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

Multi tool use
Multi tool use










城隍神像




一城隍廟門外




香火鼎盛的台灣省城隍廟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民間信仰中的城池的守護神,亦為陰間司法體系的職司。




目录






  • 1 信仰


  • 2 沿革


  • 3 封號


    • 3.1 官方封號


    • 3.2 一般情形




  • 4 職能


  • 5 城隍諸司


  • 6 各地城隍


    • 6.1 境主




  • 7 參見


  • 8 註釋


  • 9 參考來源


  • 10 外部連結





信仰


民間信仰中城隍爺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对民众有功勞者擔任的,多是公正無私的清官廉吏,也有任期制以及其眷屬之說。城隍也可能因任職地點不同,而加上等級之分,駐帝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駐府的城隍封為「威靈公」,駐州的城隍封為「靈佑侯」,駐縣的城隍爺封「顯佑伯」,顯示各級城隍爺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由於城隍爺是一種官職,並非某人的獨稱,每個信徒認知的城隍爺都可能是不同人,故一個地方的城隍爺不一定只有一人,如上海城隍廟就奉祀了三位城隍爺;有時好幾個地方奉祀同一人為城隍爺,如北京與杭州的民眾都奉祀文天祥,有些則是眾說紛紜:如北京城隍,說文天祥者有之,說楊椒山者更是多數,此外廣州也奉祀楊椒山,也有人說廣州城隍是劉龑或海瑞。有些比縣級還小的行政單位,如鄉鎮、村莊的守護神也稱為城隍,如霞海城隍。城隍的法力無遠弗屆,也不限於原本的轄區,如臺灣人時常奉祀閩南原鄉的霞海城隍、安溪城隍等。


在陰間司法神的部分,城隍有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的職務。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隍的崇拜盛行於大中華地區、越南、朝鮮半島,也見於其他地區的華人、越人、朝鮮人和台灣人的移民社群。其聖誕日會因地區或廟宇而有所不同。如霞海城隍是五月十三日聖誕。



沿革


「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傳說中城隍爺與地方官是分陰陽二世界來治理事情,所以過去,新上任的地方官員,一定先到城隍廟向城隍爺祭拜,請求城隍爺一起協助地方政治事務,可見城隍爺的地位極高。


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註 1],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1]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1]。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1]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2][1]


其後元朝,除在元大都(今北京)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册封京師、府、州、縣四级城隍,各级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饰,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明太祖曾下令各级官员赴任时,向城隍宣誓就职. 城隍有階級之分,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为「福明灵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余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为「二品威灵公」、州城隍为「三品灵祐侯」;县城隍为「四品显祐伯」[3]。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清代時,一開始全国只有北京、南京、西安、福州四地有“都城隍”,而後臺灣的新竹城隍廟受光緒帝敕封為都城隍,其後民眾逐漸建立「省城隍廟」。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省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封號



官方封號


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的說法:



  • 都城隍、龍興之地城隍(享王爵,封福明靈王

    • 兩大都城隍:北京、南京

    • 龍興之地城隍:汴州、濠州、太平府、和州、滁州



  • 府城隍(享公爵,封威靈公):掌管府

  • 州城隍(享侯爵,封靈佑侯):掌管州

  • 縣城隍(享伯爵,封顯佑伯):掌管縣



一般情形


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



  • 都城隍、府城隍(享公爵,被奉为威靈公):掌管省或府。

  • 州城隍(享侯爵,被奉为「綏靖侯」或「靈佑侯」):掌管州。

  • 縣城隍(享伯爵,被奉为顯佑伯):掌管縣。



職能


  • 守護神:守護城池、國家。

  • 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等等。

  • 城隍在明清以後,成為一個神的官職,類似於人間的知事,而不是單一的一尊神明。都城隍為省級行政區所奉祀,相當於陰間的巡撫。府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知府,縣城隍相當於陰間的縣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行選出,選擇的標準大抵是「正直聰明」的歷史人物。

  •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福惠全書》寫道,新縣官蒞境:「於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廟齋宿」以便在夢中請教境內是否有懸而未決的冤案。

  • 有些神明雖不稱城隍,但卻有城隍的性質與職能,如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的青山王爺、福州府的五福王爺以及高雄市三民區東寮宮伍福大帝(五帝爺),其廟就配奉有判官、陰陽司、范謝將軍等。


城隍諸司


城隍下轄有文武判官、各司司官、范謝將軍、牛馬將軍、甘柳將軍、韓盧將軍、日夜遊神、枷鎖將軍等神。


其中城隍的僚佐為各司的司官,而各司依各廟配置,並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說,且各司名號,也不盡相同,如頭城城隍廟則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司。唯大抵以陰陽司為諸司之首。陰陽司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協調諸司,監察諸案後,方陳報於城隍。[4][5]


三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


六司[註 2]: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


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獎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


十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


十二司: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賞善司、罰惡司、增祿司、註壽司、功過司、良願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


十八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德司、良愿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稽查司、賞善司、罰惡司、註福司、註壽司、功曹司、良愿司、提刑司、地獄司、驅疫司、感應司、文書司、檢簿司、掌案司、考功司、保安司、查過司、學政司、典籍司、督糧司、巡政司、儀禮司。


廿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巡察司、功曹司、功過司、註福司、瘟疫司、感應司、考功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賞法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罰惡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註 3]:陰陽司、速報司、糾察司、感應司、功過司、任免司、差捕司、訊問司、府庫司、科甲司、農嗇司、匠工司、商賈司、錢銀司、幽冥司、婚娶司、子孫司、醫藥司、壽命司、監獄司、兵戎司、運途司、文書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組廿四司,司名皆為對偶,相當駢儷,文藝程度較高;且各司之職稱,皆為民眾所求而設定。[6]


廿四司[註 4]:陰陽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組廿四司,為採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來。[7]



各地城隍



  • 上海二大城隍:老城隍霍光、二城隍秦裕伯。

  • 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 知名城隍:北京城隍楊椒山、福建省都城隍周苛、福州城隍陳文龍、泉州城隍韓琦、廈門城隍洪朝選、安溪城隍詹敦仁【嘉邑鹿草安溪二隍殿】、柳州城隍柳宗元、蘇州城隍春申君、邕州城隍蘇緘、南昌城隍灌嬰、紹興城隍龐玉、曲沃城隍申生、濟南城隍鐵鉉、鄭州城隍紀信、蕪湖城隍周瑜、和縣城隍范增、谷城城隍蕭何、杭州城隍文天祥與周新、台南小南門城隍朱一貴。

  • 在臺灣,許多中國大陸原鄉的城隍,得到本省漢族的虔誠香火,立廟奉祀:如安溪城隍、霞海城隍、石獅城隍等。另如閩南泉州惠安人信奉的青山王,亦有城隍職能。


    • 台南市有臺灣府城隍廟,臺南亦是明鄭時期的首府承天府,其為鄭氏王朝之官建城隍廟,年代最早,故號稱省城隍等級的「威靈公」,但1891年清朝官方升格新竹都城隍廟為省級的城隍,新竹都城隍廟奉祀「都城隍,威靈公」,為清朝官方所認定,總轄台灣,為省級城隍。 而二次大戰後臺北民眾以臺北市為臺灣首都,故建廟奉祀「臺灣省城隍」,自行設立了臺灣省城隍廟,亦為省級城隍。 三廟信徒各以其歷史為榮,自認所奉之城隍爺位階最高,頗見爭議。

    • 在台灣有所謂的水鬼變城隍之傳說。在民間信仰中認為枉死者(如水鬼)必須要找人當替身,才能轉世。傳說嘉義紅毛埤有個水鬼不願意抓人當替身,因此長久痛苦沈淪,此事獲得當地的土地公同情。最後土地公上報給閻王,閻王轉呈玉皇,玉皇獎勵其善心,給了他城隍的職位,使他不但脫離水鬼的苦難,還成為治理一方的大神。




境主


若無城池的街道、行政區欲奉祀守護本地的神祇,則不稱城隍,改稱「境主尊神」、本境大王。



參見



  • 城隍廟

  • 臺灣城隍廟列表

  • 境主

  • 土地神 (日本)日语土地神

  • 產土神

  • 國柱神英语Lak Mueang



註釋





  1. ^ 隍,無水的護城河。壕溝。


  2. ^ 陰陽司主座,不計入


  3. ^ 陰陽司主座,不計入廿四司


  4. ^ 陰陽司主座,不計入廿四司




參考來源





  1. ^ 1.01.11.21.3 黃伯芸. 《台灣的城隍廟》. 台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6年2月: 12-14頁. ISBN 986-7630-71-8. 


  2. ^ 《春明夢餘錄》:「趙宋以來,城隍之祀遍天下,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或遷就附會,各指一人為神之姓名。」


  3. ^ 《金門迎城隍系列報導》金門傳統慶典四月十二迎城隍金門縣政府.金門日報社


  4. ^ 姚鐸《民風考聞.城隍》:「凡有城即有城隍廟,皆有諸司之設,名色繁多,各廟有異,唯皆以陰陽司主其事,俗言該司上奉城隍,揆鼐各官而為首,百僚稟事皆先關白之。」


  5. ^ 不是日本陰陽師 ,而是台灣「陰陽司」


  6. ^ 姚鐸《民風考聞.城隍》:「斯廿四司以駢偶名,名色齊整皆為民欲;豈讀書之士所作歟?」


  7. ^ 姚鐸《民風考聞.城隍》:「斯廿四司即以官省六部各司為名也。」




外部連結







  • 赵晓寰:〈元代城隍信仰:以《全元文》为中心的考察〉。

  • 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

  • 滨岛敦俊:〈明初城隍考〉。

  • 朱海滨:〈明代浙江城隍周新信仰成立考——兼论省城隍神的诞生〉。

  • 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城隍考——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农民信仰〉。

  • 高万桑:〈清代江南地区的城隍庙、张天师及道教官僚体系〉。

  • 羅士傑:〈城隍神與近代溫州地方政治——以1949年黃式蘇當城隍為討論中心〉。

  • 城隍香火不熄

  • 城隍的職能

  • 台灣府城隍廟




fcyWQZjb7MsiC6oTigCh YN KMj OSNXw1lc03ZxK6vLzj5YwkvxvhG29oV6
7T,yfTZD,2KWgRY,Wo27SwaCSUC7Pe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How to pass form data using jquery Ajax to insert data in database?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