彭;4月14日,毛、彭覆電:「張(學良)楊(虎城)兩部關係由你統一接洽並指導之,以其處置隨時告我們……」[2]:25。4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創立全國各黨各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第一次把中國國民黨列入抗日民族統一陣線行列[4]:427。中共中央認為應該改「反蔣抗日」為「逼蔣抗日」,以爭取中國國民黨之大多數參加抗日,最後迫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參加抗日[2]:25



張學良逼迫蔣聯共抗日


1936年5月5日,中国人民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发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把「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全體海陸空軍」和各黨各派並列[2]:25;第一次沒有稱蔣介石為「賣國賊」,而稱之為「蔣介石氏」、「南京政府諸公」[4]:426。通電稱:「為了保存國防實力,以便利於迅速執行抗日戰爭,為了堅決履行我們屢次向國人宣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為了促進蔣介石氏及其部下愛國軍人們的最後覺悟,故雖在山西取得了許多勝利,然仍將人民抗日先鋒軍撤回黃河西岸」[2]:25


1936年7月2日,洛甫致電王明:「西南發動已20餘日,華北韓復榘、宋哲元醞釀響應,已發出雙方不得內戰的宣言;近日有代表到西安,約張學良共同舉事。」[13]是月初,中國共產黨中央得悉張提出入黨要求後,迅即討論並決定擬許其入黨[7]:58[14]


1936年8月,從莫斯科返國之潘漢年來到陝北,匯報鄧文儀在莫斯科主動找王明談國共合作抗日[4]:428。8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等聯名致信張學良「同志」,詳述東北軍與紅軍聯合起來,以蘭州為中心發動西北大舉之計劃[7]:58。8月21日,潘漢年勸張:「如蔣堅持剿共,就不會原諒張之聯共,到時反蔣不成,東北軍就成了俎上肉。」張為其所動。張派部下中共秘密黨員栗又文去新疆,爭取蘇聯援助。[7]:58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諸位先生」,稱蔣介石為「蔣委員長」;並向中國國民黨人宣言:「我們願意同你們結成一個堅固的革命的統一戰線,好像一九二五至二七年第一次中國大革命時兩黨結成反對民族壓迫與封建壓迫的偉大的統一戰線一樣」[2]:25-26;書中嚴正指出:「現在是亡國滅種的緊急關頭了,本黨不行不向貴黨再一次的大聲疾呼,立即停止內戰,組織全國的抗日統一陣線,發動神聖的民族自衛戰爭,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保衛及恢復中國的領土主權,拯救全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贊成建立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建立之時,蘇維埃區域即可成為全中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2]:50是月末,張向中國共產黨表示,願率領大部分東北軍與紅軍「合在一起幹」[7]:58。此時,在共產國際指令下,中國共產黨已決定由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7]:58。中國共產黨決定放棄擁張成立西北國防政府、並建立西北抗日聯軍之計劃,但仍寄厚望於張,請他說服蔣聯共抗日[7]:58。張為抗日不惜犧牲一切,欣然答應「要想盡一辦法」勸蔣,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縱使「坐牢、殺頭也在所不惜」[7]:58。8月29日,得知中国国民党中统特工逮捕其秘书(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后,张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张乃電請蔣委員長親往西安调处。8月26日,張文彬到達西安後,9月6日晚又與楊虎城密談,雙方協議取消敵對行動[4]:572


1936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書記處向黨內發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在指示中,中国共产党放弃“抗日反蒋”,提出“逼蒋抗日”[15]:89;明確指出:「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把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該是逼蔣抗日」[2]:26。中共黨中央派葉劍英代表黨中央直接領導東北軍、西北軍中之中共秘密組織,潘漢年到西安同張學良商量如何以中國國民黨為中心共同工作和打通蘇聯關係,朱理治為中共特派員領導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瀾波),汪鋒到西安幫助楊虎城改造西北軍、領導西北軍中地下黨,彭雪楓在西安上層統戰,邊章伍在葉劍英領導下統戰西北軍上層,吳自立到西安負責採購紅軍軍用物資[2]:34-36。中共中央檔案館保存一份《紅軍與東北軍停止內戰、共同抗戰的協定》草稿,紅軍代表款下有毛澤東簽名,但東北軍款下沒有張學良簽名,時間是1936年9月22日,是9月20日晚童小鵬在中央聯絡局抄寫[2]:37。9月24日,潘漢年攜帶周恩來致蔣介石和陳果夫、陳立夫的信以及《中國共產黨致中國國民黨書》、中國共產黨起草之《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離開保安,經西安去南京[2]:52


1936年10月15日,中共公開表示,「懇切申請」國民政府「與吾人停戰,攜手抗日」;今後,紅軍主動停止對國軍「任何攻擊行動」,只是在受到攻擊時採取自衛手段;紅軍主力願作抗日先鋒,國軍奔赴抗日前線時,紅軍將提供便利;可惜,南京方面沒有響應[7]:58。10月29日,葉劍英向中央請示,擬於三日後離西安回保安詳細報告;11月初,中央回電同意葉回保安[2]:38。11月4日,中共中央東北軍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朱理治在致周恩來等人信中説,己決定讓高崇民(張學良幕僚)推動楊虎城,高用話激楊,楊説,西北局面張負責領導責任,如張幹,他一定接受張領導[7]:59。11月10日,潘漢年在上海滄州飯店同陳立夫會談,面交周恩來給二陳之信,並口頭轉達中共中央提出之《國共兩黨救國協定草案》八項條件;陳立夫代表蔣介石答覆:既然共產黨願開誠合作,那我就好提任何條件了;以後潘漢年和陳立夫又進行兩次談判[2]:53-54。11月中旬,張學良公館承啟處錄事趙華新奉命調查西安城裡和市郊所有部隊情況,但調查到中央軍時,儘管拿着總部副官處之證明信,仍不好使;張之副官長譚海只好開一個特別證明,再派一輛小汽車,坐着車去,中央軍才讓調查[7]:60。12月8日,中共中央對潘漢年指示:至今蔣介石似尚無抗日救亡之決心,合作談判缺乏必要的前提,談判顯無速成之望;紅軍只能擴充,不能減少一兵一卒;離開實行抗日救亡,無任合何商量餘地;彼方如有誠意,須立即停戰,並退出蘇區以外,靜待談判結果;特別指出:「我們願以戰爭求和平,絕不能做無原則讓步。」[2]:54


1936年8月11日,蔣下牯嶺飛廣州,8月12日視察黃埔校址並遊覽[5],往弔黃花崗與朱執信、鄧鏗、胡漢民等之墓[3]:372。10月22日,蒋來到西安[4]:572。蔣遊覽秦始皇陵和華山後,要在3個月之內將陝北紅軍全部消滅[2]:38。蒋仍逼迫张、杨继续「剿共」內战[4]:572。张性格豪爽,明确表示反对继续「剿共」,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并說不只是他個人意見,而是東北全軍主張[4]:573。楊性格深沉,只是委婉說他個人服從命令沒問題,但下面官兵「剿共」士氣低落,抗日熱情高漲[4]:573。蔣嚴加斥張、楊,聲稱「在殺盡紅軍、捉盡共匪之前,決不談抗日的事。」[2]:38蔣向張、楊表示「剿共」計劃不變[4]:573。10月26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共產國際,婉轉詢問如張、楊、閻等與紅軍聯合抗日,蘇聯能否援助[7]:58?10月29日,蒋由西安前往洛陽[4]:573。蔣決定如張、楊不服從「剿共」命令,就把東北軍、十七路軍調離陝甘,由蔣鼎文任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任命衛立煌、朱紹良、陳繼承為一個方面之總指揮[4]:573。10月31日是蒋50歲生日[4]:573



事变经过



誘因




華清池景區內展出的五間廳內的會議室(攝于2008年10月)


1936年12月1日,張学良獲悉,如東北軍不執行剿共命令,蔣便將其調赴蘇皖閩[7]:58。12月3日,张隻身自駕軍機飞抵洛阳见蒋,要求他改變「攘外必先安內」之政策,释放沈鈞儒等愛國領袖[4]:576。張學良至洛陽,告以所部不穩,請蔣介石親蒞西安加以安撫[16]:107


12月4日,為部署新之「剿共」內戰,蔣從洛陽再次來到西安[4]:574。蔣介石由張學良等陪同,自洛陽抵西安,設行轅於臨潼華清池[8]:5293。陳誠、衛立煌、蔣鼎文、陳繼承、朱紹良等陸續來到西安[4]:574。中央军陸續開入陝、甘兩省,新購置戰鬥機不斷在西安機場降落[2]:56。蔣每日分批召見東北軍、西北軍將領,與之「餐敍」,並與中央軍政大員密議剿共計劃,部署第六次大圍剿,務求「二星期(至多一個月內)」消滅紅軍[7]:61。蔣單獨召見王以哲説,已知道他之電台與共產黨通報;警告王要服從命令[2]:56-57。蔣向張、楊表示:一是進剿紅軍;二是如不願剿共,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十七路軍調往安徽,陝甘兩省給中央軍剿共[4]:574


12月7日,张到华清池,決以「至誠」感動蒋,勸蔣當全國的「民族英雄」[7]:61。蔣已內定派蔣鼎文為西北剿匪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四省邊區總指揮[2]:57。張懇請蔣認清形勢,改變政策,停止內戰,共同抗日[17]:98。又説東北軍將士抗日情緒不可壓制;他表示對蔣一貫忠誠,面臨國家民族之生死存亡,不能不據理力爭,希望委員長慎重考慮;兩人爭執很久[2]:57。蒋斥責張年輕無知,受共產黨欺騙和麻痺[4]:578。蔣對張說,即使「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17]:98。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擴大組織,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張國燾為副主席,朱德為中國紅軍總司令,張國燾為副校長[8]:5296。是日晚,中國共產黨收到張要葉劍英即日去西安之電報,「有要事待商」;但葉並不急於啟程,12月10日才從保安出發,12月16日左右才能到達西安(然後赴滬去宋慶齡那裡取共產國際寄來之錢款)[7]:61


12月8日上午,楊在張勸說下,去華清池向蔣進諫[4]:579。蔣命令楊要「放手撤換」十七路軍中「不主張剿共而主張抗日的軍官」[18]:140-141。楊見蔣態度無法挽回,便返回西安[4]:579。蔣態度使張、楊徹底失望[2]:57。張、楊見「苦諫」徹底失敗,商定對蔣「兵諫」[4]:579。張楊商定以捉蔣方式強逼蔣聯共抗日[7]:61




五間廳內的警衛室(攝于2008年10月)


12月9日,西北各界抗日救國會發表《一二九宣言》,並組織1.5萬餘名學生和市民游行請願,要求張學良、楊虎城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憲兵二團及武裝警察開槍擊傷1名小學生,群情激憤,學生決定徒步到臨潼華清池向蔣介石請願,蔣令張學良武力阻止,「格殺勿論」,張驅車至滻橋,簽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學生抗日救國之要求,將學生勸回[8]:5297。西安各校學生舉行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遊行請願活動,以推動團結抗日[4]:579。在中共地方党和救國團隊領導下,西安一萬多名大、中、小學生舉行聲勢浩大之示威遊行和召開紀念大會[2]:58。東北竞存小學200多名學生在校長車向忱和教師帶領下,途經民立中學門前時,見警察將該校團團圍住,不許學生出來是便高呼口號;民立中學學生在竞存小學學生聲援下,向校門猛衝[4]:579。大會通過《為督促政府動員全國兵力抗日停止內戰的宣言》,要求國民政府「當機立斷,即日動員全國兵力,收復失地。」[2]:58警察向竞存小學隊伍开枪,一名小学生身負重傷[4]:579。民立中學學生與竞存小學隊伍匯合,直奔南院門廣場[4]:579-580。會場上廣大學生群情激愤,齊聲高呼口號;學生遊行隊伍先到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請示,張派參謀長答話,群眾滿意;學生決定去華清池直接向蒋请愿;蒋得知學生請願隊伍前來臨潼之消息,急令张派兵制止,說如果学生不聴,可採取武力行動[4]:580。张擔心學生運動影響自己之「運動」,前去勸阻,說東北是從他手裡丟掉,他也要親手收回來[7]:61。张追上學生队伍[4]:580。張立即趕到去臨潼之路上對遊行學生講話,指出「前面不是坦途」[2]:58。他说大家太辛苦了[4]:580。學生們同聲高呼願意為救國而流血犧牲[4]:581。張對學生説:「請你們相信我,我張學良和你們是一樣的思想,一樣的心,你們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許我比你們的要求更迫切。你們的意見,我一定負責轉達到,我去講可能比你們更有份量。我保證一星期內以事實答覆你們的要求。」[2]:58[19]:95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黃昏,学生們才返回西安[4]:581。學生們見張態度誠懇,就同意不去臨潼,回到西安[2]:58。当晚,张去華清池向蒋轉達學生請願要求,再次遭到蒋拒絕和斥責[4]:581。蔣不但不接受,而且申斥張沒有站在他之立場,卻站在學生之立場[2]:58。蔣写信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大公报》用大号字“蒋鼎文负责剿共”做主题,点明了蒋介石的意图。张学良、杨虎城获悉《大公报》将发表蒋介石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后,紧急密商,决定12月12日晨对蒋委员长实行「兵諫」,用武力迫使蔣改弦更張[4]:581。蔣介石宣布任蔣鼎文為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陝甘綏寧邊區總指揮,陳誠以軍政部次長身份駐前方指揮「督剿」,樊崧甫、萬耀煌分別為總預備隊司令、副司令,準備全面進攻紅軍[8]:5298。張指定劉多荃擔任扣蔣戰鬥之總指揮;當晚,張、楊在城內易俗社戲院招待南京軍政大員欣賞地方戲秦腔[4]:582



序幕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前數小時,张学良在西安召集幹部會議,宣布這項驚人陰謀,大多數人都默默無言,只有于學忠和另一位高幹發言[20]:16


12月10日,蔣介石嚴令「在三個月內對紅軍進行掃蕩,十二日開始總攻擊」[8]:5293。張、楊商妥行動計劃[7]:61。蔣介石西安向東北軍、西北軍將士訓話稱:「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日本離失門很遠,如困遠近不分,便是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蔣又召集全體謀人員會議,決定如張、兩部不服從命令,即解除其武裝[8]:5298。蔣在華清池秘密召開沒有張、楊參加之軍事會議,同時,中央軍萬耀煌部已經陸續開到潼關,進駐到咸陽[2]:58。张带着白凤翔见到蒋,蒋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2日宣布动员令。張是西安事變之主導者,這結論誰也不能否認[7]:61


12月11日,蔣在日記中留下:「今日漢卿(张)形色急遽,精神恍惚,甚覺有異。此殆彼昨來見時受余責斥,因而不快歟?或彼今日已聞余訓黎天才(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之言而不安歟?」[21]:235蒋又召開軍事會議,同陈诚、蒋鼎文、张学良、杨虎城等商議「剿共」計劃,明令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並決定在12月12日發布第六次圍剿紅軍之命令[2]:58。下午張學良、楊虎城商定捉蔣軍事部署,東北軍負責到臨潼捉蔣,第十七路軍逮捕在西安城內之督剿大員,拉城防,完成後對臨潼山以南警弁,張仍到華清池對蔣再次苦諫無效,並獲悉蔣將要解除張、楊武裝和按預定名單逮捕共產黨之同情者之消息,遂決心按原計劃實行兵諫蔣、逼蔣抗日[8]:5299




五間廳——西安事變之時蔣介石所住之處(攝于2008年10月)


12月11日晚,张和杨下令行動[7]:61。張、楊最後確定翌日(12日)晨6時兵谏,當天張仍到華清池與蔣周旋[4]:582。蔣要最後確定「剿共」軍事計劃,留張、陳誠、衛立煌、陳繼承等在華清池吃晚飯[4]:583。飯畢,時間已晚,張又陪幾位大員趕到新城大樓,直到晚上10時才宣佈招待宴會結束[4]:583。张、杨分别向他們之高级将领和幕僚宣布兵諫計劃並作動員[4]:583。中國共產黨代表劉鼎住在張學良公館裡,令木匠出身涂勝華做一部一百瓦電台於這天做好[7]:61。劉鼎致電周恩來,說「全西北蔣張對立已成不可掩飾的事實」[7]:61。午夜過後,張率其重要將領和幕僚來到新城大樓,和楊將在此指揮兵諫[4]:583



兵諫



1936年12月12日零時,一切佈置妥當後,張學良才告訴劉鼎電告中共中央:「我已發動捉蔣,請予支持。」[2]:60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8]:5300。凌晨2時許,東北軍衛隊一營營長王玉瓚,乘摩托車駛離西安,途經十里鋪和灞橋鎮時,令其所屬部隊迅速趕赴華清池參加捉蔣戰鬥[4]:583。淩晨,劉鼎從西安接連發出幾個十萬火急電報到保安軍委機要科收到,説張、楊在西安逮捕蔣介石和陳誠等一批高級軍官,機要科長葉子龍立即將來電送給毛澤東和周恩來[2]:60。凌晨2時,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同白凤翔、劉桂五一同乘車離開西安,一起直奔華清池[4]:583。张学良、杨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22]:472。張、楊對蔣兵諫之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23]:11。东北军到临潼华清池捉蒋,蔣守衛武力阻攔,東北軍開槍還擊,雙方激戰[4]:583。蒋慌亂中,由蔣孝鎮背著翻牆逃走,蔣沒來得及穿鞋,為分散敵兵注意,蔣孝鎮把自己鞋子脫下來給蔣穿,然後兩人一前一後,各自向前跑,跑進樹林[24]:16。蔣在侍衛攙扶下向後牆奔跑[4]:584。蒋踏著侍衛肩膀爬上圍墻,縱身下跳,跌進牆外溝裡,腰部受傷[4]:584。蔣忍痛向後面驪山逃跑,摸索前進[4]:584。蔣躲藏進一個洼坑裡[4]:584。晨四时,张之東北軍從臨潼之驪山山洞裡捉到蔣,帶回西安城內新城大樓裡[2]:59。天色漸明,東北軍走到大石头旁,發現蔣蜷伏在洞裡,蔣被发现活捉[4]:584。晨五時,張又致電毛:吾等為中華民族及其重要將領陳誠、朱紹良、蔣鼎文、衛立煌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分子,改組聯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見,速覆;並望紅軍全部速集於環縣一帶,以便共同行動,防胡(胡宗南)敵北進;接着,張、楊又聯名電請中共中央派人到西安「共商大計」[2]:60。是日晨,第十七军在西京招待所扣押南京軍政大員,如陳誠、內政部長蔣作賓、邵力子、福建綏靖公署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並以排槍掃射陳誠住所,中央委員邵元冲等中槍遇難[25]:652[26]




五間廳窗戶上的“西安事變”槍戰彈孔(攝于2008年10月)


12月12日晨,杨虎城在邵力子的办公室查获蒋介石的密嘱。上午,張、楊向全國各地和南京國民政府發出通電[2]:59,指出:「南京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林主席鈞鑒:暨各部院公勳鑒:各綏靖主任、各總司令、各省主席、各救國聯合會、各機關、各法團、各報館、各學校鈞鑒:東北淪亡,時逾五載,國權淩夷,疆土日蹙。淞滬協定,屈辱於前;塘沽、何梅協定,繼之於後,凡屬國人,無不痛心。近來國際形勢豹變,相互勾結,以我國家民族為犧牲。綏東戰起,群情鼎沸,士氣激昂。丁此時機,我中樞領袖應如何激勵軍民,發動全國之整個抗戰!乃前方之守土將士,浴血殺敵,後方之外交當局,乃力謀妥協。自上海愛國冤獄爆發,世界震驚,舉國痛憤。愛國獲罪,令人髮指!蔣委員長介公受群小包圍,棄絕民眾,誤國咎深,學良等涕泣進諫,累遭重斥。日昨西安學生舉行救國運動,竟嗾使員警槍殺愛國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後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西北軍民一致主張如下:(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二)停止一切內戰;(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四)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七)徹底遵行總理遺囑;(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27][28]:653。以上八項,為我等及西北軍民之愛國主張,望諸公俯順輿情,開誠採納,為國家開將來一線之生機,滌已往誤國之愆尤。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於救亡主張貫徹,有濟於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臨電不勝待命之至!張學良、楊虎城、朱紹良、馬占山、于學忠、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錢大鈞、何柱國、馮欽哉、孫蔚如、陳繼承、王以哲、萬耀煌、董英斌、繆澄流叩。文。」[29]:4-5当天,张、杨、于學忠、何柱國、王以哲通电全国,阐明扣蔣之原委,提出八项救国主张,以期获得国人理解、同情和支持[4]:584。在通電發出之前,張攜帶電稿到西京招待所,向被扣留之南京軍政要員宣讀通電,要求同意通電者在電稿上簽名;結果,朱紹良、馬占山、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錢大鈞、陳繼承、萬耀煌等都簽名[2]:59。八項主張核心和要旨是「集合全國各黨各派的力量,以民眾的總動員,去抗日救國」[30]:20。張、楊為爭取各地方勢力和中國國民黨元老派支持,分別致電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鄧寶珊、李烈鈞、閻錫山、宋哲元、傅作義等,說明真相,徵求意見[2]:60


在西安綏靖公署楊虎城總部新城大樓,蔣羞憤絕望,不吃不喝,堅拒與張談判國事,以行政院長應住直屬機關西安綏靖公署,拒絕遷到金家巷高桂滋公館,稱張如果不送他回南京,他就死在此[31][32]。張、楊多次公開講話,對外國記者談話,説明兵諫之目的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在對剿匪總司令部職員講話中説:「如果蔣委員長能放棄過去的主張,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們馬上絕對擁護他,服從他,那時甚至對我們這次行動認為是叛變而懲處我們,我們絕對坦然接受,因為我們所爭的是主張,只要主張行得通,目的能達到,其他均非所計。」[2]:69


12月13日,張學良由清晨6時便來探蔣,前後四次,均未能盡言;張曾命孫銘九強使蔣移居高桂滋公館,亦因為蔣所拒而未果[33]:2558。對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劉湘等地方勢力,也分別發電説明事變動機和目的,以爭取同情[2]:70。下午5時,張學良召集總部全體職員講話,表示一個月來,因為不願剿匪,而又不能槍口對外,內心難過;繼說他與蔣在政治主張上有意見衝突,他認為既不能辭職他去,又不能苦諌成功,只好最後採取兵諌[34]:5。根據張指示,成立「設計委員會」,成員有高崇民、杜斌丞、申伯純、應德田、王炳南、王菊人等,以高崇民為召集人,實質就是以「共產黨和紅軍為政治領導,有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72,是事變之政治設計機構,類似參議班子[2]:74



事变


12月12日上午,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南京最早得知西安事變[4]:589。下午3時,何應欽在公館裡召集黨政軍首腦「談話會」,制造討伐張、楊之輿論;中國國民黨右派戴季陶、居正等,以張「劫持統帥」、「犯上作亂」為由,主張立即出兵討伐,並提出由何應欽主管軍事之意見[2]:68。張、楊八項主張通電傳到南京後,有人不信張、楊「保蔣安全」之承諾[4]:590。儘管馮玉祥、孫科、李烈鈞等,主張先弄清情況,説服張、楊,放蔣回京,但主戰派還是占上風[2]:68-69。一時南京內外,蔣死活之各種傳聞不脛而走[4]:590。何應欽即在公館內成立臨時辦公處,籌劃以大軍進攻西安[2]:69


是日下午,力行社書記長鄧文儀得知蔣在西安被扣,認為「事不宜遲,非要立即動員軍隊不可」,「不僅地面要包圍西安,就是空中也要空軍去監視封鎖」,以防止張用飛機把蔣送去新疆或蘇聯[4]:593


24時,由丁惟汾主持之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和由于右任代為主持之中央政治委員會舉行緊急聯席會議,連同列席之國民政府五院院長和各部會負責人,共有四五十人參加[4]:591。南京主戰派一方面利用《中央日報》、中央廣播電台等動員胡適等人駡「張學良叛國」,宣傳「張學良犯上作亂」,「紅軍占領西安,洗劫全城」,「蔣介石生命危殆」等;另一方面封鎖西安消息,干擾西安廣播電台,扣發外國記者報導張、楊《八項主張》和西安事變之消息[2]:69。會議宣讀張、楊通電後,群情憤慨,爭論激烈[4]:591。爭辯至凌晨2時,意見仍未統一[4]:592。此時,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突然站起來,說:我要警告大家,若是今晚我們中央不能決定討逆大計,明日全國立刻大亂,政府垮台,我們無面目以對孫中山和蔣[4]:592


會議決定:一、張學良背叛黨國,決定先褫奪其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所部軍隊,歸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4]:592;二、鑒於蔣被扣西安,無法履行行政院院長職務,會議決定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長負責[35]:307;三、調整軍事指揮機構[4]:592。聯席會議決定「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改由五人至七人,並加推何應欽、程潛、李烈鈞、朱培德、唐生智、陳紹寬為該會常務委員」,明確規定:「關於指揮調動軍隊,歸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軍政部長何應欽負責。」[36]:310何應欽主張堅決地以武力討伐[37]:197-198


是晚,鄧文儀在南京明瓦廊召開力行社全體幹部緊急大會,到會30餘人[4]:593。鄧文儀說明開會宗旨後,與會者展開討論[4]:593。會議做出5項應變決定,核心是「營救領袖,安定後方」[4]:593。為「營救領袖」,力行社「建議政府請軍政部何部長應欽統一指揮軍事行動」[38]:578,迅調南京附近陸軍前往陝西救蔣[4]:594。為「安定後方」,力行社向其各級組織和全體成員發出通知,提出「各地方秩序尤應協調軍政憲警切實維護,對漢奸、匪諜及反動派嚴密監視,務希鞏固當地治安」[39]:578-579


12月13日晨,力行社常務幹事干國勳奉命飛往武漢,組織「討逆赴難」指揮部,協助和支持武漢綏靖公署主任何成濬部署落實應變措施,穩定武漢局勢[4]:594



營救



12月12日上午,何應欽得知西安事變,及時電告在上海之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何請孔將此消息轉告在上海之宋美齡[4]:590。張又分別致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和蔣夫人宋美齡,説明兵諫之目的,只要蔣接受抗日要求,將保證其安全[2]:59-60。張學良致電宋美齡,保證蔣介石生命安全[8]:5301。宋美齡、宋子文和孔等反對何之討伐主張,力主用和平救蔣[4]:595。張又直接給孔、宋美齡發電報,説明對蔣只作「最後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爭取他們為營救蔣而採取和平解辦法[2]:69-70。孔還收到張給他私人之「震」電,張在此電中陳述發動事變之苦衷,鄭重表示「弟愛護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公害私,暫請(蔣)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決不妄加危害」[40]:116。孔認為張給他私人發電,表明「尚有轉圜餘地」,又考慮蔣在張、楊手中,此時「不能遽閉談判之門」[40]:117。因此他給張覆電時沒有嚴厲遣責張之行動,只是委婉批評,說:「我兄致弟一電,雖未讀全文,而大體業己得悉。保護介公,絕無危險,足徵吾兄愛友愛國,至為佩慰。國勢至此,必須舉國一致,方可救亡圖存。吾兄主張,總宜委婉相商,苟能有利於國家,介公患難久共,必能開誠接受,如驟以兵諫,苟引起意外枝節。國家前途,更不堪設想,反為仇者所快!辱承契好,久共艱危,此次之事,弟意或兄痛心於失地之久未收復,及袍澤之環伺籲請,愛國之切,必有不得已之苦衷。尚須格外審慎,國家前途,實利賴之。尊意如有需弟轉達之處,即乞見示。」[40]:117。張給宋美齡電報中表示:「學良平生從不負人,耿耿此心,可質天日。敬請夫人放心,如欲來陝,尤所歡迎。」[41]


宋美齡初聞蔣被扣留消息,「不啻晴天霹靂,震駭莫名」[4]:595。當時,西安電訊中斷,「越數小時仍不能得正確消息」,蔣生死之謠傳「已傳播於全球」,其中「駭人者有之,不經者有之」[42]:26。宋美齡如坐針毯,坐臥不寧,急欲知蔣之生死[4]:595。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齡得悉張、楊並無傷害蔣之企圖後,就堅決反對對西安用兵,主張用和平方法解決,首先營救蔣出來;他們想立即飛西安同張、楊面商放蔣問題,但都被何應欽阻止[2]:70。宋美齡在上海找到威廉·亨瑞·端納;他是英籍澳大利亞人,原為新聞記者,辛亥革命前到中國,後任張秘書,1933年張下野後曾陪張遊歷歐洲;1934年初,隨張回國不久,又被聘為蔣顧問;西安事變發生時,他正在上海[4]:595。宋美齡就請端納飛西安了解情況,張學良表示歡迎[2]:70。端納依據多年來對張之瞭解,相信張不會殺蔣;他欣然接受宋美齡之約請,決定親赴西安,探明真相[4]:595


是夜,端納隨孔、宋美齡離開上海,趕赴南京[4]:595。同行者還有與蔣、宋美齡關係密切之勵志社總幹事黃仁霖[4]:595。宋美齡派黃陪同端納赴陝,擔任端納與蔣談話之翻譯[4]:595


12月13日晨,孔、宋美齡等一到南京,何立即趕到孔宅,向孔、宋美齡通報昨日午夜中國國民黨中央緊急聯席會議之情況和做出之決定[4]:596。宋美齡、孔熙和蔣介石之顧問端納由上海飛抵南京,宋子文、宋美齡等反對何應欽「討伐」張、楊,炸平西安主張[8]:5302。宋美齡為營救蔣,「立下決心」,竭盡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與迅速之解決」[42]:27。國民政府空軍開始轟隴海鐵路渭南、華縣沿線[16]:108。中午,宋美齡、孔不顧何之反對,毅然派端納飛離南京,經洛陽赴陝[4]:596。張學良部隊由渭南向臨潼集中,洛川、慶陽均放棄,中國工農紅軍即由陝北南下,配合張部抗擊中央軍[8]:5303。山東韓復渠支持張反叛蔣,電稱服從副司令願效前驅;四川劉湘主張對蔣出以斷然處置[43]:13



會面


12月14日,張敦促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到西安談判[4]:613。張宣布撤銷西北剿匪總同令部,另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楊分任正、副主任;設參謀團,研究軍事重問題[2]:70。张观阅缴获的蒋介石日记,明白蒋辩解说并非不抗日,而是在积聚实力。東北軍、十七路軍主力向西安方面中,布置東西防線,準備阻擊由東(主要方面)和由西向西安進攻之中央軍;在陝北,延安、甘泉等地交由紅軍接防,並請紅軍向南推進,以備配合作戰,又成立設計委員會研究政治措施和宣傳[2]:70。事实上,在當時中國弱而日本強之情況下,越能延遲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間,對中國越有利,這是蔣一直無法說出的苦衷。正因为蒋奉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华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坐大中国抗战形势更加险恶。張坦承錯誤,並希望蔣能移往安全地方,但遭到拒絕。張致電宋,希望宋到西安一趟[44]。此说法存在争议,郭增恺在〈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西安事变十八周年感言〉一文中,對张、杨等阅读蒋日记受其人格感动,因而幡然醒悟表示质疑。郭认为西安事变解决是蒋「与张、杨间在西安的成交,宋子文和蒋夫人是保证者,见证人一個是我,另一個是周恩來」。在文章中,郭郑重表示:“兹愿负责任指出,蒋先生所公布的,不但是隐藏了许多事实,也是在公然说谎,伪造了许多故事。”所谓的《对张、杨的训词》,“完全是蒋先生事后编造的。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训话。”“至于蒋先生所谓对张、杨‘时加爱护’的善意,在他的日记中,倒没有片言只字的表示。有之,只有在某某两日的日记中,无头无尾的写着‘东北军问题’‘东北军问题’十个字而已。我不知道张汉卿看到这几个字时有什么感想。但我确知若干东北军将领则曾为这几个字而发生惊惧的行动,而更觉得蒋先生‘待人不公’更可能另有阴谋。”[45]在張公館,張向蔣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等八項和平解決事變條件,並明確告訴他有共產黨和紅軍參加其間[46]


12月14日上午,孔根據宋美齡要求召開高級會議,研討在武力討伐前如何和平救蔣;出席會議者有五院院長、陳果夫、陳立夫、葉楚倫、何應欽、張群、黃紹竑等,大多數贊成和平救蔣,何應欽不公開反對[4]:596。下午,端納由洛陽飛抵西安晤張學良,㩦有宋美齡致張學良和蔣介石的信,致蔣信中有「南京戲中有戲」一語,晚上張偕端納探視蔣[8]:5304。戴季陶同意先和平營救,如無效再武力討伐[4]:597。宋子文對上海新聞界發表談話稱:「蔣委員長在西安絕對安全本人以為西安事變,乃係國家最不幸之事,目前急需用有效方法,於最短期內解決,蓋世全世界之目光,刻正集中於中國也。本人與蔣院長公私之關係,及與張學良多年之友誼,均為人所共知,在特殊關係之中,如有任何可能解決之辦法,本人極願在政府領導之下,盡最大之努力。至於採取何種方法,需待政府決定,本人是否有赴西安一行之必要,亦待命政府。」[23]:13-14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孔祥熙受命代理行政院長[4]:597。孔返回南京後,力求「兵不血刃」解決事變[40]:119-120。孔首先拉攏地方實力派,同時積極對蘇聯交涉,以期從內外孤立張、楊[4]:597。孔立刻通電各省市,針對張、楊在通電中對蔣政策之抨擊,替蔣竭力辯解,說:「中央同人,對於抗敵禦侮,素具決心」[40]:120-121。西安宣佈成立「聯合抗日救國軍」[16]:108。同日,孔還給地方實力派分別發電,提出不同要求,有些還派專人前去籠絡[4]:597。張學良、楊虎城宣佈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由張、楊分任正、副主任,董英斌為參謀長[8]:5305。孔還分化張、楊內部,收買其部下[4]:598


12月15日,端納到西安後,張請他勸蔣接受西安方面主張,鄭重表示只要蔣答應抗日,就立刻釋放他,張還表示將親自送他回南京,繼續擁護他為領袖[4]:613。端納飛洛陽,電宋美齡告蔣平安並張、楊主張,稱張學良希望孔祥熙與宋美齡到西安談判;中央軍由洛陽陸續開進潼關,一部進至華縣以東地區,空軍在渭南、華縣等地轟炸,一架飛西安上空偵察[8]:5306。端納見到蔣[4]:613。端納告訴蔣,南京政府已決議討伐張、楊[47]。蔣委託勵志社總幹事黃仁霖轉交遺囑給宋美龄:「余決為國犧牲,望勿為余有所顧慮。余決不愧對余妻,亦決不愧為 總理之信徒。余既為革命而生,自當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體還我天地父母也。對於家事,他無所言,唯經國、緯國兩兒,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視如己出,以慰余靈。但余妻切勿來陝。」[48]:236-237。書信完成後,蔣為黃仁霖再三朗讀,恐張扣留此信,不令攜去,即可使黃回京時口述於宋美齡[49]。全國200餘家報社和通訊社就西安事變發表《全國新聞界對時局共同宣言》,要求張、楊即日恢復蔣介石自由,安全護送其出境[8]:5307



交伐


12月16日,國民政府頒布討伐令[4]:602。紅軍進駐延安城[8]:5309。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4]:608。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又決定劉峙、顧祝同為討逆軍東西兩路集團軍總指揮,分別向西安進逼[2]:69。國民政府剿撫並用,以于右任為陝甘宣撫使。空军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並逐漸轉向西安。是夜張學良偕蔣百里見蔣介石,經蔣百里再三勸說,蔣介石答應手令欽對西安停戰三日[8]:5311


12月17日上午,蔣派蔣鼎文持手令飛返南京,令何應欽停止軍事行動3天;南京以宋美齡、孔祥熙為主和派,極力主張用和平方式救蔣;南京討伐軍已有5個師湧入潼關,威脅西安[4]:607。張學良偕蔣鼎文再見蔣介石,蔣介石當即寫給何應欽手令曰:「敬之吾兄: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於本星期六日(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衝突,並即停止轟炸為要!」[8]:5311周恩來到達西安,當夜就將上述情況電告中國共產黨中央,並就蔣之處置問題向中央提出建議[4]:607。宋子文由上海到南京,準備赴陝,遭到何應欽等人阻撓,理由是宋時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全國經濟委員會常務委員,帶著官方身份去西安與「叛逆」談判,有違「紀綱」[4]:613。張、楊非常焦急,由張去對蔣說,如果中央軍仍向前進攻,西安方面軍隊只有“退卻”[50]。蔣拒不同張、楊對話,拒絕接受西安方面和平解決事變之條件,加之南京政府討伐大軍壓境,逼迫張12月17日同意在內戰爆發,南京政府圍攻西安前對蔣「行最後手段」[51]:213。這使得張絕不贊成殺蔣,也同意周提出:「答應保蔣安全是可以的,但聲明如南京進兵挑起內戰,則蔣安全無望。」[51]:214


12月18日,蔣鼎文㩦蔣介石停戰手令飛抵南京,向何應欽面交[8]:5311。南京中央政府曾派飛機在西安空投天津《大公报》,由總編輯张季鸾撰写社評〈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說:「陝變不是一個人的事,張學良是主動,也是被動。西安市充塞了乖戾幼稚不平空氣。醞釀著、鼓盪著,差不多一年多時間,才形成這種陰謀。……東北軍的境遇大家特別同情……你們趕快去見蔣先生謝罪吧!……你們如果這樣悲悔了,蔣先生一定陪你們痛哭,安慰你們,因為他因國事受的辛酸,比仔們更大更多。我們看他幾年在國難中常常有進步,但進步還不夠……切莫要索保證,要條件,蔣先生的人格,全國的輿論,就是保證。」[23]:12-13胡适得知蔣在西安被扣之消息,12月20日發表《張學良叛國》一文[4]:602。同时,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等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谴责张、杨“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系国家民族之罪人;破坏统一,罪恶昭著。”[52]


12月19日,張向蔣表示八項要求裡後四項刪除,只要允諾前四項即可,仍遭蔣拒絕。行政院代院長孔祥熙召開會議,何應欽、孫科、居正、宋子文、宋美齡、葉楚傖、王寵惠等出席,經過激烈辨論,決定:「一、准宋委員子文以私人資格即日飛赴西安,營救蔣公:二、准許至十二月二十二日(養日)暫行停止轟炸;但張、楊在此期間不得向南移動。」;中共中央電示潘漢年立即與南京國民政府接洽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可能及最低限度條件,12月21日中共中央又指示潘漢年與陳立夫談判[8]:5312-5313。下午,孔召開會議,出席者有孫科、居正、何應欽、宋子文、宋美齡、葉楚傖、王寵惠等,經過激烈爭辯,決定「准宋委員子文以私人資格即日飛赴西安,營救蔣公」[40]:140。下午2時,宋子文飛離南京,他兩名秘書和剛從獄中要出來之郭增愷同行,當夜在洛陽過夜[4]:614。根據端納在西安了解之情況,宋子文也到西安[2]:70。12月19日,南京討逆軍總司令部急電前方,12月20日仍照常進攻,並令飛機繼續轟炸[8]:5312


12月20日上午10時,他們飛到西安,張、楊和端納到機場迎接[4]:614。宋子文以私人身份抵達西安,經過與張、楊商談,他發現雖然蔣生命暫時安全,但整個西安局勢依然十分凶險[53]。張告訴宋子文,西安方面已擬好條件,準備與南京國民政府談判[4]:614。宋子文和張見面,張即向他表示西安三方面都主張和平解決事變[2]:70。宋子文在張和端納陪同下前去見蔣,並獲准單獨與蔣談話[4]:614[54]。周恩來抓住時機,通過隨同宋子文來陝之郭增愷説服宋子文和他面談,否則也要把中共方針轉他,即:這次事變中共未曾參與,對事變主張和平解決,這是中共團結抗日方針的繼續;望宋認清形勢,權衡利害,勸説蔣介石改變政策,為國家作出貢獻[2]:70-71。宋子文將宋美齡、孔祥熙之信面交蔣,宋美齡在信中表示:「如子文三日內不回京,則必來與君共生死!」[55]:509[56]。蔣看到此處,不禁落淚,一再叮囑宋子文不要讓宋美齡來[4]:614[57]。郭增愷向宋子文轉達周恩來意見,宋大感意外,對中共方針十分贊賞;他回南京後,到處宣揚蔣很安全[2]:71


12月21日,宋子文回南京前和蔣介石辭行[58]。宋子文匆忙返京,向宋美齡、孔祥熙匯報[4]:614。孔以代理行政院長身份,同意宋美齡、宋子文去西安談判[2]:71。宋美齡決心飛陝救蔣[4]:614



談判


12月22日,宋美齡毅然離開南京,飛赴西安[59]:219。宋子文偕宋美齡、端納、蔣鼎文、戴笠飛抵西安與張、楊談判,蔣介石授意宋子文、宋美齡負責談判改組政府,3個月後開救國會議,改組中國國民黨,改組國民政府,同意聯俄容共等;張、楊與周恩來提出以八項主張為談判之基礎,簽應蔣提出兩個條件:一、他本人不出頭,由宋子文、宋美齡代表他談判;二、商定條件,他以「領袖的人格」作保證,不作任何書面簽字[8]:5315-5316。宋子文、端纳與之同行[59]:219。中途在洛陽停留[4]:617。宋美齡深感一旦內戰爆發,不僅使日本乘機大舉入侵,也將威脅蔣之安全[2]:71。宋美齡嚴令駐洛陽之國軍,在未接到蔣之命令時,空軍不得飛往西安,陸軍停止進攻西安[4]:617。在飞机即將着陸時,宋美龄從手提包裡抽出一支左輪手枪,交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60]:250。走下飛机后,宋美龄冷淡而有禮貌地向张問好,然後轉向海關官員,命令他們不要检查行李,因為不能容忍弄皺方衣服[60]:250。张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宋氏兄妹飛抵西安稍事休息後,便前往玄鳳橋高桂滋公館看望蔣關押在此[4]:617。蔣突然見到宋美齡十分驚異,「愀然搖首,淚潸潸下」[61],蔣要求宋美齡等與張、楊談判時,不要「簽訂某種文件」[42]:40。宋美齡向蔣通報南京情況,勸他珍惜生命,不宜輕言「殉國」,而要「為國家努力」[4]:617[62]。宋美齡同張學良商談,張說:兵諫只是要求委員長同意抗日,絕無沒有傷害化他的意思,並要宋轉告蔣介石,「我等實一無要求,不要錢,不要地盤,即簽署任何文件,亦非我等所希望」[8]:5316。宋美齡会见张,批评张「性太急切,且易衝動」,行动「躁急」;张向她申明兵諫「動機確係純潔」,絕無「傷害委員長之意」,表明「不要錢,不要地盤」,唯一目的是要蔣答應抗日,至於簽不簽文件均可[4]:617。宋美齡等此次到陝西,「尚未聞赤禍之威脅,有如外間所傳之甚。曾有人向我等申述,共黨無劫持委員長之意,且主張立即恢復其自由。」[42]宋美齡見張態度誠懇,「深信其言之由衷」,承認其行動有異於「舊時軍閥」;她希望張早日結束事變,釋蔣離陝[4]:617。張表示他個人「極願立即恢復委員長之自由,惟此事關係者甚眾,不得不徵求彼等之同意」;宋美齡催张速將其意轉告杨等,並說:凡願見她者,她均可見,「凡委員長不願見者,余皆願代見之」[4]:617。當夜,張與楊等商談後告訴宋美齡:楊及其部將認為「所提之一切條件無一承諾,遽釋委員長,豈非益陷絕境?」[42]:43同日,汪精衛在意大利熱那亞發表通電[4]:608


12月23日和12月24日,宋美齡兩次會見周恩來[4]:617。第一次長談,周恩來首先説明中共沒有參加兵諫,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共希望團結抗日,但蔣始終置不理,當前是改變政策之好機會,希望他們兄妹勸蔣先生;宋美齡説:既然中共有誠意,應該在政府領導下,共同努力;周恩來回答:只要蔣先生同意抗日,中共擁護他為全國領袖;第二次談話,宋美齡明確表示贊成停止內戰,以政治方式解決內政問題,不要擅用武力[2]:71。蔣指定宋氏兄妹作為代表與西安方面談判;他說,雙方商定條件,他以「領袖人格」擔保,回南京後分條逐步實施,但不簽署任何文件[4]:618。宋子文與西安三方面商定談判程序,西安方面提出以「八項主張」為談判基礎,宋子文表示同意,並説,由他們兄妹作代表,商定之條件不簽書面協議;西安方面覺得只要大原則達成協議,不簽書面協議也可以[2]:71-72


12月23日上午,正式談判開始,地點在張學良公館中樓二層,由宋子文代表,西安方面由張、楊、周三人出席,談判一開始,先由周發言[2]:72;周談到中共和紅軍六項主張:一、停止內戰,南京方面撤軍至潼關以東;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允許中共公開活動;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63]:70-71;以上六項要蒋接受並保證實行,中共和紅軍贊助他統一中國,一致抗日;張、楊同意周提出之六項主張,並主張以它作為談判基礎;宋子文表示個人同意,並答應轉達蔣[2]:72。宋子文代表蔣介石與張學良、楊虎城正式開始談判,周恩來作為中共全權代表參加,宋個人同意,承認轉達蔣;下午,宋子文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繼續談判,宋首先提出先組織過渡政府,3個月以後再改造成抗日政府,宋提議由蔣下令撤兵,蔣即回京[8]:5317。下午,西安事變設計委員會由高崇民主持馬上會議,許多人提出,如果没有具體保證,不能只憑空口説白話就放走蒋;有人建議由閻錫山作保證人;個別激烈分子憤慨:「西安事變是大家提著腦袋幹的,想放就放,不行。現在蔣介石還在我們手心裡,不聽我們的話,乾脆先把他幹掉。」;會議沒有作出什麼決定,大家意見由高崇民去向張、楊滙報:張非常着急,生怕鬧出大亂;楊心情沉重,默不作聲;周很重視,趕緊找張,建議明天開會,向他們説服解釋[2]:75



和解



12月24日上午,宋子文、宋美齡代表蔣介石與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談判,達成釋放蔣介石,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西安協定》:一、孔、宋組行政院,肅清親日派;二、中央軍撤兵調離西北;三、蔣允許回後釋放愛國領袖;四、蘇維埃、紅軍仍舊,兩宋擔保停止「剿共」,並可經張手接濟,抗戰發動,紅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五、開放政權,召集救國會議;六、分批釋放政治犯;七、抗戰發動,中共公開;八、聯俄,與英、美、法聯絡;九、蔣回後通電自責,辭行政院長職;晚上,周恩來會見蔣介石,向蔣說明中共抗日救國之政策以及西安方面之意圖,蔣表示:一、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未宋子手、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三、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8]:5318-5319。宋美齡加入繼續談判,説:「我等皆為黃帝裔冑,斷不應自相殘殺,凡內政問題,都應在政治上求解決,不應動用武力。」;下午張、楊處理內部問題,委托周繼續與兩宋接觸;周要求和蔣見面,經宋子文轉達,約定當晚在蔣住處會面;晚上兩宋引導周到高桂滋公館會見蔣,宋子文説,蔣委員長這兩天病了,不能多談話[2]:72-73。經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參加談判,蔣接受聯共抗日[22]:472。蔣作三點表示:一、今後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二、由宋、宋、張全權代表他與周解決一切;三、他回南京後,周可直接去談判[2]:74。周敏锐观察到蒋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在与莫斯科协议后,向蒋暗示只要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宋子文堅決請求西安方面信任他,表示他願意負責談判商定之各項內容,要求蔣、宋在12月25日離開西安回南京;宋美齡也要求在聖誕節離開,「取個吉利」;張表示同意,並願意親自送蔣走;周同意條件,只是認為走以前還須有一個政治文件來表示,並不贊成蔣在12月25日就走和由張親自送去[2]:74。下午2時,張在金家巷公館召集談話:“這次事變對蒋介石是個很大的打擊,我們現在不但要放走他,而且今後還要擁護他做领袖,還要和他共事,所以現在不能再為難他,要給他撑面子,使他恢復威信,今後好見人,好説話,好做事。我親自送他,就是這個意思。」[2]:75-76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連夜聯名寫信給宋子文,提出:「商定的問題必須有人簽字,並須首先將中央軍撤出潼關以東,才能讓蔣走,否則雖然張、楊兩將軍答應,我們也誓死反對。」;宋子文看此信大吃一驚,趕緊送給蔣介石、宋美齡,蔣、宋馬上要求宋子文找張,並要宋子文親自去找楊懇求早放蔣走;宋子文馬上去找張、楊,保證蔣走後中央軍立即撤出潼關[2]:76


12月25日中午,宋子文去新城大樓懇求楊虎城同意放蔣,楊仍堅持沒有保證條件不能放走蔣。[4]:621下午2時半,張學良、楊虎城見蔣介石[8]:5319。張學良決心送蔣回南京,下午4時由張學良陪同蔣飛離西安[16]:109。下午,張約楊來對他說:「現在不走不行啦!夜長夢多,不知道會出什麼亂子。我今天決心送蔣走。假如萬一我回不來,東北軍今後即完全歸你指揮。」[17]:161楊一向尊重張,便慨然同張一起送蔣去機場[4]:621。下午5時半,蔣介石由張學護送離開西安飛抵洛陽[8]:5319。出發前蔣對兩人表示:「今日爾等既以國家大局為重,決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強勉我有任何簽字與下令之非分舉動,且無任何特殊要求。此不僅為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之良機,實為中華民族人格與文化高尚之表現。現在國家形勢及余救國苦心,爾等均已明瞭。余生平作事,唯以國家存亡與革命之成敗為前提,絕不計及個人恩怨;更無任何生死利害得失之心。此次爾等悔悟之速,足見尚知國家為重。如此,即應絕對服從中央命令,一切為中央之決定是從,而共同挽救我垂危之國運,此即所謂轉禍為福之道也。」下午3時半,張學良拉楊虎城陪着蔣介石夫婦及宋子文等悄悄離開住地[2]:76;他們乘汽車從蔣住處出發,直奔西郊機場[4]:621;因為怕部下知道會發生意外,行動非常秘密,連周恩來也沒有通知[2]:76。到機場後,下午4時,蔣對楊説:「我答應你們的條件,我以『領袖的人格』保證實現,你們放心,假如不能實現,你們可以不承認我是你們的領袖。我答應你們的條件,再重複一遍:一、明令中央入關之部隊於二十五日起調出潼關,從本日起如再有內戰發生,當由我個人負責;二、停止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三、改組政府,集中各方人才,容納抗日主張;四、改變外交政策,實行聯合一切同情中國民族解放的國家;五、釋放上海被捕領袖,即下令辦理;六、西北各省軍政,統由張、楊二將軍負其全責。」;蔣重申六項諾言以後,即登上飛機;張表示願陪蔣回南京,他在飛機旁寫手令,大意是:余去南京期間,東北軍歸于學忠統率,聽從楊虎城副主任委員指揮[2]:76-77。下午,張、楊釋放蔣,張親自陪蔣飛洛陽,臨行張寫手令交楊,令東北軍由于學忠統帥,歸楊虎城指揮;全國民眾慶祝蔣介石離開西安飛抵洛陽,南京中央廣播電台將此消息向全國及海外播放,首都及各地報社發放「號外」[8]:5320。蔣飛抵洛陽後,首先逼令張打電報給楊,釋放陳誠、衛立煌等;楊不願給張造成困難,晚上在新城大樓為陳誠等人餞行,第二天就放他們回南京[2]:77-78


12月26日午,蔣介石由洛陽飛抵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暨各院、部、會等黨國要人到機場迎接,隨後張學良與宋子文陪同由洛陽飛南京,至此西安事變和平解決[8]:5321。下午,蔣座機到南京機場,中國國民黨大員蜂擁前來迎接;隨後張學良飛機降落,張遂即失去自由[2]:77-78。當晚蔣介石發表書面談話,聲稱:「余對西安事變之見解,已見余今日發表之在西安對張、楊二人之訓話中,現在一切均應聽中央之決定。余身為統帥,率導無方,至生此事變,深覺內疚。」[8]:5321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及20萬南京市民迎接蔣[59]:219。宋子文、張學良由洛陽乘機於2時10分抵南京,張一下車即被送至宋子文私邸軟禁,蔣並派人示意張寫「請罪書」,張遂函蔣表示前往南京待罰,稱:「學良生性魯莾粗野,而造成此次違犯紀律不敬事件之大罪。茲靦顔隨節來京,是以至誠願領受鈞座之責罰,處以應得之罰。振綱、警將來,凡有利於吾國者,學良萬死不辭。」;蔣將此函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8]:5321。張學良抵達南京,表示願受國法之制裁[16]:109。張學良表示:「我自己做的事自己負責,我送蔣先生回南京是請罪,後事我都預備好了,我是準備被處死刑的。但蔣先生很寬厚,飛機到洛陽,委員長叫我不要下飛機,他一直在保護我。」[64]:1712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暨國民政府各機關在南京舉行慶祝蔣介石回京大會[8]:5321


12月28日,蔣介石為西安事變具呈中國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引咎自請處分,並請免去本兼各職,12月29日國民政府指令「應無庸議」,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慰留;孔祥熙通電卸除代理行政院長職[8]:5322。蔣介石回到南京時,市民歡聲雷動,在街頭互相傳達這一消息,甚至鞭炮聲也響個不停[65]:31。12月29日晚上,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即日停止軍事行動,撤銷「討逆軍」總司令部及「討逆軍」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部[8]:5322


12月31日,國民政府令:行政院仍由蔣介石院長繼續執行職權,主持大計,又令終止軍事委員會由副委員長及常務委員負責案;下午,蔣介石具呈國民政府請予特赦,並請責令張學良「戴罪圖功,力自贖」;國民政府令李烈鈞為陸軍上將;軍事委員會派李烈鈞為審判長,朱培德、鹿鍾麟為審判官,組成高等軍事法庭會審張學良,10時開庭審判,以「首謀伙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之罪名,判處張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次年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8]:5323-5324





Wikisource-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呈請國民政府特赦張學良文

  2. 報告西安事變始末





各方反应



日本


12月13日,日本報紙率先披露蔣中正遭監禁的訊息[66]:186-187。晚上,日本外務省召集堀內次官、桑島東亞局長、東鄉歐亞局長及天羽情報部長等討論西安事變,決定如下:「關於張學良之叛變,日政府不僅須等待正確之消息,且亦不應採取中國亂事而為日本圖謀或易滋誤之任何行動,故日本目前應止於靜觀事態之演變,而避免積極行為。」[8]:5303-5304


日本帝國主義十分關注西安事變後之中國形勢,連日開會研究對策,支持何應欽進軍西安[2]:69。12月14日,日本軍部駐上海代表向南京國民政府表示:對張學良「非力加討伐不可,倘南京政府趨向妥協,日本斷難漠視」[8]:5306。日本陸軍省制定《西安事變後對華時局對策案》[4]:611。日本還説西安事變是受蘇聯指使[2]:69。12月15日,駐南京日本總領事須磨到外交部訪張群,代表川樾探問西安事變情況,聲明如南京政府執行所謂八項主張,則日本將「不惜採取斷然手段」[8]:5307


12月17日,日本首相、外相、海相舉行會議,認為對西安事變有必要採取「注視等待的態度」[8]:5310。日本增派海軍陸戰隊前往上海、漢口[4]:611。日本帝國主義希望中國打內戰,以便坐得漁人之利[2]:69


12月19日,日本外務大臣有田在東京約見中國駐日大使許世英[4]:611。有田還公開表示:「中央政府如在抗日容共條件下與張學良妥協,日本決強硬反對。」[2]:69為支持何應欽「討逆」,通電關東軍停止對綏遠軍事行動,關東軍聲明要求國民政府實行「反共防共」,日本將「不惜給予援助」,日本外相召見駐日本大使許世英表示日本政府不能坐視南京與張、楊妥協[8]:5310。英國駐東京大使克萊夫在發給倫敦外交電報中描述日本立場:日本採取觀望態度,同時幾乎毫不掩飾得意心情,覺得世人現在一定已經認識到,正像日本人一向知道,中國人是不可救藥[60]:208。12月21日,駐日使川樾奉命外交部長張群提出上述同樣警告,並聲明張學良所提八項主張,在「思想上和日本為東亞大局着眼的根本方針,恰正相反」[8]:5310-5311



苏联


由於西安事變消息是由日本第一個報導出去,同時汪精衛正在德國與希特勒會晤,讓史達林認為此事變為日本陰謀製造中國內戰,並擔心蔣一旦被殺,中國可能會參與締結德日防共協定。當時代表共產國際的蘇共領導人季米特洛夫的日記有這樣的記載:「張學良的行動,不論他的意圖如何,客觀上只能損害把中國人民的力量團結在抗日統一戰線中,並會鼓勵日本對中國的侵略。」[66]:186-187。12月13日,駐蘇大使蔣廷黻拜訪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要求蘇聯出面協助釋蔣介石[8]:5303。12月14日,史達林經第三國際指示中共釋放蔣[66]:186-187。蘇聯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發表題為《在中國發生的事件》的社論,說張是「利用抗日運動進行投機」[4]:609。同時蘇聯《消息報》公開支持蔣介石[67]:71。12月14日,蘇聯政府機關報《消息報》就西安事變發表社論,稱張學良之行動足以破壞中國抗日力量之團結,這次事變「不獨為南京政府之危險,抑且威脅全中國」,希望中國用和平方式解決[8]:5305


已證實史料是,事發第四天,蘇共給陝北發去電報,要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美國記者斯諾《紅色中國散記》中也說,宋慶齡曾告訴斯諾,這期間她「曾替斯大林轉過一封很嚴肅的電報給毛澤東,內容是要求中共必須(對張學良)施加壓力放蔣。」


張國燾回憶錄也提到當時曾接到斯大林措辭很嚴厲的一封電報。「第一段,肯定西安事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苏联决不会为这种阴谋所利用,更不会给予任何支援;相反的,现已明白表示反对态度。第二段指出中国目前所急需的,是一个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最重要的是团结和合作,而不是分裂和内战;并说明张学良不能领导抗日,蒋介石如能回心转意,倒是能领导抗日的唯一人物。第三段指示中共应争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利用这一时机与蒋作友善的商谈,促使其赞成抗日;并在有利的和平解决的基础上,自动将蒋释放。」毛泽东曾很急躁的表示:“反了,天翻地覆了!从前我们向张杨那么说,现在又要反过来这么说,张杨不会说我们反复无常吗?”张国焘还说:“周恩来于14日与张密谈,径行表示苏联大致不会援助西安,张学良最初的反应甚为愤慨,他似觉得为共方所卖,以往共方老是吹嘘苏联可以援助,现在他已成骑虎,中共竟临阵抽腿,不兑现了。”


12月1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針對日方及中國親日派大肆宣傳西安事變為蘇聯與中共「陰謀發動」之結果,正式聲明西安事變與蘇聯無關[8]:5305。12月19日,駐華蘇大使館臨時代辦司皮禮瓦尼克在南京會見外交長張群,鄭重說明,蘇聯政府不但與西安事變始終無任何聯絡,且與中國共產黨無任何聯絡,因此對中國共產黨之行動不負任何責任[8]:5313



西洋


12月14日,上海《字林西報》著文主張和平解決中國政局,強硬對日,謂:「照我們的看法,南京在解決西南事件的時候,已採取新的堅決的立場……開始對於日本所提要求加以拒絕。」[8]:5306


12月17日,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建議:由西方國家以保證張學良等安全離開中國為條件,釋放蔣介石[4]:610


12月29日,《字林西報》發表社論,公開贊同國共合作,謂:「只要南京能夠充份保持他的最高權力,他便不妨在政策上同共產黨採取某種形式的聯合。」[8]:5306



美國


12月14日,美國代理國務穆爾對西安事變發表聲明,宣稱美國政府在盡力獲行關於西安事件之詳情,美國對遠東仍繼續遵循其不干涉他國事務之政策[8]:5306



中共


中國共產黨沒有策劃與發動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擁護及支持張、楊之行動[4]:603。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朱德、張國燾(他兩人2日才到保安的)等中央領導同志整日都在毛澤東石窯洞裏開會,商量處理西安事變方針政策;毛親自起草中央軍委致紅軍各軍團電報,告知蔣已在西安被張、楊扣留,各軍加緊準備,待命行動;周起草中共中央致張學良電,建議以可靠部隊守衛蔣,以防意外;應全力團結好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紅軍即南下向東北軍、十七路軍靠近,以應付各種事變;周又起草毛、周給張、楊覆電:「恩來擬到西安面商大計。」[2]:6112月13日,張學良對東北軍和楊虎城部感到失望,渴望能另外找到助力幫他出謀劃策;他曾電請周恩來到西安,共商對策[68]:15


中國共產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確定和平解決事變,並協調西安和南京和解[4]:603。中共中央連續向共產國際書記處報告西安事變的真相和我黨採取和平解決、逼蔣抗日的方針;同時打電報給北方局胡服(劉少奇)、上海分局允生(馮雪峰)、潘漢年和西安等地黨組織,指示他們宣傳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動員各界響應張、楊八項主張[2]:62。事變最初數天,中國共產黨中央有決策人在對蔣問題上產生搖擺和動搖[4]:603。劉少奇後來說:「在西安事變中我們雖然執行了正確的政策,但發生很大的動搖,在政治上引起了極大的紛亂和與群眾對我們的誤解。」[69]:152


西安事变即是共产党通过杨虎城利用张学良而制造的事件。12月12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致電主持中國共產黨北方局工作之劉少奇,提出中國共產黨「擁護張、楊之革命運動」;黨面臨之任務是把蔣與國民政府分開,爭取南京及各地政權中之抗日派;穩定CC派、黃埔派,推動歐美派及元老派;揭發蔣對外投降、對內鎮壓民眾與強迫其部下堅持內戰之罪狀,號召人民要求南京罷免蔣,交人民審判[4]:603。毛澤東、周恩來復電張學良,提議「蔣介石必須押在兄自己的衛隊營裡,切須嚴防其收買署員,尤不可將其交其他部隊,緊急時誅之為上」[8]:5301


12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保安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討論西安事變問題[4]:604。紅軍駐西安聯絡處成立[8]:5304。據毛澤東自述:他們一開始懷疑是由電報生弄錯了,可是同天又接連收到3、4封類似電報,於是不能不信了[70]:96。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負責對中國國民黨統戰,說:西安事變具有革命意義[4]:604。下午4時,中共中央在保安紅軍大學附近草坪上召開300餘人活動份子會議,毛澤東對西安事變作出報告,強調:「西安事變是中共抗日統一戰線策略成功的重大表現;他重申必須把蔣介石押解至保安,交由全民公審,以償還十年血債。」[71]:17012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發言說:根據情況的變化,有可能逼迫蔣介石與我們聯合,我們的原則是在抗日目標下逼蔣抗日;周恩來發言中,分析了南京政府各種力量之間的矛盾,提出要努力爭取馮玉祥及孫科、宋子文、孔祥熙等,孤立何應欽等親日派,黨應準備走上政治舞台,要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和群眾運動,同時要注意地下黨的艱苦工作;張聞天説,我們不採取與南京對立之方針,主張盡量爭取南京正統,聯合非蔣系隊伍,在軍事上採取防禦,政治上採取進攻;會議肯定西安事變是革命的,推動抗日的;決定採取不與南京對立的方針,不組織與南京對立的政權,力爭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逼蔣抗日;中央決定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組成代表團去西安工作,電告張學良派飛機到膚施來接,並派李克農、羅瑞卿和杜理卿(許建國)等分批去西安工作[2]:61-62


12月14日,毛、朱、周致電張、楊,表示堅決贊成他們領導事變,建議立即組成西北抗日援綏聯軍[2]:62


12月15日,紅軍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玫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及國民政府,呼籲國共合作,「共赴國仇」[8]:5306。張學良派出之飛機,在保安機場因受地形所限,不能降落而折返,周恩來等乃延至12月15日纔離開保安[71]:169。12月15日,周恩來一行離開保安,12月16日到達膚施(延安)城外[4]:614


12月16日,共產國際發電報,因電碼錯亂無法譯出,中共中央要求重發;12月20日,中共中央收到共產國際重發由季米特洛夫簽發之覆電[2]:62


共產國際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方針與中共中央基本上一致,但中央之方針是國際來電以前就定[2]:62。12月17日,周恩來等到西安[4]:614。周恩來偕羅瑞卿、博古、叶剑英等九人抵達西安[72],當晚周恩來與張學良會談[8]:5309。中国共产党派出周恩来参与斡旋[59]:221。周恩來到西安時,並不知道共產國際有電報,他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先後與張、楊談話,三方就一致同意採取和平解決方針[2]:62。應張之邀請,周率李克農、羅瑞卿、張子華等人以紅軍代表團名義到達西安,共商事變解決大計[31]。中國共產黨原執意殺蔣,得到史達林指示:堅決要求釋放蒋[73]。經過內部爭辯後,中共最後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74]:33-34


12月18日下午,周恩來會見楊[4]:616。是日,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西安事變致中國國民黨中央電報:「蔣介石在此次被幽,完全是因為蔣氏在不肯接受抗日主張,不肯放棄攘外必須安內的錯誤政策所致。……」[75]:6212月19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張聞天主持,毛澤東作報告,會議經過討論正式確立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方針,會議通過公開發表之《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通電》及黨內發布之《中央關於西安事變及我們的任務的指示》[8]:5312


12月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電示周恩來,周接電後即根據中共中央建議同張、楊具體磋商[8]:5314-5315


12月25日,張陪同蔣離開住地,衛隊營營長孫銘九才得到衛士們報告,說副司令和楊主任也同蔣到飛機場去;孫連忙報告周恩來,周大為驚愕,立即和孫乘車趕往機場,想勸阻張不要親自送蔣去南京,可是為時已晚,飛機已騰空而起[2]:67


1937年2月6日,周恩來等中共人員退出張學良公館,搬進七賢莊紅軍招待,留機要科長童小鵬主持紅軍聯絡處[8]:5359



影响



事變中,共約800至1000人遇害,包括中央委員邵元沖及侍衛長蔣孝先、秘書蕭乃華、憲兵團長楊震亞、綏署軍需處長王式輝、參議楊陟岡、衛士隊長高鳯梧、監印官柳長庚、副官蔣國卿、特務周元之、公安局保安隊長劉惠祥、騎兵團長蔡仲及市民等[76]:59。1937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告同胞、同志書稱,經過西安事變,「實足以證明吾國家之統一基礎,確已穩固;全民族之集體力量,確已形成;吾全國同胞對於國事之關懷及對於本黨領袖之擁護,亦已為世界所共認」[8]:5327


中國共產黨在西安事變後樂觀認為:「目前只要三方面團結,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軍不敢猛進,有可能釋放張學良,完成西北半獨立之局面。」[77]:37西安事变后,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停止安內攘外政策,建立蘇聯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團發出指示稱,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紅軍及地方部隊應停止向中央軍及馬鴻逵軍之進攻,並請國軍亦勿再有攻擊行動[8]:532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休整與壯大的机会。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西安附近地区。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國共產黨开始和中国国民党合作谈判。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中国共产党政治犯释放,如薄一波和陶铸。中国共产党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中共北方局工作号召平津学生支持宋哲元抗日。


美國作家、《法蘭克福報》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中國的戰歌》中記述:「對中國的未來起危害作用的消息紛紛傳來了。第一個消息是有關汪精衛的報道。前任國民政府主汪精衛自從遇刺受傷後即僑居德國養病。他聽到西安事變的消息,立即趕赴柏林和希特勒開黑會,然後乘專機回國,醉翁之意顥然是要上台執政。日本侵華司令長官也在華北召開黑會,對南京國民政府提出警告,聲稱必須粉碎西北軍隊結成聯合陣線。」[60]:198


史達林釋放蔣經國回中國。


在西安事变中,蔣因跳牆而跌傷胸椎,事變結束後,蔣到杭州西湖別墅休養[78]:54。蔣在嚴冬中遭遇變亂,單衣越牆攀岩,倉皇逃難,傷及脊椎與腰部,身心受創。背脊上第12根環節受傷且终身不癒,后半生依靠拐杖或者要人搀扶走路。淞滬會戰之增援部隊多受到內亂剿共牽制,渡江困難、步行途中,而無法限期支援上海,錯失時機[79]:86-89,114-125,312-317



东北军整编



1937年1月1日,蔣決定以「政治為主、軍事為從」,處理陝甘軍政善後問題[80]:332。同日,西安各界10餘萬人舉行慶祝大會,楊虎城主持閲兵式,聲言決與紅軍「聯合起來,為抗日救亡而奮鬥」[8]:5327-5328。連日來,周恩來和博古、葉劍英等研究對策,同楊虎城等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高級將領協商,由楊領銜於1月5日發出電報,抗議蔣扣留張和準備重新挑起內戰;他還在報中共中央批准後,電調一部分紅軍主力開進關中[2]:78


1月2日,蔣自南京飛抵奉化休養[80]:332。張聞天、毛澤東電周恩來、秦邦憲,指出「目前全局重心,在鞏固張、楊兩團結於紅軍周圍、以對抗親日派、推動時局轉向有利方面」;中共中央軍委令紅軍各部在駐集合待命,隨時配合友軍抵御對方進攻,野戰軍從明天起秘密向栒邑、淳化兩縣集中[8]:5328


蔣介石處理兄長蔣錫侯喪事。脫險後,認為「內亂癥結仍在共黨」,決心不准張再回西北,並從行政上取消三位一體的依據,1937年1月5日,國民政府令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甘肅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軍軍長于學忠撤職留任;特派顧祝同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主任[80]:332。中共中央批准防禦中央軍進攻作戰綱領方案,命紅軍第十五軍團集結西安西南地區待命;張聞天與毛澤東電在上海之潘漢年,要其與宋子文接洽,促使宋子文履行在西安應允之「停戰撤兵」等六項條件[8]:5329-5330。孫蔚如等取代張學良。調集五路大軍共37個師向西安推進,企圖壓迫西安方面屈服[2]:78


「二二」事件

蒋回南京扣留张,激怒西安方面[4]:626。1937年2月1日,張學良函勸所部遵照中央命令撤防[8]:5355。2月2日上午,东北军元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少數人派衛隊團連長于文俊率部衝入王宅,杀害臥病在床之东北军元老派第六十七軍军长王以哲、西北总部参谋处处长徐方、副处长宋学礼和交通处长蒋斌等人[4]:632。周恩來隨後到新城和楊虎城商議[8]:5356。血案发生后,王以哲的至交第一〇五师师长刘多荃將于文俊殺害,祭奠王以哲[4]:632。刘多荃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未參與「二二」事件之旅长高福源也被刘多荃下令槍殺[4]:632
「二二」事件還使東北軍放棄甲案,接受乙案,全體東開,導致三位一體瓦解[4]:633


2月5日,于學忠、何柱國、繆澂流、劉多荃4軍長在高陵共議,決定東北軍開出潼關;同日,東北軍撤出西安[8]:5358。東北軍接受東調豫皖地區[4]:633。2月7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隴海鐵路潼關至西安間通車[8]:5359。2月8日,中央軍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率部和平進入西安,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主任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進入西安[8]:5359。2月下旬,中央軍東開,撤出潼關[8]:5375


1937年3月3日,國民政府令東北軍除騎兵軍仍留陝西、甘肅外,全部東調,分駐於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地區,不相統屬;蔣派陳誠改編東北軍,各軍由4個師改為2個師制,每師2旅4團[8]:5377。3月8日,周恩來、葉劍英與顧祝同、賀衷寒、張沖會談,雙方意見大體一致,由周恩來寫成提案,送蔣最後決定,主要為:一、中國共產黨承認服從三民主義及中國國民黨之領導地位,徹底取消暴動政策及沒收地主土地政策,停止赤化運動,國民政府分批釋放獄中之中共黨員,容許中國共產黨在適當時期內公開;二、取消蘇維埃政府及蘇維埃制度,目前紅軍駐在地區改為陝甘寧行政區,執行國民政府統一法令及民選制度,其行政人員由民選產生,經國民政府任命,經費由行政院與陝西省政府撥款;三、取消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及委員長蔣介石統一指揮,其編制人員、給養及補充與中央軍同等待遇,各級官員自行推選呈報軍事委員會任命,政訓工作由軍事委員會派員聯絡,紅軍中之最精壯者改編為3個國防師,計6個旅12個團,另有直屬之工、炮、通信、輜重等部隊,在3個國防師上設置某路軍總指揮部,紅軍地方部隊改編為地方民團或保安隊,紅軍學校辦完本學期後結束;此外,令馬步芳、馬步青部停止在河西走廊對紅軍西路軍進攻[8]:5380-5381。3月19日,中央軍開入蘭州[8]:5387。5月7日,國民政府明令裁撤西安綏靖公署[8]:5421


4月到6月,国民政府对东北军整训、缩编。4月23日,于學忠率部第五十一抵達安徽[8]:5410。由每军4个师甲种军缩编成每军2个师、每师2个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二军保留3个师。4月27日,行政院決議,任命于學忠為江蘇綏靖主任,賀耀組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何柱國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副主任,王樹常為豫皖綏靖立任;以劉峙為豫皖蘇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負表整理10萬東北軍,會址設開封[8]:5412。I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番号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军长刘多荃,辖第一〇五师(师长高鹏云)和第一〇九师(师长赵毅)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辖第一一三师(师长周光烈)和第一一四师(师长牟中珩)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辖第一一六师(师长周福成)和第一三〇师(师长朱鸿勋)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军,军长缪徵流,辖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和第一一二师(师长霍守义)


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辖第一〇七师(师长金奎壁)和第一〇八师(师长张文清)


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辖骑兵第三师(师长徐良)、骑兵第四师(师长王奇峰)和骑兵第六师(师长刘桂五)。


5月15日,軍事委員會對東北軍整理辦法全部商定,東北軍5個軍軍制仍舊,限7月1日前改編完畢,由中央直接發薪餉;防地仍照中央原指地點,暫無變更;原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人員與編餘軍官盡量安插,不使一人失業[8]:5425。西安兵谏后离开东北军的第一〇六师(师长沈克)、骑兵第十师(师长檀自新)、炮兵第六旅(旅长黄永安)、炮兵第八旅(旅长乔方)均依附蒋军另立门户。5月19日,東北軍東調安徽、江蘇整理方案在南京決定,劉峙、王樹常返回開封[8]:5427。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冯占海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番号被撤销,仅保留第九十一师。



杨虎城遭杀害



1937年3月29日,蔣當面逼杨虎城辭職出洋,楊被迫於4月27日提出辭呈,4月30日獲准,6月29日出國「考察」[4]:633。抗戰爆發后,楊返國秘密潜回香港打算以抗日之名重掌兵權。剛踏上國土即遭逮捕,長期被關押[4]:633


1949年,蔣離開中國大陸前夕,楊虎城被殺害於重慶[4]:633。傳聞蔣指示毛人鳳,飭令軍統西南特務機關殺害杨。楊虎城及其一子一女,楊虎城秘書宋綺雲夫婦及其子在重慶中美合作所被殺害[8]:9004



张学良被軟禁



12月30日,军事法庭审判張學良,判決如下:「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暴行脅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褫奪公權五年」[81]:83。宋子文日記說,宋子文文對蔣說:「如果你把張學良槍斃了,我就把你的事情都抖出來。」[23]:151937年1月2日,張學良日記:「余魯莽孟浪,國難家仇,不知何日可雪?天下無事,只怕不誠求。余深信余有見我故土之日。子文來一函慰我。」[23]:441月4日,蔣向國民政府呈請張「應得罪刑予以特赦,並責令戴罪圖動,努力自贖」[82]。1月4日,林森主持召開第二十二次國民政府委員會會議,決定對張特赦,發佈命令:「張學良所處十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83]「管束」令宣告張從此失去自由,過著被幽禁之生活[4]:624。從此張遭到長達數十年軟禁[2]:78。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於1946年11月2日從中國大陸轉送至台灣新竹縣竹東鎮五峰鄉井上溫泉(後改名清泉)軟禁,1957年10月遷至高雄西子灣,1960年再搬到北投安全局招待所,一年後遷入自建之房子[23]:19。1991年张学良获准去美国探亲,才算获得自由。



评价



中國国民党方面的评价


蔣中正在《西安半月記》稱:此次事變,為我國民革命過程中一大頓挫。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兩星期至一個月可竟全力者,幾全毀於一旦。而西北國防交通、經濟建設,竭國家社會數年之心力,經營敷設,粗有規模,經此叛亂,損失難計。欲使地方秩序,經濟信用恢復舊觀,又決非咄嗟可辦。質言之:建國程度,至少要後退三年。可痛之至!蔣堅決相信,造成中國共產黨坐大、神州沉淪之導火線就是西安事變[23]:16


胡适曾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蒋介石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并严词警告张学良“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陪同蒋介石回南京,以谢罪国人;同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当然,没有西安事变,后来抗战爆发,共产党也可能东山再起。但西安事变给了红军一个喘息和幸存机会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胡适说:“没有西安事变,共产党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徐永昌:其(張學良)為幼稚的大學生主張[84]:430



中國共产党方面的评价


周恩來:「歷史應該公斷,西安事變是蔣介石自己逼成的。」[85]:266


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张、杨两将军的义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86][87][88][89][90]



张学良自我评价



1956年12月24日,蔣介石叫劉乙光帶一本《解決共產主義思想與方法》給張,劉說這是蔣親手寫給他,張說:「接受之下,不覺淚下。」[23]:50-511957年初,张遵從蔣之命令开始撰写回忆录,4月22日完成,命名为《杂忆随感漫录》。该文中,张指责中共“包藏祸心,别有所图”,赞扬蒋在西安事变中“刚正严厉”,自贬“行动鲁莽,思想幼稚,可耻而又可笑”。稿件上交时,张复函称本人对稿件并不满意,还请上峰修改指教。5月5日,蔣高度评价这本回忆录,并亲自对稿件做修改,要张亲笔再抄一份。5月10日,张收到退回的修改稿件,按蔣要求开始抄写,稿件改名为《西安事变反省录》,内容并无重大变动。7月14日,张将《西安事变反省录》抄写完毕。


1957年8月3日,他在报上读到一个东北旧友的反共谈话,想模仿着写一篇文章,请刘乙光代其向“上峰”请示并获准。8月4日,张开始动笔,并将文章名称定名为《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8月26日文章写成,签名后交给刘乙光。在该文中,张称蔣介石是“现代对共产主义斗争中唯一的有明见、有经验、英勇果毅、不屈不挠的一位老战士”,称自己过去是“受了欺骗,受了愚弄,受了利用”,已经“彻底觉醒”,因而要“竭尽绵薄,现身说法,对共产主义者实行口诛笔伐”。9月2日,蒋经国阅后表示“甚为感动,已呈老先生矣”。


1958年11月23日,蔣介石與張在台灣桃園大溪會面,蔣介石臨走前說:「西安事變對國家的損失太大了!」張在日記中留下:「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23]:16


張在此期间受訪時曾表達:“在二十五年前,我對共產黨還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全國要求抗日之時,我認為共產黨也是中國人……我以為在抗日過程中,也可以和共產黨相處,抗日勝利後,大家也可以合作共同建國。誰知,後來共產黨是偽裝抗日,而藉抗日擴大自己的力量……於民國三十八年和平談判時竟然提出駭人聽聞令人不能容忍的條件,真是令我失望之至。
……共產黨欺騙了全中國人民和各方面,我就是被他們欺騙中的一人,我這口悶氣積在心裡,實在痛苦萬分。為了給禍國殃民罪大惡極的罪魁和騙子打擊,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願貢獻一切,甚至我的生命![91]:159


1959年7月25日,张与宋美龄长谈,谈到恢复张人身自由问题,宋称:“你的问题,时间还要久啦。须要有忍耐。我人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愿多作祷告。”自此,张对自由不再抱幻想,也不再撰写回忆录,或者发表检讨自己历史或者批评中共的言论。


1964年7月1日,台北《希望》杂志刊登《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摘要》一文,内容为蒋经国定稿的《西安事变反省录》。张读到之后立即给蔣介石写信,说明“这个东西可不是我发表的”,“谁发表谁的责任”。蔣介石为此非常生气,结果,《希望》杂志被查禁。


关于发动事变的动机,张自述说:“我主要的敌人是日本人,共产党跟我们争,那还是中国人。”他说:“(蒋)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只有共产党。我就不同,(政權)夺不夺取,共产党也是中国人。”


1990年6月1日,张90岁生日晚宴里(台北圓山飯店12樓崑崙廳),中国国民党多位重要大员,带着当时国民党主席李登辉的贺信,前去给张贺寿,张在宴会的致词里,效法使徒保羅,說:“我真是虚度了90,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正如圣经上所讲,保罗所说的‘我是罪人中的罪魁’,我张学良自己感觉是万分的惭愧,我张学良何德,能够蒙诸位亲友的贺寿,我有什么寿阿……”[92]:4501990年,张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组采访时说:“我为了停止内战,全国抗日,发动西安事变,我没有错。也许方法欠妥。”


1991年5月张对来访的东北老乡曹长青等人抱怨:“当初周恩来说捉蒋时,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时,又是头头是道。”張學良在口述歷史中,亦承認周恩來說他是共產黨之「救命恩人」[23]:16。虽然张学良诸多讲话中,对周恩来人品上是持钦佩赞扬态度,但对“西安事变”后中共未能实践某些约定,他无疑是很有些不满的。


1992年,张对唐德刚说:“至于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93]:1194。張學良在口述歷史中說:「蔣先生討厭我極了,所以來生不能讓我自由的原因,我是主張抗日,如我要自由,那抗日的功勞都是我的。換句話說,我是他的一個大敵手,政治上的大敵手。」[23]:151995年,张95岁生日时说:“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93]:1142



其他方面的评价


唐德剛認為,張學良激於對國難家仇之義憤發動事變[94]:397。他反對內戰,主張槍口向外[94]:397。楊虎城建議發動事變;張主動而為,至騎虎難下,「問計無人」時,周恩來變成「謀主」,無可爭論[94]:397


金德曼:「切勿把這幾天的事件予以過高評價,依蔣中正與毛澤東的說詞,在數月之前,國共雙方已進行談判停戰及聯合抗日的問題(指潘漢年)」[95]:157-159


畢萬聞認為,蔣、張所以如此「對立」,不僅是某些群體或黨派推動結果,更有其深刻社會原因[7]:61。蔣、張個性皆聰明有主見,不是誰都能利用到他們[7]:61。張是西安事變主導者,這結論不能否認[7]:61


杨奎松在《西安事变新探》:「要說楊虎城、張學良是為國家、民族而發動西安事變,這說法太牽強。張學良當時已經看到回東北無望,因此聯合紅軍和西北軍建成「西北聯軍」,並成立以他為首的「西北抗日聯合政府」,就可以得到蘇聯和斯大林的軍事援助,而在西北割據和稱王。张学良首次在延安秘密会见周恩来时,张就着重向周问苏联能否“真心”援助他之事,周当即保证:“苏联必助中国”。當時的計畫是在組織西北聯軍,發動西北大聯合,籌劃西北抗日聯合政府。以當時張楊的種種舉動來看,周恩来以苏联军援忽悠张学良割据西北当西北王,才是引爆西安事變的主因,张最后发动西安事变是一场争取苏联信任的豪赌,與抗日關係不大。」


美國新聞記者兼作家、美國共產黨白修德(奧西多·懷特)與賈安娜(安娜麗·賈科比),在《中國的驚雷》中認為:「關於蔣被扣期間實際發生的事情以及和共產黨人會面的情形,從沒有人入過充分的記載,可是其結果竟像閃電一樣,內戰突然結束了。……消息傳到日本人耳中,好像半夜裡的警報。自從中國的國民革命時起,日本一直擔憂着兩個前途:一是中國團結,二是共產主義席捲中國。日本也懼怕共產主義。它自己的帝國以貧瘠多山的島嶼為基礎,除了人力以外,各種物資都很稀少。它的武裝力量依靠平民和軍人的不用腦筋的服從,任何要他們動動腦筯的制度,都是威脅日本的。因此,不管蔣或共產主義在中國得勝,日本的大陸部曾經常從北方進迫,參與軍閥政治,用千千萬萬的特務人員來毒化中國。蔣和中共的新的妥協,表明如今中國不僅可能團結,而且團結的中國可能容忍並寬恕共產主義。」[60]:189-190


美國歷史學者兼政治傳記作家、《蔣介石傳》作者布賴恩·克羅澤英语Brian Crozier認為,蔣最大之判斷錯誤是1931年日本入侵時制定之政策,給中國知識份子和軍閥一個明顯印象——蔣不準備抗日,他只想使中國人打中國人;因此,張學良才在1936年把蔣押在西安[60]:5


蔣雖安全獲釋,但剿共功虧一簣,讓蔣惱恨不已。事變後,蔣對中國國民黨元老張鈁說:「安內才能攘外,他們不明白我的意思,而出此下策。我的日記裡有計劃,風聲透漏出去,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就要升級了。你看目下這個爛攤子,怎樣對外?張杨掀起這樣的風波,真是壞了我的大事!」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在事变中泄露,为日本获悉,导致其对于中国团结对外的担忧而加快侵略步伐,最终于1937年发动全面战争。


當時計畫整訓軍隊,由德國顧問協助進行,向德國採購裝備彈藥。西安事變爆發時,整訓軍隊不夠三分之一,大部分訂購之軍事設備未運回,只儲下不足三分之一預備打半年仗之糧秣彈藥。西安事變前,蔣計畫訓練三十六個師,冀以此作為抗日基本力量。西安事變破壞整個計畫,一切國防大計、經濟建設等因此而延緩或停頓,使日人提前全面侵略中國。[96]蒋开始加速进行抗战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三道国防工事,进口大量德国装备武装其嫡系部队。蔣抵住政府內部求和派壓力,投入百餘萬國民革命軍堅持抗戰,盡力阻止日軍深入中國內地。蔣認為,與日議和,外戰可停,而內戰必起,國家定將出現大亂局面。西安事变的第二个后果是,蒋介石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


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



参考文献





  1. ^ 劉維開. 〈蔣介石的旅遊生活〉. (编) 呂芳上主編.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圖書. 2014. 


  2. ^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2.0392.0402.0412.0422.0432.0442.0452.0462.0472.0482.0492.0502.0512.0522.0532.0542.0552.0562.0572.0582.0592.0602.0612.0622.0632.0642.0652.0662.0672.0682.0692.0702.0712.0722.0732.0742.0752.0762.0772.0782.0792.0802.0812.0822.0832.0842.0852.0862.0872.0882.0892.0902.0912.0922.0932.0942.0952.0962.0972.0982.0992.100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2.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72.1182.1192.1202.1212.1222.1232.124 童小鵬. 《風雨四十年》第一部.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4. ISBN 7-5073-0229-6. 


  3. ^ 3.03.13.2 羅敏. 〈蔣介石的政治空間戰略觀念研究——以其「安內」政策為中心的探討〉. (编) 呂芳上主編.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香港: 天地圖書. 2014. 


  4. ^ 4.0004.0014.0024.0034.0044.0054.0064.0074.0084.0094.0104.0114.0124.0134.0144.0154.0164.0174.0184.0194.0204.0214.0224.0234.0244.0254.0264.0274.0284.0294.0304.0314.0324.0334.0344.0354.0364.0374.0384.0394.0404.0414.0424.0434.0444.0454.0464.0474.0484.0494.0504.0514.0524.0534.0544.0554.0564.0574.0584.0594.0604.0614.0624.0634.0644.0654.0664.0674.0684.0694.0704.0714.0724.0734.0744.0754.0764.0774.0784.0794.0804.0814.0824.0834.0844.0854.0864.0874.0884.0894.0904.0914.0924.0934.0944.0954.0964.0974.0984.0994.1004.1014.1024.1034.1044.1054.1064.1074.1084.1094.1104.1114.1124.1134.1144.1154.1164.1174.1184.1194.1204.1214.1224.1234.1244.1254.1264.1274.1284.1294.1304.1314.1324.1334.1344.1354.1364.1374.1384.1394.1404.1414.1424.1434.1444.1454.1464.1474.1484.1494.1504.151 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 编. 《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5. ^ 5.05.1 「總統府」 (编). 《游記初稿(一)·蔣中正總統文物》. 台北: 「國史館」藏. 


  6. ^ 6.06.1 蔣永敬. 〈論中共抗日統戰初期的抗日反蔣方針〉. 《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7. ^ 7.007.0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107.117.127.137.147.157.167.177.187.197.207.217.227.237.247.257.267.27 畢萬聞:〈張學良蔣介石共產黨與西安事變的發動〉,刊《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2002年7月


  8. ^ 8.008.0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108.118.128.138.148.158.168.178.188.198.208.2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8.308.318.328.338.348.358.368.378.388.398.408.418.428.438.448.458.468.478.488.498.508.518.528.538.548.558.568.578.588.598.608.618.628.638.648.658.668.678.688.698.708.718.728.738.748.758.76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9.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链接到维基文库 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维基文库. 1935 (中文). 


  10. ^ 10.010.1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11. ^ 張學良:〈西安事變回憶錄摘要〉,《傳記文學》第五十六卷第六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第22輯


  13. ^ 引自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


  14. ^ 畢萬聞. 〈張學良究竟有沒有加入共產黨——張學良與周恩來二三事〉. 《明報月刊》2000年12月 (香港: 明報雜誌有限公司). 


  15. ^ 中央檔案館 (编).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16. ^ 16.016.116.216.316.4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17. ^ 17.017.117.2 申伯純:《西安事變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 ^ 王菊人. 〈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幾件事〉. (编) 吳福章. 《西安事變親歷記》.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6. 


  19. ^ 中共東北軍黨史組編:《東北軍與民眾抗日救亡運動》,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


  20. ^ 唐德剛:〈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刊《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


  21. ^ 蔣緯國著:《抗日戰爭指導》,遠流出版,1989年4月5日


  22. ^ 22.022.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编).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000-0242-0. 


  23. ^ 23.0023.0123.0223.0323.0423.0523.0623.0723.0823.0923.10 林博文. 《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秘》. 台北: 時報文化. 2007. ISBN 978-957-13-4772-1. 


  24. ^ 翁元口述、王丰記錄:《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11月新版


  25.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 台北. 「晨五時,西北剿匪軍副司令張學良及陝西綏靖主任楊虎城叛變,張部師長白鳳翔、旅長唐君堯、營長孫銘九將蔣委員長自臨潼劫持至西安新城(楊虎城部所在地),並扣留西安城內之中央高級官吏將領陳誠、蔣鼎文、朱紹良、錢大鈞、衛立煌、蔣作賓、陳繼承、陳調元、萬耀煌、蔣方震等(邵元沖及侍衛長蔣孝先、秘書蕭乃華、憲兵團長楊震亞等遇害)。」 


  26. ^ 邱七七. 《陳誠傳》. 台北: 雨墨文化出版. 1994. 


  27. ^ 《解放日報》,西安,1936-12-13


  28.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三冊(民國二十年辛未——二十六年丁丑). 台北. 「張學良、楊虎城通電,主改組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一切政治自由等八事,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聲言對蔣委員長作最後諫諍。」 


  29. ^ 《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 檔案出版社. 1986. 


  30.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雲南省檔案館、陝西省檔案館 (编). 《張學良楊虎城告全體將士書》(1936年12月16日). 《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 北京: 檔案出版社. 1986. 


  31. ^ 31.031.1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所立的三份遗嘱曝光. 


  32. ^ 蔣表明:「生而辱,不如死而榮。」見《蔣介石日記》,1936-12-13


  33. ^ 蔣介石. 《西安半月記》. 《蔣總統集》第二冊. 台北. 1960. 


  34. ^ 張學良. 《抗日救亡言論集》. 西安. 1936. 


  35.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聯席會議記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36.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暨政治委員會會議記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料編纂委員會


  37. ^ 何應欽. 附錄(六)政治評論家山浦貫一日语山浦貫一〈何應欽將軍會見記〉. 《中國與世界前途》. 台北: 正中書局. 1974年10月. 何將軍:是的,我們包圍了共產軍,表示堅決的決心,用飛機從飛機從空中散佈傳單,寫着「迅速悔悟,停止叛亂,否則決予剿滅。」由此, 蔣總統雖然獲救,但是我們却被迫放棄清剿,承認了共產黨,開始商討他們兵力的編成。當時,共產黨要求擁有三師八團,我主張二師五團,歧見不易獲致協調。就在這懸而不決的時候——翌年七月,發生了蘆溝橋事件,這樣不能再演內閧了,而決定「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產黨的要求糊里糊塗的通過。…… 


  38. ^ 鄧文儀:《西安事變與中國命運》,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五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39. ^ 鄧元忠:《三民主義力行社史稿》,台北:實踐出版社,1984年


  40. ^ 40.040.140.240.340.440.5 孔祥熙:〈西安事變回憶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41. ^ 《團結報》第1158號,北京: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1990年12月22日


  42. ^ 42.042.142.242.342.4 宋美齡:〈西安事變回憶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43. ^ 李金洲:《西安事變親歷記》,《傳記文學》第二十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44. ^ 張乃言:「委員長之日記及重要文件,我等均已閱讀。今日始知委員長人格如此偉大。委員長對革命之忠誠與負責救國之苦心,實有非吾人想像所能及者。委員長不是在日記中罵我無人格乎?余今日自思實覺無人格。然委員長以前對部下亦太簡默,如余以前獲知日記中所言十分之一二,則此次決不有如此輕率鹵莽之行動。現在深覺自己觀察錯誤,既認識領袖人格之偉大,即覺非全力調護委員長,無以對國家。無論如何,居此間決非辦法。委員長雖堅不允移居但余必以全力請遷出此室﹔委員長不肯自行,我亦將背負委員長以出。」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1936年12月14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45. ^ 郭增恺:《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西安事变十八周年感言》,《热风》杂志,香港,1955年连载


  46. ^ 蔣與張約言:「移住後一切事大家皆聽從委座之意辦理」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1936年12月14日、12月15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47. ^ 「晚間端納為余言,南京對陝變已決議討伐,余心乃安。」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1936年12月14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48. ^ 蔣緯國:《抗日戰爭指導》,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4月


  49. ^ 「事后,知張果將此函留匿,且不令黃回京。」見蔣介石:《西安半月記》,1936年12月15日,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版,第1-54頁


  50. ^ 蔣明知退卻即是挾他「他往之意」,仍「置之不答」。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7日


  51. ^ 51.051.1 中央檔案館編:《中國共產黨關於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年


  52. ^ 「甚盼剿討部隊能早到西安。」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8日


  53. ^ 「我得出個印象,委員長性命正處非常危險之狀態。他們已走向極端,若其遭受失敗之打擊,他們甚有可能挾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們可能變成一夥暴徒,並在暴徒心態下殺死他。漢卿直言不諱告訴我,其委員會已經決定,如一旦爆發大規模戰事,為安全起見,他們將把委員長交給中共。這決非憑空之威脅。」見《宋子文日記》,1936年12月20日


  54. ^ 蔣要宋子文將他「應急速進兵之意見轉達中央,並示以進兵之方略。」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1日


  55. ^ 蔣介石:《西安半月記》,刊西北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編:《西安事變資料選輯》,西安,1979年4月


  56. ^ 宋子文很清楚,當蔣告訴他「軍事解決為唯一之途」時,他當即「指出形勢之危險性,謂軍事上之成功並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佔,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惟國家將陷於分裂,內戰四起。」見《宋子文日記》,1936年12月20日


  57. ^ 蔣日記提要欄內寫道:「鼎鑊在前,刀鋸在後,人生死亡不過五分鐘而已。十字架之受難,余不承辱,誰復承受。威武不能屈。庶乎我無愧受洗禮矣。」蔣在同一天日記中說:「至今三日停攻之約期已滿,張並無任余回京之表示,余亦並無回京之希望,蓋明知張之前日約言為詐也。」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19日


  58. ^ 蔣說:「照余之計,五日內可以圍困西安,則余乃安全,雖危亦無懼,不可為余生死有所顧及也。」宋子文離開時,蔣叮囑他不要再來西安,並轉告宋美齡不要來西安,同時「以手勢全力示以速即進攻」。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1日


  59. ^ 59.059.159.259.3 師永剛、張凡編著,《蔣介石:1887~1975.上》,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3月,ISBN 9787505734474


  60. ^ 60.060.160.260.360.460.5 岳渭仁、冬卉、向東華、曉晴 (编). 《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 西安: 三秦出版社. 1994. ISBN 7-80546-784-6. 


  61. ^ 「余妻忽於下午4時乘飛機抵西安,乍見警驚訝,如在夢寐。余日前切囑子文,勸妻萬不可來西安,不意其竟冒萬險而入虎穴。感動悲咽,不可言狀。」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2日


  62. ^ 蔣親對宋美齡說:「此事癥結在於共產黨。」見《蔣介石日記》,1936年12月23日


  63. ^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周恩來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64. ^ 鄭寶華. 《日本研究雜誌》第316期,4月號. 中日關係研究會. 1991-04-01. 


  65. ^ 陸以正. 《微臣無力可回天》. 台北: 天下文化. 2002. 


  66. ^ 66.066.166.2 臼井勝美著、陳鵬仁譯. 《張學良與日本》. 台北: 聯經出版. 1994. ISBN 9570812559. 


  67. ^ David Dallin著、潘崖譯. 《蘇聯與遠東》. 台北: 國立編譯館. 「1936年12月14日消息報:西安叛亂不論以任何口號和方案為藉口,這一行動……實代表一項危機,不僅危害南京政府,而且為禍整個中國。張學良雖高舉抗日旗幟,其行動卻顯然於日本帝國主義有利。」 


  68. ^ 張學良:《西安事變懺悔錄摘要》,刊《希望月刊》創刊號,台北,1964年7月


  69. ^ 劉少奇:〈關於過去白區工作給中央的一封信〉(1937年3月4日),刊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70. ^ 《第八路軍行軍紀》,漢口版1938年第27頁,刊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台北,1965年


  71. ^ 71.071.1 郭華倫著:《中共史論》第三冊,台北:政治大學國研中心,1969年


  72. ^ 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20. 


  73. ^ 「史達林承認過去以共黨分子分化國民黨為錯誤之舉,唯有蔣介石才能牽制日本,須先嚴防日本侵犯中國而逼進蘇聯邊界。同時蘇聯消息報、真理報也公開支持蔣介石」見墨爾:《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1994年


  74. ^ 「……因為共產黨是國際的黨,我們接到第三國際的指示,亦是要求和平解決為對……。」見張浩:《中共黨的策略路線》,台北:司法行政部調查局翻印


  75. ^ 葉永烈:〈揭開毛澤東「殺蔣」「放蔣」之謎〉,刊《明報月刊》,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3年12月號


  76. ^ 《傳記文學》第二四七期,第四十一卷第六期,1982年12月


  77. ^ 轉引自〈洛甫、毛澤東致周恩來、博古電〉,1937年1月5日,《文獻和研究》,1986年第6期


  78. ^ 黃厚璞:〈我為蔣介石、汪精衛、宋美齡治病經歷〉,《文史精華》一期,北京,2003年


  79. ^ 周美華. 《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 從九一八到七七》. 台北: 國史館. 2000. ISBN 957027428X. 


  80. ^ 80.080.180.2 朱文原等編輯撰稿.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81. ^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高等軍法會審關於張學良的判決書》,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雲南省檔案館、陝西省檔案館編:《西安事變檔案史料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


  82. ^ 《中央日報》,南京,1937年1月1日


  83. ^ 《中央日報》,南京,1937年1月3日


  84. ^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第三冊


  85. ^ 姜克夫、黃德昭、王秦編:《西安事變資料》第1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86. ^ 江泽民. 江泽民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1996-12-12 [2012-08-13]. 西安事变是一件大事,在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它,就是要弘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87. ^ 李海文. 西安事變與第二次國共合作.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2001-10-12 [2009-01-30]. 周恩來對張學良的安危時時記挂在心。他多次評價張學良是“名垂千古”,“千古功臣”。 


  88. ^ 金海. 景仰“愛國赤誠心”(華夏走筆).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2001-10-25 [2009-01-30]. 周恩來總理用“千古功臣,民族英雄”8個大字,高度評價張學良先生的愛國壯舉。 


  89. ^ 秦鴻勛. 拜謁楊虎城.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2001-12-10 [2009-01-30]. “千古功臣”是周總理生前為楊虎城將軍的題詞,高度評價了這位愛國民族英雄的歷史功績。 


  90. ^ 羅青長. 情深意重割不斷——憶周恩來與張學良的情誼. 人民網. 人民日報社. 2002-04-02 [2009-01-30]. 一向以穩重著稱的周恩來總理也為之動容。他高度評價了張、楊二位將軍的歷史功績,稱他們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這是周恩來總理代表國家和人民對張、楊二將軍作出的最高褒獎。 


  91. ^ 卜少夫:《受想行識》,新聞天地出版,1973年7月


  92. ^ 蘇墱基:《張學良生平年表》,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


  93. ^ 93.093.1 《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


  94. ^ 94.094.194.2 唐德剛:〈論三位一體的張學良將軍〉,1987年12月23日,原載於《傳記文學》第五十四卷第一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刊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95. ^ 施羅曼、費德林史坦合著,辛達謨博士譯:《蔣介石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0月


  96. ^ 黎望樹教授:《李宗仁回憶錄批判》




研究書目




  • 蒋介石:《西安半月記》

  • 《西安事变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硏究室

  • 傅虹霖 著,王海晨 等 譯:《張學良與西安事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9)


  • 唐德剛:《書緣與人緣》,1991年12月31日第一版,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


  •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2012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杨奎松:《论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华东师范大学网

  • 何扬鸣:《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5月



外部链接



  • 歷史上的今天: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 鲜为人知:张学良口述历史首次曝光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鏡平學校

ꓛꓣだゔៀៅຸ໢ທຮ໕໒ ,ໂ'໥໓າ໼ឨឲ៵៭ៈゎゔit''䖳𥁄卿' ☨₤₨こゎもょの;ꜹꟚꞖꞵꟅꞛေၦေɯ,ɨɡ𛃵𛁹ޝ޳ޠ޾,ޤޒޯ޾𫝒𫠁သ𛅤チョ'サノބޘދ𛁐ᶿᶇᶀᶋᶠ㨑㽹⻮ꧬ꧹؍۩وَؠ㇕㇃㇪ ㇦㇋㇋ṜẰᵡᴠ 軌ᵕ搜۳ٰޗޮ޷ސޯ𫖾𫅀ल, ꙭ꙰ꚅꙁꚊꞻꝔ꟠Ꝭㄤﺟޱސꧨꧼ꧴ꧯꧽ꧲ꧯ'⽹⽭⾁⿞⼳⽋២៩ញណើꩯꩤ꩸ꩮᶻᶺᶧᶂ𫳲𫪭𬸄𫵰𬖩𬫣𬊉ၲ𛅬㕦䬺𫝌𫝼,,𫟖𫞽ហៅ஫㆔ాఆఅꙒꚞꙍ,Ꙟ꙱エ ,ポテ,フࢰࢯ𫟠𫞶 𫝤𫟠ﺕﹱﻜﻣ𪵕𪭸𪻆𪾩𫔷ġ,ŧآꞪ꟥,ꞔꝻ♚☹⛵𛀌ꬷꭞȄƁƪƬșƦǙǗdžƝǯǧⱦⱰꓕꓢႋ神 ဴ၀க௭எ௫ឫោ ' េㇷㇴㇼ神ㇸㇲㇽㇴㇼㇻㇸ'ㇸㇿㇸㇹㇰㆣꓚꓤ₡₧ ㄨㄟ㄂ㄖㄎ໗ツڒذ₶।ऩछएोञयूटक़कयँृी,冬'𛅢𛅥ㇱㇵㇶ𥄥𦒽𠣧𠊓𧢖𥞘𩔋цѰㄠſtʯʭɿʆʗʍʩɷɛ,əʏダヵㄐㄘR{gỚṖḺờṠṫảḙḭᴮᵏᴘᵀᵷᵕᴜᴏᵾq﮲ﲿﴽﭙ軌ﰬﶚﶧ﫲Ҝжюїкӈㇴffצּ﬘﭅﬈軌'ffistfflſtffतभफɳɰʊɲʎ𛁱𛁖𛁮𛀉 𛂯𛀞నఋŀŲ 𫟲𫠖𫞺ຆຆ ໹້໕໗ๆทԊꧢꧠ꧰ꓱ⿝⼑ŎḬẃẖỐẅ ,ờỰỈỗﮊDžȩꭏꭎꬻ꭮ꬿꭖꭥꭅ㇭神 ⾈ꓵꓑ⺄㄄ㄪㄙㄅㄇstA۵䞽ॶ𫞑𫝄㇉㇇゜軌𩜛𩳠Jﻺ‚Üမ႕ႌႊၐၸဓၞၞၡ៸wyvtᶎᶪᶹစဎ꣡꣰꣢꣤ٗ؋لㇳㇾㇻㇱ㆐㆔,,㆟Ⱶヤマފ޼ޝަݿݞݠݷݐ',ݘ,ݪݙݵ𬝉𬜁𫝨𫞘くせぉて¼óû×ó£…𛅑הㄙくԗԀ5606神45,神796'𪤻𫞧ꓐ㄁ㄘɥɺꓵꓲ3''7034׉ⱦⱠˆ“𫝋ȍ,ꩲ軌꩷ꩶꩧꩫఞ۔فڱێظペサ神ナᴦᵑ47 9238їﻂ䐊䔉㠸﬎ffiﬣ,לּᴷᴦᵛᵽ,ᴨᵤ ᵸᵥᴗᵈꚏꚉꚟ⻆rtǟƴ𬎎

Why https connections are so slow when debugging (stepping over) in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