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函隧道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青函隧道

Seikantunnel - Tsugaru street detail.PNG
青函隧道位置示意圖

概览
地点
津轻海峡( 日本)
经纬度
41°18′57″N 140°20′06″E / 41.3157°N 140.3351°E / 41.3157; 140.3351坐标:41°18′57″N 140°20′06″E / 41.3157°N 140.3351°E / 41.3157; 140.3351
状况
使用中
铁路线
北海道新幹線
起点
青森縣東津輕郡今別町濱名(41°10′39.4″N 140°27′30″E / 41.177611°N 140.45833°E / 41.177611; 140.45833
终点
北海道上磯郡知內町湯之里(41°35′32.2″N 140°19′18.5″E / 41.592278°N 140.321806°E / 41.592278; 140.321806
运营数据
启用于

1988年3月12日


昭和63年
业主
铁道建设运输施设整备支援机构
运营单位
JR北海道
技术数据
轨道长度
  • 全長:53.85公里(33.46英里)

  • 海底部分:23.30公里(14.48英里)

  • 轨道数
    双线铁路
    轨距
    双轨距式無碴軌道,可對應:

  • 1,067毫米(3英尺6英寸)(在来线)


  • 1,435毫米(4英尺8 12英寸)(新干线)

  • 电气化方式
    交流25,000V・50Hz
    运营速度

    140 km/h
    最低海拔
    -240 m



    青森縣今別町端的隧道口,圖中列車為「海峽號」(多啦A夢特別車廂)




    青函海底隧道剖面图




    海底部分標準斷面圖
    1.主隧道 2.作業坑道 3.先導坑道 4.聯絡道


    青函隧道(日语:青函トンネルせいかんトンネル Seikan tonneru */?)是位於日本津輕海峽的海底鐵路隧道,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包含鐵路隧道和公路隧道)、以及世界第二長的隧道,全長53.85公里,其中有23.3公里穿越津輕海峽底下。其連接日本的本州與北海道兩大本島,隧道南端位於青森縣的東津輕郡今別町的濱名、北端則位於北海道上磯郡知內町的湯之里,沿線通過青森縣東津輕郡外濱町和北海道松前郡福島町。目前主要提供新幹線與在來線貨運列車使用。


    青函隧道於1971年9月28日动工,1985年3月10日贯通,1987年11月竣工[1],工期逾16年;完工後成為世界最長的隧道達31年之久,至2016年6月1日才被瑞士的聖哥達基線隧道超越。首先啟用的在來線部分——海峽線於1988年3月12日通車,新幹線部分則在2016年3月26日隨著北海道新幹線的通車開始營運,海峽線亦於同日起停止行駛定期客運列車。相較於今日以電氣化列車行經青函隧道通过津轻海峡所花費的30分钟,从前以渡轮(青函聯絡船)渡海需時长达4個小时,因此該隧道啟用後,大大縮短了本州與北海道間的交通時間。此外,青函隧道同時鋪有光纖線路,使其同時成為本州與北海道間電信通訊的大動脈。




    目录






    • 1 歷史


      • 1.1 計劃和興建時期


      • 1.2 隧道通車後


      • 1.3 北海道新幹線開業後




    • 2 工程


    • 3 對應青函隧道的電車/電力機關車型式


      • 3.1 现在运用中的車輛


      • 3.2 曾使用車輛




    • 4 匾額


    • 5 相關條目


    • 6 参考文献





    歷史



    計劃和興建時期



    • 1923年:阿部覺治在「大函館論」中,提出青函隧道的構想。

    • 1939年─1940年:桑原彌壽雄提出青函隧道的構想計畫。

    • 1946年4月:「津輕海峽聯絡隧道調查委員會」成立。開始進行陸地部份的地質調査。

    • 1953年:開始利用漁船進行海底部份的地質調査。

    • 1954年9月26日:瑪麗颱風侵襲津輕海峽,造成洞爺丸、日高丸、北見丸、十勝丸、第十一青函丸等五艘青函聯絡船遭颱風吹翻,共造成1430人死亡,罹難者又以洞爺丸的1155人占大多數,故一般稱為洞爺丸事故。此事故亦成為促成青函隧道興建的關鍵原因。

    • 1961年3月23日:青函隧道建設開始。

    • 1964年5月8日:位於北海道側的吉岡斜坑開始挖掘。

    • 1966年3月21日:位於本州側的龍飛斜坑開始挖掘。

    • 1967年3月4日:北海道側斜坑底到達(1,210m)。北海道側先進導坑工程開始。

    • 1968年12月:北海道側的吉岡作業坑開始挖掘。

    • 1970年

      • 1月17日:本州側斜坑底到達(1,315m)。本州側先進導坑工程開始。

      • 7月13日:本州側的龍飛作業坑開始挖掘。



    • 1971年9月28日:主坑工程啟動。

    • 1978年10月4日:北海道側的陸上段貫通。

    • 1979年9月:龍飛作業坑完成。

    • 1980年3月:吉岡作業坑完成。

    • 1981年7月3日:本州側的陸上段貫通。

    • 1983年1月27日:先進導坑貫通。

    • 1985年3月10日:本坑全面貫通。

    • 1987年

      • 4月1日:隨著國鐵分割民營化的實施,隧道內的鐵路設施轉由JR北海道所有。

      • 9月28日:由DD51型柴液機車牽引建築限界測量車等7輛編成的試驗列車,進行青函隧道首次試運轉。

      • 10月21日:電聯車首次進行青函隧道試運轉。

      • 11月:青函隧道工程完成。





    隧道通車後



    • 1988年3月13日:海峽線 中小國─木古內間開業,青函隧道正式投入營運。吉岡海底車站、龍飛海底車站開業。青函聯絡船結束營運。

    • 1990年7月:今上天皇和皇后親臨龍飛海底車站視察。

    • 2006年8月28日:因應北海道新幹線工程需要、吉岡海底車站成為營業長期休止車站。

    • 2013年11月11日:龍飛海底車站營業休止。

    • 2014年

      • 3月14日:吉岡海底車站、龍飛海底車站廢站。降格為僅限緊急情況使用的吉岡定點、龍飛定點。

      • 12月7日:隨著12月1日起北海道新幹線開始試運轉,奥津輕今別站─新函館北斗站間的試運轉開始、新幹線列車(H5系)第一次通過青函隧道。



    • 2015年

      • 4月3日:往新青森車站行駛的超級白鳥34號日语スーパー白鳥,在隧道內離龍飛定點約1公里的地方因列車下方電線冒煙而緊急停車,車長帶著124名旅客從隧道的逃生通道步行至龍飛定點後,搭乘纜車到地面的出口,此次事故無人傷亡,為隧道通車以來第一次使用緊急逃生設施疏散旅客[2]

      • 12月31日:因應北海道新幹線開業前的「地上設備最終切換」事前確認、同日深夜開始到2016年1月2日早晨,所有通過青函隧道的列車班次全面停駛。



    • 2016年3月22日─3月25日:配合北海道新幹線開業前的「地上設備最終切換」實施,青函隧道全面停駛。



    北海道新幹線開業後


    • 2016年3月26日:於隧道開通28年後,北海道新幹線隨著新青森─新函館北斗段的通車而開始使用此隧道。


    工程


    全长53.850公里,海底部分长23.30公里,本州岛陆上部分长13.55公里,北海道岛陆上部分长17.00公里,最小曲线半径6500米,最大纵坡12‰,海底段最大水深140米。隧道为双线设计,标准断面宽11.9米、高9米,断面80平方米。除主隧道外,还有两条辅助坑道:一是调查海底地质用的先导坑道;二是搬运器材和运出砂石的作业坑道。位於本州端起13公里處及41公里處並設有2座海底車站:龍飛海底站及吉岡海底站,平時為隧道維護用基地,若遇隧道內發生緊急狀況時,可由這二處迅速將人員疏散以避免發生重大災難。然而,北海道新幹線通車後,此兩站及知內站都已廢除。


    該隧道興建之初就已經考慮到新幹線未來延伸至北海道,施工時在隧道內已預留新幹線列車行駛的空間,故只須再加鋪一條鐵軌,成为兼容在来线规格窄轨和新干线规格的标准轨的三線轨道,即可直接讓新幹線列車使用,也因此必需使用特殊的閉塞系統。



    對應青函隧道的電車/電力機關車型式



    现在运用中的車輛




    • 电力机车


      • EH800形:牵引货物列车用,青函專用機。

      • 对应20000V、25000V两种電壓的复电压電气機關車。北海道新干线开通后,运用于海峡线(含青函隧道)的电气机关车统一为本系列。



    • 电力动车组


      • 北海道新幹線

        • E5系·H5系:供东京站、仙台站—新函馆北斗站间直通运转列车「隼」(はやぶさ)及盛冈站、新青森站—新函馆北斗站间运转列车「疾风」(はやて)使用。



      • 在來線
        • E001系:运用于郵輪式臥鋪列車TRAIN SUITE 四季島






    曾使用車輛




    • ED76型551號機 (JR北海道):原ED76-500番台因ED79型電力機車不足的增備改裝機。


    • ED79型0/100番台(JR北海道)

    • ED79型50番台(JR貨物)


    • EH500型(JR貨物):貨物列車用。


    • 485系300/1000/1500/3000番台(JR東日本)


    • 781系(JR北海道):多啦A夢列車專用車型,2006年該列車營運結束後廢車。


    • 789系0番台(JR北海道):超級白鳥號特急專用車型。


    • 785系300番台(JR北海道):超級白鳥號特急加掛用,不能單獨行駛。


    • Kiha 183系5200番台(JR北海道):由於隧道內設有感應火災的高敏感度煙霧感應器,因此在青函隧道區間內需靠ED79型電力機車作為信號控制及牽引動力來源。



    匾額




    位于本州一侧隧道口的匾额(中曾根康弘題字)


    隧道口匾額的挥毫者,本州一側为中曾根康弘,北海道一側(正确位置在第1汤之里隧道)为橋本龍太郎。匾额全部使用漢字书写「青函隧道」四字(青函隧道せいかんずいどう seikan zuidō ?)。


    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3月隧道贯通至1987年4月国铁分割民营化期间担任內閣總理大臣,橋本龍太郎在1987年4月国铁分割民营化当时担任運輸大臣日语運輸大臣



    相關條目



    • 新關門隧道

    • 聖哥達基礎隧道

    • 英法海底隧道



    参考文献





    1. ^ 青函トンネルのあゆみ(完成前). 北海道旅客鉄道. [2014-10-31]. 


    2. ^ 青函トンネルで特急から煙 乗客が避難. NHK.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日语). 





    隧道內的吉岡海底車站









    紀錄
    前任:
    大清水隧道

    最長鐵路隧道
    1988–2016
    繼任:
    聖哥達基線隧道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鏡平學校

    ꓛꓣだゔៀៅຸ໢ທຮ໕໒ ,ໂ'໥໓າ໼ឨឲ៵៭ៈゎゔit''䖳𥁄卿' ☨₤₨こゎもょの;ꜹꟚꞖꞵꟅꞛေၦေɯ,ɨɡ𛃵𛁹ޝ޳ޠ޾,ޤޒޯ޾𫝒𫠁သ𛅤チョ'サノބޘދ𛁐ᶿᶇᶀᶋᶠ㨑㽹⻮ꧬ꧹؍۩وَؠ㇕㇃㇪ ㇦㇋㇋ṜẰᵡᴠ 軌ᵕ搜۳ٰޗޮ޷ސޯ𫖾𫅀ल, ꙭ꙰ꚅꙁꚊꞻꝔ꟠Ꝭㄤﺟޱސꧨꧼ꧴ꧯꧽ꧲ꧯ'⽹⽭⾁⿞⼳⽋២៩ញណើꩯꩤ꩸ꩮᶻᶺᶧᶂ𫳲𫪭𬸄𫵰𬖩𬫣𬊉ၲ𛅬㕦䬺𫝌𫝼,,𫟖𫞽ហៅ஫㆔ాఆఅꙒꚞꙍ,Ꙟ꙱エ ,ポテ,フࢰࢯ𫟠𫞶 𫝤𫟠ﺕﹱﻜﻣ𪵕𪭸𪻆𪾩𫔷ġ,ŧآꞪ꟥,ꞔꝻ♚☹⛵𛀌ꬷꭞȄƁƪƬșƦǙǗdžƝǯǧⱦⱰꓕꓢႋ神 ဴ၀க௭எ௫ឫោ ' េㇷㇴㇼ神ㇸㇲㇽㇴㇼㇻㇸ'ㇸㇿㇸㇹㇰㆣꓚꓤ₡₧ ㄨㄟ㄂ㄖㄎ໗ツڒذ₶।ऩछएोञयूटक़कयँृी,冬'𛅢𛅥ㇱㇵㇶ𥄥𦒽𠣧𠊓𧢖𥞘𩔋цѰㄠſtʯʭɿʆʗʍʩɷɛ,əʏダヵㄐㄘR{gỚṖḺờṠṫảḙḭᴮᵏᴘᵀᵷᵕᴜᴏᵾq﮲ﲿﴽﭙ軌ﰬﶚﶧ﫲Ҝжюїкӈㇴffצּ﬘﭅﬈軌'ffistfflſtffतभफɳɰʊɲʎ𛁱𛁖𛁮𛀉 𛂯𛀞నఋŀŲ 𫟲𫠖𫞺ຆຆ ໹້໕໗ๆทԊꧢꧠ꧰ꓱ⿝⼑ŎḬẃẖỐẅ ,ờỰỈỗﮊDžȩꭏꭎꬻ꭮ꬿꭖꭥꭅ㇭神 ⾈ꓵꓑ⺄㄄ㄪㄙㄅㄇstA۵䞽ॶ𫞑𫝄㇉㇇゜軌𩜛𩳠Jﻺ‚Üမ႕ႌႊၐၸဓၞၞၡ៸wyvtᶎᶪᶹစဎ꣡꣰꣢꣤ٗ؋لㇳㇾㇻㇱ㆐㆔,,㆟Ⱶヤマފ޼ޝަݿݞݠݷݐ',ݘ,ݪݙݵ𬝉𬜁𫝨𫞘くせぉて¼óû×ó£…𛅑הㄙくԗԀ5606神45,神796'𪤻𫞧ꓐ㄁ㄘɥɺꓵꓲ3''7034׉ⱦⱠˆ“𫝋ȍ,ꩲ軌꩷ꩶꩧꩫఞ۔فڱێظペサ神ナᴦᵑ47 9238їﻂ䐊䔉㠸﬎ffiﬣ,לּᴷᴦᵛᵽ,ᴨᵤ ᵸᵥᴗᵈꚏꚉꚟ⻆rtǟƴ𬎎

    Why https connections are so slow when debugging (stepping over) in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