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都會區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大臺北都會區

大臺北都會區的位置

坐标:25°02′N 121°38′E / 25.03°N 121.63°E / 25.03; 121.63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中心城市
臺北市
面积
 • 都會區

2,457.1253 平方公里(948.7014 平方英里)
人口(2019年1月)
 • 都會區

7,034,084人
 • 都會區密度
2,863/平方公里(7,414/平方英里)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臺北都會區
注音
ㄊㄞˊ ㄅㄟˇ ㄉㄨ ㄏㄨㄟˋ ㄑㄩ
台羅
Tâi-pak-to͘-hōe-khu
客羅
Toi11-bed2-du24-fi55-ki24(四縣腔)



臺北都會區範圍示意圖(綠色部份)與臺北市的所在位置。





臺北盆地區衛星圖像
解說:右上方河流為基隆河,圖片下方之河流各爲大漢溪(左)及新店溪(右),兩條河川匯流一帶區域即爲新北市政府所在地板橋區;中間匯流之河川為淡水河,左側為三重及蘆洲地區 ,右側爲臺北市區;臺北市區正下方爲雙和地區(中和及永和)以及新店,圖片中大漢溪沿岸左側地區為新莊與樹林。


臺北都會區,或稱大臺北地區臺北基隆大都會區,爲臺灣第一大都會區,以中華民國首都臺北市、新北市(原臺北縣)與基隆市爲主的北北基首都圈。民間常將當中的臺北市與新北市並稱雙北。人口聚集區域以臺北盆地為主,並擴及周邊山區及臺地。總面積爲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7,034,084人,全島約30%的人口都聚集在此。更廣義的範圍,則在大臺北之外再加上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位處的桃園市所組成的北北基桃臺北生活圈,人口達9,257,817人,面積達3,678.0793平方公里,在世界人口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50大都會區[1]。逾三分之一的臺灣人在北臺灣居住、就學、工作和生活,總統蔡英文認為,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依照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簡稱GaWC)發佈的2018國際大都會綜合排名,臺北在亞洲城市次於香港、北京、新加坡、上海、杜拜、東京(以上屬Alpha+;國際二級),而與 首爾、多倫多、雅加達、孟買、曼谷、廣州市、洛杉磯 同屬於Alpha(國際三級)大都會。[2] 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位居世界第33位,爲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市之一。




目录






  • 1 人口


  • 2 都會區劃分


  • 3 發展趨勢


  • 4 参考文献


  • 5 参见





人口

































城市 人口
(2019年1月)
面積
(km²)
人口密度

新北市 3,997,189 2,052.5667 1,947
臺北市 2,666,908 271.7997 9,812
基隆市 369,987 132.7589 2,787
臺北都會區 7,034,084 2,457.1253
2,863


都會區劃分




晚上的西門町廣場


臺北都會區包含了臺北市全域12區(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南港區、大同區、萬華區、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中山區、松山區、文山區)與新北市的28區(板橋區、中和區、永和區、土城區、樹林區、三峽區、三重區、蘆洲區、新莊區、泰山區、五股區、林口區、八里區、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汐止區、瑞芳區、貢寮區、平溪區、雙溪區、深坑區、新店區、石碇區、烏來區、坪林區)、基隆市的7區(仁愛區、中正區、中山區、信義區、七堵區、安樂區、暖暖區)。



發展趨勢





板橋區新板特區是臺北都會區新崛起的一個都市核心




現行臺北捷運路網圖


  • 範圍維持穩定

臺北都會區最早的範圍僅止於臺北市及臺北縣(今新北市)的幾個市區,例如|中正、萬華、大安、中山、士林、永和、板橋、中和、新莊、新店、三重等,爾後逐步往外擴張,目前已及於臺北市以及新北市全境,並連結至基隆市及桃園市的平地地帶。

除了範圍擴大使得人口計算上增加外,臺北都會區人口持續減少,因過去幾年雙北市及基隆市的人口已開始持續並穩定衰退,而桃園都會區之桃園市則呈現淨移入現象。

  • 多核心發展


早期臺北都會區以城中(站前商圈)、西門町一帶為單一市中心,新北市則以永和及板橋火車站附近為較早開發區,除了有商辦、百貨公司亦有電影院,並吸引許多軍公教人員居住,1980年代陸續出現東區、信義計畫區等新興的商業中心。1990年代後期以來,則有內湖科技園區的興起聚集了大量的工作人潮,而大直重劃區的發展則成為臺北市另一個代表性的商務娛樂核心區域。新北市的新店、中和、三重、新莊開發也趨於成熟。

另一方面,淡水河西岸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逐漸凌駕臺北市中心,早期眾多衛星城市環繞臺北市單一核心的結構已不符大都會區的發展需求,故自2000年代以後,在公共交通捷運路網連通的基礎上,以板橋新板特區為首的淡水河西岸都會核心亦逐漸成型,而其北側的新莊副都心[3]亦於近幾年開始進入具體開發階段,整個大臺北都會區呈現明顯的「多核心」發展趨勢。



参考文献





  1. ^ http://www.populationdata.net/index2.php?option=palmares&rid=4&nom=grandes-villes


  2. ^ 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18t.html


  3. ^ 存档副本. [2012-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参见




  • 新竹縣

  • 新竹市

  • 臺北都會區交通

  • 基隆北海岸

  • 北臺灣

  • 臺灣西部

  • 臺灣地理

  • 重北輕南

  • 區域聯合治理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Port of Spain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