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中国人民志愿军

Battle of Triangle Hill Chinese Infantrymen.jpg



存在時期
1950年-1953年 入朝作战
1953年-1958年 驻军与撤军
1954年-1994年 志愿军代表团
國家或地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效忠於

Danghui.svg 中國共產黨


 中华人民共和国
部門
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種類
以志愿名义参战的整建制正规军
規模
78万人[1]
直屬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駐軍/總部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裝備
三八式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四一式山炮
PPSh-41衝鋒槍
PPS衝鋒槍
DP輕機槍
长柄手榴彈
51式火箭筒
TT手槍
別稱
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格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專用顏色
灰色、绿色
進行曲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參與戰役
抗美援朝战争
指挥官
象徵性指揮官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著名指揮官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元帅
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
参谋长解方、李达
政治部主任杜平
佩章
胸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军服
50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5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65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87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制服及军号,現藏於韓國戰爭紀念館




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的武器,現藏於韓國戰爭紀念館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在朝鮮戰爭中参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总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名义上是志愿,实际上是以解放军完整建制参加战斗,其下属部队均保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和番号。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威胁美韩不得越过三八线,韩国国军依然于1950年10月1日越过了三八线,美军在聯合國通過決議後也于10月9日攻入北方,至19日已攻下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秘密参加朝鲜战争。志愿军参战后,迅速击退了已接近鸭绿江的美军,使战线在开战一年后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苏联首先主张停火而中、美均表赞同,但停战谈判多次中斷。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后宣告停战。1958年,结束使命的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归国返回原来的编制和驻地。志愿军代表团则一直驻扎在朝鲜至1994年。




目录






  • 1 背景


  • 2 名稱


  • 3 作战历史


    • 3.1 第一次战役


    • 3.2 第二次战役


    • 3.3 第三次战役


    • 3.4 第四次战役


    • 3.5 第五次战役


    • 3.6 上甘岭战役


    • 3.7 金城战役




  • 4 停战及撤兵


  • 5 组织


  • 6 人员损失


    • 6.1 阵亡和失踪


    • 6.2 戰俘




  • 7 标志物


    • 7.1 胸章


    • 7.2 军服


    • 7.3 战歌




  • 8 纪念


    • 8.1 英雄人物


    • 8.2 纪念活动


    • 8.3 纪念设施


    • 8.4 影视及文学作品




  • 9 注释


  • 10 参考文献


    • 10.1 引用


    • 10.2 来源




  • 11 外部链接


  • 12 参见





背景




1950年冬天走過已結冰的鴨綠江到朝鮮半島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士兵


1948年,在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的美苏占领区内先后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政权,两者均对整个朝鲜半岛声称主权。1949年,苏美占领军先后撤军,苏联将苏占区主权交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国将美占区主权交给大韩民国。


1950年6月7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朝鲜半岛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以此目的為號召先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朝鲜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后被处决。


6月25日,当时非联合国成员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違反聯合國的 当时只承认大韩民国是整个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的決議(当时聯合國否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越过三八线攻擊当时非联合国成员的大韓民國政权,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朝军攻陷漢城(今名首爾)。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美军协助大韩民国国军作战;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协助韩国的动议案,并于7月7日,在常任理事国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以13比1票通过,由17个国家出兵组成联合国军,任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其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7月5日美军陆军“史密斯特遣队”在朝鲜半岛首开战事。


7月7日至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兵、运输兵(汽车)等各一部,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以确保铁路运输的通顺。8月27日,9架美军飞机入侵中国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领空并进行轰炸。9月上旬中革军委又抽调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并于10月上旬在吉林辽源完成集结。


9月15日,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实行仁川登陆,前后夹击朝军取得成功并开始反攻。9月25日,中革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9月28日,联合国军攻陷汉城。10月1日,韓國部队越过三八线作战,美国陆军暂时在三八线以南驻扎等待命令,而美国海军和空军一直被允许越过三八线作战,但攻击后即需返航,不得在三八线以北驻留。


10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决定,将“派5-6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但此决定尚未发出,当晚又决定将于10月4日紧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广泛讨论此事,并连夜于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总理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因为中国和英美还没有直接外交关系,请印度政府向英国和美国传话,“美国军队正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杜鲁门总统认为这是对联合国将于10月7日表决英国为首提出的八国提案的“虚声恫吓”。美国说服英国提出的八国提案较含糊的提出,将在朝鲜半岛成立一个统一的受各方承认的朝鲜人的政府,但在麦克阿瑟司令的力荐下,美国已准备以协助李承晚政府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去执行。


10月4日,中国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达北京商讨朝鲜问题。彭德怀与高岗均积极主张出兵朝鲜参战[註 1]。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仍决定将派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10月7日联合国通过八国提案,美军将此作为联合国同意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作战的依据。同日联合国军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半岛东海岸港口元山和朝鲜首都平壤一线进攻。10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军下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示,同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的请求。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陷平壤,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的10月19日晚,将近5个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第39、第40、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县)、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等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0月23日,炮兵第1师和炮兵第2师第29团、工兵第4团(后改为第14团)、第6团(后改为第16团)又相继入朝。[來源請求]



名稱




1952年郵票




志願軍防疫宣傳隊向北朝鮮住民實施防疫活動。


1990年代中期,有说法称:中共中央派遣军队入朝作战决策形成后,最初定的名称是“支援军”,征求党外民主人士意见,当时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以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中,确实将军委作战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国人民支援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因听取了黄炎培的建议。早在1950年7月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的会议报告整理稿上,周恩来将“支援军”均改为“边防军”,将后勤工作准备的服装改装一项中“决定参战部队均改穿朝鲜军装,待由朝鲜取回样式后,由后勤部布置”一句,改为“决定参战部队均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式样待取到后,由总后勤部布置”。另1950年8月13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受中央军委委托在边防军军事会议上报告,讲到边防军将来可能到朝鲜作战时说:“到朝鲜去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2]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东北边防军组成时,中央军委决定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粟裕當時生病,中央军委批准其在青岛休养一个时期。毛泽东也确曾考虑边防军出动时由林彪任统帅。但1950年9月3日毛泽东在复高岗8月30日关于边防军准备工作有关问题请示的来信中指出:“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两萧指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肖劲光、政委萧华。在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鲜决策后,林彪就去苏联养病,并与周恩来一起参加了关于中国出兵援朝问题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会谈。


战争初期,志愿军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



作战历史



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遇見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并击败韩国国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大敗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第二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且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在撤退中因翻车丧生。12月26日 ,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第二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



第三次战役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和原州一线。



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攻。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店地区进行反扑。3月14日,联合国军解放汉城(今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



4月,朝鮮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朝聯軍發動第五次戰役,初期取得重大战果,美军遭受重大损失,韩国第二军团被击溃,后美军以韩国军无能为由将韩国第二军团就地解散。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试图抵抗,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志愿军军全線后撤約40公里,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志愿军損失慘重,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團60軍一八零師陷入包围,失踪、伤亡、被俘共计7644人[4]。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金城战役



1953年6月15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是李承晚不承认和平协议的达成,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的名义将大批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万余人)强制编入韩国现役军队,并且表示要继续“北进”、“单独干”,且不服从美军的领导,引起联合国军参战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公开称之为“无耻的背叛”。针对李承晚的行为,志愿军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7月13日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发动了主要针对李承晚韩国军队的金城战役。这也是朝鲜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随后7月27日双方正式签定停战协议,朝鲜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停战及撤兵




第一批歸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部隊,在路過朝鮮金華郡群眾夾道歡送時拍攝。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10月开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国大陸。


1958年后,在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内,中方派出一名正軍級軍官,率隊長駐板門店,作為志願軍駐板門店代表。


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南韓確定建交,引起北韓不滿,中方在停戰委員會的地位受到其擠壓,志願軍代表的繼續存在亦受到反對。


1994年12月15日,中国中央軍委召回駐板門店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而中央軍委未有明文解散過中國人民志願軍[5]



组织




人员损失



阵亡和失踪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的数据,志愿军作战减员36.6万人。数据来源是1953年9月志愿军司令部的统计。[6]作战减员是指战斗中伤亡者或者失踪被俘者;非作战减员是指病退、病故、裁减、事故减员、军事法院判决等。[6]抗美援朝烈士是指在朝鲜阵亡、因战伤不治死亡、病故、事故亡的志愿军军人、在后勤兵站系统工作的东北支前农民工、支前的铁路系统职工、交通运输职工等等。其中,阵亡是指凡在阵地上牺牲的或在营卫生所、团级救护所抢救无效牺牲的战斗人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的志愿军阵亡人数11.6万人就是以此定义而来[6]。志愿军后勤统计的志愿军军人阵亡为114 084人,伤后亡21 677人,病故13 210人,三项合计14.8万人,如果考虑《战史》记载的失踪被俘2.9万人减去被俘人员2.07万人(美方在停战谈判中公布的俘虏数据)得到的8300失踪人员也纳入志愿军死亡人数,那么志愿军军人作战死亡和非作战死亡总数为15.63万人。上述志愿军后勤统计数据不包括事故当场死亡、支前职工的轰炸亡、病故等也归属抗美援朝烈士的那部分。位于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2010年10月25日公布的经过十余年从全国各地市、县两级民政系统统计而来的抗美援朝烈士共计183 108人。[7]


分省统计数据,人数最多的是四川省(含重庆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30519人、山东省19766人、吉林省18499人,最少的是青海省56人、新疆省93人;按照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人口统计,牺牲率最高的是吉林省为万分之16.4、其次是黑龙江省万分之7.30、辽宁省万分之7.21,四川省(含重庆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万分之4.65。



戰俘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女性仅为1人,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來源請求]。志願軍戰俘中有一部分人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被俘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國軍人員,即解放兵,這一部分戰俘有許多人去台灣。



标志物



胸章


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志愿军干部、战士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大体开始时间是1953年10月。志愿军胸章颜色、尺寸和用料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相同。是一块长方形白布条(双层布,表面四边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和红色的边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为:姓名、部别、职别、使用年度,个人资料一般用钢笔、毛笔填写。[8]



军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从编成到出国,时间很短,一切准备工作都很仓促。首批入朝部队军官都穿着朝鲜人民军军服——朝式带折直筒帽、立领黄呢军服、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筒马靴……志愿军干部不戴军衔肩章,师职以上穿将官服、团营职穿校官服、连排职穿尉官服,士兵穿朝鲜士兵军服的,除首批入朝部队换发了朝鲜人民军服装外,其余陆续入朝的志愿军各部队,均着穿"50式"军服,都不戴帽徽、胸章。1951年6月22日为适应战场环境军委总后勤部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对朝鲜战场志愿军干部、战士棉衣裤、棉帽、毛皮鞋等都进行了一些改进,将夏装的肩、肘、膝、臀等部位增加了辅强垫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冬服考虑到保暖和结实,棉衣改成行缝,散袖口改成紧袖口,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大头鞋改成高腰以防灌雪。夏服大檐帽改为解放帽,冬季栽绒帽。[9]



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炮兵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作曲家周巍峙作曲[10]








纪念



英雄人物





  • 黄继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用身体堵住了联合国军的机枪眼而阵亡。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了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 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率其领导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抱起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美军部队引爆,他和40余个美军士兵同时阵亡。


  • 邱少云: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执行战斗任务中,被联合国军发射的燃烧弹引燃了衣服,为保证行动不被暴露,被活活烧死。


  •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因滑冰坠落冰窟窿的朝鲜儿童崔莹而牺牲,为纪念烈士,此地的村庄、山峰、河流遂因罗盛教易名。


  •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丧生于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军的空袭中。


  • 吴国璋:志愿军第39军第一副军长,1951年10月6日死于美军空袭。


  • 李湘:志愿军第67军军长,1952年7月8日死于美军“细菌战”。


  • 饶惠谭: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1953年3月21日死于美军空袭。


  • 蔡正国:志愿军第50军代军长,1953年4月12日死于美军空袭。



纪念活动




  •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丹东市,始建于1958年,1990年10月24日扩建,1993年7月27日建成开馆。抗美援朝纪念馆主要是陈列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战史,内容分布在陈列馆、空军专馆、全景画馆和露天兵器陈列场。

  • 2000年10月25日上午9点,在北京召开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主持大会。江泽民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

  • 2000年10月25日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平壤五一体育场举行有18万人参加的盛大集会,隆重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赵明录次帅,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金永春次帅,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金一哲次帅等朝鲜党政军高级官员参加了集会。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率領的中國高級軍事代表團全體成員,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代表團全體成員,中國駐朝鲜大使王國章及武官嚴江楓少將,以及中國驻朝機構代表等應邀參加了集會。



纪念设施




  • 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设抗美援朝战争馆,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


  • 友谊塔,位于朝鲜平壤市牡丹峰附近




  • 杨连第烈士纪念碑,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杨连第桥旁,纪念杨连第烈士


  • 孙占元烈士纪念堂,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林州烈士陵园内,纪念孙占元烈士


  •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位于中国重庆市铜梁县,纪念邱少云烈士


  • 振林路,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以栗振林烈士命名。


  • 杨连第桥,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人民英雄杨连第烈士名字命名,为陇海铁路八号桥,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园:




  • 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


  • 平壤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壤直辖市兄弟山


  • 球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球场郡


  • 龟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北道龟城市


  • 阳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阳德郡


  • 平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黄海北道平山郡


  • 肃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肃川郡


  • 云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云山郡,安葬第一次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价川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价川市,安葬第二次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咸镜南道长津湖,安葬第二次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开城特级市松岳山,安葬第三次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平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江原道平康郡上甲里,安葬上甘岭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金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江原道金化郡,安葬金城反击战牺牲的志愿军烈士。


  • 安州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位于朝鲜平安南道安州市,安葬志愿军铁道兵烈士。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


  • 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爱民街


  • 集安市烈士陵园,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独立安葬的烈士陵园:




  • 杨根思烈士陵园,位于中国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安葬杨根思烈士


  • 遂宁市烈士陵园,位于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安葬伍先华烈士


  • 许家朋烈士陵园,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家朋乡,安葬许家朋烈士


  • 李家发烈士陵园,位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安葬李家发烈士


  • 杨春增烈士陵园,位于中国河北省沙河市,安葬杨春增烈士


  • 罗盛教烈士陵园,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奇峰镇,安葬罗盛教烈士


雕塑:



  • 志愿军像(程曼叔、叶庆文作),1956年立,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六公园

  • 志愿军俘虏美军伤员(刘士铭作),1951年于中国北京市王府井新华书店内展出

  • 志愿军英雄(刘士铭作),为临时雕像,于1951年立于中国北京市王府井

  • 为了和平(陈绳正作),2006年立,位于中国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断桥旁





影视及文学作品


诗歌:



  • 郭沫若、艾青、臧克家、未央、胡征、胡昭、李瑛、田间、严辰、柯原、袁水拍、杨刚等的诗作

通讯、散文、报告文学、传记: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


  •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讯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 杨朔,鸭绿江南北,天下出版社,1951年


  • 杨朔,万古青春,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


  • 杨朔,金星英雄(报告文学)


  •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集)(1952年)


  • 巴金,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集)(1954年)


  • 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 菡子,和平博物馆,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 菡子,前线的颂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 刘白羽,对和平宣誓


  • 华山,远航集


  • 靳以,祖国——我的母亲


  • 黄钢,在根思牺牲的地方


  • 陆柱国,中华男儿


  • 白艾,鹰


  • 黄谷柳,战友的爱


  • 刘岚山,和英雄们相处的日子


  • 黎家健,朝鲜停战前后见闻


  • 韩希梁,黄继光


  • 朝鲜通讯报告选(一、二、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至1953年


  • 志愿军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 志愿军一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 凯歌声中话友谊,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8年


  • 志愿军女军人(散文特写集)(1995年)


小说:




  • 巴金,团圆


  • 巴金,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53年)


  • 巴金,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年)


  •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


  • 杨朔,三千里江山(长篇小说)(1952年)


  • 海默,突破临津江(中篇小说)(1954年)


  • 傅泽,小姐妹们(短篇小说)


  • 傅泽,零下三十度(长篇小说,未完稿)


  • 魏巍,东方(长篇小说)


  • 孟伟哉,昨天的战争(长篇小说)


  • 路翎,窪地上的战役,载人民文学1954年第3期


  • 哈金,戰廢品(長篇小说)(2004年)


  • 王北山, 韓戰生死戀(長篇小说型傳記) (2003年) ISBN: 9574108465


電影:




  • 斩断魔爪(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


  • 为了和平(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


  • 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


  • 长空比翼(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 前方来信(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 友谊(八一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 三八线上(八一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线文工团集体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


  • 奇袭(八一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


  • 烽火列车(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


  • 铁道卫士(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


  • 慧眼丹心(珠江电影制片厂1960年摄制)


  • 英雄坦克手(八一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


  • 英雄儿女(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


  • 打击侵略者(八一电影制片厂1965年摄制,根据宋之话剧保卫和平改编)


  • 奇袭白虎团(长春电影制片厂1972年摄制)


  • 激战无名川(八一电影制片厂1974年摄制)


  • 碧海红波(西安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


  • 长空雄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摄制)


  • 飞虎(八一电影制片厂1977年摄制)


  • 心弦(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


  • 心灵深处(长春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


  • 战地之星(八一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


  •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潇湘电影制片厂1991年摄制)


  • 神龙车队(八一电影制片厂1993年摄制)


  • 铁血大动脉(八一电影制片厂1998年摄制)


  • 北纬三十八度线(八一电影制片厂2000年摄制)


  • 三八线上的女兵(CCTV电影频道2000年摄制)


  • 我的战争(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摄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


纪录片:




  • 钢铁运输线(八一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


  • 较量(八一电影制片厂1996年摄制)


  • They Chose China(Shui-Bo Wang,2005)


军事教育片:




  • 奇袭武陵桥(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 坚守文登川


戏曲:



  • 京剧《奇袭白虎团》: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在朝鲜战争战场上创编并首演,后原团转制为山东省京剧团,对此剧进一步加工。该剧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样板戏之一。

歌曲:



  • 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电影上甘岭插曲,由郭兰英演唱)

话剧:




  • 战线南移(胡可编剧,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文工团话剧队演出)


  • 地下长城(傅铎编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出)


  • 保卫和平(宋之编剧,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话剧团演出)


电视剧:




  • 硝烟散后(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1990年联合拍摄,讲述40年隐功不报的活烈士李玉安的故事)


  • 壮志凌云(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2000年出品)


  • 抗美援朝(李前宽导演,中国中央电视台2001年摄制)


  • 三八线(2015年摄制)


動畫:



  • 那年那兔那些事(番外篇抗美援朝系列,2016年7月發表)

电脑游戏:


  • 《决战朝鲜》(西山居软件有限公司1998年出品)


注释




  1. ^ 1950年10月13日和14日,毛泽东两次给在苏联与斯大林等会谈的周恩来的电报中说:“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彭及高岗同志均认为打伪军有把握,他们和我一样,都认为参战为必需和有利。”



参考文献



引用





  1. ^ Тараптардың күштері және шығындар


  2. ^ 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几个史实的辨析”,2010年7月5日《北京日报》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年10月30日,.


  3.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民网. [2010-03-13] (中文(中国大陆)‎). 


  4. ^ 180师是如何被围歼的. 新浪网. [2010-03-13] (中文(中国大陆)‎). 


  5. ^ 「志願軍」名義參戰 至今未解散 蘋果日報 2018-06-08


  6. ^ 6.06.16.2 孟照辉:《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伤亡人数辨析》,发表于《军事历史》2012年第2期


  7. ^ 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朝鲜战争志愿军牺牲人数. 新华网. [2010年10月26日]. 


  8. ^ [1]


  9. ^ [2]


  10.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Youtube




来源


书籍



  • Spurr, Russell. Enter the Dragon: China's Undeclared War Against the U.S. in Korea 1950-51.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1988. ISBN 1-557-04008-7. 


  • Hoyt, Edwin. The Day The Chinese Attacked: Korea, 1950 : The Story of the Failure of America's China Polic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990. 


  • Alexander, Bevin R.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Inc. 1986. 


  • Mahoney, Kevin. Formidable enemies : the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 in the Korean War. Presidio Press. 2001. ISBN 9780891417385. 


  • Ryan, Mark A.; Finkelstein, David M.; McDevitt, Michael A.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ISBN 0765610876.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一、二、三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ISBN 7-80137-390-1. 


  • Roe, Patrick C. The Dragon Strikes. Presidio. May 4, 2000. ISBN 0891417036. 


  • Shrader, Charles R.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5. ISBN 0-313-29509-3. 



外部链接






  •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


参见





  • 朝鲜战争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朝鲜人民军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苏联武装力量


  • 大韩民国国军

  • 联合国军

  • 驻韩美军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Guess what letter conforming each word

Run scheduled task as local user group (not BUILTIN)

Port of Spain