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濟宮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奠濟宮

基隆廟口是以奠濟宮前的廟埕聚集延伸

基隆廟口是以奠濟宮前的廟埕聚集延伸

基本資訊

所在地
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

創建年份

清光緒元年(1875年)[1]

廟格
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

本殿構造
典型台灣廟宇

主神

開漳聖王



正殿




開漳聖王


奠濟宮,址在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是臺灣基隆市市中心的一座廟宇,主奉開漳聖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等。奠濟宮與「基隆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奠濟宮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後殿」清甯宮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日治時期因故與奠濟宮合併。而奠濟宮歷經整修後,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另外還有古碑[1]




目录






  • 1 祀神


  • 2 歷史


  • 3 註釋


  • 4 參考文獻





祀神


開漳聖王(從祀:輔勝將軍、輔順將軍)、玉皇上帝、天上聖母、田都元帥、水仙尊王、純陽祖師、荷葉先師、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太歲星君、財神、得意堂歷代先賢等。



歷史


在同治年間,經過百年的開發與分類械鬥,漳州府移民取得了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府安溪移民退守至七堵、暖暖。兩方械鬥,爭執不斷,甚至抬出己方的守護神示威,泉州安溪人信仰雙忠尊王(俗稱尪公),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王公,簡稱聖王聖公)。每逢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械鬥之烈,連神像都難保全,甚至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當地另有俗諺「尪公無過嶺」,意思是「尪公神像絕不越過獅球嶺」,因獅球嶺以北,即是漳州人地界[註 1]


而原本漳州籍的鄉民是在外木山(今日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文化路10巷到50巷的這一片山坡地上某處,目前這一片山坡大部分都還是奠濟宮之廟產)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清光緒元年(1875年),板橋林家捐獻玉田街土地建廟[1];而後當地士紳張金發、賴武等人奉獻香火錢,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與左岸的慶安宮隔岸而對。




清甯宮的門額




清甯宮水仙尊王


1884年中法戰爭,奠濟宮曾作為軍事據點,卻因清軍疏失,引爆詭雷,造成廟貌毀傷。1895年乙未戰爭時,因為抗日軍隊將奠濟宮充為軍火庫,儲藏彈藥,卻管理失當,又因水雷爆炸,造成毀傷。1897年地方仕紳決議重修。此外於清道光初年,主祀水仙王的清甯宮[註 2],由於在日治初期廟埕被公家徵用開路,遂將原本的「坐西向東」改成「坐南朝北」,與奠濟宮僅一巷之隔,此後逐漸被認為是奠濟宮的後殿[1]。1940年代二次大戰期間,盟軍轟炸基隆市區,奠濟宮受到波及,1957年以後陸續整修,於1964年大致修成今日樣貌[1]


1998年「後殿」清甯宮進行耗時五年的大修,改成三層樓的建築,一樓供奉水仙尊王,二樓供奉田都元帥,三樓供奉玉皇大帝[1]



註釋




  1. ^ 尪公,是神明的俗稱,這裡是指泉州人的守護神保儀大夫。嶺,是獅球嶺,以前是七堵到基隆市區的必經孔道。咸豐年間,台灣北部發生極為悲慘的漳泉分類械鬥,基隆亦無幸免,從「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這句俗諺,可知當時械鬥之激烈,地籍觀念之重。由於市街是漳州人的地盤,漳州人供奉開漳聖王,所以暖暖一帶泉州人供奉的尪公絕對不越過獅球嶺,不到基隆市區[2]


  2. ^ 原來坐落在仁四路一帶[1]



參考文獻





  1. ^ 1.01.11.21.31.41.51.6 韓國棟 (编). 《走讀台灣:基隆市》. 國家文化總會. 2010年12月: 頁20. ISBN 978-986-6573-19-4. 


  2. ^ 基隆市鄉土教育資源 鄉土語言









7hGTehU3Ait6zaeyIQzpS,1t477z3GOaJ6O,5wEUT4,zNayFWNIRCiNUwum3 jVgTivVwoLfZhX97FzIx9u
iZuMpQ8Dn6,VJLfCKqeFhcTTfPlYQUe mNRilB66ZUVUYfm2FBdd VBgfBOjD,7wTzkZvqljG6AK l0xo5DtA87j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